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演变与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26
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摘要:中国和日本也算是一衣带水的老邻居了,按理说邻居之间就应该和和气气,就算有点矛盾也无伤感情,可是近年来日本的举动却屡屡触碰中国人的神经,譬如说钓鱼岛争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甚至在讲话中大放厥词。
那么日本何至于如此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中一窥究竟。
一,古代中日关系据日本皇国史观记载,日本第一代天皇为神武天皇,即位于公元前660年(大约与齐桓公同时),在位一百余年,为日照大神(太阳女神)之孙。
但7世纪初日本才有文字,由此可以看出前面的历史均为杜撰。
中日关系最早的记载应该是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
徐福首次渡海的出发地是在山东半岛南端的琅琊。
琅琊是当时的一个古港,早在春秋时期,这一带的航海家就从这里出海,航达朝鲜半岛,而后顺半岛沿岸航行,经过对马岛到达日本。
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徐福第二次航海时诈称仙人索取“百工之事”,遂“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
如此推断,徐福有可能走的仍是上次的旧航线,不仅如此,而且由此我们得知徐福二渡日本,带去了古代中国的“百工之事”,如汉字、中草药和水稻种植等许多文化和科学技术,直接促生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
中日关系最正式的记载是在东汉光武帝期间,在日本九州岛北部分布有倭奴国和犬奴国两个国家,并且在发生着战争。
倭奴国王遣使来华进贡十根木棍、十卷帆布、十名牲口(男女奴隶)。
汉光武帝赐封汉倭奴国,赐之金印。
现为日本一等国宝。
一百多年来,倭奴国和犬奴国相继覆灭,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加强大的民族——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兴起于日本本州岛,并建立了野马台国向中国称臣,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封其女王为安东都督府大都督亲魏倭王。
此后几百年野马台国一直向中国称臣,南北朝时向南朝称臣,一直延续到隋朝,日本推古女皇在位,任用圣德太子(其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孔子)进行改革。
这时起正式定名为日本,改大王为天皇。
公元645年,日本开始了一场以唐朝为蓝本的“大化改革”,全面学习唐朝的各项的政治制度、社会习俗等,并派遣遣唐使入华,其中最典型的是日本人吉备真备和高僧空海根据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造日本的名字平假名和片假名。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中外关系(一)中日关系一、中国古代中日关系发展⑴友好交往时期(汉、唐、宋、元、明前期)①两汉时期:1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遣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②唐朝:1全方位的交往:互遣使节,日本有13批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
2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③从宋朝到明朝前期:中日之间经济贸易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人民由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成为以后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⑵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后期、清)①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②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③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二、中国近代:日本侵华从鸦片战争的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文明开化”,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度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94—1895年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论近代中日关系一、同在改革路中的博弈(1840—1894)1、日新月异与天朝上国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
1854年日本被美国“佩里舰队”强行打开国门。
日本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一样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
可是在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1。
日本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日新月异的变革,直接促成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而当时的中国也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面对着被瓜分的命运,当时的清政府也同样进行“维新变法”来学习西方,可是由于守旧派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维新派力量还比较软弱、弱小,所以维新变法失败了。
同样都在同一时期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可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的变法却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结果导致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落后挨打的道路。
2、紧随修好条规而来的阴谋当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产生了矛盾,政治上,由军阀,地主和官僚垄断,人们没有民主。
经济上,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来的资本家垄断,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日本国内市1《简明日本近代史》吕万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场狭小。
所以统治集团需要对外侵略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争取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走上“争韩侵华”的道路。
为此确立了三大外交目标:一是修订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是与朝鲜订约以打开其门户;三是与中国订约建交,谋求在华领事裁判权和通商特权,并为入侵朝鲜创造条件。
2与西方列强修约阻力较大,一时难以实现,与朝鲜订约也遭到拒绝,于是明治政府就把与中国订约作为其外交的突破口。
于是,在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的新阶段,可是要知道这些修好条约只是日本的阴谋而已。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是两国民族和历史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起,中日两国开始相互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发展成为合作、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对决,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与日本近代化的崛起。
此后,中日两国彼此对抗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深。
二、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然而,尽管政治和军事关系的紧张,近代中日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并未完全隔绝。
特别是近代的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思想和文化,其中日本的先进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赴日本深造,学习日本的新知识和先进文化。
同时,中日经济领域的互动也逐渐增加,日本投资中国、进口中国商品,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三、侵略与战争的冲突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崛起,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严重的对立。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与战争行动,比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做了铺垫。
四、战后的走向与和解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日关系经历了新的转折。
中国加入联合国后,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往合作,其中也包括日本。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二战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大进展。
此后,两国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逐渐增加。
五、后续合作与竞争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有所发展,但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分歧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历史认识等问题上,中日之间经常出现争议。
例如,中国和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争端,以及对于二战历史的不同诠释等。
这些问题为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了许多困扰。
六、中日合作的前景尽管中日关系存在一些阻碍,但双边的合作与互动正逐步扩大。
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上也展现出合作的意愿,比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九中日关系【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一)两汉时期:1、西汉: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来往2、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谴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二)隋唐时期1、全方位交往:派谴使节和留学生、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2、著名人物:日—吉备真备;中—鉴真(三)明清时期明: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抗倭斗争清: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二、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1、清政府统治时期(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1900—1901年,加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1904—1905年,日俄战争特点:日本逐渐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1914年,入侵中国某某(2)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3)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迫于中国人民的斗争以及英美等国压力,将某某归还给中国。
特点:日本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3、某某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1931年,九一八事变(2)1935年,华北事变(3)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4)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特点: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最终失败三、现当代史上的中日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立时期2、20世纪70年代: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和平友好交往时期。
3、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21世纪初中日关系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情况下发展。
【重点突破】一、中日关系的演变1、和平友好交往时期从秦汉到隋唐,中日关系始终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流,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中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友好交往。
2、日本侵华时期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强盛,对中国不断采取了野蛮的侵略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妄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抹平的创伤;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抗日斗争,并在1945年取得最终胜利。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1. 引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交流往来,但是关系的演变却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历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近代关系、二战后到现代关系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2. 历史背景2.1 古代交流•中日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年,当时中国西汉使节开辟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商业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加,互为邻邦的地理位置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2.2 近代关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中日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导致两国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3. 二战后关系3.1 战争遗留的恩怨•二战结束后,日本对战败国的敌视态度导致其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中国国内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深感愤怒,两国之间的恩怨难以化解,中日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3.2 外交努力的展开•然而,随着中国和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两国之间逐渐开展了对话和交流,试图改善关系。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两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
4. 现代关系4.1 经济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双方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4.2 政治争议的持续存在•尽管经济交流有所增加,但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争议仍然存在,如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等。
•这些争议时常引发两国之间的矛盾和紧张,使关系的改善进程受到了阻碍。
5. 结论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程。
从古代的交流到近代的冲突,再到现代的合作,两国间的互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尽管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但中国和日本政府和民众都亟需更多的合作和互信,以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邻国关系。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文化、经济还是政治上。
然而,这段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化。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深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友好交流的起源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7世纪,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学者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政治体制,这种交流为中日两国建立起了友好的基础。
此后,许多日本僧侣来到中国学习佛教,并将其传回日本,使佛教成为了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这一时期的友好交流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关系的转折点然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强国。
而中国则在这个时期陷入了动荡和落后的局面。
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一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这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日益加剧,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状态正式结束。
三、和平友好的重建与发展二战后,中日两国开始了长期的和平友好建设。
1952年,中日两国签订了《日本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条约》,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后,双方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文化和人民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中日两国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分歧。
例如,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痛点。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对话和合作的原则,努力化解分歧,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
四、新时代的合作与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合作与发展成为了关系的主旋律。
2018年,中日领导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信进一步加强,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日关系历程中日关系历程历史以来的中日关系大体可分为古代、近代、战后至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以来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古代史阶段: 日本“以华为师”, 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近代阶段: 先是先进的中国人“以日为师”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后由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中日关系从友好走向战争。
战后到60 年代末, 受中美关系的影响, 可以说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 整体上看处于隔绝、仇视、敌对状态。
70 年代初开始, 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合作交流逐步成为主流, 但仍未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古代阶段,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共同缔造东方文明中日两国隔海相望,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友好交往, 可谓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在汉武帝时, 日本就有30 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铁器、铜器、帛等传入日本, 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南北朝, 中国移民到日本传播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技术。
3———5 世纪, 汉字传入日本, 日本根据中国汉字创日本文字。
隋朝时, 日本就多次派使节来中国, 开始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
唐代, 中日友好更是盛况空前, 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高僧大批来华, 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与中国高僧鉴真都堪称中日友好使者。
日本留学生回国后, 强烈要求社会改革, 促成“大化改新”, 促进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中国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宋代到清朝, 贸易往来一直是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古代历史, 中日两国人民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 建立了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 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
二、近代史阶段, 中日分道扬镳, 从友好走向战争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全面“西化”, 与东方文明分道, 走上强国之列。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日为师”, 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如饥似渴的向外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