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中国古典诗歌对比读——诗人心情不同笔下景象各异
- 格式:doc
- 大小:1.00 KB
- 文档页数:1
《游园不值》全文及分析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以小见大,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诗的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交代了诗人游园受阻的原因。
“应怜”有推测、猜想之意,大概是园主人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了他那爱惜的青苔吧。
这里的“怜”字,不仅写出了园主人的心理,也透露出诗人对园主人爱惜青苔的赞赏。
同时,“屐齿印苍苔”这一细节,也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园中欣赏春色。
“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轻轻地敲打着柴门,却久久没有人来开门。
“小扣”一词,将诗人的小心翼翼和礼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久不开”则让诗人的期待落空,营造出一种失落的氛围。
然而,正当诗人感到扫兴之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却给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那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你看,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了出来。
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关不住”三个字,强调了春天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会因为园门的紧闭而被束缚。
而“一枝红杏出墙来”则以点带面,通过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让读者联想到园内那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景象。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在构思上别出心裁。
诗人先写游园受阻,欲扬先抑,为后面看到红杏出墙的惊喜做了铺垫。
同时,诗人以小见大,通过一枝红杏,展现出整个春天的美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既有游园不得的遗憾,又有看到红杏出墙时的欣喜。
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使诗歌更富有韵味。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然会冲破重重阻碍,蓬勃发展。
再从语言上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
总的来说,《游园不值》这首诗短小精悍,韵味无穷。
它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佳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情感真挚的诗篇,历经千年,依然能打动人心。
游园不值诗歌鉴赏《游园不值》是元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以游园为题材,通过描绘园中景观之美和游园人们不重视景观之理解,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们对于美的欣赏能力的质疑。
下面是《游园不值》的鉴赏和相关内容:《游园不值》,袁枚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天是大自然的重生和美好的象征,园子中的春景显得格外迷人。
然而,园主对园子的重视却不足,园门久未开启,门前的青苔也已经压出了深深的印痕。
这种景象暗示了园主对于园中的美景没有足够的欣赏和重视。
折花随意游春苑,纵酒一杯喜洞开。
忽然好景胜境遗,宜春苑里宜春杯。
游园的人们漫不经心地摘花,随意地在园中游玩,甚至在景色独好的地方纵情饮酒。
这种行为无疑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于美的态度的敷衍和不重视。
袁枚在这里使用“宜春苑里宜春杯”来指代人们放松娱乐的态度,将游园和喝酒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对美缺乏敬畏之情。
绝顶一疑是世界,万方同此减余哀。
佳景虽多不自赏,最爱红装入翠腰。
袁枚在诗中以春园为代指,以此道出对世界的看法。
虽然世界美景繁多,但在他看来,无论多少美景都不足以满足一个渴望美好的人的心境。
他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最喜欢的是红杏在绿叶的映衬下所展现的美丽。
袁枚将美景纳入到了翠腰中,将自然界的美同比于女子的美丽,以强调自然美对于人类美感的重要影响。
可怜后主还乡后,几度凄凉见庭前。
应怪世人成废物,只缘无事到丹墀。
在这里,“后主”指的是嘉靖帝,国破后回到家园仍是凄凉的景象。
袁枚通过“丹墀”来映衬世人对于美的忽视和浪费。
有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美的价值,这种态度往往将人们引向无意义的生活和荒芜的庭院。
《游园不值》以游园为题材,通过对园中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们对美的态度的批判,探讨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的欣赏和重视的问题。
袁枚以诗歌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对美的忽视的不满,并劝诫人们要警醒于此。
袁枚的《游园不值》可以被视为文人士大夫对于社会风气的批评,也为今天的人们敲响了对于美的正确认识和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叶绍翁(生卒年不祥)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号靖逸,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处州龙泉(今属浙江)。
其学出于叶商之,与真德秀交厚,属江湖派诗人。
他曾长期隐居于钱塘西湖之滨,常与葛天民相互酬唱。
著有《靖逸小集》、《四朝见闻录》等.其中一首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人见人爱啦!因为她构思新颖别致,韵味隽永含蓄。
既清秀俊丽,又富有理趣。
这是叶绍翁最有名的一首诗了,被长年选作小学课文。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必要认真地、慎重地来对待她,以免误导学生、误人子弟啊!一般地,后面两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了,人们的异议主要集中在前两句。
前面两句按照常规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园主人大概是怕游人的屐齿踩坏了院内的苍苔吧!为什么敲了许久、等了许久,仍不见有人来开门?这样的解释初听起来还挺风趣幽默的,然而却经不起人们深入细致地揣摩和推敲。
因为这种解释的所谓风趣幽默远远阻挡不了读者对该诗作者内心世界的刻薄尖酸、自私无聊的推测及想象!它总让读者感觉到诗人叶绍翁幽默得过了头儿,很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这种解释颇适合该诗的另一种版本:“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
”而这种版本是很不多见的,并且最终是被淘汰掉了的。
对此,我有一个这样的推测:此种版本可能是作者的初稿或者说草稿吧。
作者一时兴致,只想着说笑、调侃,竟有点忘乎所以了!等冷静下来仔细琢磨一番,才觉得不太对劲,因为过于刻薄尖酸地猜度他人时,难免会引火烧身、招惹来众人的非议的!所以便及时修订成今天流行的这种版本作为定稿。
作者思想认识上的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再不然,就是当时或后世的某些浅薄者多事,企图按照自己想当然的错误理解,欲把这首诗修改得更“浅显易懂”一些。
殊不知愈改愈乱,早已不是诗人叶绍翁睿智豁达、风雅脱俗的本意了!那么,这首小诗究竟怎样去理解才能让人们觉得更加合情合理、更加真实可信一些呢?这得先谈谈解诗的一般原则。
《游园不值》古诗解析古诗《游园不值》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以其婉约清丽的风格和独特的写景手法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意境、修辞手法以及艺术特色。
首先,本诗以“游园”为题材,描绘了作者游览园林时的感受。
整首诗共分三个部分:游园准备、游园经历以及游园的感慨。
在第一部分,作者以七言古诗的形式,以轻快明朗的语气描述了自己整理衣冠并夹带相机前往园林的场景。
这一部分具有音乐性和极强的节奏感,使读者感受到了游园的喜悦和兴奋。
接着,在第二部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园林的壮丽景色。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呈现出了动态的画面。
例如,“大抵园中相识尽,风景依稀似去年”,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园林景物的变化。
另一例是“园中杨柳堆烟雨,门外风吹寒食花”,通过拟人手法,将园内外的景色与自然元素融合,增添了诗意和浪漫的气息。
最后,在第三部分,作者抒发了自己对游园经历的感慨。
他用“一转首,忍泪佯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园林中美好时光逝去的无奈和不舍。
这种痛苦的情绪被融入了诗的尾声,进一步增强了整首诗的情感力量。
通过温婉的文字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游园的体验相结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本诗还具备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诗中的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音乐性,又有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观察力,成功地将读者带入到园林的景象,共享了作者的游园体验。
最后,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给读者带来了舒适的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袁宏道的《游园不值》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魅力的古诗。
通过对园林游览的描写和感慨,作者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无奈。
其婉约清丽的风格以及独特的修辞手法,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明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令人留连忘返。
游园不值古诗词赏析古人有云:“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游园一事,是人们追求闲适休憩的活动,而古代文人墨客往往以此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风俗的观察。
然而,“游园不值”这首古诗却与一般的游园诗不同,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游园之事。
本文将从诗的内容解读、艺术手法和深意三个方面对《游园不值》进行赏析。
《游园不值》的作者袁枚,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以清新婉约的风格和对现实生活的描摹而著称。
《游园不值》是他的一首闲适散文,全诗以四十六字组成,通过简洁的表达,探讨了现实社会的虚伪与空洞。
首先,从内容来看,全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园林的经历,但他却对此感到失望。
诗的开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这是作者对游园景象的转述,通过"柴扉"和"屐齿印苍苔"的描写,展现了游园的冷清和荒废。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虚伪现状的愤懑,"晓来谁染霜台雪,飞过梨园弄海棠"。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眼中的历史与现实差距,他对过去的文人雅士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而最后两句:"曾经泪尽陈酒渣,衣带渐宽终不悔"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经历的无奈和不悔。
整首诗以简练明了的语句,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于现实游园景象的观察和感受。
其次,从艺术手法来看,《游园不值》运用了寓物思维的手法,通过对园林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全诗以作者亲身游览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具体的景物描摹,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例如,“小扣柴扉久不开”描绘了园林冷清萧瑟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与寂寞;“晓来谁染霜台雪,飞过梨园弄海棠”则通过景物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文人生活的怀念与失望,以及对当今社会现状的不满。
整首诗以寥寥数语,却能唤起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从深意来看,《游园不值》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过去的向往。
通过描绘游园之景,揭示了当时社会虚伪、空洞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思。
四年级古诗《游园不值》读后感《四年级古诗<游园不值>读后感》“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会想起那次特别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爸妈决定去郊外的一个农家乐游玩。
一路上,我兴奋极了,不停地想象着那里会有怎样的美景和好玩的东西。
到了目的地,眼前是一个小小的院子,四周用篱笆围了起来。
院门紧闭着,门口的地上长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幽静。
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用力地敲门,边敲边喊:“有人吗?快开门呀!”可是,敲了好久,都没有人回应。
我心里那个失落呀,就像诗中的诗人“小扣柴扉久不开”时的心情一样。
我不死心,趴在门缝里往里瞧。
只见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漂亮极了。
还有几棵果树,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我心想,这主人也太不够意思了,这么美的地方,怎么就不让人进去欣赏欣赏呢?就在我垂头丧气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我发现墙角有一枝红杏探出了头来。
那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
我一下子兴奋起来,赶紧跑过去,仔细地观赏着这枝红杏。
它从墙里伸出来,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花瓣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我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了一下花瓣,那柔软的触感让我心里一阵欢喜。
看着这枝红杏,我不禁想起了《游园不值》里的那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这满园的春色怎么可能关得住呢?就算门不开,就算主人不在,这美丽的景色还是会想方设法地展现出来。
这枝红杏让我忘记了刚才的不快,我开始绕着院子走,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它。
我发现,从这边看,它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半遮着脸;从那边看,它又像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昂首挺胸。
正当我看得入神的时候,院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老爷爷走了出来,他看到我站在墙边,笑着说:“小姑娘,你在看这枝红杏啊?”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爷爷,我想进来看看,可是敲了好久门都没人开。
《游园不值》原文及翻译赏析《游园不值》原文及翻译赏析《游园不值》原文及翻译赏析1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简介《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这首小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
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翻译/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
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注释(1)游园:出外游玩。
(2)不值:没有遇到。
(3)应:应该。
(4)怜:爱惜。
(5)印:印上。
(6)小扣:轻轻地敲打。
(7)久:很长时间。
赏析/鉴赏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与此诗后半辞意颇同。
陆游在南宋诗名极大,江湖后辈叶绍翁多半读过《马上作》而有所沿袭。
在创作中,后人往往有类似和全同前人的语句。
这有两仲情况:一是无心偶合,一是有意借用。
前者如蔡宽夫诗话云:“元之(王禹偁)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
’因请易之。
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
’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
’卒不复易。
”后者如文天祥《集杜诗·自序》云:“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言之。
游园不值赏析作文游园不值赏析作文【篇1】游园不值赏析作文在春意盎然的季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
诗人满怀期待地来到园门前,敲门却无人应答,似乎满园春色与他无缘。
然而,正当他失望之际,一枝红杏悄然探出墙外,仿佛在向他招手。
这首诗的题目虽为“游园不值”,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远非字面上的失望。
诗人虽未能进入园中,却通过那一枝红杏,窥见了园内的春色。
红杏出墙,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勃勃,仿佛在告诉诗人:即便门扉紧闭,春色依然无处不在。
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尤为传神。
它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欣赏。
即便未能亲眼目睹满园春色,诗人依然通过想象,感受到春天的无尽魅力。
叶绍翁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情。
他没有因未能入园而感到遗憾,反而因那一枝红杏而心生欢喜。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景色与心情融为一体,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正如春色无法被禁锢,诗人的心情亦是如此,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中那一枝红杏,仿佛是春天的使者,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与生机。
它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一部分,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
通过这一枝红杏,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有意外的惊喜,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灵,就能发现隐藏在生活角落中的美好。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一种哲学的思考。
人生中常有许多未能如愿的时刻,但正如诗人所示,未必所有的失望都是绝对的。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我们会发现另一种美丽,另一种可能性。
诗人通过这首诗,提醒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从中寻找乐趣与意义。
总之,《游园不值》不仅是一首描绘春景的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美好。
诗人通过简单的画面,传达出深刻的哲理,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诗意与智慧。
【篇2】游园不值赏析作文《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陆游三首诗鉴赏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大家,他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最著名的三首诗歌,必定是《游园不值》、《望庐山瀑布》和《泊船瓜洲》。
《游园不值》是陆游十三世纪末期创作的一首充满悲哀情怀的诗,此诗情景安放在美丽的园林之中,但唱出的却是心中的伤感,诗里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情感。
此诗中所描绘的是自然的光怪陆离,其抒情也十分优美,此诗充满追求自由、追忆旧时场景以及人与花之间最美好的深情相许,是一首受到众多人称道且深受诗人自己心灵震撼的伟大作品。
《望庐山瀑布》也可以称作《望流泉》,是陆游创作的一首以望庐山瀑布为题材的诗,此诗描述了当时陆游见到庐山瀑布时的情景,一杯浊酒一枝春,千山万水为谁春,在中描的正是当时山水的美丽壮观,也伴随著当时的消逝时光和美好的回。
此诗以淡雅的语言,抒发出当时的情怀,深受世人向往,尤其是当时的中国士大夫,也成为中国大陆上的经典之作。
《泊船瓜洲》是陆游在瓜洲山静夜抒发出的自由感情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当时陆游泊船瓜洲山,吟诵诗歌,抒发出无尽思念,隐隐流露出一丝迷惘和无助,云暗雁反鸣,月明江潮涌,此诗在雅俗共赏的重组中,中见自由精神的游子情思。
此诗给人以丰富的情景感,唤起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自我的追寻,使其成为很多文学家的榜样。
以上三首诗歌都是陆游写的十分优美的著作,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游园不值》、《望庐山瀑布》和《泊船瓜洲》,这三首诗中,既有抒情,也有描写山水,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陆游的诗歌对中国文学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作品在艺术耐人寻味的同时,也抒发出自由的情怀,缅怀着古人间的经典,使得众多追求自由的个体把他的诗歌作为一种温暖的自由之火,开启自由的人生。
在陆游的诗歌中,以《游园不值》、《望庐山瀑布》和《泊船瓜洲》为代表的三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们创作背景多样,情景描写精彩,朴实抒情,深受众多人的喜爱,也有助于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发掘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游园不值》全文及赏析《<游园不值>全文及赏析》《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作,全文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简单质朴,却又韵味无穷,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感受。
“应怜屐齿印苍苔”,诗人想去游园,却先设想园主人大概是怕自己的木屐在青苔上留下痕迹,所以“怜”着那苍苔,不肯让人进去。
一个“怜”字,将园主人的心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园主人心思的揣摩。
“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轻轻地敲着柴门,却许久都没有人来开门。
“小扣”一词,表现出诗人的礼貌和小心翼翼,而“久不开”则营造出一种期待落空的氛围,让读者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
正当读者以为诗人要扫兴而归时,诗人却笔锋一转,写出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千古名句。
虽然园子的门紧闭着,但是满园的春色却是关不住的,有一枝红杏探出了墙头。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那探出墙头的红杏,就像是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展现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是无法被束缚和阻挡的。
从意境上来看,这首诗先抑后扬。
前面两句的“应怜”和“久不开”,给人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感觉。
但紧接着,那枝红杏的出现,瞬间打破了这种沉闷,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这种从失落转向惊喜的转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有层次。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以小见大。
通过一枝红杏,让读者联想到园内那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景象。
这种以局部暗示整体的手法,既巧妙又富有感染力。
从情感表达上,诗人虽然游园未遇主人,但并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反而被那枝红杏所展现的春景所打动,表现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读者仿佛能够看到诗人站在柴门前,轻轻敲门,然后抬头看到那枝探出墙头的红杏,整个场景如在眼前。
总的来说,《游园不值》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现手法独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游园不值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是一首唐诗宋话题的咏怀诗,全诗以作者遭遇而进行了启发和加工,通过对阳羡陵园景色的描述和反思, 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人生的苦闷感叹,反映了诗人世俗化的心情。
二、诗中描述景色在《游园不值》中,叶绍翁以游园为主线,描述了游园所见之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描绘了春花败落和秋风凄凉的景象,让读者对景色和气氛有了感知。
三、反思现实生活和人生诗中作者通过对游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绝望和对人生的悲观:“不如怜取眼前人。
” 赞颂了生活平凡,普通之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叶绍翁用“游园不值”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苦闷,呼吁人们重视眼前,看淡得失,从而看到生活中的真正意义和快乐。
四、结构合理,意境深远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却表达出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悲观。
“不如怜取眼前人。
” 这一语句体现了叶绍翁淡泊名利,向往平凡生活的情怀。
诗人以游园为引子,表达了对世情的不满,对人生的感慨。
整篇诗意境高远,反映了诗人对尘世之苦的痛苦感受。
五. 总结《游园不值》是叶绍翁的代表作之一,纵观全诗,叶绍翁以游园为线索,通过对游园中景色的叙述和对生活的反思,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人生的苦闷感叹。
整首诗结构完整合理,文字流畅清雅,语调平缓流畅,意境深远,体现了唐诗宋话题的引人之处。
六、诗中的审美意蕴《游园不值》一首诗,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
在游园所见之景的描写中,叶绍翁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将凋零的春花与凄凉的秋风相结合,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幻无常,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
通过这些意象的铺陈,诗人传达出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人生的苦闷感叹。
整首诗情感真挚,对生活的态度表达得深刻动人。
七、现实生活的反思在诗中,叶绍翁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通过游园所见之景的描写,反映了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和世间万象的变化。
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中,诗人抒发了对美好时光匆匆而逝的感慨。
《游园不值》全文与赏析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以小见大,景中含情,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深刻的启示。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诗人想去拜访友人,轻轻敲响园门,却许久无人应答。
或许是园主担心诗人的木屐会在青苔上留下痕迹,所以才没有开门吧。
这里的“怜”字,饱含着诗人对园主爱惜青苔的理解,也透露出诗人未能入园的些许遗憾。
“小扣柴扉”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有礼和期待。
而“久不开”则让这种期待渐渐落空,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伏笔。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虽然园门紧闭,但满园的春色却是怎么也关不住的。
那探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让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这枝红杏,不仅是园内春色的代表,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它突破了围墙的束缚,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和活力。
诗人以“关不住”和“出墙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同时也暗示了新生事物必然会冲破重重阻碍,蓬勃发展。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取景小巧而意境深远。
诗人以“游园不值”这一小小的生活片段为切入点,通过对园门紧闭和红杏出墙的描写,展现出了春天的无限美好和生命的顽强力量。
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前面的“久不开”让人感到失落,后面的“出墙来”则带来惊喜,使整首诗的情感波澜起伏,富有韵味。
从情感表达上,诗人既有对未能入园的遗憾,又有因红杏出墙而感受到的惊喜和对春天的赞美。
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它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是无法被阻挡和束缚的,即使面临困境和阻碍,也总会有突破和展现的机会。
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希望和惊喜。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诗人笔下的春天景色与哲思《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游园的情景,虽然园主人未在,诗人未能入园观赏,但通过对景色的巧妙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美之情。
一、作品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注释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
值,遇到;不值,表示去某地方不合时,未能遇到想见之人。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
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三、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间难以确证,其创作动机也有很大争议。
刘永生《千古名诗千家诗》认为这就是纯粹的记游之作,蔡干军《诗艺引谈》则认为是为赞美高人隐士而作,而林方直、陈羽云《唐宋诗词浅释》则认为是反封建独裁、反压迫的政治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
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
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
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
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
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
《游园不值》古诗赏析《游园不值》古诗赏析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园不值》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园不值》古诗赏析篇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心思想:《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
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赏析:"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满园子的春色是柴门关不住的,一枝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到墙外来了。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鉴赏: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作者介绍: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游园不值》古诗赏析篇2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yīng lin jī chǐ yn cāng ti,小扣柴扉久不开。
xiǎo ku ci fēi jiǔ b kāi。
春色满园关不住,chūn s mǎn yun guān b zh,一枝红杏出墙来。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提升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七八个”说明了_______,“两三点”说明了______,这与上阕的清幽夜色以及有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2]“忽见”的意思是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③临:逼近,到,临近。
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的《易水歌》:。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__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情,但他从“__”想象出“__”,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发,心情由___转为___。
诗人对游园不值的不同描述游园不值,这是一个古老的诗题,诗人们用不同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对游园不值的感受,每一位诗人都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呈现了不同的游园景象。
下面将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这一主题。
一、怀古之景唐代诗人杜牧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他以情感的回溯,提醒读者游园的无常和岁月的更替。
通过描述游园中的景色和历史遗迹,诗人营造了一种怀古之景,唤起了读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
二、苦闷之景宋代文人苏轼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反衬了自身的苦闷之情。
“游园不值”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痛苦的体验,仿佛游园只是为了逃避内心的困扰。
这种表达方式凸显了诗人个体心灵的无助和无奈。
三、寂寞之景宋代文人辛弃疾在《青玉案·东篱久夜送群仙作》中写道:“荒年独恨无游兴,千里秋云暮。
”他以寂寞的心态描述了游园的无趣,诗人感叹时光荏苒,形单影只,游园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寂寥和无聊的象征。
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寂寞之景的表达和传达。
四、悠闲之景元代词人辛弃疾在《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写道:“水不尽绝,风不尽和。
”他虽唤起游园的无趣,但却以一种悠闲的态度描绘了这一景象。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是对逝去时光的回忆,更是对人生的豁达和随遇而安的态度。
诗人通过游园的形象,唤起了读者对于悠闲逍遥的向往。
五、追寻之景唐代高适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他以追寻为主题,通过游园来表达对于美好时光的追逐。
诗人在游园的描述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欢乐嬉戏的场面,表达了对快乐和美好的向往,并呼唤读者和自己一起去寻找快乐和时光。
六、无味之景唐代诗人尉迟威在《滁州西涧》中写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他以无味为主题,通过对于游园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和虚无的感叹。
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来读一读下面的两首诗: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睛,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两首诗都是写了春的景象,但两位诗人写诗时的心境不同,所以诗中描写的景物和饱含的情感也大不一样。
我们通过对比赏析,可以品出其间的美妙。
一、两种心情:喜悦伤心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与他一块儿去赏花,不料敲了好久的门,也不见有人来开,是主人不在,还是怕踩坏他家中的青苔?进不得园门真扫兴!诗人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他猛地抬头一看,那百花齐放的满园春色怎么关得住呢?园内盛开的一枝娇艳的红杏早已伸出墙外,仿佛向我们展示园内的无限春光。
一枝红杏出墙来,道出了诗人失望之后的惊喜之情。
武元衡《春兴》则流露出浓浓的伤感心境,柳叶绿得发亮,长得茂密,但是雨过天晴,枝头上残花落尽,只听见黄莺在树枝啼叫,这儿的春景将要流逝;可我还在异地他乡,好不伤感!夜晚,让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一定会随着春风回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