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30
心包疾病护理知识点总结一、心包炎护理知识点总结心包炎是指心包膜的炎症,它可以由感染、自身免疫等原因引起。
心包炎的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心包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心包摩擦音等。
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尤其是呼吸困难和心前区疼痛的情况。
2. 休息:心包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减少对心脏的负荷。
3. 饮食:患者的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酒、忌烟。
4.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心包炎患者常常伴有水肿,因此需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摄入和排出,避免出现水肿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5. 卧床休息:在病情严重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6. 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7. 心理支持:心包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二、心包积液护理知识点总结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积聚液体,是一种常见的心包疾病。
心包积液的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液:对于大量积液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心包穿刺或引流术,排除积液,缓解心脏受压的症状。
2. 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3. 休息:心包积液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减少对心脏的负荷。
4. 饮食:患者的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酒、忌烟。
5. 水电解质平衡:心包积液患者常常伴有水肿,因此需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摄入和排出,避免出现水肿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6. 心理支持:心包积液是一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心脏疾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心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心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1.引言心包疾病是指发生在心包膜上的各种疾病,包括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肥厚等。
影像学在心包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2.心包炎的影像学诊断2.1 心包炎的影像学特征心包炎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心包膜增厚、心包腔积液和心包膜增生等特征。
心包膜增厚可通过心包超声、心包CT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心包腔积液可通过心包超声、心包MRI等检查来确定。
2.2 心包炎的影像学诊断流程心包炎的影像学诊断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影像学评估和结果判断等步骤。
在影像学检查中,可以使用心包超声、心包CT、心包MRI等多种技术来获取影像学资料,并通过对影像学资料的评估来进行最终的诊断。
3.心包积液的影像学诊断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液体的异常积聚,可以是血液、浆液或渗出性液体。
影像学在心包积液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1 心包积液的影像学特征心包积液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心包积液的定位、形状、大小、分布等。
心包超声、心包CT、心包MRI等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获取这些信息。
3.2 心包积液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影像学诊断心包积液的方法包括心包超声、心包CT、心包MRI等技术。
心包超声是最常用的诊断手段,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和评估心包积液。
心包CT和心包MRI则适用于复杂的病例和无法明确诊断的情况。
4.心包肥厚的影像学诊断心包肥厚是指心包膜的增厚和增生。
影像学在心包肥厚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4.1 心包肥厚的影像学特征心包肥厚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心包膜的厚度增加、心包组织的增生等。
心包超声、心包CT、心包MRI等技术可以显示这些特征。
4.2 心包肥厚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影像学诊断心包肥厚的方法包括心包超声、心包CT、心包MRI等技术。
心包超声是最常用的检查方式,可以直接观察心包膜的厚度和心包组织的增生情况。
心包CT和心包MRI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可用于进一步评估和定量分析。
心包疾病心包疾病除原发感染性心包炎症外,尚有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尿毒症等所致非感染性心包炎。
按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心包炎(伴或不伴心包积液)、慢性心包炎、粘连性心包炎、亚急性渗出性缩窄性心包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
临床上以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最为常见。
一、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肿瘤、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
心包炎常是某种疾病表现的一部分或为其并发症,故被原发疾病所掩盖,但也可以单独存在。
病因急性心包炎的病因:1、急性非特异性2、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3、肿瘤:原发性、继发性4、自身免疫:风湿热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贝赫切特病、艾滋病;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包切开后综合征及药物性如普鲁卡因胺、青霉素等。
5、代谢疾病:尿毒症、痛风6、物理因素:外伤、放射性7、邻近器官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胸膜炎、主动脉夹层、肺梗死等。
●发病机制心包腔是由壁层和脏层构成的一个封闭囊袋,正常心包腔内约含50 ml液体,心包液来自脏层心包,通过壁层心包经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排出。
急性炎症反应时,心包的壁层与脏层之间产生由纤维蛋白、白细胞及少许内皮细胞组成的渗出物,此时为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当渗出物中的水分增多时,称为渗液性心包炎,多为浆液纤维蛋白性呈黄而清的液体,渗出液也可为脓性或血性。
液量100--500 ml,可多达2—3升。
当渗液迅速积聚和(或)渗液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心包内压力即急骤上升,影响心室舒张期充盈,使心搏量降低,动脉收缩压下降。
同时,心包内压力增高也影响血液回流到右心,使静脉压升高,从而出现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1、症状急性心包炎常见症状为心前区痛和呼吸困难。
(1)心前区痛多见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和感染性心包炎,缓慢进程的结核性或肿瘤性心包炎疼痛可能不明显。
疼痛可位于心前区,性质呈尖锐性,与呼吸运动有关,常因咳嗽、深呼吸或变换体位而加重;疼痛也可为压榨样,位于胸骨后。
心包疾病心包为双层囊袋结构。
脏层心包为浆膜,与纤维壁层之间形成的心包腔内有15 - 50ml 浆膜液起润滑作用。
心包对心脏解剖位置起固定作用、能预防由于心脏收缩对周围血管的冲击。
心包也能预防由于运动和血容量增加而导致的心腔迅速扩张。
心包对肺部和胸腔感染的扩散起到阻挡作用,但心包先天缺如或手术切除通常并不会产生临床严峻后果。
心包疾病是由感染、肿瘤、代谢性疾病、尿毒症、自身免疫病、外伤等引起的心包病理性改变。
临床上可按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按病因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过敏性或免疫性。
第一节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 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是某种全身疾病累及心包的表现。
【病因】最常见病因为病毒感染。
其他包含细菌、自身免疫病、肿瘤侵犯心包、尿毒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主动脉夹层、胸壁外伤及心脏手术后。
有些患者经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称为特发性急性心包炎或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约1/4 患者可复发,少数甚至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病毒感染者多于感染病症出现10 - 12 天后有胸痛等病症,局部患者可伴有肺炎和胸膜炎临床表现。
(一〉病症胸骨后、心前区疼痛为急性心包炎的特征,常见于炎症变化的纤维蛋白渗出期。
疼痛可放射到颈部、左肩、左臂,也可达上腹部,疼痛性质锋利,与呼吸运动相关,常因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或吞咽而加重。
局部患者可因心脏压塞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病症。
感染性心包炎可伴发热。
(二)体征急性心包炎最具诊断价值的体征为心包摩擦音,呈抓刮样粗糙的高频音。
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为明显。
典型的摩擦音可听到与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相一致的三个成分,称为三相摩擦音。
身体前倾坐位、深吸气或将昕诊器胸件加压后可能听到摩擦音增强。
心包摩擦音可延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
当积液增多将二层心包分开时,摩擦音即消逝。
【辅助检查】(一〉血清学检查取决于原发病,如感染性心包炎常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炎症反响,自身免疫病可有免疫指标阳性,尿毒症患者可见肌配明显升高等。
心包疾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心包疾病是指心包(包括心包膜和心包腔)发生的各种疾病,常见有急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心包疾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针对心包疾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试题:1. 请简要介绍心包疾病的病因。
2. 心包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进行护理干预?3. 缩窄性心包炎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述其护理要点。
4. 心包积液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如何进行护理干预?5. 请简要介绍心包穿刺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答案:1. 心包疾病的病因包括感染(如病毒感染、结核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放射治疗、药物过敏、结缔组织病等。
其中,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
2. 心包炎的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心前区疼痛、发热、心慌、乏力、心包摩擦音等。
护理干预方面,应保持患者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提供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注意情绪的稳定,避免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
饮食上应以低盐饮食为主,避免进食过饱和油腻食物。
同时,护士还需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体温、心音、呼吸状况等指标,定期更换病号的床单、衣物,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3. 缩窄性心包炎的特点是指心包膜发生纤维组织增生,使心包腔狭窄,限制心脏的舒展,严重时可导致心功能不全。
护理要点包括监测患者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观察其有无进行性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保持患者体位适当,以减轻心脏负荷为目的,如高反休息、俯卧位休息等。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等。
定期进行心电图、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等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4. 心包积液的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呼吸困难、乏力、咳嗽等。
护理干预方面,要求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心理宁静,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督促患者进行规范的呼吸锻炼,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关注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根据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等。
心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讲心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讲一、心包疾病概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部的一个薄膜,由心包壁和心包腔组成。
心包疾病是指心包壁和心包腔发生的各种异常改变,包括心包炎、心包填塞、心包积液等。
影像学是心包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心包影像学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二、心包炎的影像学表现心包炎是指心包膜及其壁的炎症反应,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等。
心包炎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心包增厚:心包炎时,心包膜及其壁常会发生增厚。
在影像学中,可以通过CT或MRI观察到心包膜的增厚表现。
2. 心包积液:心包炎时,心包腔内常会有积液形成。
在影像学中,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或CT观察到积液的存在及其程度。
3. 心包粘连:心包炎时,心包膜及其壁之间可能会发生粘连。
在影像学中,可以通过CT或MRI观察到心包之间的粘连情况。
三、心包填塞的影像学表现心包填塞是指心包腔内充满非生理性物质,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心包填塞原因有出血、渗出液或脓液的堆积等。
心包填塞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心包压缩:心包填塞所致的充填物会对心包腔施加压力,导致心包腔的变形和压缩。
在影像学中,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或CT观察到心包腔的压缩情况。
2. 心脏形态改变:心包填塞会导致心脏受压而发生形态改变。
在影像学中,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或CT观察到心脏的变形情况。
3. 心功能受限:心包填塞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进而导致心功能受限。
在影像学中,可以通过心脏超声心动图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四、心包积液的影像学诊断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大量液体的积聚,通常是由于心包炎、肿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心包积液的影像学诊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特征:心包积液在影像学中呈现为心包腔内的液体显影。
在超声心动图中,心包积液呈现为黑色区域;在CT或MRI中,心包积液呈现为明显低密度或高信号区域。
2. 积液程度:影像学可以帮助评估心包积液的程度。
心包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一)症状1、胸痛是急性心包炎最主要症状,多见于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及感染性心包炎的纤维蛋白渗出阶段。
痛苦的性质和部位是易变的,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和背部,呈锐痛,偶可位于上腹部,类似“急腹症”;或与心肌梗死缺血性痛苦相像,呈钝痛或压榨性痛并放射至左上肢;或随每次心脏跳动而发生刺痛。
痛苦可因心包和胸膜炎症受累两个因素引起,也可能与心包腔积液时心包牵张因素有关。
痛苦多在卧位、咳嗽、深吸气时加重,前倾位时减轻。
2、呼吸困难是心包渗液时最突出的症状,为避开心包和胸膜痛苦而产生呼吸变浅变速。
呼吸困难也可因发热、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腔压塞、邻近支气管、肺组织受压而加重,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担心、胸闷、大汗淋漓等。
患者常实行坐位,身体前倾,使心包积液向下、向前移位以减轻其对心脏及邻近脏器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
3、全身症状可伴有潜在的全身疾病如结核、肿瘤、尿毒症所致的咳嗽、咳痰、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二)体征1、心包摩擦音为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特异性体征,炎症导致壁层与脏层心包变得粗糙,在心脏活动时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似皮革摩擦呈搔刮样、粗糙的高频声音。
心包摩擦音的特点是瞬息可变,通常使用隔膜性胸件在胸骨左缘3-4肋间、胸骨下段和剑突四周易听到。
其强度受呼吸和体位影响,深吸气或前倾坐位摩擦音增加。
当心包内消失渗液,将两层心包完全分开时,心包摩擦音消逝;如两层心包有部分粘连,虽有心包积液,有时仍可闻及摩擦音。
心包摩擦音应与胸膜摩擦音或听诊器胸件未压紧皮肤所产生的嘎吱音相鉴别;而单相心包摩擦音需与三尖瓣或二尖瓣反流性收缩期杂音相鉴别。
2、心包积液症状的消失与积液的量和速度有关,而与积液性质无关。
当心包积液达200-30Ond以上或积液快速积聚时消失下列体征:①心脏体征:心脏搏动减弱或消逝,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音轻而远,心率快,少数人在胸骨左缘3-4肋间可听到舒张早期额外音(心包叩击音),此音在其次心音后0. 1-0. 13s, 高调呈拍击样,是由于心室舒张时受心包积液的限制,血液突然终止形成旋涡和冲击心室壁产生震惊所致。
心包疾病知识点总结护理心包疾病是指心包膜发生感染、炎症或瘤变等情况导致的疾病。
心包是包围心脏的双层膜,包括外层纤维性心包和内层浆液性心包,它们能使心脏在胸腔内自由地节奏性地运动,同时还为心脏提供支撑、保护和润滑。
心包疾病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心包疾病主要包括心包炎、渗出性心包炎、心包填塞性炎症、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肿瘤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原因各不相同,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伤、肿瘤等。
心包疾病的症状多样化,可能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全身不适等。
在诊断心包疾病时,一般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包穿刺、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
针对心包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手术治疗则包括心包穿刺、心包腔引流、心包切开和心包剥脱等操作,主要是消除心包内积液、炎症和肿瘤,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在进行心包疾病护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一、常见的心包疾病及其临床表现1.1 心包炎心包炎是指心包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等。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压迫感、乏力等。
心包炎的慢性化可以导致心包增厚、纤维化,严重者可出现心包填塞。
1.2 渗出性心包炎渗出性心包炎是指心包腔内渗出性液体增多。
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心包肿瘤等。
临床表现与心包炎相似,但症状较轻,常伴有心包摩擦音等体征。
1.3 心包填塞性炎症心包填塞性炎症是指心包腔内渗出性液体增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收缩。
其最常见的病因是结核感染。
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乏力等。
1.4 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心包炎是心包膜长期慢性炎症所致,导致心包纤维化增厚,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ESC心包疾病指南心包是一层被叫做心包膜的组织,贴着心脏,保护它,同时也让心脏可以自由地活动。
心包疾病是指影响心包或发自心包的疾病。
ESC心包疾病指南是指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旨在提供对心包疾病的更好管理和治疗的指导。
心包疾病的分类在指南中,心包疾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渗出性心包炎渗出性心包炎是最常见的心包疾病。
它是由于心包膜发生炎症或刺激而引起的。
大多数原因不明,但也可以由感染、癌症或自身免疫疾病而引起。
指南还提到了药物和其他疾病可以引起渗出性心包炎。
感染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包炎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炎症。
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由多种因素引起。
指南中建议对于任何结构异常的个体和存在疾病风险的人做出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来预防感染性心包炎。
恶性心包积液恶性心包积液是由恶性肿瘤引起的心包渗出疾病。
他会造成心脏功能障碍,是心包积液的一种重要类型。
指南提到,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具有一定局限性。
收缩性心包炎收缩性心包炎是心包渗出的炎症,使得心包纤维性增生,影响到心脏的膨胀和收缩。
指南中指出,治疗收缩性心包炎需要在特殊条件下进行,比如说在清除渗出液后才能进行。
心包疾病的症状心包疾病的症状非常多样化,从轻微的不适到呼吸困难和严重的疼痛。
指南中提到常见的心包疾病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肿胀和积液•恶心和呕吐•干咳和口渴•发热和寒战•心悸和疲劳感心包疾病的治疗心包疾病的治疗各有不同,广泛涉及到手术、药物和非手术治疗。
指南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心包疾病,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渗出性心包炎治疗渗出性心包炎的关键是确定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疗。
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的方法,如心包穿刺或手术清除渗出液。
指南中强调了在慢性心包积液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感染性心包炎治疗感染性心包炎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并通过心包穿刺或手术进行及时清除液体。
指南中强调了手术治疗和抗生素应该在诊断之后立刻使用,并需要特别注意细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