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3
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四次制度改革。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公务员工资制度4次改革195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务员工资制度共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分别是在1956年、1985年、1993年和XX年。
1956年6月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分为30级。
同时为反映出各地生活成本差异,全国被分为11个工资区,第11类区工作人员工资比第1类区同级别人员工资高出30%。
亮点和遗憾:改革实现了从供给制到货币制的跨越。
然而该制度中不区分具体项目,直到1985年“结构工资制”的改革调整才解决上述问题。
1985年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达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
这次改革规定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基础工资,发放的金额不分职务等级和工作年限,所有人一样。
二是职务工资,职务越高得到物质回报越多。
三是工龄津贴,主要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来定。
四是奖励工资,即来自所在单位行政经费的结余奖励工作绩效好的工作人员。
亮点和遗憾:改革剥离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部分。
但这次改革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奖金原则上是给绩效较好的员工,实际执行中则是人人有份;过度强调职务对工资的决定作用,造成了高职位不当扩张。
1993年1993年的《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新工资制度要防止高定级别、高套职务工资等不良现象。
与此同时,不再划分工资区,而是引入了地区津贴。
地区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
此次改革强调在条件成熟时,对考核优秀和称职的工作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
亮点和遗憾:虽然这次改革制定了用于补偿机关工作人员在不同地区生活成本的地区津贴制度,却恰逢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资金急剧扩张,导致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巨大工资差。
XX年XX年6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出台。
《通知》强调,要有效调控地区工资差距,逐步将地区工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这次改革还对基本工资结构做了调整: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不再保留,级别工资权重有所加大。
1949年以来的公务员薪酬改革渐进自1949年以来,中国公务人员职级工资制度历经四次改革和一次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公职干部分配上有供给制和工资制两套薪酬制度,中共进城干部实行供给制,留用人员和新参加工作人员实行工资制。
1956等级工资制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将全国干部的工资分为30级,全适应同一张工资表,同级别工资相同。
为了反映出各地生活成本差异,全国还被分为11个工资区。
参考国民政府颁布的标准,1946年除“总统”和五院院长等选任官外,文官总共分为37个级别,最高一级的收入仅为最低一级收入的14.5倍。
改革后减少到30个级别,但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工资收入之差达到了36.4倍。
第一类干部每个月有20元工资,每高一类工资标准增加3%,20元的工资在当时能购买144斤米或100斤面条。
1956年工资改革后,公职人员工资总额增加过多,农村地区公职人员工资水平比农民收入相对偏高,新参加工作的公职人员工资增长过快,与其他行业人员收入差距不断拉开。
中央曾三次降低领导干部的工资标准,行政人员最高工资标准由1956年的644元降为404.8元,降幅37.1%,最高与最低工资标准的倍数由28缩小到17.6。
尽管有所调整,但1956年建立的职务等级制度官阶差序标准严格,建立起了一套官本位体制。
1985结构工资制等级工资制在确定每个人的工资等级时是以其当时所负的责任、贡献大小和本人的历史情况作为依据。
但数年之后,位高权重的干部陆续进入老年期,中青年干部逐步担负了重要角色,职务变了工资待遇却不变,改革迫在眉睫。
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多次讨论批准决定从1985年7月起实行“结构工资制”,改革规定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四部分组成:职务工资、基础工资、工龄津贴以及奖励工资,突出了岗位因素。
基础工资按工作人员本人生活费确定。
一个职务设几个等级的工资标准,上下职务的工资适当交叉,每人按担任的实际职务及级别领取职务工资,国家主席和总理是办事员工资的10倍。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政策简介一、工资的有关定义1、工资的的含义:工资是社会成员取得收入的一种方式。
是通过劳动得到的报酬。
2、工资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集有关工资的标准、原则、规定和管理办法为一体的工资管理形式的统称。
3、工资的内容:机关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中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都是工资的内容。
二、工资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特点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实物工资制(供给制)。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全国各级人民政府一九五○年暂行供给标准草案的命令,其突出特点就是是供给制,定量供给菜、粮、服装等实物。
1952年至1955年期间逐步由供给制过渡到工资制。
其特点是:①统一了以工资分为计算工资的依据,将原以实物形式供给折合成工资分,如原来大灶、中灶、小灶,由原来油、盐、肉、蔬菜、燃煤多少分别折算成大灶、中灶、小灶多少工资分,然后以货币形式支付。
②各大行政区分别建立了新的职员工人工资制,国有企业工资实行的是8级工资制。
③制定了工资奖励制度。
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四次大的改革。
第一阶段:建国后到1956年,为等级工资制与供给制并存时期。
第二阶段:以1956年第一次工资改革为标志到1985年,为全面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时期。
第三阶段:以1985年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为标志到1993年,为结构工资制时期。
第四阶段:以1993年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为标志到现在,为职级工资与技术职务(等级)工资时期。
这期间还于2006年进行了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
三、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行了四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第二次,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第三次,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事业单位实行职务(岗位)等级工资制;第四次,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机关公务员实行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篇一:2019725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2019年四次制度改革。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4)建立了分级管理的工资体制。
详细内容见中发[85]9号。
三、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1、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特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干部、机关工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及事业单位工人分别执行各自的工资标准。
我国的四次工资制度改革
佚名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信息》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先后经历了以下四次比较大的改革:1956年建立了等级工资制。
1985年建立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同年10月起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
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以职务和级别为主的职级工资制。
【总页数】1页(P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4.2
【相关文献】
1.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入探析
2.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探析
3.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修正——浅谈我国第四次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4.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的不足与对策浅析
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国两次工资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8年至2008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情况1978年至2008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阶段(1956年----1985年6月)、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阶段(1985年7月----1993年9月)、机关事业实行不同特点的工资制度阶段(1993年10月----2006年6月)、现行工资制度阶段(2006年7月----今)。
经过历次工资改革,工资制度逐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分配机制不断完善。
一、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阶段(1956年----1985年6月)。
1956年4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对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工资分和物价津贴制度,试行直接用货币(人民币)规定工资标准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2)对有重要贡献的高级科技人员及其他高级知识分子,加发特定津贴;(3)制定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职数级,上下交叉的工资标准,行政人员工资标准为30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标准按产业分为5种18等,另外,还分别制定了科研、教育、卫生、文艺、体育、公安干警等各类人员的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4)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物价生活水平及生活工作环境条件,全国划为十一类工资区,第十一类工资区比第一类高30%,每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差约2.8%,少数高寒、物价过高、偏僻地区另加发生活补贴。
这个制度执行了几十年,应该说是发挥了应有作用,把供给制改为工资制,从打破平均主义、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来说,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二、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阶段(1985年7月----1993年9月)。
机关事业单位从1985年7月起,中小学从1985年1月1日起,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85]9号文件规定,全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全面的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废止了实行了30年的职务等级工资制,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岗位)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分。
我国工资制度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三次制度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环境。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4)建立了分级管理的工资体制。
详细内容见中发[85]9号。
三、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一)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特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干部、机关工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及事业单位工人分别执行各自的工资标准。
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与退休政策简介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与退休政策简介1、工资的的含义:工资是社会成员取得收入的一种方式。
是通过劳动得到的报酬。
2、工资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集有关工资的标准、原则、规定和管理办法为一体的工资管理形式的统称。
3、工资的内容:机关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中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费都是工资的内容。
一、工资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特点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四次大的改革。
第一阶段:建国后到1956年,为等级工资制与供给制并存时期。
第二阶段:以1956年第一次工资改革为标志到1985年,为全面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时期。
第三阶段:以1985年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为标志到1993年,为结构工资制时期。
第四阶段:以1993年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为标志到现在,为职级工资与技术职务(等级)工资时期。
这期间还于2006年进行了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
二、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工资体系及构成:四种工资制度+正常晋升制度(职务工资档次、级别工资)+艰苦地区津贴制度+年终一次性奖金+地区附加津贴制度。
四种工资制度: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机关工人、事业单位工人机关公务员:职务等级工资制,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构成。
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资的结构问题。
事业单位的工资在结构主要上分为“固定部分”和“活的部分”两部分,这两部分组成了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
第一类:教育、科研、卫生等行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
第二类:地质、测绘、海洋、水产等行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一、1951~1955年由供给制、津贴制到全部实行货币工资制的演变建国初期,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职工的工资情况非常复杂,没有统一的工资制度。
国家机关及其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实行供给制。
只是对建国后参加工作的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了工资制。
形成了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的状况。
1950年,政务院规定,中央直属机关凡在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继续实行供给制或薪金制,一般不再变动;1949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除自愿享受供给制外,其余按规定发给薪金即工资。
同年,政务院统一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人员伙食待遇标准,根据工作人员的职务及工作经历分别享受大、中、小灶待遇的范围和条件,除服装、技术津贴、保健费、老年优待金、住房等仍供给外,其余实行包干,即“小包干”。
1952年政务院两次提高了全国实行供给制人员的津贴标准,后又修订了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工作人员的津贴标准,确定以“工资分”作为全国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并统一了“工资分”的实物品种和数量。
“工资分”是以一定种类和数量为计算基础,以货币进行支付的工资计算单位。
每一“工资分”,按照当时一般职工基本生活的实际需要,可以折合成粮食、布匹、食油、食盐和煤炭等5种实物。
当时全国有350个“工资分”区。
同时,对供给制人员,扩大了包干范围,除子女保育费外,一律实行包干,即“大包干”。
1952年7月,政务院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机关技术人员暂行工资标准表》等9种工资标准表。
共分29级,最高的一级2200个“工资分”,最低的一级85个“工资分”。
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干部全部改行了工资制。
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决定从7月起,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包干制的人员一律改为工资制。
从此,结束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局面。
二、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变迁自1956年、1986年两次工资制度改革后,1993年进行了第三次改革,本次改革主要是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与机关分离,实行了制度形式上的脱钩,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工资制度。
对事业单位根据不同类型,对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制、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制,管理人员实行职员等级工资制,工人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和等级工资制。
本次工资制度有三点成功之处:一是将机关的工资制度、标准与事业单位初步分开;二是建立正常的增资机制,如两年一次的考核晋升,不定期调整工资标准;三是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并规定事业单位有权搞活内部分配等。
2006年进行了第四次改革,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与机关工资制度进一步脱钩。
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原则,以岗定薪,岗变新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原则。
本次改革一直沿用至今,它所执行的标准就是所述的“档案工资”,共分为专业技术岗位13个等级、管理岗位10个等级、工勤岗位5个等级。
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
每年对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增加一级薪级工资。
在上述两次事业单位工资政策改革期间,宝鸡市作为全国医改试点城市,从2003年推行了全市卫生系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我院依据改革方案推行岗位绩效工资。
按照事业单位工资政策执行的工资标准,只作为职工档案工资标准,虽与职工个人实际收入关系不大,但仍是核算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金的缴费基数的依据、并在其基础上计算职工退休后所应享受待遇。
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情况2004年6月宝鸡市卫生系统实行聘用制后,同时规定原有编制人员及之后受聘人员开始缴纳养老保险,并分立两个缴费数据库,分别是在编人员库、聘用人员库,由宝鸡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处统一征缴,管理,单位按月申报,每年正常升薪后调整当年的个人缴费基数。
事业单位工资构成及现行工资标准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于2006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是我国建国以来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工资构成:㈠、基本工资:1、岗位工资: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分为:专业技术岗位(设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10个等级)和工勤技能岗位(设5个等级),每个岗位等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2、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
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详情请点击:《管理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表》、《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表》、《工人基本工资标准表》。
㈡、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
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
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㈢、津贴补贴:1、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
重庆市现经国务院批准的艰苦地区是:一类地区有黔江县、武隆县、巫山县、云阳县;二类地区有城口县、巫溪县、奉节县、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
对艰苦边远地区根据发展变化情况,每5年评估调整一次。
2、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对在苦、脏、累、险及其它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国家统一制订特殊岗位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
(尚未制定)㈣其它工资在重庆市有关津补贴出台前暂保留以下津补贴。
1、保留奖金:在1993年工改前,国家规定机关执行的奖金额度为:3个月工资,事业单位为3个半月工资,工改后该奖金项目取消,但保留了事业单位多出的半月工资。
该保留奖金只有93年工改前的老职工才有,执行当时的标准(每个人不一样),之后进入事业单位的职工没有。
事业单位工资构成及现行工资标准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于2006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是我国建国以来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工资构成:㈠、基本工资:1、岗位工资: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分为:专业技术岗位(设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10个等级)和工勤技能岗位(设5个等级),每个岗位等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2、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
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详情请点击:《管理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表》、《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表》、《工人基本工资标准表》。
㈡、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
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
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㈢、津贴补贴:1、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
重庆市现经国务院批准的艰苦地区是:一类地区有黔江县、武隆县、巫山县、云阳县;二类地区有城口县、巫溪县、奉节县、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
对艰苦边远地区根据发展变化情况,每5年评估调整一次。
2、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对在苦、脏、累、险及其它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国家统一制订特殊岗位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
(尚未制定)㈣其它工资在重庆市有关津补贴出台前暂保留以下津补贴。
1、保留奖金:在1993年工改前,国家规定机关执行的奖金额度为:3个月工资,事业单位为3个半月工资,工改后该奖金项目取消,但保留了事业单位多出的半月工资。
该保留奖金只有93年工改前的老职工才有,执行当时的标准(每个人不一样),之后进入事业单位的职工没有。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应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根底。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良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消费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良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上下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展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构造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根底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局部。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老师、幼儿老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方案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4)建立了分级管理的工资体制。
详细内容见中发[85]9号。
三、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1、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展的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特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干部、机关工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及事业单位工人分别执行各自的工资标准。
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四次制度改革。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4)建立了分级管理的工资体制。
详细内容见中发[85]9号。
三、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1、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特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干部、机关工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及事业单位工人分别执行各自的工资标准。
(2)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工资的增长与年度考核挂钩。
(3)工作人员的工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计划地增长,随着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正常的增资制度。
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根据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逐步使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其实际贡献相一致,建立起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这次工资改革,机关与事业单位在工资制度上相互分离,实行了不同的工资制度。
主要文件:《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国发〔1993〕7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个实施办法的通知〉》(国办发〔1993〕85号),从1993年10月起执行。
2、1993年工资改革之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结构如下:(1)机关干部实行职务级别工资制(简称职级工资制);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基础工资四项构成。
(2)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人分别执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制和普通工人岗位工资制。
机关技术工人执行岗位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制,其岗位技术等级(职务)工资由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岗位)工资、奖金三项构成。
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技术等级(职务)工资由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和岗位津贴两部分组成。
普通工人由岗位工资、工人奖金两项构成。
3、1993年工资改革的主要内容(1)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
分别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个部分组成。
A 、职务工资,工作人员按担任的职务确定相应的职务工资,并随着职务及任职年限变化而变动。
连续两年在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可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B 、级别工资,机关工作人员级别共分十五级,其工资按工作人员的资力和能力确定,工作人员在原级任职期间连续五年考核称职或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在本职务对应的级别内,晋升一个级别。
C 、基础工资,基础工资是按大体维持工作人员基本生活费来确定的,数额为每人每月90 元。
各职务人员均执行相同的基础工资。
D 、工龄工资,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工龄增加一元,一直到退休当年止。
(2)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类型的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由于行业多,情况比较复杂,工作性质和特点也不相同,按照情况相似又便于管理的原则,实行不同类型的工资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实行五种不同类型的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执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专业技术人员执行各类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制;其标准工资由职务工资(固定工资)和事业人员津贴(活工资)两项构成。
事业单位人员津贴以编制部门核定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的预算管理形式来确定不同的津贴比例。
全额拨款单位固定部分70%,活的部分30%;差额拨款单位固定部分60%,活的部分40%;自收自支单位根据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核定,活的部分一般不超过50%。
(3)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工资制度机关工人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制,其工资由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工资和奖金三部分组成;普通工人实行岗位工资制,其工资由岗位工资和奖金两部分组成。
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人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其工资包括技术等级工资和岗位津贴两部分。
普通工人实行等级工资制,工资分为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
四、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大的改革,与以往历次工资制度改革相比,这次改革涉及内容较多,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机关公务员实行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二是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三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津贴补贴制度;四是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
1、关于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一是改革工资制度和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
这次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从一开始就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紧密结合。
清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既是规范公务员的收入分配秩序,也是为改革制度创造条件。
目的是通过改革建立严格的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通过规范秩序促进严肃纪律,建立起新的收入分配机制,为今后继续深化改革奠定基础。
因此,这次改革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
一方面,在清理津贴补贴、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结合公务员职级工资制改革,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部分津贴补贴纳入基本工资,适当提高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优化公务员工资收入结构。
另一方面,对津贴补贴进行规范,合理确定水平,科学规范项目,分类分步调控,严格监督管理,为规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奠定基础。
二是简化基本工资结构,增强工资的激励功能。
将公务员现行基本工资结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项构成简化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构成,同时,合理设计工资标准,既保证低职务人员适当的工资标准,又适当加大不同职务、级别的工资差距。
职务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大小,一个职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为体现岗位职责的差别,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对应不同的职务工资标准。
级别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资历、职务和工作实绩,每一级别设若干个工资档次,公务员根据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
解决原来切块偏多、功能重叠的矛盾,更好地发挥各部分的作用。
适当拉开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工资差距,进一步理顺工资关系,更好地体现公务员的职责和贡献大小。
三是适当向基层倾斜。
我国公务员绝大部分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和担任科级以下职位,为了鼓励广大基层公务员安心本职工作,缓解都去挤职务这个“独木桥”的矛盾,公务员职级工资制改革方案中采取了相应的倾斜措施。
主要包括:适当加大不同职务对应级别的交叉幅度,将公务员对应的级别数由现行15个增加到27个,各职务对应的级别数相应增加,科员、办事员从现在对应的6个级别增加到对应9个级别,副科级从现在对应5个级别增加到对应8个级别,给低职务公务员提供了充分的级别晋升空间。
加大级别工资的比重,使晋升级别对提高工资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使公务员不晋升职务也能提高待遇。
这样既缓解了因职数限制而晋升职务难的问题,又体现了坚持条件,解决的面更为合理、适度的问题。
四是完善正常增资办法,实现工资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
结合公务员基本工资结构的调整,相应调整公务员正常晋升工资的办法。
公务员晋升了职务,相应提高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累计两年和五年年度考核合格,可以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和级别工资等级。
按照公务员法规定,要建立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今后,国家将根据工资调查比较的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财政状况、物价水平等情况,适时调整工资标准。
在改革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的同时,相应完善机关工人工资制度。
技术工人现在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制,基本工资由现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奖金三项构成。
由于奖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这次适当调整机关工人的级别工资结构,取消奖金,简化为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和岗位工资两项构成。
技术等级(职务)工资根据技术水平高低确定,一个技术等级(职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岗位工资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工作质量确定,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三个技术等级和技师、高级技师两个技术职务设置,分别设若干工资档次。
普通工人级别工资由现行岗位工资、奖金两项构成简化为岗位工资一项构成。
同时,相应制定了机关工人从现行工资制度过渡到新工资制度的套改办法。
2、关于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针对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岗位因素体现不足、简单与机关对应、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调控机制不健全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次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为了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宏观上注重公平,微观上体现激励,关系合理、秩序规范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改革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与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适应。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密切相关。
这次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容和方法步骤上,都充分考虑了相关配套改革的要求和进程,既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其他各项改革。
二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
事业单位在功能性质、资源配置、管理方式、用人机制等方面都不同于机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体现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实现与公务员工资制度脱钩。
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制度模式上,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联系,事业单位的总体收入水平与单位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及考核情况相联系,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