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精选30题材料审题立意训练精选30题1、深秋,黄叶纷纷从枝头上落下来。
有位哲人看到了说:“落叶并非殒落,是胜利凯旋!”要求:分析、理解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所给材料是寄寓性材料,寓意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必须透过文字表面,挖掘其深层内涵,方能捕捉材料中心。
“落叶并非殒落,是胜利凯旋”,否定了“殒落”而肯定了“凯旋”。
哲人否定黄叶因死亡而落下,而肯定它是胜利者的归宿。
它落到树根化为另一种生命的营养,再去滋润一种新的生命。
落叶的殒落,只是生命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因此,哲人不认为落叶是殒落,而是胜利的回归。
参考命题:《“落叶”是值得赞美的》《奉献--永恒的美德》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裙子成了废品。
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
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故事型材料。
(一)切题:1.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
2.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地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
3.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二)符合题意:1.做人不能被失误打倒。
2.要战胜困难才能成功。
3.挫折不可怕,战胜挫折才能成功。
(三)基本符合题意:1.创新塑造成功。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四)离题,如“潮流往往是偶然的创作”“我们不应盲目追求潮流”等。
3、阅读下面一篇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
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作文辅导0218 09:52::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审题立意要求“意在笔先,立在思后”。
意在笔先,就是动笔之前,根据材料指向,来确定自己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立在思后,就是结合材料所承载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审准词语含义示例: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
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文章。
“生命的格调”,从词语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它是文章的立足点;“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格调”有两种义项: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②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格调”应取第二种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
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
在写作时可以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
应该说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写作时极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
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之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二、善于化大为小示例: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提供的材料共两句话。
第一句是解释“见证”这个词的含义。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导语】语文作文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很多同学多会发生作文离题的情况,所以作文审题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审题过程中也可以引入热点素材增加分数。
那么,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下面是分享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提问: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回答:一、审题1.记叙性材料作文记叙性材料一般是指故事、生活中的事件或寓言。
命题形式一般是:故事材料+故事提示语(或评论语)+作文要求。
2.引语式材料作文引语式材料主要指名言警句、新闻调查、诗歌等,这些材料主题或显或隐,要仔细分辨。
3.漫画式材料作文二、立意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有四点:一是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二是立意要新颖,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三是立意要深刻。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四是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即只能有一个主题。
三、方法技巧1.领悟主旨法理解新材料文段的主旨,并由此处深挖立意。
2.把握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由果溯因法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或现象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的立意。
4.逐句切入法有些材料,结构层次明显,每一句都有具体的含意。
逐句分析各句的含意,然后综合,可找到合适的立意。
5.求同存异法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高考作文写作方法参考一、审题立意审题立意要深刻,简而言之就是辩证分析和以小见大。
我们在看到作文材料时,要仔细阅读,从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实际生活经验来思考和辨明材料,提炼出的中心论点或者说主旨立意,要有高度概括性,也要有思想深度。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画意原在慧心中。
作文审题立意第三发来啦~什么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近十几年在传统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作文形式,目前已经在中高考作文命题中占据主导地位。
它往往只提供材料,而不再提供导引语,也不再给定题目或话题,一般要求“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审题立意的难度。
就像你要入山去看风景,可是到了山前,却发现没有“导游”(导引语),甚至连“路标”(题目或话题)也没有。
这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双“慧眼”,把“山”(材料)的形状、特点、走势观察明白,找到入山的方向;还要有一颗“慧心”,选择恰当的角度,构出最美的画图。
“观山”就是审题,“构图”就是立意。
关于审题严格说来,材料作文并不能称为“审题”,因为它根本没有“题”,既没有“命题”,也没有“话题”,只能称为“审材料”。
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审读材料,把“题”从材料中找出来。
我们可以通过五个步骤来进行。
1. 审清对象。
一段材料,无论是事例、寓言,还是名句、诗歌,甚或是一幅漫画、几组数据,里面总得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关键“对象”。
它有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甚至可能只是几个抽象的词语。
我们第一步的任务,就是首先找出这些“对象”。
如2006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大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作文的审题、立意和思路张景义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和思路(一)命题作文从结构上三种类型1.词语式命题如《包容》《肩膀》《愿景》等。
2.短语式命题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如《北京的符号》《诗意地生活》《找回童年》《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
3.句子式命题如《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
(二)命题作文从内涵上来看,有四种类型:1.观点型命题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战胜脆弱》《人生处处是考场》《驳“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2.论题型命题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入。
如《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
3.寓意型命题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路》《找回童年》《清流与活源》《小草的风格》。
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审题思路思路A 添加语素,构成语境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丰满所给的词语。
例如《找回童年》,可以在短语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具体,如我、父辈们、儿童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具体,如找回快乐、找回纯真、找回梦想等。
思路B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和他沟通对话,抒写感动人的亲情、友情等。
也可以实写努力能握到的人,需要我们关注、帮助的人们,如失学儿童。
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
例谈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审题、命题及构思有不少同学拿到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往往把握不住要领,无从写起,离题、偏题或扣题不严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些学生或许能扣住题目来写,但往往挖得不深,写得不具体,因此,很难得到较高的分数。
针对这一现象,我选择一些题目,结合部分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比较好的构思,简要地谈一谈如何审题、命题及构思。
作文题一:人在旅途,总会有看不完的景致,走不完的坎坷,说不完的感受。
岁月如歌,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仅仅重视结果,更应该咀嚼生命的每一个过程。
学习中的一次次探索,科技制作中的一次次发现,绿茵场上的一次次拼搏。
……我们的知识在求索中积累,能力在创造中提升,意志在磨炼中坚强,我们的生活因此而丰富,我们的青春因此而多彩。
请以“过程”为话题写出生活中的某一个过程,并写出你的真实感悟,或写出与“过程”相关的见解。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看到上面的题目,我们应该着重抓住这几句话确定文章的中心:“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仅仅重视结果,更应该咀嚼生命的每一个过程。
”“我们的知识在求索中积累,能力在创造中提升,意志在磨炼中坚强,我们的生活因此而丰富,我们的青春因此而多彩。
”……只有这样立意,才真正把握了材料的内涵。
“题好一半文”,在把握好文章的中心之后,要为文章拟定一个题目。
文题要力求新颖、别致,但如果想不出有创意的题目,千万不能别出心裁,就拟定一些稳妥的题目,有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句子适当变通就行了。
有的同学拟定以下题目:《重视过程》、《在求索中前行》、《在磨炼中坚强》、《我求索,我拼搏,我无悔》等等,都是比较好的。
写什么文体的文章呢?如果你擅长写议论文并且有充分的论据储备,你当然可以写议论文,你也可以写散文,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写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议论文比较稳妥。
文章开头可围绕题旨适当议论,议论的句子不要太多,但要精当,如有学生利用材料中的句子适当变通进行议论,有的学生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议论,还有的学生引用冰心的诗歌《成功的花》作为开头,都是很好的。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大技巧:1、主旨领悟法,2、关键把握法,3、由果溯因法,4、寓意揭示法,五、细节切入法。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
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
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
意在笔先,就是动笔之前,根据材料指向,来确定自己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立在思后,就是结合材料所承载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审准词语含义
示例: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
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文章。
生命的格调,从词语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它是文章的立足点;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格调有两种义项: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格调应取第二种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
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
在写作时可以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
应该说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写作时极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
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之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二、善于化大为小
示例: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提供的材料共两句话。
第一句是解释
见证这个词的含义。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第二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的范围,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有成为历史的见证,我们即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
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古可今,可实可虚。
也就是说,这个题目既可现实,又可回顾历史。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作文的开口越小越好写,内容越具体越感人。
比如可以写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例如爷爷叫赵发财,父亲叫赵爱国,我叫赵改革,时代背景,应该能写出好文章;再比如身上的穿着、家里的电器,村里的小河、树林、老碾、道路等等都能见证家乡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等等。
三、注重虚实结合
示例: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从命题思想看,作文题直面考生即将到来的人与路的选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路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
坐实理解,即从路的本意探讨人与路的关系。
如有鉴于行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还可以就一条路的变迁谈社会的发展变化等等。
拟虚想象是抓住路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
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
可以写路上的风景、故事、得与失,还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人可以开辟自己的事业路、人改变自己的成功路;或者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不忘给自己留退路,失意时不忘给自己找出路等等。
四、理清材料关系
示例: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的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
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请以做自己为题写文章。
材料共两段文字,第一段表现出大部分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第二段强调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其实两字构成折,突出强调后者。
前者是做自己的必要性,后者提示做自己的内涵。
在写作时应先阐述做自己的必要性、重要性,然后再谈如何做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这样的立意就是最佳立意。
如果只谈如何做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视为符合题意;只谈做自己的必要性(材料的第一段)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很明确,这要求考生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角度立意,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勤奋工作……都是精神文明的具体内容,只有人们都注重自己的心灵美,才会变得美丽无比,整个社才会遍开文明之花。
【材料作文的谋篇布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阵风吹来,一片叶子脱离树枝,飞向了天空。
我会飞了,我会飞了。
叶子边飞边喊,我要飞上天了!
叶子飞呀飞,飞过了一棵棵树,飞过了一只只栖息在电线上的鸟。
哈哈,我飞得比你们高。
叶子得意洋洋地对鸟儿说。
又一阵风吹过,叶子在天空中打了几个,被吹落到一个小水坑里,随即被路过的一头牛踩进了淤泥里,不见了踪影。
一只鸟感叹地对它的孩子说:看到了吧,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进烂泥潭。
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叶子曾经被风吹上了天,但最终被风吹进了烂泥潭。
题意不难理解,因为材料中鸟的感叹就是明显带有总结性质的议论。
鸟的感叹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进烂泥潭告诉我们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要飞翔,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告诫我们成功的内在因素在于自身的实力与努力。
可立意为:
1.外在环境(因素)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2.成功需要借助外物,但更需要自身实力(自我努力)。
3.成功,要靠自己。
【例文】:
永恒的飞翔
叶子被风托起,洋洋自得地飞上了蓝天,但瞬间又被吹落,它只能短暂地飞翔;鸟儿依靠自己的力量搏击长空,虽然有苦有累,但这才是永恒的飞翔: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飞翔只是短暂的;依靠自己的力量的飞翔才是永恒的。
像烟花,依靠的是人们给它的力量,纵使在万人仰望时,发出云蒸霞蔚的灿烂光芒,在落幕后也是空无一物。
《红楼梦》中的四大家庭,钟鸣鼎食之家,在元妃省亲时,大把大把地弃掷金钱,但他们靠的不是自己的真材实料,靠的是元妃的受宠,对权臣的打点进贡,最
终辉煌只是一时的,大观园落了片白茫茫的真干净。
如若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在朝中作贡献,或许不会受到那么大的打击。
但是依靠别人,再成功也是短暂的,像叶子短暂的飞翔。
有些人的飞翔却是永恒的,他们的光辉如北极星般永久地照亮天空,因为他们是靠自己力量的。
俄国科学史与文学史上的北极星--罗蒙诺索夫,他的名字将永垂人类史册。
他原是一位贫苦渔民的儿子,为了读书,他冒充贵族子弟去上学,险些为此而被流放边疆;后来国家出钱送他去德国深造,他又被抓去当兵,九死一生地逃了出来;在做雷电实验时,好友利赫曼被雷电劈死,但他不惧生命危险,把实验继续了下去,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在俄国大地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牛顿。
几百年过去了,他北极星般的光辉仍旧照亮人类的天空。
这才是永恒的飞翔,依靠自己的力量搏击天空。
不单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应该如此。
过去的中国由封建君主统治,被外国的洋枪洋炮吓破了胆,西太后一味求和,甚至把外务部置在六部之上,他们这样跪在地上搞外交,虽然换得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但后来中华民族便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依靠别人是不行的,这是历史的教训。
于是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用半个世纪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虽然中途受过挫折,但是如今的中国犹如腾飞的巨龙般雄踞在东方,令世人瞩目,这样的飞翔才是永恒的。
人类的天空只允许勇于克服困难,依靠自己的翅膀搏击长空的雄鹰永恒地飞翔。
所有靠风吹起的飞翔只能是短暂的。
愿我们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恒地自由飞翔。
【点评】:
文章题目永恒的飞翔暗扣材料中心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开头由材料引入,继而亮明中心论点,切合题意,并以此贯穿全文,使文章的立论集中而深刻。
文章主体部分先用烟花作类比,再举《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和罗蒙诺索夫的例子作正反对比论证,继而上升到民族和国家,从反、正两面举清朝政府和新中国奉行的不同外交政策作例证,结尾回应材料,照应开头,重申观点。
全文材料丰富,紧扣中心,综合运用类比、例证、正反对比和逐层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是一篇较成功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