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1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孟子》两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一、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子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两章教案_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课文《孟子两章》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orG。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孟子两章ppt]孟子两章孟子两章篇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孟子两章篇2:孟子梁惠王章句原文及翻译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资料助读:1、《(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2、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来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
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 、亲戚:骨肉兄弟。
《孟子》两章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③,环④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⑤非不深也,兵革⑥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⑦,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⑪,亲戚⑫畔⑬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⑭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⑯舜发于畎亩之中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⑱,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⑲,管夷吾举于士⑳,孙叔敖举于海(21),百里奚举于市(22),故天将降大任(23)于是人也(2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25),空乏(26)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7),所以动心忍性(28),曾益(29)其所不能。
人恒过(30)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31)而后作(32),征于色(33)发于声(34)而后喻(35)。
入(36)则无法家拂士(37),出(38)则无敌国(39)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40)而死于安乐(41)也。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í)的再传弟子。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④环:围。
⑤池:护城河。
⑥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⑦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⑨固国不以井冈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⑬畔:通“叛”。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ǎn)亩胶鬲(gé)拂(bì)士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2)寡助之至至:极点。
(3)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
(5)苦其心志苦:使……苦恼。
(6)人恒过恒:常常。
(7)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8)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畔通叛,解释为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解释为增加。
(3)衡于虑衡通横,解释为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解释为辅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重点段落背记知识清单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
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
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
2、第2段.(1)释词。
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
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
5、本文的论证方法。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
6、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
四、总结。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