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第3单元 归纳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64.00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1、四边形:
(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
(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3、周长: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
(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5、估计:
(1)在准确掌握长度单位的前提下,能合理、恰当的估测某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包括周长)。
(2)能利用估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三单元知识点相关内容大家一定要牢记,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祝大家学习愉快。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8、(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⑴加法公式: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⑵减法公式: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被减数-差=减数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附期中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目录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点归纳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复习第三单元:测量基本概念:1、常用的长度单位,从小到大: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这些长度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计量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km),(主要用于计量行程,比如车速,两地距离等)。
人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常识用手势比拟,1毫米:两指尖微微张开,即身份证、硬币的厚度;1厘米:指甲盖的长度,即直尺上相邻两个数据之间的距离;1分米:两手指张开的距离,直尺上从0-10之间就是1分米;1米:两手张开,两臂之间的长度,老师上课用的米尺就是1米长。
熟记进率: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2、常用的重量单位,从小到大:克(g)、千克(kg)、吨(t),每相邻的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平常我们多用克与千克表示(如食物、人体重量等),计量较重的物体时,用吨做单位(比如大型货物、汽车、轮船、飞机等的载重量)。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熟记进率,超市里购物,多观察包装袋上所标重量,多用克作单位;人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体重在25千克左右,成人体重大约在50-80千克左右;大型货物与车船载重一定用吨作单位。
熟记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3、单位换算方法:在熟记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小单位化大单位:小单位的数÷进率=大单位的数大单位化小单位:大单位的数×进率=小单位的数基本练习:一、想一想,填一填。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可用实物结合生活经验来判断填写)一棵树高约100()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一块橡皮长约4()一桶花生油重5()一只曲别针重约2()一辆货车能载重约10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一头大象重4()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一盏台灯的高约2()一只猫重2()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2、在○里填上>、<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四边形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它有四条直边和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只蚂蚁身长约5()。
2、一根黄瓜长约2()。
3、一辆货车的载质量是5()。
4、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30()。
5、小学生一步长约4()。
二、在○里填上“>”“<”或“=”。
5吨○5200千克60千米○9千米3200分米○2300米2300克○3千克60毫米○6厘米5分米○5米三、辨一辨。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一根跳绳长5分米。
()2、3吨石头比3吨棉花重。
()3、4吨比4100千克少100千克。
()4、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长2313米。
()5、量比较短的物体或者要求结果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分米=()厘米1米=()分米2厘米=()毫米6000米=()千米3千米=()米80毫米=()厘米五、解决问题。
1、一辆农用三轮车的载质量是3吨,要一次运走1100千克的苹果和2000千克的梨,在不超载的情况下,可以吗?2、把下图中两地相距1千米的路线画出来。
3.张奶奶编中国结,每个中国结需要4厘米的彩绳。
(1)张奶奶有32分米的彩绳,能编几个中国结?(2)小丽要编6个中国结,需要多少分米彩绳?4、昆仑超市要进货,用载质量是2吨的卡车运送。
尊敬的读者: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涉及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还有长度、容积、时间、面积等实际问题的应用。
本文将对三年级上册数学1到8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探讨。
一、第一单元:认识整数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认识到整数是自然数和0的集合,掌握了整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以及带括号的计算方法。
二、第二单元:认识数字这一单元主要包括数的读法,数的顺序排列,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通过这些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数字的规律和数的性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第三单元:加法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加法计算,包括没有进位的加法、有进位的加法等,同时还学习了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四、第四单元:减法减法是在加法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我们通过实际问题进行了减法的练习,掌握了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特点,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第五单元:加减法的综合运用这一单元主要是对前两个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并进行计算,加深了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第六单元:认识乘法乘法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乘法表的记忆和练习,逐步提高了乘法的技能。
七、第七单元:认识除法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整除和余数的概念,解决了实际问题中的分组分配和均分等计算。
八、第八单元:长度长度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量,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和比较,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了长度计量的基本技能。
通过以上八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坚持,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认识整数、认识数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加减法的综合运用、长度,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后续数学学习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
1. 钟面的认识。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2. 时间单位的换算。
- 1时 = 60分,1分 = 60秒。
- 例如:3时=(180)分,因为1时 = 60分,3×60 = 180分;4分=(240)秒,4×60 = 240秒。
3. 计算经过时间。
- 可以用数格的方法,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
例如:小明8:30开始写作业,9:10写完,经过时间是9时10分 - 8时30分 = 40分钟。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分别相加。
例如:35 + 24,可以把35拆成30和5,24拆成20和4,先算30+20 = 50,再算5 + 4 = 9,最后算50+9 = 59。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 同样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例如:56 - 23,把23拆成20和3,先算56 - 20 = 36,再算36 - 3 = 33。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例如:340+160,个位0+0 = 0,十位4+6 = 10,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3+1+1 = 5,结果是500;450 - 260,个位0 - 0 = 0,十位5 - 6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15 - 6 = 9,百位4 - 1 - 2 = 1,结果是190。
第三单元:测量。
1.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 = 10毫米。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 )、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量的比较精确时也用毫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 > 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3、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
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千米(公里)
1厘米
=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0毫米=1厘米 10厘米=1分米 10分米=1米 ( 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公里 = 1千米 = 1000米 1000米=1千米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g )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10 1000 100 100
用千克(kg)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做单位。
6、一个一次性杯子的质量大约是1克,两瓶普通矿泉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一辆小汽车的质量大约是1吨。
7、 吨 千克 克
质量单位大到小:吨 > 千克 > 克
相邻两个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1000克=1千克 1000千克= 1吨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8、单位换算:小单位到大单位除以进率,大单位到小单位乘进率。
1000 100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
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 > 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
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000千克= 1吨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8、单位换算:小到大除,大到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