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
《浙江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政策解读浙江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是指对于限制或者禁止进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产业的一个明确的规定,旨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下面对该政策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该政策的出台是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的需求。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区域,因此限制或禁止一些产业进入这些区域,是为了防止这些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通过明确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可以规范企业行为,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其次,该政策准入负面清单是指对产业准入进行限制或禁止的具体规定。
清单中列明了一些特定的产业,例如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非法采矿、建筑业违法行为等,限制或禁止进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通过制定清单,可以避免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或破坏的产业进入这些区域,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该政策的出台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限制或禁止了一些传统行业的进入,可能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情况。
因此,政府需要对相关企业做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引导,推动优质产业的发展,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该政策对于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企业在选择经营地点时需要遵守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规定,避免选择进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相关规定,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政府还可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产业准入正面清单中的优势产业进行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最后,该政策的出台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严格的环境执法机制。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环保技术和产业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保障。
总之,浙江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政策的出台,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资经营负面清单》为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等相关规定,特制定农资经营负面清单(主要禁止行为),以期共同监督执行。
一、种子生产经营1.禁止生产经营假种子、劣种子;2.禁止未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或未按规定备案)生产经营种子、未按照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子;3.禁止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4.禁止对应当审定未经审定的农作物品种进行推广、销售;禁止推广、销售应当停止推广、销售的农作物品种;禁止对应当登记未经登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推广,或者以登记品种的名义进行销售;禁止对已撤销登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推广,或者以登记品种的名义进行销售5.禁止销售应当包装而没有包装的种子;禁止销售没有使用说明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规定的种子;禁止销售涂改标签的种子;6.禁止未按规定建立、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7.禁止拒绝、阻挠农业、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
二、农药经营1.禁止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或未向分支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备案)经营农药;2.禁止经营假、劣农药;禁止在农药中添加物质;禁止不停止销售依法应当召回的农药;禁止采购、销售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或者包装、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农药;3.禁止向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的农药生产企业或者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其他农药经营者采购农药;4.禁止不执行农药采购台账、销售台账制度;禁止在卫生用农药以外的农药经营场所内经营食品、食用农产品、饲料等;禁止未将卫生用农药与其他商品分柜销售;禁止不履行农药废弃物回收义务;5.禁止伪造、变造、转让、出租、出借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农药经营许可证等许可证明文件;三、肥料经营1.禁止生产、销售未取得登记证的肥料产品;2.禁止假冒、伪造肥料登记证、登记证号的;3.禁止生产、销售的肥料产品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的内容不符的;4.禁止生产、销售包装上未附标签、标签残缺不清或者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
经济观察摘要: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作为一项治 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创新性制度,法律并未作出规定。
基于中央政策性文件提出构建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其实质是以 清单的形式禁止或限制不符合农业生态文明要求的农业产业,清单以外的农业产 业则不受限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因排污者、污染源无法确定导致其并不适用传统的点源污染治理制度,农业产业准入负面 清单制度的构建有其必要性"制度的确立,以相关政策和法律为依据,以“风险预防 则”为其正当性来源0制度的展开遵循“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明确清单入法模 式、清单制定主体和程序及其实施机制,解决构建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基本问题"关键词: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农业面源污染一、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创新性制度(一(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实质负面清单是在国际贸易领域最先开 始适用的,是以清单的形式禁止或限制的外商投资者在本国的投资,其法理基础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在农业产业领 域,建立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就是指根据 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区域功能定位等等,以清单的方式列明区域内不符合农业绿色发展要求的产业,禁止或 限制该农业产业活动,清单以外的农业 产业则不受限制。
(二)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必要性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 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 I因其面 殊困难,运用于工业污染 的各种法律制 无法很好地适用于农业面源污染中$首先,污染源无法确定$农业面源污 染物的、 污染物 定等 定了对其其困难,最水体的农业污染物于不同区域 的单个污染点根无 法确认污染物的来源,因此以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 据为基 建立的 制制 无法 用在农业面源污染中$其,污者无法确定$农 承制农用 、农业产业、农等,对国 农业产业农业面源污染理 的困难$ 国有8 农,各 的方式 农业生产活动, 难以 定污染物的 体, 农 是可能是 污染的 E体$ 在污染者、污染源无法 定的, 制定 定的 污 受 为的 污 可 制在理无法的$, 源 对农业产业限制是最 的 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方式,无定 体的污染者 污染源, 根农业面源污染 的难 $ 农业面源污染物的 、 、形 无法定, 是农业产业活动的开展、农用品的施用就是污染的总源头,用法律对 农业产业制,就可以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所以,农业产业 负面清单制度作为预的源头控制措施,可以定程 源 理制 对农业面源污染 失灵问题,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要作用$二、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立的正当性分析(一)政策依据:国家政策性文件目,国对于建立农业产业 负面清单 重视,已发布 关的政策文件$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 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和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动计划》中强调建立农业产业 负面清单制$这些文件 法律力,但为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构建提供了明的政策依据$14 ^2021 年 14 期(5 月)CHI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LECTIVEECONOMY(二"法律原则依据:风险预防原则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入法,其正当性来源于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就其内涵而言,不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作出事后补救,而是在生态环境有被污染和破坏的可能性时,就要事先预防性的采取措施对环境加以保护"农业面源污染由众多分散、具体的小o源污染$聚合%而成,单个的0源污染物的释放并不足以造成环境污染,一旦这些分散、微卡放的小污染0原因组成一个污染面的时,就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以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我们还无法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其制有全面的,我们难以及时发现农业活云环境的,而当后一旦发生,就已经无法救治"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发生,在不性的,些农业可能对一些(保护,水保护地等)的环境造立胁,就一定要采取预防性的限制和禁止施,对污染源——农业种植活动进行预防性制"三、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构建与展开(一"树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我生态中发展,有关农业面源污染防的一些单法《农业法》是以农业发展法的的,这不于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的防以农业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农业发展,有“绿色%,也要$发展%"负面清单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但农业面源污染防“三农%,而三农是我生发展的中,不能一环境保护而农业的发展和农的,要农业农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绿色%的环境保护理念为切入0,全面统筹农业、农村发展标,做到两者相互促"(二)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入法模式农业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作农业面源污染防的一项创新性制度,可以很好的决农业资源环境监的,是没有法律条文对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作出规"此,必须加快制定、修订配套的法律、法规,为这项制度的制实施提供的法律法规依扌居"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是一种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的产业目录,要根居身环境承载力、农业发展状制符合其位的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录,所以,并不适宜制一部性的专门法"法模式应当是修订省级地方规章,起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县级政府制农业业负面清单目录的规范性文件提供上位法依扌居"(三)农业产业准入负面制度制定主体与程序首先,要该制度的构建主体"考虑到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制定要以农业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容、功能位基础,要对不同E制定$—刀%的清单,也不能出似的$不一致%的"所以清单的制定应在省级行政统一领,以县为制体"第一,县可以扌居辖内的农业发展状、环境承载力、功能位素制宜拟和制发展业录"第二,省级行政:负责统筹审核县制的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并按照家政策的对清单进行修改完善"这不仅有利于县在制定过程中分配不均的,还可以起到指导作"其,要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制"第一,环境量"对生态环境系统性、科学性的调和是制农业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基础"以县为单位,对该的环境承载力、资源状、不同的农业业对生态环境的查,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作出的后,编制纳入农业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制业以业"第二,强公众"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实施,实质上就是是制农在其经的农村土地上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触到了农的实,保农民的环境和决策参与权,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体现环境,提农民对农业业负面清单制度的度"省级门在统筹审核负面清单时可以式广没农体和专业以公众对负面清单的意见,在作决时予以分考虑,不采纳要由并反馈给公众"(四)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机制1.政府部门协同制农业业准入负面清单作一农业农村环境的监施,在其实施1中,不可到农业、生态环境主门的职能"实中,农业部负责农牧业的生以及农业入的生产和施用管理,主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环境保护,而生态环境门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又起不到的制作用"这$可以管,可以不管%的面,应当]生态环境部门实施门,加强对农业业准入负面清单实施作的、监和综合管理;农业部有义务配合生态环境门责",农业面源污染常以、单位政发生,要方政府合能保农业产业负面清单的实施"此,要构一个生态环境部为主、农业部/地方政府同的实施制"2.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补偿制对于农体来,农业生来的收益是他们生存的基,在农业生产中是性的经,在实施一农业生时考虑能化实现预经"政府的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时,是否能到农的配合取决于,是否能资、补"中政府以方政府可以对被限制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体政、补依居政参考文献:[1]方琳娜,尹昌斌,陈世雄.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9(11):6—11.[2]沈瞿和•清单制度法理分析及法治要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4):82—86.⑶邱倩,江河.论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建立[J].环境保护,2016,44(14):41—44.[4]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建[J].农业经济,2018(01):106—107[5],.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关口----《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解读[J].环境保护,2017,45(04):10—11.(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中国集体经济]15。
一、总体要求(一)负面清单基本内涵。
《负面清单》上的产业主要分为禁止类和限制类两类。
其中,禁止类发展产业是指在增量上严格禁止新增投资建设,在存量上限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下同)淘汰和退出的产业类型。
限制类发展产业是指新建、改扩建项目在区域、规模、工艺技术、清洁生产水平等有关方面须满足规定准入条件和标准,对现有但不符合要求的产业(企业),限期关停并转或进行技术改造升级。
原则上,《负面清单》公布实施后,凡禁止类产业,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行政区域内禁止进入和发展;凡限制类产业,必须满足规定的标准条件后,才能进入和发展。
(二)负面清单管控空间范围。
《负面清单》所管控的范围覆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行政全域,但不涉及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国家已有明确法律、法规强制性保护的区域。
(三)负面清单管控重点产业。
《负面清单》主要针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的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和仓储、房地产开发经营、水利管理等产业(项目),涵盖各地现有产业(包括现有主导和现有一般产业)和具有资源要素禀赋的规划发展产业,不包括超出地方事权范围或由国家规划布局的产业(项目)。
(四)负面清单管控重点内容。
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类的产业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以下简称《指导目录》)中淘汰类;《指导目录》中限制类,且与所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相符合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和允许类,但在本行政区域内不具备资源要素禀赋,且与所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相符合的产业。
列入《负面清单》限制类的产业主要包括:《指导目录》中限制类;《指导目录》中鼓励类和允许类,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一定资源要素禀赋,但与所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相符合的产业。
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或禁止外资企业或投资者进入的规定。
这些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市场竞争,防止不合理竞争和恶意垄断行为的发生,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安全。
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通常包含一些限制和禁止外资企业或投资者进入的内容,例如限制外资企业的股权比例、限制对关键技术或领域的投资、限制外资企业的参与市场竞争等。
这些规定可以是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也可以是针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
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目的是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防止外资企业对本国市场产生过大的竞争压力,并确保本国企业在关键领域具有控制力和竞争优势。
同时,这些制度也可以起到防止外国企业通过投资进入本国市场后,窃取本国关键技术和商业机密的作用。
然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这种制度可能限制了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从而限制了市场竞争,影响了市场效率。
其次,对外国企业的限制可能引发国际经贸争端,影响国际合作和投资环境。
因此,在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时,需要权衡国家利益和市场自由的平衡,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建议摘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引导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分别选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不同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案例区,深入开展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定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
结果表明:现有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限制类为主且多为现有发展产业,禁止类产业较少且多为规划发展产业,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与主体功能定位不符、区域协调性不足、实施困难大、缺乏动态跟踪管理等四方面问题。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不同区域主导功能定位,提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四类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通用性和差异性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优化政策建议,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引言负面清单制度是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一种模式,在我国最初被应用于投资贸易领域,即政府以清单方式列出禁止或限制的投资行为,实现清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
随后,在实践过程中这种管理模式逐步进入社会管理领域,同时在生态环境管理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积极推动各地建立和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其中的“一单”即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生态环境领域的负面清单管理逐渐由重点生态功能区拓展到国土空间全域。
此外,国内有关学者借鉴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践经验,还分别开展了农产品主产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区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相关研究工作,但目前多数尚未落地应用。
总体来看,在生态环境管理领域,仍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主的实践应用相对成熟。
截至目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的676个县域均已完成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编制工作,积极推进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落地实施,通过遏制新增禁止类产业、促进限制类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发挥了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
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蓝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说明:1、为更好地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在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约束产业发展,根据《关于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通知》(发改规划[2015]1760号)要求,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有关条目和蓝山实际,特制定《蓝山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2、限制类主要指不符合本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工艺技术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明显过剩,不符合国家和省行业准入条件和规定,不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督促加快改造和禁止新建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限制类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对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改造升级,改建、迁建项目需报省级以上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严禁以改造之名扩大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