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动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 格式:pdf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Beijing Film Academy,缩写BFA),简称北电或北影,是中国一所专门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
自1950年建校以来,逐步形成了以专业制作为主体,教学、创作、科研并重,多学科,多层次的电影。
很多著名、都出自北京电影学院。
学校主页:北京电影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及雄厚的力量,系科专业齐全,教学校园风景设备完善,是培养国内优秀人才的摇篮。
多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业绩骄人,现在仍然活跃在影视圈的著名导演、演员如:、、、、、、、、、、、、;、、、、、、、、、、、、、、、、、等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学校辉煌的历史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均享有盛誉,学院拥有一支高学术水准的教师队伍,成为一个面向21世纪、培养高水平现代影视综合性人才的电影教育基地。
2010年10月23日,北京电影学院举行60周年校庆。
总理向电影学院发来贺词,、同台亮相,同时与、、、、、、、、、、、、、、、、、等获颁电影学院优秀毕业生奖2003年北京电影学院成功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立了电影学博士点,并且新增了“”和“”两个硕士点。
北京电影学院现有教学单位8个系,6个分院及部和基础部,共计16个教学实施部门,按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编制,共有11个专业: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电影剧作、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专业。
(、、)摄影系摄影专业。
(故事片摄影、纪录片摄影、科教片摄影、影视照明)美术系一、概况美术系成立于1959年,是北京电影学院最早建立的四个系之一。
建系五十多年来,美术系从成立初期的“电影美术设计”和“动画” (动画专业在2000年因学院发展建设的需要,单独成立了二级学院)两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六个本科专业(方向),形成了以电影学为主体的涵盖、、、和的多学科、多专业(方向)、多层次的综合教学体系。
具备了培养学士、硕士、博士以及高职(大专)、留学生、进修生的多层次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规划。
在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中打破过去单一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在充分发挥美术系传统优势专业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电影美术设计专业(方向)为龙头,电影特技设计、电影(电视)广告导演、新媒体艺术、电影、电视虚拟空间设计、电影人物造型设计等专业(方向)多元共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综合视觉艺术发展新格局[2]。
浅析动漫品牌形象与符号特征的国际化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足以使我们的动漫产品成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元文化特性,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髓,以此锻造我们自身的文化产品优势,才是创新品牌的目标。
中国动漫产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特征。
要不断汲取各民族文化精髓,为中国动漫产品寻找富有国际化语言特征的品牌符号。
而一个好的动漫品牌,既要有自己独特的产品文化,还要具备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影响力。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民族文化和品牌之间相互影响所产生的文化魅力,而民族文化底蕴是文化力、品牌力、国际化语言和品牌知名度维护的关键。
关键词:动漫品牌品牌形象民族文化国际化语言符号一、动漫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品牌塑造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漫作品,是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精神,充分体现中国文化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有机表现。
据数据调研,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2009年1月16日一面世,便连创国产动画片奇迹,继上映首周获得喜人的1800万票房后,在1月19日到2月,动画电影两周内又斩获近4000万元,首轮发行总票房过8500万;刷新了《风云决》去年创下的国产动画片票房纪录,从而取得了辉煌的佳绩,其主要原因就是品牌的作用力,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现代动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及其属性日趋同质,品牌正在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
一个好的动漫品牌,既要拥有自己独特的符号特征,还要具备强势的品牌形象影响力。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民族文化和品牌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文化魅力,而民族文化底蕴是文化力、品牌力、国际化语言和品牌知名度维护的关键。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足以使我们的动漫产品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二、动漫品牌形象与符号特征的提炼动漫品牌是通过对原创作品中的经典形象、符号和价值观念进行提炼,赋予品牌的核心内涵,并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品牌传播和推广。
动漫产品的价值增长点是动漫品牌。
导师队伍:顾春华、雷景生、李海明、王勇、田秀霞、温蜜、魏为民、李红娇、李婧、毕忠勤、曹渝昆、成贵学、徐菲菲、杜海舟、杨珺、姚刚、刘大明、朱林导师简介顾春华,男,1970年4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博士。
2013年7月至今,任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副书记。
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委员、IBM特聘讲师。
多年从事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于2002年到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2006年到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访问,合作开展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和参加了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邮箱:chgu@。
雷景生,男,1966年7月生,陕西韩城人,博士后,现任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与技术学院教授,院长。
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三等奖2 项。
近三年在IEEE Trans. Parallel Distrib. Syst., IEEE Trans. Wirel Commun., IEEE Trans. Smart Grid,IEEE Trans. Emerging Topics Comput. ,IEEE Trans. Vehicular Technology, Pattern Recognition, World Wide Web 和软件学报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简介传播学系建于2002年,在国内最早设立传播学专业。
传播学专业在加强新闻传播学理论和方法教学的同时,还开设了网络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偏重实战能力的培养。
传播学专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聘请业界和学界资深人士来学院讲课,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了传播学的跨学科性和应用性。
2004年底与早稻田大学等创办了双学位课程以及双向合作交流项目,自2005年9月起每年选派数名学生出国深造。
传播学系教师(按姓氏拼音排列,下同)陈纳,副教授;研究领域:比较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发展与现代化邓建国,讲师;研究领域: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下的国际传播葛星,讲师;研究领域:应用传播学、新媒体传播胡春阳,讲师;研究领域:人际传播,新媒介与社会政治,话语分析李双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学、社会信息学、乡村社会(传播)学廖圣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系主任;研究领域:应用传播学、国际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媒介效果沈国麟,讲师;研究领域: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孙少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传播学理论、新媒体、健康传播、研究方法杨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应用传播学、新媒体研究、媒介文化、青年文化殷晓蓉,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传播理论与传播学史、当代媒介理论、期刊研究张海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应用传播学、新媒体传播周葆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新媒体、受众研究、传播效果、舆论调查、传播学研究方法朱春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传媒创新、新媒体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苏大各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学位点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赵鹤鸣 1957.09 教授信号处理汪一鸣 1956.02 副教授计算机通信俞一彪 1962.05 副教授数字信号处理翁桂荣 1963.09 副教授多媒体通信,传感器及电子测量赵建龙 1941.07 高工计算机通信王加俊 1969-11 副教授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周旭东 1964-12 副教授信号处理施国梁 1963-1 副教授自动控制、机器视觉学位点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崔志明 1961.07 教授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朱巧明 1963.07 教授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徐汀荣 1958.01 副教授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与数据库杨季文 1963.10 副教授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吕强 1965.04 副教授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计算语言学陆建德 1949. 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协议朱艳琴 1964.06 副教授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安全技术孙涌 1958.08 副教授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水电计算机系统王宜怀 1962.02 副教授单片机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学位点名称:应用化学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屠一峰 1963.09 副教授电分析化学刘德启 1963.07 副教授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化学狄俊伟 1964.11 副教授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学位点名称:纺织工程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徐回祥 1942.03 教授丝绸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研究丝绸测试仪器的研制及应用俞加林 1947.09 副教授纤维集合体的纺织加工理论与实践左葆齐 1957.02 副教授蚕丝蛋白粉综合利用、计算机的纺织应用、纺织工艺理论、质量控制陈宇岳 1962.03 副教授纤维(真丝)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李明中 1963. 副教授有机高分子膜及其生物医学材料费万春 1956.11 副教授丝绸测试仪器的研制及应用胡征宇 1957-1 副教授制丝机械与CAD技术王国和副教授学位点名称: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盛家镛 1939.03 副教授茧丝绸结构和性能研究丝绸测试仪器的研制及应用不招生蒋耀兴 1961.07 副教授纺织材料和纺织品的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潘志娟 1966.01 副教授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及其产品的结构和性能研究学位点名称: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钱国坻 1937.05 教授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纺织化学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纺织品染整工艺和理论不招生梅士英 1938.10 教授纺织纤维材料和染整成品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和开发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纺织化学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不招生陈国强 1957.11 教授织物功能性整理及其化学反应杨如馨 1943.11 副研纺织品染整新技术、新工艺程万里 1946.09 副教授染色性能研究杨百春 1939.03 研究员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纺织化学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不招生王惠珍 1942.12 副教授纺织纤维材料和染整成品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和开发纺织品染整工艺和理论朱亚伟 1963.07 副教授纺织纤维材料和染整成品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和开发近代技术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赵建平副教授唐人成 1966-1 副教授纺织品染整工艺与理论学位点名称:服装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傅菊芬 1966-6 副教授服装生产工艺及生产管理陶华,教授,男,1948年9月生,江绍兴人,198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专业,获工学士学位;1988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于法国国立理工学院获法国理学博士学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资简介新闻学系成立于1929年9月,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学教育机构。
新闻学系开设的新闻学专业主要培养记者、编辑、媒体管理人才、文化传播、新闻教学及研究人才,至今已有毕业生6000多名。
新闻学系教师撰写和出版了数十部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准的新闻学教材,总发行量已超过百万册。
新闻学系对外联系广泛,与国内许多新闻单位和新闻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台、港、澳地区的一些报社、大学或新闻传播研究机构也建立了直接联系。
学院现聘有教职工45人,其中正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4人。
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新闻界和实业界还聘请了一批学识精湛、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并聘请外藉专家担任顾问教授。
本校中文、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专家教授也常为该院学生授课。
新闻学院教师(按姓氏拼音排列,下同)曹晋,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批判传播研究、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新媒介技术与书刊出版研究陈建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新闻法制与职业道德、中国新闻传播史郭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动画研究、影视鉴赏、传播学理论洪兵,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研究领域:媒介社会学国际新闻传播黄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新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黄瑚,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法、新闻传播伦理黄小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新闻实务、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黄芝晓,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新闻大学》杂志主编;研究领域:媒介经济、媒介管理、新闻实务李春,讲师;研究领域:新闻史李良荣,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新闻学理论国际传播林溪声,讲师;研究领域:新闻传播史论、新闻实务刘海贵,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新闻传播业务马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外国新闻传播史、政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孙玮,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新闻传播学理论、媒介文化研究。
邓晰院系:艺术学院动画系职位:动画系主任职称:讲师导师:动画硕士生导师邮箱:dengxi@学习和工作经历2000-2004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士(BA GraphicDesign)2005-2009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计算机动画硕士(MA Digital Art)2002-2003 泛传播媒体有限责任公司平面设计师2004- 2005 科宝博洛尼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平面设计师2007-2007 苏格兰阿伯泰邓迪大学,挑战数码游戏开发美术设计师2007-2008 微软亚洲工程院休闲游戏组及Surface游戏平台,游戏创意策划及美术设计2008- 2009 西班牙柠檬汁娱乐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游戏美术设计总监2009-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讲师,硕士生导师(2016)2014-2015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动画新领域研究、动画文化产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获奖1、作品《小熊回家》获英国挑战数码时代大奖赛(Dare To Be Digital)“最佳创意奖”,获英国电影学院大奖(BAFTA)“游戏行业最佳新人奖”;2、美食天下, 大学生游戏创意竞赛奖(DARE TO BE CREATIVE),优秀辅导老师;3、海南省大学生艺术展优秀指导老师;4、动画作品《丹雅公主》入选“Cayflim cayman international film”, “Digitalmation Awards”, “IndiEarth Animation Film Festival”等国际影展.项目研究1、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基金《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实现研究》;2、主持海南大学青年基金《基于印象动画的海南非物质文化研究》;3. 参与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基于ERA的无线视频物联网联合研发》-主持动画演示子项目;4. 参与海南省教育厅《黎族竹木器乐的教育传承保护研究》;5. 参与海南大学本科教学创新团队《海南文化艺术范畴教学研究创新团队》;6. 参与海南省教育厅《大造基于动画视角的海南黎族“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介绍一、廖祥忠,男,出生于1968年,汉族,籍贯湖北,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同时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动画学会副秘书长兼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十部委扶持动漫产业部级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年鉴》主编、“全国新媒体艺术”院长论坛首任轮值主席。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学习简历: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1999年,获得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07—2005年,获得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工作简历2002.09—2002.11 在日本朝日电视台研修日本广播电视业务;2002.06—2005.05 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科学艺术系主任;2005.06—2007.2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7.02—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科研状况:(一)发表的论文:1、《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 2003年,《河南师大学报》2、《信息社会与数字艺术》2003年,《社会科学辑刊》3、《走向未来的网络文学》2005年第六期《河南大学学报》4、《网络游戏——带刺的玫瑰》2005年第五期《现代传播》5、《“超越逻辑”:数字人文的时代特征》2005年第六期《现代传播》6、《数字媒介与艺术创新》 2006年第三期《现代传播》7、《网络艺术及其发展态势》 2002年,《现代传播》(二)已完成项目:专著《数字艺术论》(上下):该项目为国家211重点学科项目,此论著共五十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本专著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艺术著作评选一等奖”;(三)作为主编完成的项目有:1、《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优秀论文集》2、《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原创动漫大赛优秀作品集》3、《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原创动漫大赛优秀作品集》4、《中国动画年鉴》20065、《中国动画年鉴》2007(四)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课题有:1、国家211重点科研项目——《互动艺术研究》(五)在研项目(部级):1、《面向二十一世纪电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架构研究》:该项目为部级科研项目,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教育部2008年度人文社科重大科研项目:《我国动画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3、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动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负责人;二、贾秀清,女,出生于1964年11月,教授,现任动画学院副院长。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动画学院电影学日本动画理论研究方向招生目录电影学日本动画理论研究研究方向简要介绍动画学院成立以来受到中央和地方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先后做出指示要大力发展动画专业,为动画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注入了动力。
200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到电影学院视察工作。
2004年,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到电影学院进行调研和视察工作。
2005年,北京市市长刘淇同志视察北京电影学院,指示要建立一流的动画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基地,要创作出中国自己的动画形象,要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电影文化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根据“一定要大力扶持我国动漫游戏民族原创产品的发展,扩大对动漫游戏方面人才的培养,并要尽力加快中国动漫产业及游戏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指示,积极落实中央加快动画实业发展的指示精神,率先切实的持续发挥学院在培养人才等各方面领先优势,以带动并加快整个动漫及游戏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图将我国动画专业创作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人才培养更趋于专业化,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建设成为国家原创动漫游戏的人才培养基地。
电影学日本动画理论研究研究方向导师介绍王乃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电影学日本动画理论研究方向初复试参考书目我院不开设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凡是打着北京电影学院旗号举办的考研辅导班均属假冒。
我院从未公布过往年专业考试试题,本院也不出售往年专业考试试题。
我院的专业考试更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为防止考生将复习备考的重点仅仅局限在参考书的范围内,为了避免误导考生,并且更有利于对艺术人才的选拔,我院不提供任何参考书目,也不划定考试范围。
自2012年起,由于本院校舍条件局限,我院不再为研究生安排住宿。
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于丹教授简介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
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专业职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职务: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视协旅游节目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中国大陆区)首席顾问电视频道策划自200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12个电视频道中的近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音乐频道筹建,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西部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
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传媒运营策划近年来曾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四十余家省市级电视台主持“生存策略研究”,并提供内容完备的建设发展方案。
为2003北京国际电视周首届DV影像国际观摩论坛;天津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04天津国际电视娱乐周”;2004首届沈阳“清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策划设计完备的建设运营方案。
城市形象策划自2001年至今,深入研究城市品牌资源整合及城市形象战略,先后为重庆、珠海、桂林、沈阳、丽江、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提供完备的城市整体品牌规划及城市形象战略方案,先后在重庆、丽江、沈阳市委多次授课,并专题讲授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受到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