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稳定理论-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48
第1章结构稳定概述工程结构或其构件除了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有足够的稳定性,以确保结构的安全。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结构的刚度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而结构的稳定性则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在工程实际中曾发生过一些由于结构失去稳定性而造成破坏的工程事故,所以研究结构及其构件的稳定性问题,与研究其强度和刚度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1.1 稳定问题的一般概念结构物及其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外力和内力必须保持平衡,稳定分析就是研究结构或构件的平衡状态是否稳定的问题。
处于平衡位置的结构或构件在外界干扰下,将偏离其平衡位置,当外界干扰除去后,仍能自动回到其初始平衡位置时,则其平衡状态是稳定的;而当外界干扰除去后,不能自动回到其初始平衡位置时,则其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
当结构或构件处在不稳定平衡状态时,任何小的干扰都会使结构或构件发生很大的变形,从而丧失承载能力,这种情况称为失稳,或者称为屈曲。
结构的稳定问题不同于强度问题,结构或构件有时会在远低于材料强度极限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失稳。
因此,结构的失稳与结构材料的强度没有密切的关系。
结构稳定问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稳定问题(质变失稳)—结构失稳前的平衡形式成为不稳定,出现了新的与失稳前平衡形式有本质区别的平衡形式,结构的内力和变形都产生了突然性变化。
结构丧失第一类稳定性又称为分支点失稳。
第二类稳定问题(量变失稳)—结构失稳时,其变形将大大发展(数量上的变化),而不会出现新的变形形式,即结构的平衡形式不发生质的变化。
结构丧失第二类稳定性又称为极值点失稳。
无论是结构丧失第一类稳定性还是第二类稳定性,对于工程结构来说都是不能容许的。
结构失稳以后将不能维持原有的工作状态,甚至丧失承载能力,而且其变形通常急剧增加导致结构破坏。
因此,在工程结构设计中除了要考虑结构的116强度外,还应进行其稳定性校核。
1.1.1 第一类稳定问题首先以轴心受压杆来说明第一类稳定问题。
1.理想压杆:受压杆件两端铰支荷载作用于形心轴,杆轴线沿杆长完全平直,横截面双轴对称且沿杆长均匀不变,杆件无初应力,材料符合胡=胡克定律2.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保守力:如果力在它作用的任意可能位移上所做的功与力作用点移动路径无关,只依赖与移动的起点和终点。
4.势能驻值原理与最小势能的区别:势能驻值原理方法比较简单,但从教学角度δp=0只是平衡条件,它不表示从稳定平衡过度到不稳定平衡的临界条件,而最小势能原理方法更加严密。
(势能驻值原理:虚位移,基本条件δp=0)5.伽辽金法瑞利-里兹法的区别:①瑞利里兹法只需要满足几何边界条件即可,而伽辽金法需要满足几何边界条件,力学边界条件;②伽辽金法直接与微分方程相联系,而瑞利里兹法需要写出体系的总势能。
6.计算长度系数μ,将非两端铰支的理想轴心压杆构件,临界荷载公式换算成相当于两端铰支理想轴心压杆构件,求解临界荷载的形式的所利用的计算长度,几何意义:杆件绕由曲线上两反弯点的间距7.自由度:用来表示约束条件允许的体系,可能变形时所必须的独立几何参数的数目。
8.柱子曲线:临界应力δcr与长细比的关系曲线,可作为轴心受压构件设计的依据。
9.残余应力:降低比例极限,使柱子提前出现弹塑性屈曲,当超过比例极限后,残余应力使杆件应力应变曲线,同时减小了截面的有效面积和有效惯性矩,从而降低了刚度和稳定性。
10.翘曲:非圆形截面的杆件扭转时,截面处绕杆件轴线转动外,截面上个点还会发生不同的轴向位移而使截面出现凹凸,不像圆截面杆件那样扭转后不保持平面。
11.影响弯曲荷载Mor的因素:①截面的形状,尺寸。
②截面的残余应力。
③初始几何缺陷。
④荷载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⑤构件端部和侧向支撑条件。
12.梁的弯曲屈曲5个假设:①构件为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体,②弯曲和扭转时,构件截面形状不变,③小变形(侧面)。
④构件为等截面无截面。
⑤主弯矩作用平面内刚度很大,屈曲前变形对弯扭屈曲的影响的忽略。
【结构稳定理论概念问题(考试)】结构稳定理论基本概念 1. 下图中,小球的三种平衡分别称为 稳定 平衡状态, 随遇/中性 平衡状态和 不稳定 平衡状态。
2. 什么是结构的第一类稳定问题(分支点失稳),什么是结构的第二类稳定问题(极值点失稳)?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第一类稳定问题:失稳前后平衡形式发生..变化的失稳现象。
第二类稳定问题:失稳前后变形形式不发生...变化的失稳现象。
划分:按照结构或构件在失稳前后变形形式是否发生质变。
特征:第一类稳定-结构在失稳前后的变形产生了性质上的改变,即原来的平衡形式不稳定后,可能出现与原来平衡形式有本质区别的新平衡形式,这种改变是突然性的。
第二类稳定-结构在失稳前后变形的性质不变,只是原来的变形大大发展直到破坏,不会出现新的变形形式。
3. 判断结构平衡的稳定性准则有哪些?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4. 什么是静力准则?处于平衡的结构体系,收到微小扰动力后,若在体系上产生正恢复力,当扰动除去后结构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则平衡是稳定..的; 若产生负恢复力,则平衡是不稳定...的; 若不产生任何作用力,则体系处于中性..平衡,处于中性平衡状态的荷载即临界荷载。
(静力法只能求解临界荷载,不能判断结构平衡状态的稳定性)5. 什么是能量准则?当0>∆p E ,则总势能是增加的(p E 为最小值),说明初始平衡位置是稳定..的; 当0<∆p E ,则总势能是减少的(p E 为最大值),说明初始平衡位置是不稳定...的; 当0=∆p E ,则总势能p E 保持不变,说明初始平衡位置是中性平衡....的。
6. 什么是动力准则?处于平衡状态的结构体系,受到微小扰动,然后放松,若体系在原平衡位置附近震动,则体系的平衡是稳定的。
振动频率将随压力增加而减小,当压力达到某一临界值(临界荷载)时,频率为零且振动无界,则平衡是中性的。
7. 结构稳定性问题与强度问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稳定问题:属于整个结构或构件的变形问题,弹性稳定承载力取决于结构或构件的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