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2.科学思维通过测量电阻的实验加深电阻是导体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测量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1) 感受小组合作完成探究的喜悦。
(2)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
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完成电阻的测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在我们每组同学的实验桌上都有这样一个未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它的阻值你能直接测量出来吗?大家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想个间接测量未知电阻阻值的方法。
它的测量原理是什么?生:先测电压、电流,再计算电阻。
测量原理: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
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达为:I=U/R(二)新课讲解1、电路图设计师:设计实验电路,在电路中要想测量未知电阻两端电压、电流,选用哪两块电表?如何接入电路?生: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电流表与其串联。
师:一组数据能否准确得出这个定值电阻的阻值?为什么不能?生:有误差,多次测量减小测量误差。
师: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和电流?生: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实验器材:电源(3V)、开关、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2、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整理实验步骤。
①断开开关,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并记下三次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填在表格中。
第3节电阻的测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电路的探索》第3节“电阻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学习如何使用万用表进行电阻测量,并探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能够使用万用表进行电阻测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测量方法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如何正确使用万用表进行电阻测量,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阻器、导线、万用表、电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每组一套电阻器、导线、万用表、电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电阻器,提出问题:“什么是电阻?如何测量电阻?”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a. 介绍电阻的概念。
b. 讲解电阻的测量方法。
c. 演示如何使用万用表进行电阻测量。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实验器材。
b. 学生按照教材提示,进行电阻测量实验。
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a. 展示一道关于电阻测量的问题。
b.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c. 讲解解题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a. 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公布答案,学生互相批改。
c. 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电阻的概念2. 电阻的测量方法3. 万用表的使用方法4.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电阻的概念。
b. 简述如何使用万用表进行电阻测量。
c. 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答案:a. 电阻是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阻碍作用。
b. 使用万用表进行电阻测量时,需将万用表调至电阻档位,用探针接触电阻两端,读取显示数值。
c.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 知识目标:(1)了解电阻的概念、性质和单位;(2)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3)了解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阻的测量方法;(2)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2)电阻与电流、电压关系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家电、电路等,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电阻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电阻的存在,了解电阻的定义;(2)电阻的性质:介绍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3)电阻的单位:讲解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4)电阻的测量方法:介绍伏安法、惠斯通电桥法等电阻的测量方法。
3. 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一次电阻测量实验;(2)实验步骤: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包括电路连接、电流电压测量、数据记录等;(3)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4)实验总结:各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4. 结果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2)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措施;(3)总结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准确性等;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电阻测量方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阻的定义、单位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2. 学生能掌握欧姆定律,并运用它解释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3. 学生能掌握常见电阻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技能目标:1. 学生能正确使用多用电表进行电阻测量,并进行数据记录;2.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 学生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探究精神;2. 学生通过合作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3. 学生认识到电阻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实验课,侧重于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实验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电阻测量原理,注重实验操作规范,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电阻的定义、单位及性质;- 欧姆定律的原理及其应用;- 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2. 实践操作:- 多用电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直接测量电阻的方法(如两线法、四线法);- 间接测量电阻的方法(如电压表法、电流表法)。
3. 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介绍电阻的基本概念、单位及性质,讲解欧姆定律;- 第二课时:演示多用电表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直接测量电阻的实验;- 第三课时:讲解间接测量电阻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第四课时: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影响电阻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4. 教材章节:- 课本第三章第三节:电阻的测量;- 课本第四章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一、二课时为新课导入和实验准备,第三课时为实验操作,第四课时为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一、引言电阻是电学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电阻的准确测量是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一套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旨在提高学生对于电阻测量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2. 掌握电阻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能够使用多种测量仪器测量电阻值。
4. 掌握电阻测量的误差分析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电阻的概念和定义- 介绍电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让学生理解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电阻与导体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电阻的单位和符号表示。
2. 电阻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解释电桥测量原理,包括维恩电桥、韦斯顿电桥等。
- 介绍欧姆表和万用电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 针对不同测量场景,讲解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方法。
3. 电阻测量实验操作- 设计一系列电阻测量实验,包括使用电桥、欧姆表和万用电表进行测量。
- 强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环境因素的影响。
- 提供适当的实验数据,供学生进行处理和分析。
4. 电阻测量误差分析和处理方法- 阐述电阻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如仪器误差、线路阻抗等。
- 介绍常见误差处理方法,如平均值法、均方根法等。
- 强调对于较小电阻值的测量,精确性要求更高,需采用更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处理误差的技巧。
四、教学手段和工具1. 教学手段-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达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
-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电阻测量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
- 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解答疑惑,并提供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2. 教学工具- 电桥:维恩电桥、韦斯顿电桥等。
- 测量仪器:欧姆表、万用电表等。
- 实验器材:电阻、导线、开关等。
五、教学评估方法1. 实验成绩评估: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处理能力进行评估。
2. 测验形式评估:通过书面测试或者在线测验,考察学生对于电阻测量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电阻的测量》的教学设计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阻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和常见电阻测量仪器的使用;3.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进行电阻测量;4.具备解决电阻测量中常见问题和错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言 (10分钟)介绍电阻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电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电阻测量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2.电阻测量方法 (20分钟)介绍常用的电阻测量方法:串联法、并联法和桥式法;分析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点和适用场景;进行示范实验,演示不同测量方法的实际操作。
3.电阻测量仪器的使用 (30分钟)介绍常见的电阻测量仪器:万用电表、电桥等;分析不同仪器的特点和使用范围;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不同仪器的使用方法。
4.实际电阻测量实验 (60分钟)提供一系列电阻测量实验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学生在实验中进行电阻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解决方案。
5.错误分析与解决 (20分钟)分析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和错误;引导学生进行错误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讨论;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评估1.设计一份电阻测量的小测验,测试学生对于电阻测量方法和仪器的理解程度;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电阻测量实验,并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3.老师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不同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操作熟练程度。
四、教学资料和资源1.电阻测量实验题目和要求;2.万用电表、电桥等电阻测量仪器;3.实验用电阻、导线等实验器材;4.实验报告模板和数据记录表格;5.课堂演示投影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
五、教学延伸和拓展1.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电阻测量研究和实验,挖掘更多的测量技巧和方法;2.引导学生探索电阻与其它物理量的关系,如电流、电压和功率等;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分享,促进合作研究和知识共享。
电阻测量实验的教学教案】第一部分:教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电阻器的阻值,提高电路设计与故障检测的能力;2.熟练掌握电阻测量的方法及仪器;3.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常见电阻器的介绍;2.电阻的测量方法及相关仪器;3.实验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电阻测量的方法及仪器;2.熟练掌握常见电阻器的阻值,并能够应用于电路设计与故障检测。
(四)教学方法1.讲授、实验操作、交流讨论、自主学习。
(五)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1.教学环节:理论课和实验课2.时间安排:两周(其中理论课2小时,实验课4小时)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操作(一)常见电阻器介绍1.碳膜电阻器:是一种主要由碳、金属箔和塑料制成的电子元器件,具有使用广泛、价格便宜、接线方便的优点,主要用于普通电路中;2.金属膜电阻器:也是由碳、金属箔和塑料制成的电子元器件,但是在表面覆盖了一层非常薄的金属膜,具有精度高、使用寿命长、温度系数小等优点,主要用于精密仪器和高档电子产品中;3.电位器:是一种可调电阻器,包括单圈电位器和多圈电位器两类。
多圈电位器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线性好的优点,主要用于精密仪器和自动控制系统中。
(二)电阻的测量方法及相关仪器1.直接法:将待测电阻器直接接在万用表的表笔上进行测量。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适用范围有限;2.桥式法:通过搭建一座“电阻桥”进行电阻测量,该方法精度较高,适用范围广,但需要专用仪器和调试技术;3.比较法:把待测电阻与一标准电阻器相比较,以确定其阻值。
该方法精度较高、适用范围广,但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标准电阻器。
常见的电阻测量仪器有万用表、电阻箱、电阻测量仪等。
(三)实验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和仪器:万用表、电阻箱、电池、电线等;2.实验过程及操作要点:(1)通过万用表进行电阻测量;(2)利用电阻箱搭建电阻桥进行电阻测量;(3)利用比较法确定待测电阻阻值;3.注意事项:(1)操作仪器时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2)实验过程要严谨,保持实验环境的安定性;(3)经过使用的器材要归还并存放妥善。
初三物理电阻的测量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掌握测量电阻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在测量电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电阻的测量方法。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难点欧姆定律在测量电阻中的应用。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阻的概念,如:什么是电阻?电阻的单位是什么?2.理论讲解讲解电阻的测量原理,即欧姆定律。
介绍测量电阻的实验器材,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
讲解实验步骤,包括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取电压和电流值等。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纪律。
4.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阻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生得出结论: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
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如团结协作、严谨实验等。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反思1.优点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电阻的测量方法,增强了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指导,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2.不足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纪律教育。
实验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完成实验。
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理论讲解环节加强引导。
3.改进措施加强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合理安排实验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
在理论讲解环节,采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重难点补充:1.理论讲解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例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电压和电流的关系,谁能告诉我欧姆定律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非常好,那么我们在测量电阻时,电压和电流有什么关系呢?”当讲解到滑动变阻器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我们要用滑动变阻器而不是直接接一个电阻呢?它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后,教师解释:“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值,帮助我们测量不同的电流和电压值,从而计算出电阻。
《电阻的测量》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使学生掌握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电路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电阻这个元件。
那么,什么是电阻呢?电阻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阻的测量。
2.知识讲解师:我们来了解一下电阻的概念。
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它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用符号“Ω”表示。
我们来看一下电阻的几种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欧姆(Ω):电阻的基本单位。
(2)千欧(kΩ):1千欧等于1000欧姆。
(3)兆欧(MΩ):1兆欧等于1000000欧姆。
师:了解了电阻的概念和单位后,我们来学习一下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
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是利用欧姆定律,即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等于电阻。
具体操作如下:(1)将电阻接入电路,调整电源电压,使电路中的电流稳定。
(2)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阻值。
3.实验操作(1)搭建电路,将小灯泡接入电路。
(2)调整电源电压,使电路中的电流稳定。
(3)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4)记录数据,计算小灯泡的电阻。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数据分析师:同学们,实验完成后,请将你们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学生将数据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师: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小灯泡的电阻随着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因为小灯泡的电阻受到温度的影响。
当电流通过小灯泡时,小灯泡的灯丝温度升高,电阻也随之增大。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电阻的概念、单位,以及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电阻测量教学设计电阻测量教学设计(通用2篇)电阻测量教学设计篇1教学案例背景物理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
然而物理教材中的同学试验都是按给定的器材,老师讲解规定的操作方法,然后同学实施操作得出一些验证性结论。
试验方法、试验思路千篇一律。
这样对同学的试验设计力量和制造性思维力量得不到培育,不利于同学今后的进展。
基于上述现状,我设想转变传统的试验教学,探究一种以试验为中心的探究教学法,即在老师给定一个试验目的基础上,让同学自己确定试验原理,选择试验器材,设计试验过程,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同学主动发觉探究,让同学通过自己的试验去发觉规律,把握学问,从而培育同学的探究精神和制造力,实现以“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转轨。
教学案例主题我对这种探究教学法作了初步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把这种教学法以《电阻的测量》为例,向大家展现这种试验教学的详细实施过程。
教学案例大事在同学把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学问基础上,我提出试验问题:现有如下试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阻箱、变阻器、单刀双掷开关、导线。
请你在上述主要试验器材(还可自选其他器材)基础上,设计一个物理试验,测出一被测电阻的阻值,并画出你的试验电路,下节到试验室进行测量。
提出问题的结果,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热忱,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课下拿给我看的方案有十几种,对于较好,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集中,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案例问题解决一、情景,新课引入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电路,然后复习《伏安法测电阻》,自然引入这节课的试验目的。
二延展情景,在试验教学中,进行沟通,探讨。
老师:“这节课由同学们自己当一回老师,把你课下设计好的试验方案拿到前面,利用多媒体展现台,给大家进行讲解。
”[反思:通常试验,老师讲解,同学验证。
而这节课,我把课堂还给了他们,让他们当上了主角,同学们的乐观性都很高,既想让大家看到自己设计的电路,又想看看别人的方法,所以都争着到前面展现台上讲解。
电阻测量方法的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1.电阻的概念和种类。
2.电阻测量的基本原理。
3.常见电阻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4.电阻测量工具的选用。
5.电阻测量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向学生传授电阻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实践教学法:采取实验室实践、模拟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电阻测量的实际意义和实施技巧。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电阻测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1.引入课程: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对电阻测量的兴趣。
2.理论讲解:分别讲解电阻的概念和种类、电阻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电阻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3.方法探讨:介绍电阻测量工具的选用和电阻测量的实际操作技能,探讨相关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4.实践操作:在实验室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电阻测量,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
5.问题解决:在操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6.课程总结:进行电阻测量的课程总结,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发现。
四、教学评估1.学生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检查学生的电阻测量掌握情况。
2.实验成果评估: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估,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反馈评估: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评价和意见,反馈教学效果和改进方案。
五、教学建议1.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实际意义。
2.增加实例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电阻测量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意义。
3.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4.加强与实际行业和领域的联系,建立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桥梁和实践互动机制。
万用表测量电阻教学设计第一篇:万用表测量电阻教学设计万用表测量电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电工仪表实训万用表使用模块测量电阻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辅导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各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以及如何读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1.万用表使用前的准备:(用提问式的方法检查学生在万用表组装后调试的方法)检查外观:指针是否在零位,转换开关是否灵活,表笔是否完好,外壳是否损坏。
检查欧姆档是否正常:用欧姆档调零法检查——通过对欧姆档的检查来判断万用表的表头机构是否正常。
2.背景:课件中的万用表使用FLASH动画,学生可到讲台上模拟操作。
二、探究新知:(50分钟)1.万用表刻度盘及各个表面元件功能的介绍背景:课件中的万用表刻度盘图片对照图片依次介绍各条刻度线的作用及各类测量参考值,指出欧姆档使用刻度线是表盘上的第一条,并提问:学生有没有特殊标识。
学生在观察后回答问题。
介绍转换开关位置,提问:有没有欧姆档的符号标识,学生在观察后回答问题。
介绍欧姆档档位倍率。
调零旋钮的使用,提醒每更换一次档位进行一次调零。
2.电阻测量的感性认识背景:电烙铁图片教室布置测量任务:测量电烙铁的阻值学生活动:学生们每人都有电烙铁与万用表,方便学生进行使用。
要求学生在没有老师正规辅导的情况下,自行测量电烙铁的阻值。
目的可使学生发挥个人知识累积,对物品进行感性认识。
教师活动:学生动手过程中两位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询问测量情况。
通过此环节摸清学生的底细,总结学生在测量中操作误区。
并在巡视中辅导个别学生,帮助那些因为消极而不愿动手的同学,调动积极性。
3.学生自述测量电烙铁的步骤及读数方法测量结束后,教师收集学生的测量结果并在黑板上记录,进行展示,让学生们相互对比自己的测量结果。
并请几位同学描述个人的测量操作方法,以及自己如何读取出电烙铁的阻值。
4.教师评定背景:在课件中展示测量电烙铁的图片教师对同学们的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进行集体评定,对于操作基本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对于操作方法有误的同学加以提醒。
.
. 17.3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3.4.2理解欧姆定律
2.学情分析
学生进实验室探究电学问题已经很多次,例如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电流与电压关
系等,对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对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已经有了初步的基础,但是对不同状态下的一个变化的量的理解是第一次接触,本节课在加深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并理解灯丝电阻变化的原因。
3.教材分析
伏安法测电阻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本节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小灯泡和定值电阻的电阻值,通过实验探究去发现钨丝电阻变化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影响钨丝电阻变化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测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在数据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本节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熟练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电路图。
2.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评价任务】
1.各小组分工明确,能够设计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2.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3.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全体学生都要理解测量定值电阻时,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理解灯丝电阻变化的原因。
4.大部分学生要会分析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图像不同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图丙
附:【板书设计】
17.3电阻的测量
1.实验原理
2.实验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三细化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即:学段目标(学期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1)通过探究实验,熟练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电路图。
陈述方式:技能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为“通过探究实验”,动词为“掌握”;核心概念(关键词)为:“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电路图”,属于程序性知识。
(2)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陈述方式:技能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为“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动词为“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构建概念图。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掌握、理解”。
“掌握”隶属的认知水平为“独立操作”。
理解的认知水平为“了解”。
“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
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举例、描述、列举、复述、回忆、选出、再认、了解、确定等。
独立操作是针对实验来说,同义词有会测量、会选用、会根据
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熟练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电路图。
2.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电路图”的表现性任务设计
1.任务情景:九年级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7章第3节《电阻的测量》时,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评价。
2.任务撰写:根据要求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内合作实验,先设计电路图,再连接主电路,灯亮之后再并联上电压表。
3.指导语:先设计好实验方案,设计好电路图,然后小组内合作实验。
实验时注意,按照电流方向连接电路,开关在连入电路时,要处于断开状态,最后连接电压表,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