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二课想象与创意
- 格式:ppt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42
《想象与创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知和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和体验,使学生了解想象与创意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学习艺术家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感受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非常需要审美想象力的高度发挥,它有助于催促更多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产生,更有利于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技能和创造目标:学生根据创意,通过添加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件新奇的作品,了解奇妙的想象和好的创意会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与众不同、焕发光彩。
学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去创意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寻找想象与创意在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研讨和探索。
教学难点: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添加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件有创意的作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创意欣赏图片、学生范例作品。
学生:准备色卡纸、废旧瓶子等材料,剪刀、刻刀、双面胶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喜欢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1+l=?)或(1-1=?)(学生热烈讨论:等于“王”、等于3、…)师:有什么感想?在我们脑筋急转弯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思考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想象的过程,而你想到的那个最新奇独特的答案就是你的创意了。
(演示课件:标题:让大脑跳舞——想象和创意)二、讲授新课:师:那么创意到底是什么?(学生思考:创意是精彩万分,出奇不意的,是创作出来的奇招……)师:创意是想出或者做出了别人没有想过或做过的东西。
实质上,创意是传达信息的一种特别的方式。
它是仙女的魔术棒,可以点石成金。
师: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演示课件:画沙)师:神话中想得到阿拉丁神灯的巫师用沙子占卜,我们的艺术家在投影仪上铺一层沙子做画布,是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呢?看起来有好的创意才会产生好作品,那么创意从哪里来的呢?怎样才能得到好的创意呢?你想不想知道艺术家是怎样获得创作灵感的呢?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演示课件)法籍俄裔画家夏加尔《我和我的故乡》。
2. 想象与创意-冀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想象和创意的概念及其特征;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3.掌握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法,将想象和创意转化为作品。
教学重点1.想象和创意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3.转化想象和创意为作品。
教学难点1.将想象和创意转化为作品;2.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请学生将想象和创意两个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简单说出和艺术的关系。
感性体验(10分钟)老师播放画作幻灯片,让学生根据画面感受、理解画家的想象和创意,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理性认识(15分钟)老师通过幻灯片和实物示范,介绍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法的特点和应用。
创意训练(30分钟)老师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和材料完成作品。
老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表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展示分享(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评价。
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想象和创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所有表现手法;2.阅读一篇与艺术创作有关的文章,并就其中有关想象和创意的段落写一篇读后感。
总结想象力和创意思维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良好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还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将想象和创意转化为具有美感的作品。
《想象与创意》教案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思考本课课题非常有吸引力,想象可以说是一切创造的原动力,而创意好坏更关乎艺术作品的成败,可以说想象与创意使美术的不同门类彼此融通,初一学生审美经验不足,而想象是弥补审美经验不足的珍贵的创造胚芽,保护并加以引导,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基于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并提出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所以经过分析,我在本课内容的选择、拓展和组织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并和学生经验结合,将本课设计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主题单元式教学,这样在教学中可以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并与语文等学科相结合,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使学生灵活运用想象与创意进行表现、设计,激起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
第一课时也就是本课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对想象与创意的知识概念、形成初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技能技巧,更应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知识的关联,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此主题单元的第2课时命题为《想象与创意造就科学巨人》,与学生观看探索时代的专题片《走进达芬奇》,进一步领会想象与创意的魅力,做到学以致用,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二、教材处理的依据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认为教师可以也应当从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处理。
就本节课来说,内容标准要求——学习用想象与创意进行设计,而其他内容则无具体要求,所以在处理教材、组织学生上我希望探出自己的路子。
三、教材处理的标准新课标指出中学阶段的教材要适当注意知识性,使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对促进学生发展有价值,二是学生感兴趣,三是学生能学会学好。
学生分析1、初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还是较弱,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要借助计算机优势,提供形象的图画或视听材料,创设情境和氛围,激发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想象与创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内容和七年级上册《图形与联想》有联系。
本课课题提出想象是创造的动力,创意可以让平凡的事物擦出火花。
学生通过创意设计,体会事物间的联系,并利用其关系对其进行大胆想象,添画完成有趣味、有创意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是相对较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提供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尽量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和认识。
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
在教学中适当设计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意的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物品关联部分的创意设计,使学生了解奇妙的想象会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美丽而奇特。
过程与方法:通过添画的形式,大胆想象,能够设计一件有创意的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平凡的事物中去想象和创意其中的美丽和独特,体验美好创意的喜悦之情,为生活点缀别样的美。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学会创造有联系的整体场景,通过添画的形式,设计一件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驾驭想象与创意的翅膀,使生活中平凡的事物闪烁出别样的光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空图片、创意的实物作品【课前准备】学生分成6个小组。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回家?回家后家人是不是给我们做好多好吃的,那你闭上眼睛想一下这周我们回家时,你家人会为你做什么呢?你闭上眼睛想的这个过程叫什么呢?学生:想象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想象与创意》,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什么是想象?学生甲回答:教师总结:想象是人的头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的表象的过程。
教师:现在我们看看课本,了解一下什么是创意呢?学生乙回答:教师总结:创意是想出或者做出了别人没有想出来过或做出来过的东西。
初一下学期美术第二课想象与创意教案初一下学期美术第二课想象与创意教案篇一:七年下第一单元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2第一单元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初一下学期美术第二课想象与创意教案篇二:七年级美术下第二单元《小伙伴》教学设计《小伙伴》教学设计教师姓名:赵娜教师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十中学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初一下学期美术第二课想象与创意教案篇三:初一下学期美术教案初一下学期美术教案2011-02-16 12:55:56| 分类:美术教案|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课过去的日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综合欣赏方法的绘画表现课,通过欣赏方法的学习,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用,有意思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分析学生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摄影作品,并感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时代、人物、环境等内容。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鼓励学生上台去说“过去”,且把在“过去的日子里”所值得回忆的有意义的事,或自己所尊敬的人物,用绘画的形式去表现出来,从而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让学生在相互的“谈过去”中,培养出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表现——用绘画的形式把在过去的日子里值得回忆的人或事画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艺术作品中“主题”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何画才能体现“主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开拓;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活跃性;改变过去“教师的权威”为“学生的朋友”,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彻底改变过去注重美术绘画技能的传授倾向,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美术下册《想象与创意》本课选自七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属于新课程概念中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
本课通过一些学生作品的图片展示告诉学生,只要肯动脑筋,一些平庸的东西也会变得很美。
本课内容是前面教学内容的延伸。
1、根据新课程的三个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⑴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各种创意新颖的生活用品,使学生了解奇妙的想象会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与众不同,焕发光彩。
⑵能力目标:通过大胆想象,团结合作,创作一件有创意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意能力,合作能力。
⑶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创作,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为:(1)启发学生根据事物的造型,大胆想象,创造有联系的整体场景。
(2)根据要求,通过团队(4人一组)合作的方式来设计一件作品。
教学难点为:怎样让学生的创意能力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教学准备):课前,我准备了本课的教学课件,并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几个小组。
并搜集各种类型的有相互联系的颜色单一的生活用品,如:铅笔盒、有帽的笔,有托盘的杯子等。
引导学生将商店商品上喜欢的图案画下来,作为资料。
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互动法、合作探究法、展示法等教法、学法来完成这项教学活动。
教师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师生互动,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愿意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并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张扬个性,能在团队的合作下享受创作的乐趣。
1、(光影再现,激发兴趣):(10分钟)播放课件中的各种创意新颖的生活用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创意无处不在,并美化我们的生活。
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课件的设计是重点,先展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一个杯子、一把椅子)让学生先展开想象,可以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发挥自己大胆的想象,使这个物品焕发出新的光彩,(举手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这些想法,及时给予肯定,然后再展示课件中的各种新奇的装饰方法,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思维,(原来还可以这样,这个太有意思了)学生看着这些普通的物品一个个变得新奇,充满个性,接下来的课就会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有序展开。
美术教案《想象与创意》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想象与创意》。
2. 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强调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和创意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多样性。
3. 强调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和创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作业与评价:1. 学生完成对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表达对美术创作中想象力和创意的看法。
第二章:想象力培养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想象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运用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
3. 分析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想象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导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运用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
3. 分析法:分析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
教学步骤:1. 讲解想象力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想象力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运用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分析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让学生学习借鉴。
作业与评价:1.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完成美术创作。
2. 学生能够分析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
第三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创意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创意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运用创意进行美术创作。
3. 分析优秀美术作品中的创意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创意的概念和作用。
《想象与创意》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学科:美术课题:想象与创意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 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第2课《想象与创意》本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想象与创意?美术中想象与创意的重要性。
善于寻找同一物品的关联部分,并进行创意想象的练习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但是理解、归纳能力不足。
如果一味讲解想象与创意的种类、方法很容易降低学习兴趣。
因此,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这方面因素,对于创意,应该从生活日常入手,欣赏图片、调动兴趣为主,深入浅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各种创意新颖的生活用品,使学生了解奇妙的想象会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与众不同,焕发光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胆想象,设计一件有创意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主观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启发学生根据事物的造型,大胆想象,创造有联系的整体场景。
难点:根据创意,以有关联性的生活物品为载体设计一幅新奇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由毕加索的作品《公牛头》导入,让学生观察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用什么组成的?(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自行车我们非常熟悉,天天见,天天骑,但却想不到车把和车座组合在一起像牛头,或者是发现了,也没有把它当成艺术品去看待。
其实,我们和艺术家之间就差这一点——“想象与创意”。
二、预热(想象力测试)开动脑筋思考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想象的过程,而你想到的那个最新奇独特的答案就是你的创意。
三、创意欣赏1、欣赏身边的创意作品,然后让同学们列举生活中有创意的事物,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
总结:生活中许多物品,本身平凡,但加上设计者的创意,就变得与众不同,“有意思”同样的事物,加上创意,就愿意多一分关注。
所以,艺术与生活一样,离不开“美”,“美”的源泉——创意。
那么,怎样才能插上想象与创意的翅膀呢?(1、多观察,找灵感 2、遵循一定的原则、方法)2、方法示例(图片)(1)联想(2)变形(3)添加通过以上手法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事物间的“关联性”,进行创意口头训练,寻找身边有关联性的事物组合,并注意这些组合之间的关系,如椅面和椅背的直角关系,杯子和盘子的上下关系等(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四、动手创意大胆想象,通过添加的方法,寻找身边有关联性的物品,设计成一件有创意、与众不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