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发烧应急预案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目的为确保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健康安全,提高应对幼儿发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所有在园幼儿及教职工,针对幼儿发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三、处置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快速反应,及时处置;3. 严格隔离,防止交叉感染;4. 家校合作,共同应对。
四、处置流程1. 发热症状发现(1)幼儿在园期间,如发现幼儿出现发烧症状,班主任或保育员应立即上报保健医生。
(2)保健医生对幼儿进行初步检查,确认发烧症状后,立即启动本预案。
2. 确认病情(1)保健医生对幼儿进行体温测量,如体温超过37.3℃,确定为发烧病例。
(2)询问幼儿近期病史、接触史,必要时对幼儿进行血常规、咽拭子等检查。
3. 通知家长(1)保健医生及时通知家长,告知幼儿发烧情况,建议家长带幼儿到医疗机构就诊。
(2)家长接走幼儿后,保健医生向家长了解幼儿病情,并做好记录。
4. 隔离观察(1)对发烧幼儿进行隔离观察,避免与其他幼儿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2)隔离期间,保育员做好幼儿生活照料,确保幼儿舒适、安全。
5. 消毒防疫(1)对发烧幼儿所在班级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包括教室、卫生间、餐具等。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6. 家校沟通(1)保健医生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幼儿病情及治疗情况。
(2)班级教师及时向家长通报幼儿病情及幼儿园防疫措施。
7. 转诊治疗(1)如幼儿病情严重,需转诊至医疗机构治疗,保健医生应陪同家长前往。
(2)家长接走幼儿后,保健医生向家长了解幼儿病情,并做好记录。
8. 后期跟踪(1)幼儿治愈后,保健医生对幼儿进行健康跟踪,确保其康复。
(2)班级教师继续关注幼儿身体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五、应急预案1. 如遇幼儿集体发烧,幼儿园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卫生防疫部门。
2. 根据上级指示,幼儿园可采取停课、消毒、隔离等措施,确保幼儿及教职工健康。
一、演练目的为了提高幼儿园对发热症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幼儿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预案,并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演练。
二、演练背景某日,幼儿园在晨检过程中发现一名幼儿体温异常,体温为38.5℃。
为确保其他幼儿的健康,立即启动发热处置预案。
三、演练组织1. 成立发热处置领导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园长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演练分为两个阶段:模拟发热症状发现及处置;总结评估。
四、演练内容1. 模拟发热症状发现及处置(1)晨检发现:保健医生在晨检过程中发现一名幼儿体温异常,立即将幼儿带至隔离室。
(2)初步判断:保健医生对幼儿进行初步询问,了解幼儿近期的健康状况,并测量体温。
(3)报告园长:保健医生向园长报告幼儿发热情况,园长立即启动发热处置预案。
(4)通知家长:园长通知家长将幼儿接回家,并告知家长相关注意事项。
(5)消毒隔离:保健医生对隔离室进行消毒,并对发热幼儿所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
(6)上报疾控中心:园长按照相关规定,上报疾控中心。
2. 模拟其他发热幼儿发现及处置(1)晨检发现:另一名幼儿出现发热症状,保健医生立即将其带至隔离室。
(2)询问病史:保健医生询问幼儿近期的健康状况,了解是否有接触发热患者等情况。
(3)通知家长:园长通知家长将幼儿接回家,并告知家长相关注意事项。
(4)消毒隔离:保健医生对隔离室进行消毒,并对发热幼儿所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
(5)上报疾控中心:园长按照相关规定,上报疾控中心。
五、演练总结评估1. 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完善发热处置预案,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加强与疾控中心的沟通协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六、注意事项1. 演练过程中,全体教职工要严肃认真,确保演练效果。
2. 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评估,找出不足,进行改进。
3. 加强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防护意识。
一、预案目的为确保幼儿园内幼儿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呕吐发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发生的幼儿呕吐发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后勤分管副园长、保健教师、各年级组长、保安人员等组成。
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处置小组:由保健教师、班主任、医生、护士等组成。
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医疗救治、信息报告等工作。
3. 后勤保障组:由后勤人员组成。
负责物资保障、环境消毒、人员疏散等工作。
四、应急预案流程1. 发现病例:班主任或保健教师发现幼儿出现呕吐发烧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应急处置小组报告。
2. 现场处置:应急处置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对患儿进行初步观察和救治。
同时,将患儿转移到隔离室进行观察。
3. 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小组将事件情况及时报告园长和上级主管部门。
4. 医疗救治:对疑似病例,及时联系医院进行救治。
对确诊病例,按照医院要求进行隔离治疗。
5. 环境消毒:对患儿所在班级、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6. 人员疏散:根据需要,对幼儿和教职工进行疏散,确保安全。
7. 健康教育:对全体幼儿和教职工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五、应急处置措施1. 隔离观察: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2. 医疗救治: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必要时转诊至医院。
3. 环境消毒:对患儿所在班级、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4.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消毒液、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资。
5. 信息发布:及时向家长、教职工发布事件信息,消除恐慌情绪。
六、预案实施与培训1. 预案实施: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幼儿园各部门应严格按照预案要求,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2. 预案培训:定期对教职工进行预案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预案修订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进行修订。
一、目的为了确保幼儿园师生的健康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发热疾病的传播,维护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所有师生,包括幼儿、教职工及访客,在出现发热症状时的应急处置。
三、预案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 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3. 保护师生,确保安全。
4. 科学防控,信息透明。
四、应急处置流程1. 发热症状发现(1)班级教师发现幼儿或教职工出现发热症状时,应立即通知保健室。
(2)保健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对发热者进行初步检查,并要求其佩戴口罩、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2. 疑似病例隔离(1)对疑似病例,应立即将其带到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
(2)隔离期间,密切关注疑似病例的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联系家长。
3. 家长通知(1)班主任或保健室人员立即通知疑似病例的家长,告知发热情况及隔离观察措施。
(2)家长需陪同幼儿去医院就诊,并将诊断结果告知保健室。
4. 医院就诊(1)家长陪同幼儿前往医院就诊,医院应优先安排发热门诊。
(2)医院诊断后,如排除传染病,幼儿可返校;如确诊为传染病,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5. 教师发热症状处理(1)教职工出现发热症状时,应立即佩戴口罩、手套,前往医院就诊。
(2)症状未消失及未被确诊前,教职工不得上岗。
6. 疫情通报(1)幼儿园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教育部门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发热病例。
(2)同时,通过家长群、园内公告等方式,向家长通报发热病例及防控措施。
7. 环境消毒(1)对疑似病例所在班级、办公室及公共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8. 健康宣教(1)对疑似病例所在班级及其他班级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师生防疫意识。
(2)通过家长群、园内公告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发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五、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对发热疾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发现发热症状、隔离观察、家长通知、医院就诊、环境消毒、健康宣教等。
一、目的为确保幼儿园小班幼儿在发烧情况下的及时处理,保障幼儿及教职工的健康,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避免恐慌和无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小班全体教师、保育员及园内幼儿出现发烧症状的处置需要。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发烧应急处置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全面协调和指挥。
2. 设立发烧应急处置办公室,负责日常发烧情况的监测、上报、处理等工作。
3. 各班班主任、保育员为发烧应急处置小组的成员,负责本班发烧幼儿的日常监测和处理。
四、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发烧情况:班主任或保育员在发现幼儿出现发烧症状(体温超过37.3℃)时,应立即将幼儿带到隔离室,并立即通知发烧应急处置办公室。
2. 初步处置:发烧应急处置办公室接到通知后,立即安排保健医生对幼儿进行初步检查,包括体温测量、精神状态观察等。
3. 通知家长:保健医生确认幼儿发烧后,及时通知家长,并告知家长将幼儿带往医院就诊。
4. 隔离观察:在家长未到达前,班主任和保育员应将发烧幼儿隔离观察,避免与其他幼儿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 信息上报:发烧应急处置办公室将发烧幼儿的情况上报园长,并按照要求上报相关部门。
6. 教室消毒:发烧应急处置办公室安排人员对教室进行消毒,确保环境安全。
7. 疾病防控:发烧应急处置办公室根据医生建议,采取相应的疾病防控措施,如停课、隔离观察等。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幼儿日常体温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 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幼儿及教职工的卫生意识。
3. 加强园内消毒工作,定期对教室、卫生间等场所进行消毒。
4. 定期开展疾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教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六、总结与评估应急处置结束后,发烧应急处置小组对此次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对预案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幼儿园发烧应急处置小组负责解释。
一、目的为有效应对幼儿园内幼儿及教职工发烧咳嗽症状,保障幼儿及教职工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避免恐慌、无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全体教师职工及园内幼儿具有发烧咳嗽症状的处置需要。
三、应急预案内容1. 早期发现与报告(1)教师、保育员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健康状况,每日晨检、午检时,发现幼儿有发烧咳嗽症状,应及时向园长报告。
(2)家长发现幼儿发烧咳嗽症状,应及时与幼儿园联系,告知幼儿园相关情况。
2. 应急处置(1)幼儿发烧咳嗽症状出现后,教师应立即将其带至隔离室进行观察,并通知家长。
(2)园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对幼儿进行救治。
(3)对发烧咳嗽的幼儿进行初步判断,如有必要,及时送至医院就诊。
3. 信息通报(1)园长应及时向上级教育部门报告幼儿发烧咳嗽情况。
(2)幼儿园应通过家长群、园内公告等形式,向家长通报幼儿发烧咳嗽情况。
4. 预防措施(1)加强园内卫生管理,定期消毒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
(2)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及教职工的防病意识。
(3)加强幼儿饮食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卫生。
(4)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幼儿体质。
5. 后续处理(1)对发烧咳嗽的幼儿进行跟踪观察,了解病情变化。
(2)对已治愈的幼儿,待其症状完全消失后,方可复学。
(3)对发烧咳嗽的幼儿,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四、应急预案实施步骤1. 早期发现与报告2. 应急处置3. 信息通报4. 预防措施5. 后续处理五、应急预案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
2.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应急处置需要。
4. 加强与上级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5.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战性。
六、应急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幼儿园对发烧咳嗽等疾病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幼儿及教职工的身体健康。
幼儿园应严格执行本预案,确保在发生发烧咳嗽等疾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对幼儿园的影响。
一、预案目的为确保幼儿园师生健康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的传播,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全体师生,特别是出现多人发烧情况时的应急处置。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幼儿园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预案的执行。
2. 小组成员:- 组长:园长- 副组长:分管副园长- 成员:保健医生、班主任、保育员、食堂管理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四、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发烧病例(1)班主任发现本班幼儿发烧,立即上报保健医生。
(2)保健医生接到报告后,立即为发烧幼儿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
2. 确认发烧病例(1)保健医生根据幼儿体温、症状等情况,初步判断为发烧病例。
(2)立即将情况上报疫情防控领导小组。
3. 采取应急措施(1)将发烧幼儿隔离至保健室,进行观察治疗。
(2)通知家长,告知幼儿发烧情况,建议家长带幼儿去医院就诊。
(3)对发烧幼儿所在班级进行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4. 扩大排查(1)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全园幼儿、教职工进行排查,了解发烧情况。
(2)对排查出的发烧病例,按照上述流程进行处理。
5. 信息报告(1)保健医生将发烧病例情况上报教育行政部门。
(2)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将情况上报上级疫情防控指挥部。
6. 防控措施(1)加强园内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2)加强师生健康监测,每日进行体温检测。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自我防护意识。
(4)落实因病缺勤病因追踪制度。
五、应急物资储备1. 隔离设施:保健室、隔离室等。
2. 消毒用品:消毒液、消毒湿巾、消毒喷雾等。
3. 防护用品: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4. 医疗用品:体温计、退热药、止咳药等。
六、预案演练1. 定期组织疫情防控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发现发烧病例、采取应急措施、信息报告、防控措施等。
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完善预案。
七、预案修订1.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及时修订预案。
一、目的为确保幼儿园内幼儿及教职工的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所有幼儿及教职工,特别是发现发热症状的幼儿。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总体协调和指挥。
2. 设立应急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3. 各班班主任为班级应急处置责任人,负责本班幼儿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发热症状发现(1)班内发现幼儿发热症状时,班主任应立即通知保健医生。
(2)保健医生应立即对发热幼儿进行初步检查,并询问其近期健康状况。
2. 初步判断(1)若幼儿体温超过37.5℃,应将其带到隔离室进行观察。
(2)询问家长幼儿近期是否有外出史、接触史等,初步判断发热原因。
3. 报告上级(1)班主任应立即向幼儿园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报告发热幼儿情况。
(2)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应立即向上级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4. 应急处置(1)隔离观察:将发热幼儿隔离观察,防止交叉感染。
(2)通知家长:班主任应立即通知家长,告知幼儿发热情况,并要求家长陪同幼儿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3)消毒工作:对发热幼儿所在班级及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
5. 医疗救治(1)家长陪同幼儿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幼儿园应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提供相关信息。
6. 信息反馈(1)班主任应定期向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反馈幼儿病情及救治情况。
(2)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应定期向上级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7. 复学评估(1)幼儿病情稳定后,经医疗机构评估,确认无传染性,方可复学。
(2)班主任应向家长告知幼儿复学情况,并提醒家长注意幼儿健康状况。
五、预案实施保障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教职工和幼儿的防控意识。
2.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4. 加强与卫生防疫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一、目的为保障幼儿及教职工的健康,维护幼儿园正常教学秩序,避免恐慌和无序,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旨在提高幼儿园对感冒发烧等常见疾病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幼儿在园期间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及园内幼儿出现感冒发烧症状的处置。
三、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处置措施。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教职工和幼儿的防病意识。
2. 定期进行室内外环境消毒,保持空气流通。
3. 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幼儿抵抗力。
五、应急处置流程1. 晨检发现幼儿有发烧、咳嗽等症状时,立即通知家长,并做好隔离工作。
2. 家长接到通知后,应尽快带幼儿回家休息,并就医治疗。
3. 教职工应做好班级消毒工作,避免病毒传播。
4. 如幼儿病情严重,需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并通知家长。
5. 幼儿康复后,需提供医院出具的康复证明,方可入园。
六、应急物资储备1. 体温计、消毒液、口罩、手套等常用医疗器械。
2. 常备药物,如退烧药、止咳药等。
3. 病毒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灯等。
七、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教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发现幼儿发烧、咳嗽等症状,进行隔离、消毒、送医等。
八、信息报告1. 教职工发现幼儿有发烧、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向幼儿园领导报告。
2. 幼儿园领导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上级部门报告。
九、总结评估1. 每次应急处置结束后,幼儿园应组织相关人员对事件进行总结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以上预案,幼儿园将有效应对感冒发烧等常见疾病的突发情况,确保幼儿及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学校等机构在幼儿、学生午睡期间发生的发烧突发事件。
旨在确保及时发现、有效处理发烧病例,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预案目的1. 及时发现发烧病例,迅速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 保障发烧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关怀。
3.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午睡期间的巡视,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
2. 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发烧症状时,立即隔离观察。
3.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4. 定期对学校环境进行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四、应急处理流程1. 发现发烧病例(1)午睡期间,教师或工作人员发现学生发烧,应立即将其隔离至单独房间。
(2)同时,通知保健室、校医或班主任,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报告与隔离(1)保健室、校医或班主任接到通知后,立即上报学校领导。
(2)学校领导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家长。
(3)对发烧学生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3. 诊断与治疗(1)校医或班主任陪同发烧学生前往医院就诊。
(2)根据医院诊断结果,给予相应治疗。
(3)密切关注发烧学生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通知家长(1)学校领导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告知学生病情及治疗情况。
(2)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康复工作。
5. 后续处理(1)发烧学生康复后,需进行复查,确保病情完全康复。
(2)学校对此次事件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组织机构1. 应急预案领导小组(1)组长:学校领导(2)副组长:校医、班主任(3)成员:全体教师、工作人员2. 应急预案实施小组(1)组长:保健室负责人(2)副组长:校医、班主任(3)成员:全体教师、工作人员六、预案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在午睡期间发现发烧病例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幼儿发烧应急预案
一般来说,体温在一天时间内有波动,凌晨2∶00~6∶00体温最低,午后最高,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幼儿大于成人。
剧烈运动和进食后体温可偏高,正常人腋下测量温度为36℃~37℃。
所以,我们平时应注意观察幼儿体温变化,尤其是在午睡期间。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发现在园幼儿发烧后,报告保健大夫,保健大夫确认后马上通知家长,请家长将幼儿接回家观察、治疗。
如在晨检时发现幼儿发热,给家长讲明情况,请家长带幼儿回家观察治疗。
在等待家长的同时,对发热孩子按以下步骤处理:
1 、若体温≤38℃,一般不主张用降温药物,采用物理降温法,具体流程如下:
毛巾冷敷→温水擦浴→多饮水→枕冷水袋→水∶酒精=1∶2擦大血管处
2、若体温大于38℃时,不要用凉水擦拭皮肤。
因用温热的水
来擦拭皮肤会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孩子散热;相反,
如果用凉水擦拭皮肤会使皮肤血管收缩,不利于散热,反
而会使孩子体温升高。
3、退热药物一般应在38.5℃以上。
4、发热时使用退热:采用小剂量用药,发热越高,应用退热药
物越要小心。
如果使用大剂量,有时可致幼儿大汗淋漓,发生虚脱。
5、托幼机构常用的退热药物有托恩、泰诺林及臣功再欣。
发病幼儿班级教师要在大夫的建议与指导下,对幼儿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进行传染病的预防。
患病幼儿如第二天未来园,班级教师要主动打电话询问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