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2.53 MB
- 文档页数:90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成为农业领域重要的工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本文将针对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指以产业化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品营销为目标,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环节的农业产业链。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推进:1.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2.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业产品销售渠道。
3.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一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同时,城乡间电商物流网络逐步完善,农产品销售形势不断向好。
另外,一些创新型农业企业,采用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指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统一组织、集约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1.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发展智能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4.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能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等普及率不断提高。
智能化的大棚虽然在某些地区尚未完全普及,但是在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已经达成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有力地解决了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热、湿、寒、噪等不利因素。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多元化的投资、融资和经营模式为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构建与发展作者:金佩颖毛良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28期摘要:為了明确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常州市武进区的实际情况,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5—2020年武进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
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指标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相关性,但各指标相关系数由于客观因素存在差异性。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28-0013-03一、研究背景目前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通过机械装备、科学技术、人才支持包装之后,同二产、三产协调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构成,是“大农户”是经过土地流转,土地集中在一些农户、家庭农场或者农业龙头企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和主导力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要素。
要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环节和路径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质量培育,推动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要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
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两点,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演变和适应性,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必要性。
对于两者关系的阐述更多的是定性研究,或是建立单一的评价体系,在两者关联性上少有定量描述。
常州市武进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西北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不协调、不匹配现象。
鉴于此,本文基于武进区农业现有发展情况构建适合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应用SPSS软件梳理武进区2015—2020年相关数据,对武进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寻找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相关性。
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和创新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和创新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农业发展模式。
农村现代化则是指通过改革和创新,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些关键知识点:1.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
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多样化经营。
3.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广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4.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加强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推进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5.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高性能、智能化、绿色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7.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8.农村社会治理: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9.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10.农村人才培育:加强农村人才培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1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