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难点: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肝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以及系统联系一、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主神志。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1.心: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2.肺: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脾: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主统血。
4.肝: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肝主疏泄,主藏血。
5.肾:肾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主水,主纳气。
三、中医五脏的系统联系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由于人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所以用五行的特性可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
例如:
木具有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属木,则具有喜舒畅条达,主疏泄的功能。
火具有炎上的特性,心属火,则心阳具有温煦的功能。
土具有承载、化生的特性,脾属土,则具有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
金具有清肃、洁净、收敛的特性,肺属金,则具有清肃功能,主肃降。
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肾属水,则肾具有藏精以滋养机体和主水液的功能。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用五行相生来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如土生金,则脾可以生肺。
故《内经》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说。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用五行相克来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肾水充足,可制心火,反之则心火亢而心烦失眠。
总之,五行学说在生理上的应用,可概括为三:
第一,五脏配五行,并各联系所属的五官、五体、五志等,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病理体系,体现人体整体观。
第二,根据五行生科智慧化规律,阐释肝、心、肾、脾、肺五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进一步确立人是有机整体的基本观。
第三,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说明人与外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中医五脏重点总结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这五个脏器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相辅相成,协调运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重点总结中医五脏的相关内容。
一、心心是人体的主宰器官,主要功能是统摄血脉,掌握人体的神志。
在中医理论中,心被称为“君主”,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
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身心健康。
如果心脏出现问题,会导致心悸、心痛、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是人体内的化学工厂,主要功能是解毒、代谢和储藏营养物质。
肝也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如果肝出现问题,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抑郁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会导致肝郁气滞,引起头痛、口苦、胸闷等症状。
三、脾脾是人体内的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输营养物质。
脾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脾出现问题,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气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四、肺肺是人体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呼吸、气化和行气。
肺也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防御外来病菌和有害物质。
如果肺出现问题,会导致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主气,如果肺气不足,会导致气短、声音嘶哑等症状。
五、肾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肾也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组成部分,能够分泌多种激素,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如果肾出现问题,会导致尿频、尿急、腰酸背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如果肾气虚弱,会导致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五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相辅相成,协调运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保护五脏,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中医学重点难点: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和小肠相表里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环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心的阳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黯,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广义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狭义是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若异常,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顿,神志出现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活动和喜有关(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3)心在窍为舌: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4)心在液为汗: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关系。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心居包络之中,包络在心之外。
推荐:事业单位面试资料推荐:xx事业单位笔试资料文章xx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
中医学基础笫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小医四人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木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Z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屮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木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Z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木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口然界相关事物或现彖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町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和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线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是中医学上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部分。
它们在人体中分布广泛,各自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液循环的顺利进行。
它作为一个泵,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其提供氧气和养分。
同时,心脏还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调节血压、维持心律的稳定。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肝脏是体内主要的代谢器官,能够合成、分解以及转化多种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其次,肝脏还负责储存和代谢各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和胆固醇等。
此外,肝脏还能够产生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脾脏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储存免疫细胞,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脾脏还参与消化系统的工作,帮助消化吸收食物中的养分。
此外,脾脏还能够调节水湿的代谢,维持体内液体平衡。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
通过吸入氧气,肺脏将其传递给血液,同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肺脏还能够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
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和过剩的物质,如尿素、尿酸和盐类等。
肾脏还能够调节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维持体内内环境的稳定。
此外,肾脏还参与血压的调节,产生重要的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总之,五脏在人体中担负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调正常的生理活动,保持机体的稳定和健康。
如果五脏之一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功能和健康,因此保护五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五脏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它位于胸腔中央,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枢。
心主血脉,掌管着血液的循环和输送功能。
它通过搏动的力量将氧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了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命活动。
其次是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它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脏器。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和平衡身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它掌管着情绪的升发和舒缓,对于人体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肝也参与了消化、代谢和血液的造血等多个生理功能。
第三是脾,中医将脾称为“少将军”,它位于左上腹部,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转化食物的功能。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同时,脾还具有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稳定性、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肺,中医将肺称为“将军”,它位于胸腔中,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肺主气息,主要负责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肺的正常功能对于供给足够氧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同时,肺还参与气血循环、水液代谢等多个生理功能。
最后是肾,中医将肾称为“将军”,它位于腹腔内后方,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主藏精,主要负责人体的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等重要功能。
肾还参与了骨骼的形成、水液代谢、排泄废物等多个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源,是生命力的基础。
总之,中医五脏分别担负着心血运行、情绪调节、消化吸收、呼吸供氧以及生殖繁衍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只有五脏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因此,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官方微信:【zjsydwks 】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三楼 事业单位微信号:zjsydwks
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
肝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打造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帮助考生们掌握笔试重知识点,把握考试关键迈向成功!
肝胆互为表里
1.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和调;
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
③通达情志;
④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回流到肝脏并贮藏起来;处于活动状态时,肝内的血液又被动员起来,运送到全身。
这说明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
系统连属:1.肝在志为怒;2.肝在液为泪;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4.肝开窍于目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xx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
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2)心主神明: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xx和狭义之分:xx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2、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2)脾主升清(3)脾主统血2、系统连属(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肝为魄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五脏六腑介绍及功能“五脏六腑”是一个成语,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六腑”是一个成语,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心脏功能1、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肝脏功能1、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2、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3、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脾脏功能1、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2、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3、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功能1、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2、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3、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肾脏功能1、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
中医肝与五脏的论述一、中医对五脏的理解中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将人体的五脏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立的功能,同时也与其他脏器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脏相互配合,互为表里,构成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
其中,肝脏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医肝脏的功能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位于腹腔的右上方。
中医将肝脏比喻为将军,主管策划和组织,对整个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肝脏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疏泄:肝脏具有疏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气血的流动。
如果肝脏功能正常,气血循环顺畅,人体就会保持健康。
2.宣发作用:肝脏能促进气血的运动,通过宣发使气血得以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储藏功能:肝脏可以储存血液,当身体需要时,可以释放储藏的血液。
4.调节情绪:根据中医理论,肝脏与情绪密切相关。
当肝气不畅时,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
5.掌管筋脉:肝脏与筋脉有密切的联系,肝主筋脉,所以肝气充足时,筋脉才能灵活运动,保持身体的正常机能。
6.通达功能:肝脏的通达作用是指肝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肝气疏泄不畅时,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
三、肝脏与其他五脏的关系和作用五脏在中医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整体。
肝脏作为其中的一脏,与其他四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作用。
1.心与肝:心和肝相互依赖,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两者共同调节血液循环。
肝气不舒畅时,可能导致心血不足,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
2.脾与肝:脾主运化,肝主疏泄。
肝气郁滞可能导致脾气不振,脾失健运,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问题。
3.肺与肝:肝气疏泄可助肺气宣发,保持呼吸的顺畅。
肝气郁滞可能导致肺气不畅,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
4.肾与肝:肾主藏精,肝藏血。
肝气疏泄可助肾精的生成和储存,保持身体的生育能力和性功能。
综上所述,肝脏与其他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第一章 导论【重点难点剖析】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病杂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八纲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治疗需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重点难点剖析】第一节阴阳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它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
阴阳最初的涵义很朴素,是指日光的向与背,即向阳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析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一般认为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
阴阳并不是专门代表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
如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
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属性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阴阳贯穿一切事物之中。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中医学重点难点: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
肝
肝胆互为表里
1.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和调;
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
③通达情志;
④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回流到肝脏并贮藏起来;处于活动状态时,肝内的血液又被动员起来,运送到全身。
这说明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
系统连属:1.肝在志为怒;2.肝在液为泪;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4.肝开窍于目
小编推荐:青海事业单位笔试资料
文章来源:青海事业单位考试网(/q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