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5.83 KB
- 文档页数:5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与启示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流转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方面,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的土地流转问题也凸显出一些特点。
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启示。
来安县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完善。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市场和技术的推动下已经趋于饱和,需要转型升级。
由于农民对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认识不足,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导致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
土地流转问题也与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有关。
在中国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主要的土地产权形式,这使得土地流转更加困难。
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相对较低,无法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这也降低了他们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
来安县的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力图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这些政策的推行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政策执行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针对滁州市来安县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启示。
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提升他们的经营能力。
通过发放财政补贴和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产权保护。
通过法律条款的明确和行政管理的规范,让农民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增强其对土地流转的信心。
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加大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非法流转和恶性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滁州市来安县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加强政策引导和推动力度,才能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良好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乡村振兴。
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的特征、效益与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研究从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梳理当前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社会效益,探索阻碍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若干因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根子不在采用何种产权制度本身,而在农民数量的实质性减少。
明晰的土地产权,只是土地流转的条件。
没有农民群体的分化和职业农民群体生成,土地流转就会面临很多困扰。
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关键在于保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等)的土地需求,与农民退出土地所生产的土地供给之间的基本同步。
当前,应重点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推进改革。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较小的基本现状,决定着土地制度改革在安徽农村改革中的核心地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流转,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深入推进,对安徽新一轮农村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掌握农村土地(指农户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的基本特征,分析土地流转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4年7月~9月,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课题组分别联合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统计局临泉等10个县级调查队,通过对农户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取得大量调查数据资料,对当前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研究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详实的情况和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特征安徽是全国农村改革的策源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曾激发出农村改革的巨大动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研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成为了当前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涉及到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利益、农村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其实施涉及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利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是指将承包经营权转让、流转、退出等方式,把农村土地流转交给有需要的农业经营主体,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者及收益者发生变化。
在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是一项必然的改革举措,它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背景随着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之前,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不动产性质,导致土地资源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旨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资源的生产性,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可以吸引更多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农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3)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可以增加土地收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可以吸引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农村,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与对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流转成为了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承包耕地的农户将自己的耕地承包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如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土地租赁等形式)转让给其他个人或单位,由其代为管理、经营、收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增加土地使用效率和收益,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及对策。
(一)土地承包不均衡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土地承包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土地承包过度,存在一些土地闲置或者荒芜。
另外一些地区则因为土地承包面积过小,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影响农民们的收益。
(二)流转价格不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缺乏统一的价格基准,导致双方难以达成共识,流转交易容易失去公平性和合理性。
另外,流转价格过高也会成为一些农民流转土地的难点。
(三)土地流转难由于质量问题和价格问题,有些民宅土地流转难度比较大。
许多农民因为家庭原因不能迁往城市,无法把土地出售或者出租,这就造成了土地流转的困难。
(四)资金问题土地流转需要资金,对于一些农民来说,资金短缺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有些农民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企业或金融机构资金支持。
(五)土地流转信息不透明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较多,流转土地的信息不够透明,农民往往无法了解到土地流转的具体形式和过程,使得土地流转难以开展。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优化的土地承包政策,以解决农民土地承包不均衡的问题。
例如,推出种植大户制度,鼓励农民进行跨地区、规模化种植,以及实行土地调配制度。
发展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监管,形成有利于流转的市场环境。
制订土地流转的表示形式和交易方式,降低市场摩擦度,最大化满足市场需要,提高物权流转的标准化和程度。
(三)加强信用相关手段完善信用机制,建立起可靠的履约和担保制度,提高信用参与者的信任度和合法性,防止欺诈和逃废债行为,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与启示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日趋突出。
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土地闲置浪费的问题愈发突出。
本文将从土地流转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一定的启示。
土地流转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劳动力流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
这使得农村土地闲置率上升,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是农民缺乏土地经营意识。
许多农民长期依赖土地种植农作物,对其他经济作物如养殖业等的开发利用缺乏积极性和意识。
这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单一化和土地利用率低下。
土地流转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率低。
因为农民对土地的经营能力不足,导致土地的利用率不高,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二是农村土地规模小。
许多农民只有几亩或几十亩土地,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难度。
三是流转不顺畅。
由于缺乏流转渠道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合同约束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加强农民土地经营技能培训。
通过开展农民土地经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水平和意识,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开展土地流转。
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提供便利的流转渠道,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三是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公开和保护。
加强土地流转信息的公开和保护,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减少相关纠纷的发生。
四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约束力,保障各方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在滁州市来安县日益突出。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加强农民土地经营技能培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公开和保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的综合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实现。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作者:包卫兵包文兵徐培华摘要: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强化土地流转管理,通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增强干部依法办事,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关键词:规范土地流转法制宣传预防矛盾《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
因此,引导、完善、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增强各级干部和农民依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识,为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据调查,目前农村出现的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产生的矛盾,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后,一些私下转出土地的农民,又开始收回原有的承包地自己耕种。
2)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
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有误解,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转出后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不安全。
随着种植技术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家一户的承包已不适应大机器耕作,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向连片化种植已势在必行,但是少数农民仍没有解放思想,不肯将土地流转出来,镇、村按照政策和法律规定又不能强制流转,造成了高效蔬菜种植的不连片,形成了插花田。
3)土地股份合作还不被农民接受。
[提要]安徽省在农村土地改革方面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本文围绕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开展相关研究。
安徽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流转确权不到位、农民生活无保障等问题。
针对安徽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为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12月9日一、绪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批转移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呈明显加快态势。
截至2016年10月底,全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2,414.5万亩。
流转方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几种类型,流转主体主要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安徽省内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以南地区的流转步伐最快,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为30.25%。
部分示范区如桐城范岗、金安木南、铜陵城山等地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比重甚至高达80%。
江淮地区居中,流转率为23.31%。
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皖北地区比较滞后,其耕地承包经营流转率为14.00%。
在承包农地流转成本方面,皖北每亩地租金普遍高于皖江和皖南地区,最高差距有一倍之多。
二、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流转确权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部分农民还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思想,唯恐失地失权,不愿意把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他人耕种。
安徽省农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确权登记的农户比重较少。
即使流转土地,租期也一般较短,以3~5年居多,导致受让方对流转土地注重短期利用、忽视长期投入,影响到土地产出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流转中盲目追求规模经营,侵害农民利益。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