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70.16 KB
- 文档页数:68
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教案【篇1】1、学生下位自由观赏交流,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泥人和一组小泥人。
2、指名介绍、评价作品。
引导学生从小泥人的动态、美化以及小组的配合几方面来说。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人的长相的差别所在,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人的长相,感知自我。
并表现出内心到外形特点的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用各种手法表现出特征更突出、深刻的自我。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出一些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图像。
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图画纸、铅笔、橡皮。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一张无声的介绍信,传达了我们的面部特征和一些内在信息。
特别处于青春期的你们,更在意自己的脸,因为它代表了自己个性的形象。
你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特点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板书标题:“认识我们的脸”。
新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讨论,我们得知,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相貌”的知识。
(课件展示: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一)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不但反映性别,还表现出人的某些爱好,性格。
讨论总结:长发、短发、直发、卷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反映出潇洒、直率、古典、时尚等个性。
(二)脸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脸基本上是卵圆形,但仔细分析又各有特点,找几个脸形有特点的同学分析,如方形脸、圆形脸、瓜子脸。
老师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每个人的脸“田国目用,甲申由风”。
请同学们用小镜对照自己的脸形,找出自己更靠近哪一种?(三) 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天然屏障,脸上浓重的一笔。
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观察并讨论。
长眉、短眉、浓眉、淡眉、平眉、上挑眉、下垂眉……等(四)眼睛像是什么呢?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
看看自己的眼,杏眼、吊眼、垂眼、平眼、细眼、眯眯眼……你是哪一种?(五)鼻子又像什么呢?——“脸上挺拔的山峰”。
课型:欣赏课备课人:金珠授课人:金珠备课日期:8月28日授课日期:8月30日编号:1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第1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教学,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在鉴赏中认识和感受作品的创造性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理解美术是一件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培养学生尊重艺术家的创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安排了导学、欣赏与讨论环节。
教材这样安排是为了引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跟着教材的思路,初步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生活和创造性构思和技巧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术是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1、教师朗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诗词中出现的场景。
(学生思考参与构建脑中图像)2、欣赏本课中《江山如此多娇》作品,比较一下和你想象中的景象有何不同?综合诗词图片,讨论比较异同点。
3、(板书)课题:富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二、明确目标互动探究:1分析《江山如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讨论研究作品里面有哪些祖国美景。
总结:美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2.教师介绍《江山如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经历中国画。
傅抱石、关山月合作。
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
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
”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
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
周总理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
”特敬请毛主席您老人家来挥毫落款。
毛主席高兴地笑着又说:?好好!?这时周总理在傍插话说:?主席呀,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毛主席站起来了,傅老忙把醮饱浓墨的笔,送到毛主席手中。
通过赏析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朱耷的《游鱼》、文同的《墨竹图》,了解中国花鸟画的构图、用笔、用墨、用色技巧,体会画家借物寓意,抒发情怀的表现手法。
三、巩固提升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主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而黄筌和徐熙分别是两种技法的代表人物。
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学生分析作品往往有很多的变化,课就很生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
所以从教师角度来说,往往比你自己讲一堂还辛苦。
因为你始料不及的很多问题会在这堂课出现。
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得到的最大体会和收获是什么?第一个是这种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就是如何在现代的环境当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知识的那种热情,我觉得通过这个课程得到一些有效的提高。
第二个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教育的对象——学生,认识了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
第三点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
示例作品:《芙蓉锦鸡图》基本信息:《芙蓉锦鸡图》轴,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81.5厘米×5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内容: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
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眸。
构图:画幅左侧安排了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
用笔: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
用色: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含端庄典雅的气质。
绘画特色:“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借物寓意,书写情怀。
示例作品:《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
基本信息:《写生珍禽图》卷,绢本设色,41.5厘米×70.8厘米,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绘画内容: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匀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第一课美术概说课型:单一型1.教学方法:讲解,2.欣赏3.教学目的:(初一上学期人教版美术全册教案)(1)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
(2)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分类,并理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概念和分类。
(人教版美术全册教案)4.教学难点、重点:难点:美术的作用。
重点:绘画的分类。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是美术课,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来初略讨论学习的问题--美术概说(板书课题)三)新授:美术的概念:展示小型雕塑一个,绘画作品一幅。
讲解美术的概念,着重强调“物质材料”、“造型手段”、“空间”、“审美价值”。
、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绘画: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表现手段,创造艺术形象。
(绘画的分类略加讲解。
)展示作品或图片资料若干,(由于缺乏美术教学挂图及相关的幻灯片,所以应找些较大的图片,如单幅单页画、挂历中的画页等,同时应选用较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
另外,展示一部分自己的原作,如《女同学头像》、《临“太阳很足的晌午”》、《藏族妇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师。
讲解绘画的概念,同时强调绘画的作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现代绘画《钢水汗水》:反映了我国当代钢铁工人的社会生活,“钢水的产量和工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
表达了对钢铁工人的一种敬仰敬佩之情,从刻画细微的画面中,我们似乎听见有人在说:“工人兄弟们,你们辛苦了!”、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
举例:茶陵一中进校门处的雕塑(圆雕)。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
C、工艺美术:指实用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全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审美能力。
2. 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情感,促进个性发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美术的基本概念与术语1. 美术的定义与分类2. 绘画的基本技巧与材料3. 雕塑的基本技巧与材料4. 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二章:色彩与色彩搭配1. 色彩的基本知识2. 色彩的冷暖与情感3. 色彩搭配的原则与方法4. 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线条与形状1. 线条的种类与特点2. 线条的表现力与运用3. 形状的种类与特点4. 形状的表现力与运用第四章:构图与透视1. 构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 透视的基本原理与技巧3. 空间的表现与处理4. 画面关系的处理与优化第五章:绘画技法与创作1. 素描的基本技巧与步骤2. 水彩画的基本技巧与步骤3. 油画的基本技巧与步骤4. 创作实践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技法与原理。
2. 采用示范法,展示绘画和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采用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4.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2. 学生作品的艺术性、创意性与技巧性。
3. 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喜爱程度及个性发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2. 教具:画纸、画笔、水彩、油画颜料、雕塑材料等。
3. 课件:美术基本概念与术语、色彩搭配、线条与形状、构图与透视等教学课件。
4. 优秀作品: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学生优秀作品等。
六、美术作品欣赏与分析1. 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和评价美术作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汇总第一单元单元总目标: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制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常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不同时期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观赏与描述:*你是不是明白和明白得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分析与研究:*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明白多少?*你了解作品的时期和社会特点吗?*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用意和要表现的主题?◆讨论与说明:*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取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与评判:*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你对“劳动制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观点?活动一1、课题劳动____人类制造力的源泉(上)2、学习领域欣赏*评述3、课时1课时4、课前预备教师预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搜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讲义等。
学生预备学具:讲义、钢笔、笔记本、自己搜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1)引导时期①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现)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爱好。
②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纳的学习方式方式,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明白得。
③学生预习,看讲义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看、试探问题。
(2)进展时期①欣赏、评述《在急流中前进》☆展现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依照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明白得。
☆教师归纳总结:《在急流中前进》(油画)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课题:第l课你、我、他课时:1课时第 1 个教案课型:编写时间:执行时间:【教学目的】:1、学问及技能: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特征,对人物头像特征的表现方法有确定的理解;2、过程及方法:通过临摹练习,体会画家的表现方法、用笔技巧;3、情感看法及价值观:培育关爱别人、敬重别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脸形、头发等部分造型体验。
【教学难点】:意境创设。
媒体打算:数码相机、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老师自画像、多幅头像素描复印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用相机记录宝贵的瞬问,留下美妙的回忆。
今日老师也用相机给同学们拍照,大家可以在大屏幕上看老师拍的是准。
(拍照时留意学生表情的捕获。
)利用数码相机拍学生头部特写,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二、分析同学、老师照片的头部特征老师:这个同学的笑容真绚丽,他的头发有点卷,脸圆侧的,眉毛很浓,眼睛笑成一条缝…… 老师:我还拍了一些同学熟识的老师的照片,大家来看。
(此环节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同学或老师的头部特点。
)老师:同学们来到新的集体学习和牛活,彼此之间由生疏变得熟识,或许有的同学在班上已经有了好挚友,下面请同学说说你熟识的同学的相貌特征,信任同学们都有敏锐的目光,也信任同学们能敬重别人,正确评价。
(学生讨沦,老师留意引导学生用安康友好的看法分析,)老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总结一下,刚刚大家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头部特点。
(学生答复)老师:对,刚刚同学们丰要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分析人物头部特,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很多画家通过对人物头部的刻画传达人物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些画家作品。
〔课件播放〕展示一些学生、老师的照片,把特征明显的五官部分放大比较。
三、分析绘画作品中人物的头部特征教帅:这是宫六朝的一张素描作品——小女孩,同学们束分析人物的特征,(学生谈感受)老师:小女孩鼓着腮帮子,大大的眼睛凝视前方,眉毛微锁,小小的嘴巴撅起,翘翘的,画家通过对五官的刻画把小女孩倔强的特性表现出来。
七年级美术教案(优秀11篇)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篆刻从实用走向艺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风格、审美取向,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鉴赏、陶冶性灵、增进综合素质。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精力充沛,教师应以鼓励和支持为主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平时对印章并无多大的了解,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可以增添学生对传统艺术兴趣,还可以自己创作作品,使学生有成就感。
教学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学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教师准备:篆刻刀,印床,砂纸,印谱,印尼,毛笔,小刀,橡皮,白纸,印章数枚。
学生准备:1、课前了解篆刻的基础知识,收集资料并于同学交流探讨。
2、用篆体练习自己名字的书写。
3、小刀,橡皮,铅笔,白纸教学步骤:一、检查课前学生准备,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篆体书写自己的名字;二、引入课题,通过讲解两位同学的书写—引入课题篆刻艺术趣味;三、思考讨论:古代有些字画上钤有很多枚印章,这些印章是不是同个人的?用途分别是什么?四、篆刻的定义:篆刻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五、秦汉印章艺术—审美特征:秦印带有田字格风格优美秀雅汉印,是印章艺术上的繁荣时期风格雄浑;六、古代印章与我们今天的普通印章有什么不同?七、篆刻如何布局;八、篆刻的制作步骤;九、学生练习:十、教师总结、板书设计:一、思考与讨论;二、篆刻的定义;三、印章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名称;四、古今印章的用途;五、制作步骤。
教学反思:在初中阶段进行篆刻学习有助于倡导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篆刻拓展课教学为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经过本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印章很有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对印章的作用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印章的作用和发展的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眼见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课堂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学生的认知,接受过程还得需要一段时间。
七年级美术教案(人教版)全册第一章:美术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美术的定义和分类2. 美术的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3.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美术基本元素的运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美术的本质。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感受美术的基本元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美术的基本元素,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
3. 实践:让学生动手创作,运用所学的美术基本元素。
4. 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第二章:素描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素描的定义和分类2. 素描的基本技巧(线条、明暗、质感等)3. 素描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素描的基本技巧2. 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素描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理解素描的特点。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素描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素描的基本技巧,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
3. 实践:让学生动手练习,运用所学的素描基本技巧。
4. 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欣赏素描作品。
第三章:色彩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色彩的定义和分类2. 色彩的基本原理(色相、明度、纯度等)3. 色彩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色彩的基本知识2. 色彩的运用和创作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色彩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色彩的本质。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3、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4、对佛教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佛教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2、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对不同时期莫高窟佛教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佛教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播放《九色鹿》动画片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九色鹿》。
根据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故事改编的。
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
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
壁画,彩塑、藏经洞、王道士。
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三)、敦煌的历史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大家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
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
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引用佛教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2、结合PPT课件展示3、板书:敦煌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观看这幅《丝绸之路》地图为例讲述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石窟艺术产生的背景之相关知识,建立历史大坐标,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知识点相关联,更好地理解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材美术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美术教案 / 初中美术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汇总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美术有利于发展记忆和想象力,想象力得到扩展和深化,可以使学生的消极心理负担得到卸除,获得心理平衡保障心理健康,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美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一单元单元总目标: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观赏与描述:*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分析与研究:*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讨论与解释:*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体验与评价:*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活动一1、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2、学习领域欣赏*评述3、课时 1课时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①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①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在激流中前进》(油画)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
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
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粮食》☆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粮食》(油画)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
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
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
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
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
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
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
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
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
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
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
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
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
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
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
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
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
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
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
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欣赏、评述《捣练图》☆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
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
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
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
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
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
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
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
“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
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课后拓展(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活动二(第二课时)1、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下)2、学习领域欣赏*评述3、课时 1课时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通过进一步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劳动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
(2)发展阶段①欣赏、评述《北方的九月》☆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北方的九月》(套色木刻)作者:晁楣,当代著名版画家,1949年参军,从事美术宣传工作。
1958年初,转业黑龙江的“北大荒”。
创作许多表现北大荒的版画。
本作品描绘经过开垦的北大荒金秋时节红高梁丰收的壮观景色。
宏伟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美得令人陶醉的意境,使这幅作品成为一首对自然、对劳动的赞美诗,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这块曾经洒下了许多汗水的土地的无比深情。
在这幅作品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景与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丰收与劳动紧密相连,劳动创造了美好世界的主题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①欣赏、评述《倒牛奶的女佣》☆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倒牛奶的女佣》(油画)作者:(荷兰)维米尔,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风俗画家,擅长表现荷兰普通巿民日常的室内生活。
绘画风格深受科学精神的影响,以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调和谐,尤其善于表现光线和室内这空间感著称于世。
本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画中所呈现的是荷兰普通巿民平时劳动的场景,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就是17世纪的荷兰绘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巿民艺术。
这同过去主要表现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宗教神灵的绘画比较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而这种进步则是由于十七世纪的荷兰,已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帝王贵族和宗教将向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转化的制度。
当然《倒牛奶的女佣》其重要不仅如此,还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新的艺术成就。
画家不仅真实精确地描绘出人物所在的房间的空间感,而且人和景物都好像沐浴在极度纯净的光线之中,女工穿的裙子的蓝色和上衣的柠檬黄色用得恰到好处,强烈的光感使这幅画的色彩显得特别的明净和细腻,使人感到十分平易、亲切。
无怪乎有人称维米尔是描绘光的大师。
②欣赏、评述《播种者》☆展示挂图,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播种者》(油画)作者:(荷兰)凡﹡高,十九世纪后印象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文森特•凡•高,1953年生于荷兰格罗渥忒-松丹特他是一位牧师的儿子。
年少时的凡高并没有体现出任何独特的艺术天赋,在他16岁时,他才有机会接触艺术,而当时也只是在占比尔美术公司当职员。
不久后,在爱情上遭受挫折的凡高,对生活感到十分痛心,他渴望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投入了宗教的怀抱,决心做一个基督教牧师。
可是凡高未能熟谙深奥的教义,于是只好到比利时南部矿区波里纳士去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