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6
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XXX于2007年11月发布了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
该规划范围包括总规划范围和重点规划范围,总规划范围为33.2平方公里,重点规划范围为29.4平方公里。
海曙区是宁波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确立,海曙区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将削弱,因此需要更加明确未来规划和建设的方向。
规划的基本思路包括明确合理的功能定位、解决旧城改造问题、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缓解交通压力等。
规划确定海曙片区的功能定位为“宁波市中心商贸商务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创新型区域高端服务业基地”,并形成了“一核二轴三心”的总体规划结构。
海曙区城市规划方案中,主要包括“二轴”和“三心”两大主轴,以及用地布局、产业布局、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引等方面的规划。
二轴”指的是主要发展沿江商务、文化、生态与休闲等功能的市级主轴和沿中山路优化金融、商贸、商务、文化等功能的主轴,与“核心”交错呼应,形成立体的城市发展空间。
三心”则是指三个区级中心,其中城南区级中心以商贸、物流和时尚展示为主,依托未来区行政中心。
用地布局方面,规划居住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38.0%,公共设施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19.5%,严禁布置危险品仓库、堆场。
产业布局方面,规划形成“五区六街”格局,五个主要功能性区块包括天一核心金融商贸商务区、鄞奉路沿江商务休闲区、月湖文化旅游区、城南商贸商务区和城西商贸商务区,六条特色街包括中山路综合商业街、城隍庙特色商业街、鼓楼商业步行街、开明街特色商业街、环月湖文化特色街以及滨水生态休闲街。
绿地系统规划方面,规划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采用点状、线状、带状绿地和景区、公园相结合的布局方法,以姚江奉化江绿廊为纽带,以月湖景区、南郊公园两大绿心为核心,以线状的滨河绿化、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城市公园广场和大范围均匀分布的点状绿地为重点,创造多层次、多类型完整合理又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设计导引方面,规划依托海曙区良好的环境背景,致力于生态城区的构造,加强与自然水体、城市绿地的沟通与联系,精心营造沿余姚江、奉化江滨水景观,与公园、绿廊等绿化开敞空间共同构成生态城区的基准面。
宁波海曙区规划
宁波海曙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心地带,是宁波市的中心城区之一。
近年来,宁波海曙区加大了对城市规划的力度,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海曙区注重城市绿化建设。
区内规划了众多公园和绿地,如螺山公园、月湖公园、大沙街公园等。
这些公园都有丰富的植被和景观,为居民提供了户外休闲活动的场所,也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空气湿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其次,海曙区注重交通规划和改善。
宁波市地铁1号线和3号线都在海曙区设有多个站点,方便市民出行。
此外,海曙区还规划了多条公交线路和自行车道,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海曙区注重老旧小区改造。
在城市更新方面,海曙区加大了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力度,改善了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通过更新房屋外立面、改造公共设施等方式,提升了居民的居住品质,增加了社区的美观程度,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最后,海曙区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海曙区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月湖、宁波邮政博物馆、宁波足球博物馆等。
区内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参观学习的机会。
总的来说,宁波海曙区规划的城市建设内容涵盖了绿化建设、
交通改善、老旧小区改造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这些规划措施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也提升了海曙区的整体形象,吸引了更多人来海曙区生活和旅游。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相信海曙区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宁波市西成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原阿尔卑斯厂区地块)批后公布本次调整地块位于宁波市海曙区西成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内。
具体范围:环城西路以西,靠近中山西路,西、南、北侧均为天一家园。
用地面积2.79公顷。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结合海曙区总部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经论证研究,拟对西成地段原阿尔卑斯厂区地块(HS04-02-19)规划用地性质等各项指标作适当调整,详见下图。
调整前规划用地性质调整后规划用地性质调整前后地块各项规划指标如下:
调整情况用地性质用地面积
(ha)容积率建筑高度
(m)
绿地率
(%)
建筑密度
(%)
备注
调整前R2 2.79ha 1.5 36 30% —配建社区级体育
健身场地1处调整后R2+C2 2.79ha 1.5 36 25% 35% 配建社区级体育
健身场地1处。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心城总体规划图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舟山群岛,南依三门湾,西接绍兴市,北濒杭州湾。
下辖6区5县(市),市域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660.8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91.8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
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城市空间由河口向滨海演进,形成了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
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区位图2、宁波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十五”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和长三角区域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宁波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首先,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宁波提出了新的要求。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以强化我省在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
据此,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港优势,将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与集聚功能。
其次,《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对宁波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三个都市区的目标,其中宁波都市区由宁波市区、舟山市区、奉化市区组成,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
由此,宁波城市将突破现有的城市格局框架和城市形态,城市规划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
宁波中心城鄞州片区分区规划1. 背景宁波市中心城区鄞州片区是宁波市的主要发展区域之一。
为了统一规划和管理该区域的发展,制定了宁波中心城鄞州片区的分区规划。
2. 目标该分区规划的目标是为中心城鄞州片区的发展提供指导,优化土地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 分区原则分区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合理布局:合理划定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使不同区域的发展相互补充、协调配合。
- 产业优化:结合鄞州片区产业特点,将不同产业分布在适宜的区域,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水平。
- 资源保护: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公共服务: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满足居民需求。
- 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传承鄞州片区独特的历史文化。
4. 分区划定根据鄞州片区的地理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需求,将中心城鄞州片区划分为以下几个分区:1. 商业中心区:集中发展商业、金融、办公等业态,打造宁波市中心城的商业核心。
2. 产业园区: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等,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3. 居住区:规划住宅区域,提供多样化的居住选择,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4. 教育科研区:发展教育科研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平台。
5. 文化旅游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区域吸引力与知名度。
6. 生态保护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绿色生态空间,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实施措施为了有效实施分区规划,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详细的分区规划方案,明确各个分区的具体功能和要求。
- 加强跨部门协调,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 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
- 完善相关法规和管理措施,加强对规划的监管和执行力度。
分区规划是中心城鄞州片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的实施将为区域的经济繁荣、城市品质提升和居民生活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希望通过该规划,实现中心城鄞州片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海曙区西北街拆迁方案1. 引言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相应地需要进行旧城改造和城市拓展。
海曙区西北街作为海曙区的一个重要地区,目前面临着旧城改造和拆迁的问题。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海曙区西北街拆迁方案的详细信息,包括拆迁的背景、目标、程序以及相关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2. 背景2.1 区位和现状海曙区西北街位于海曙区中心地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
该地区有着许多老旧的建筑和住宅,道路狭窄拥堵,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
2.2 改造的意义和目标拆迁和旧城改造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的环境和功能。
通过拆除老旧的建筑和住宅,规划和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
3. 拆迁方案3.1 拆迁范围根据拆迁规划,海曙区西北街拆迁范围涵盖了整个区域内的老旧建筑和住宅,共计约100栋。
这些建筑和住宅将被拆除,以便为后续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土地资源。
3.2 拆迁程序拆迁工作将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拆迁通知:公告拆迁的通知,告知受影响居民拆迁的时间和方式。
2.房屋评估:对拆迁房屋进行评估,确定补偿和安置标准。
3.签订协议:与受影响居民签订拆迁协议,约定补偿和安置方式。
4.拆迁实施:依照协议内容和规定,进行拆迁工作。
5.补偿和安置:根据协议约定,对受影响居民进行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3.3 政策和保障措施政府将制定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确保拆迁工作的公平、公正和顺利进行。
这些政策和措施可能包括:•房屋补偿:根据房屋评估结果,对受影响居民进行房屋补偿,包括货币补偿和安置房。
•安置保障:政府将提供合适的安置房,确保受影响居民有合适的住房条件。
•人文关怀:对于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政府将提供特殊关怀和帮助,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
•就业创业:为受影响居民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新的生活阶段。
宁波市中心城区城西片(城西北片、城西南片)分区规划(批前公告)一、公告时间:2015年12月24日-2016年1月23日二、联系电话:89187288(工作日9:00-12:00,14:00-17:30);e-mail: nbghj@通讯地址:宁波市江东区江澄北路575号;邮编:315042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城西地区位于宁波中心城区西部,机场路以西,东连三江口核心区、南部新城区,西靠四明山区。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西地区凭借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姚江新区、临空经济区、集士港卫星城、轨道沿线等地区,呈现出与中心城粘连发展的趋势。
但长期以来由于城西地区处于总规建设用地之外,城镇建设以乡镇模式为主,各镇利益与区域整体发展的矛盾突出,空间配置粗放低效,亟需进行整体统筹安排。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修改对城西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新修改的总规提出未来三江片重点发展西部和北部地区,将绕城高速以内的集士港、古林、高桥三镇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管控范围,实行规划统一管理。
同时,结合新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强对城市西部地区的规划引领,在姚江新城规划新的市级副中心,集士港作为片区中心,西部地区迎来了从乡镇发展模式向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心城区城西片分区规划。
第2条规划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城西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城西地区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彰显城市风貌特色,进一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要求,有效指导区域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村庄规划编制,特开展城西地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
第3条规划原则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近远结合,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公交先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人为本,完善公共设施布局第4条规划期限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一致,规划期限至2020年。
第5条规划范围城西片分区包括城西北片分区和城西南片分区,城西北片分区规划范围为机场路以西,绕城高速公路以东,杭甬高速公路以北,主要包括江北姚江新区、江北投创、洪塘街道、高桥镇等,面积70平方公里。
宁波市月湖东侧地段(HS12)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文件01、总则1.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3)《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10;(4)《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5)《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2004-2020)》;(6)各类专项(专业)规划;(7)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的其他法律、法规;(8)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月湖东侧地段位于海曙区,东至解放南路,南至长春路,西至偃月街、共青路,北至中山西路,总用地面积82.23公顷。
1.4规划期限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保持一致,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
1.5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技术管理文件和附件三大部分。
法定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控制内容,包括法定文本和法定图件;技术管理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控制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文本、图纸和图则;附件是对规划内容和规划过程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包括规划编制与修改情况说明等。
1.6法律效力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技术管理文件的所有内容应遵循法定文件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02、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2.1功能定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现状分析、因素分析,确定本区的功能定位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展示区,以文化、商业、居住为主的城市核心区块。
丁家湾海曙规划《海曙区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日前印发。
其中很多内容,关注度应该都很高!我们“宁波楼市报道”择要介绍如下。
“三沿开发”“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山”。
按照规划所示,“三沿”开发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为重点,意在推动城市能级实现新跨越。
沿江开发:增强三江口极核功能,推动老城全面复兴。
高标准建设空铁新城,依托宁波西综合枢纽建设,举全区之力打造海曙发展第一引擎、宁波城市第一地标,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全力开发奉化江西岸、姚江南岸,打造高端时尚城市新封面、品质卓越城市新客厅。
沿路开发:推动集士港、古林、高桥、横街等近郊镇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城中村500万平方米,实现绕城高速范围内城中村全面动态清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92%。
沿山开发:综合运用产业、文化、改革、农旅等方式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推动鄞江、章水、龙观等乡镇特色发展。
在昨天举行的海曙区城乡有机更新基金发布会上,海曙方面透露,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建设7大片区,即:姚江南岸区块翠柏里创新街区罗城区块三市里地块丁家湾地块西枢纽区块望春西高端产业聚集基地历史街区更新规划提及——鼓楼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留、改、拆”并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街道与公共空间品质,推进文商旅协同发展。
月湖西区二期(马衙街以北):加快推进建设,扩大月湖金汇小镇影响力,持续提升天一阁·月湖5A级景区品质。
伏跗室永寿街、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加快推动改造,进行基础设施更新、历史空间重塑、活力功能导入,打造宁波特色传统生活体验区。
另外,规划中还提到,要结合城隍庙区域更新,推进中医药特色街区建设;谋划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莲桥第历史风貌区品质提升。
核心商圈更新规划明确,要推进天一商圈环境提升、设施更新、智慧化交通管理和商业业态提升。
规划提及实施的东渡路街区更新工程已经完工,昨晚开启了“潮回东渡路”夜生活节,宁波人曾经熟悉的“东门夜市”重新回归(详见宁波晚报报道:《终于!老宁波人熟悉的它回来了!还升级了……》)。
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
发布日期: 2007-11-21 发布机构: 宁波市规划局
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公布材料
宁波市规划局
2007年11月
一、规划编制目的意义
规划范围分两个层次:总规划范围和重点规划范围。
总规划范围:东、北至奉化江、余姚江,西至海曙区界及机场路,南至海曙区界及杭甬高速公路,总规划用地面积33.2平方公里。
重点规划范围:为了便于海曙区管理,以海曙区区界范围为本次重点规划对象,规划用地面积29.4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对人口、用地的现状和规划基于此范围。
海曙区历史悠久,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海曙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城市行政中心位于江东区东部新城,意味着海曙区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即将削弱。
这一重要城市职能的变更,使海曙区应该更加明确未来规划和建设的方向,朝着建设高品质的商贸商务区和高品位的生活居住区的目标奋进。
同时,伴随着区内大量的工业搬迁、名城保护需求日益迫切,轨道交通的发展等,作为宁波城市“中提升”发展战略重点对象的海曙分区其整体功能提升正面临新的议题。
二、规划的基本思路
1、明确合理的功能定位,规划建设创新型新城区。
2、解决旧城改造部分居民外迁的土地安置、旧村改造村民安置和现有工业改造升级等问题。
3、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提升整个城市的公共功能。
4、着力缓解核心区因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带来的交通压力。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功能定位
规划确定海曙片区的功能定位为“宁波市中心商贸商务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创新型区域高端服务业基地”,并明确其主要职能为:以发展商贸商务、金融保险、信息科研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中心商贸商务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现代都市宜居区。
2、规划结构
总体规划结构形成“一核二轴三心”,以主要道路、江体为基本骨架,形成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框架。
利用余姚江-奉化江生态廊道,以及月湖景区、南郊公园大型生态公园,通过与自然水体、绿化隔离带、公园等开敞空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构成生态城区的整体形态。
“一核”:市级中心,即城市核心商贸商务区,总体范围约4.5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及核心拓展区。
“二轴”:市级主轴,即沿江纵向发展主轴和沿中山路横向优化主轴,发展沿江的商务、文化、生态与休闲等功能,优化沿中山路的金融、商贸、商务、文化等功能,在城市功能拓展和发展形态上与“核心”交错呼应,形成立体的城市发展空间。
“三心”:三个区级中心,城南区级中心:主要指环城西路以西、新典路以南、通达路以东、环城南路两侧区域,依托未来区行政中心,形成以商贸、物流、时尚展示为主的区级公建中心。
3、用地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1002.0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8.0%,人均居住用地26.0平方米。
公共设施用地512.8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9.5%,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3.3平方米。
区内不独立设置工业及仓储用地,都市型、无污染的研发企业可结合办公、科研用地设置,普通仓储、物流企业可结合市场、商贸等用地设置,严禁布置危险品仓库、堆场。
4、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五区六街”格局。
五个主要功能性区块包括天一核心金融商贸商务区、鄞奉路沿江商务休闲区、月湖文化旅游区、城南商贸商务区和城西商贸商务区。
六条特色街包括中山路综合商业街、城隍庙特色商业街、鼓楼商业步行街、开明街特色商业街、环月湖文化特色街以及滨水生态休闲街。
此外,规划还对区内的都市工业作了整体布局。
当前,海曙区工业主要分布于区科技园区、双杨—胜丰工业区以及机场路以西姚丰—后孙—望春桥工业区。
未来,都市工业重点要发展总部工业和楼宇工业,积极引导现有工业企业特别是有污染、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的工业企业腾笼换业、产业置换,鼓励发展研发、电子、软件等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
5、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城市绿地采用点状、线状、带状绿地和景区、公园相结合的布局方法。
以姚江奉化江绿廊为纽带,以月湖景区、南郊公园两大绿心为核心,以线状的滨河绿化、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城市公园广场和大范围均匀分布的点状绿地为重点,创造多层次、多类型完整合理又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6、城市设计导引
规划依托海曙区良好的环境背景,致力于生态城区的构造,加强与自然水体、城市绿地的沟通与联系;精心营造沿余姚江、奉化江滨水景观,与公园、绿廊等绿化开敞空间共同构成生态城区的基准面。
对能形成现代化城市总体意向的重要场所进行控制。
总体意向的形成是通过常规的视点观察城市及城市活动,因此城市的观景点和形成景观的城市区域是城市设计总体控制的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视线通廊、景观轴线、界面和标志性节点等要素。
以中山路、通途路、环城北路、环城南路等横贯本区的道路为主体构架的视觉通道,形成海曙区总体城市意向的主要途径;以月湖景区、南郊公园、天一广场、滨江绿廊等形成主景视点的城市景观点;以大型绿化带、城市广场、水滨等空旷地段边缘形成城市主要立面;以及逐步形成的城市或片区的标志性建筑和区域。
7、历史文化保护
规划划定历史街区紫线7处,分别为月湖历史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郡庙天封塔历史街区、秀水街历史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南塘河历史街区。
同时划定历史建筑紫线15处,包括白云庄、钱业会馆、林宅、天宁寺塔及天宁寺遗址、全祖望墓、祖关山墓葬群、张苍水故居、灵桥、延庆寺、观宗寺、孙中山演讲处、董孝子庙、孙传哲故居、卢家祠堂、药皇殿等。
8、旧(城)村改造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改造策略,有步骤地推进旧村物质环境改造,为全面解决旧村改造问题在空间上提供规划保障。
规划基本确定了各行政村住宅安置地块,安置地块总面积71.82公顷,完成安置人口1.44万人,安置户数0.53万户,人均安置用地50平方米/人。
并确定各行政村发展留用地,总面积1107.8亩,合73.85公顷。
9、交通组织
区内对外交通由铁路、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构成。
与城市外围联系主要依托铁路和杭甬高速公路。
与城市其它各区联系主要依托城市快速路,本区内,通途路为城市内环快速路,
机场路、环城南路为城市外环快速路,主要联系宁波三江片区之间及北仑、镇海,此外,还可依托城市主、次干道。
同时加快对客运南站交通枢纽区的规划建设,将客运南站打造成高效、便捷的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公交零距离换乘的现代化客运枢纽系统,使之成为集交通、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型、标志性的城市功能区。
区内道路结合现状,依托机场路、环城南路、环城北路、通途路、中山路、联丰路、解放路、环城西路,采用较为规整的方格网状路网,形成“六横七纵”的主骨架路网结构。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
10、市政工程及其它
规划按规范配置各类市政设施及其它,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防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等。
11、近期建设与实施对策
近期主要对月湖西岸、秀水街、郁家巷、莲桥街等历史街区加强保护和更新,完善古城风貌和格局,加深历史文化内涵;重点建设和义路滨江地块、鄞奉片,使核心商贸商务区有效拓展延伸,并塑造崭新沿江景观;建设城南商贸物流中心、望春西部中心等区级中心,尽快形成对周边的辐射,以带动新区开发;加快旧城改造和更新,尽快解决非成套房改造,逐步完成玻璃厂、制药厂等地块的改造;解决村民的安置用地和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协调好城市开发建设中涉及村民的各项利益;完善区域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妥善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规划留有余地,对于远期实施的轨道交通、排洪河道以及城市道路等用地进行严格控制。
规划实施方面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一步深化规划,强化规划管理同时应加强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