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10.90 MB
- 文档页数:43
平面镜成像规律介绍平面镜是光学实验中常见的工具之一,其成像规律是我们在研究光学时需要了解的重要知识。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及其相关概念。
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是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得出的。
当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光线会按照特定的方式发生反射。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之间的夹角。
2.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镜面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
平面镜的成像形式平面镜可以形成虚像和实像两种形式的成像。
1. 虚像:当物体位于平面镜前方,距离平面镜一定距离时,观察者可以看到一个在镜后的虚像。
虚像的特点是:- 虚像与物体距离平面镜相等。
- 虚像的方位与物体相对应,但是与物体呈左右对称。
- 虚像不能被投影到屏幕或者墙壁上。
2. 实像:当物体位于平面镜前方,距离平面镜较近时,观察者可以看到一个在镜后的实像。
实像的特点是:- 实像的位置在平面镜后方。
- 实像与物体的方位相同。
- 实像可以被投影到屏幕或者墙壁上。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平面镜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如镜子、梳妆台等。
2. 平面镜在光学实验中用于观察光线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3. 平面镜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如望远镜和显微镜等。
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是光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之一,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光学现象和应用光学技术。
通过本文档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以上就是关于平面镜成像规律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班级:姓名:同组实验者姓名:物理实验报告: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的大小同样;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同样;③物和像的对应点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④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一、实验目的:(1)研究物体和像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研究物、像的大小关系;(2)经过实验认识平面镜成像的 4 个特点;(3)感觉并领悟什么是“虚”像。
①像和物的大小同样;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同样;③物和像的对应点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④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二、实验原理:七、达标检测反响更正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1)本实验应用了等效取代法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器材:(2)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玻璃板、光具座、刻度尺、铅笔、两只完满同样的模拟蜡烛、光屏。
在素来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 A 和 B,一前一后竖放四、实验步骤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玻璃板取代平面镜的目的: _便于找到像的地址 _2、用薄的玻璃的目的: _防范前后两个面各自反射成像 _利用上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 3、选两只同样的蜡烛的目的: _便于比较物体和像大小关系①在桌面上铺上一张大纸,纸上直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4、刻度尺作用: _测量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 _②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地址。
5、白纸板作用: _相当光屏,研究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_③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能够看到它在玻璃板后边的像。
再 6、屡次做三次目的: __防范实验结果出现有时性 __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直立着在玻璃板后边搬动,直到看上去它 7、玻璃板必定竖直放置,不能够倾斜,是为了:防范成像在斜上方或斜下方,物象不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满重合。
这个地址就是前面蜡烛的像的地址。
在纸能重合 8、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也许说依据的规律)是;光的反射规律。
上记下这两个地址。
9、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地址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__不能够 __接收到蜡烛 A 的烛④搬动点燃的蜡烛,重复第③步。
实验07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2.【实验器材】(1)玻璃板、光屏、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量角器、支架等。
(2)主要器材作用:A、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两支完全相同蜡烛A、B: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C、刻度尺:测量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D、光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
E、白纸:确定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
3.【实验装置图】4.【成像原理】光的反射5.【实验步骤】(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观察到未点燃蜡烛的烛芯上好像也有了烛焰)。
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正倒等关系。
(4)在玻璃板下所铺的白纸上描绘出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5)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量出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6. 【实验表格】7.【实验结论】(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物大小相同。
(3)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如何放置玻璃板?把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纸上。
2、如何才能看到蜡烛A的像?人在点燃蜡烛侧透过玻璃板看去。
3、如何探究像的实虚?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上有无像。
4、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完全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像与物完全重合。
(等效法)5、在白纸上描出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后,接着应该怎么办?连接对应的像点、物点,测出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看连线和镜面是否垂直。
6、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
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专题六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解析版)【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即等大(像与物大小相等)、等距(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对称(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反向(像与物左右位置相反)、虚像(像是虚像)。
【实验器材】玻璃板一块、相同的蜡烛两支、光屏一块、火柴一盒、刻度尺和支架等。
【实验步骤】一、按图组装器材。
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另一侧蜡烛的像。
二、将光屏置于像的位置,不透过光屏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
三、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置于像的位置,比较两只蜡烛的大小关系。
四、移动蜡烛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五、用刻度尺量出两支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六、通过平面镜观察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
七、重复上述步骤并记录实验数据于表格。
次数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到平面镜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物像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像的虚实位置1位置2位置3…八、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等大、等距、对称、反向、虚像。
2.考查内容考查方向解答思路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镜前可以观察到像,镜后无法看到)大小关系两支相同蜡烛为了比较大小关系点燃蜡烛目的清楚的观察成像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多次实验的目的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等距验证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虚像光屏(物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无法呈接到像反向通过观察可见像与物左右位置相反实验出现误差刻度尺与平面镜不垂直、实验装置安装存在问题1.(2020·湖南常德)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2)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_像。
镜面成像实验教案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性质镜面成像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镜面成像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性质,加深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平面镜2. 光源(例如激光笔或小灯泡)3. 光屏4. 直尺5. 垂直支架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 将平面镜固定在一根垂直于水平面的支架上。
(2) 调整垂直支架的位置,使平面镜与光源、光屏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3) 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并在光源与镜面上边缘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4) 将光屏放置在平面镜的另一侧,并与镜面保持一定距离。
2. 实验操作(1) 打开光源,使光线通过平面镜射向光屏。
(2) 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光斑位置,标记为A。
(3) 移动光源的位置,使光线射向平面镜的不同部位。
(4) 在光屏上观察并标记每个光斑的位置。
3. 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光源与光屏之间的距离。
(2) 绘制光斑位置与光源距离的关系图表。
(3) 观察并分析图表,探究光斑位置与光源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图表呈现出一条直线,表示光斑位置与光源距离呈线性关系。
2. 光斑在镜面两侧对称出现,且与光源位置关于镜面中心对称。
3. 光斑距离镜面越远,光源到光斑的距离也越远。
4. 当光源与镜面保持一定的垂直距离时,光斑位置保持不变。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平面镜成像具有对称性质,光斑在镜面两侧对称出现。
2. 光斑位置与光源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即光源距离镜面越远,光斑位置也越远。
3. 光斑位置与光源与光屏之间的距离无关,只与光源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到了平面镜成像具有对称性,并且光斑位置与光源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同时,我们也发现光源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对于光斑位置没有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平面镜夹角成像探究引言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它可以折射光线,让我们看到反射出的影像。
在物理学中,平面镜是一种简单的光学元件,它可以产生镜面反射,并且在其表面上镜像被反射的对象。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面镜子相互夹角后的成像现象,本文将探究平面镜夹角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一、平面镜的原理平面镜是一种具有镜面的物体,它可以反射光线并产生镜像。
平面镜的反射原理可以用光线追迹法来解释。
当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时,由于平面镜的表面光滑均匀,光线会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
根据光线追迹法,我们可以得出平面镜反射的几个基本规律:1.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2.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3.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些规律是我们探究平面镜夹角成像的基础,因此要了解平面镜夹角成像,首先需要熟悉平面镜反射的基本原理。
二、平面镜夹角成像现象在实际观察中,我们会发现两面镜子相互夹角后,夹角内可以看到多个镜像。
这是由于光线先被第一面镜子反射,然后再被第二面镜子反射,形成的多重成像现象。
在探究平面镜夹角成像时,我们可以利用两面镜子相互夹角的原理,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研究夹角成像的规律。
实验一:两面镜子相互夹角成像实验二:夹角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对夹角成像的规律进行定量测量和分析,例如不同夹角下的镜像数量、镜像间的距离、镜像的大小等。
通过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夹角成像的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夹角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探究夹角成像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揭示夹角成像在光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三、夹角成像的应用夹角成像不仅可以作为光学实验的教学工具,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夹角成像可以被用于制作特殊的反射镜和光学器件,用以实现特定的光学效果。
在实际观察中,夹角成像还可以用于检测反光材料的反射性能和质量,可以用于设计和制作特殊的光学仪器,以及用于艺术创作等方面。
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基础考点梳理1.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2. 实验装置图3. 实验器材:透明薄玻璃板、刻度尺、光屏、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或方格纸)、笔(1)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利用玻璃的透光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选择较薄玻璃板的目的:避免出现重影,方便找到像的位置(3)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5)光屏的作用:检验是否能承接到像(6)白纸的作用:便于记录像、物、平面镜的位置,从而确定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像、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4. 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①用较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①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用未点燃的蜡烛等效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5. 实验环境: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的目的:使实验现象更明显6. 实验过程(1)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的原因:若玻璃板倾斜一定角度,物体的像会上升到水平桌面的上方或下降到水平桌面的下方,不能使蜡烛的像和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完全重合,如下图所示(2)代替像的蜡烛不能点燃的原因:若点燃,将会再产生一个像,不利于观察蜡烛像的准确位置(3)平面镜成虚像的判断:用光屏在像的位置承接不到点燃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实验中应该在物的同侧位置透过玻璃板观察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虚像(5)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7. 实验结论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虚像.8. 实验评价(1)测得的像距和物距不相等的原因:①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①玻璃板太厚;①测量误差;①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没有完全重合(2)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使像与物完全重合的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9. 实验改进(1)选择透光性差一点的玻璃板(如茶色玻璃)的原因:使像更清晰(2)用LED灯代替蜡烛的原因:①亮度大,成像稳定且明显;①可避免蜡烛因燃烧变短而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关系;①更环保(3)用方格纸比白纸更好的原因:能更方便、更准确地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典型例题赏析实验结论:(1)物体通过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总述: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到了带底座的玻璃板(薄厚不同的两块玻璃板)、白纸、两支蜡烛A和B、笔、光屏,请回答下列问题.(1)除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小勇选择的两支蜡烛应满足的条件是完全相同。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是一项基础的物理实验,旨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将会详细介绍这个实验的步骤、原理和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 准备材料:一块平面镜、一支光源、一张白纸。
2. 将白纸固定在平面镜的后方,使其与平面镜成90度角。
3. 将光源放置在白纸前方,使光线从光源射向平面镜。
4. 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图像,并记录下来。
5. 改变光源和白纸的位置,重复以上步骤,并记录下每次观察到的图像。
6.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并总结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实验原理:
当光线从一个点向平面镜射入时,会被反射回来。
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此,在一个垂直于平面镜表面的法线上,入射
角和反射角相等。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 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 光线从物体上的一个点射向平面镜,其反射光线会经过该点背后与
物体成像的位置。
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保持光源和白纸的稳定性,避免移动或晃动。
2. 观察图像时要注意观察位置和大小,以便分析出规律。
3.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材料和装置- 平面镜- 光源- 纸片- 直尺- 笔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放置于水平桌面上,确保其稳定。
2. 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使其照射光线到平面镜上。
3. 用直尺和笔标出平面镜的光线入射点和光线出射点。
4. 在入射点和出射点上方固定纸片。
5. 观察纸片上的像,并用笔标注。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像的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 当物体在镜面前方时,像在镜面后方;当物体在镜面后方时,像在镜面前方。
- 当物体离镜面较远时,像与物体的大小基本相等;当物体离镜面较近时,像较大。
实验分析和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具有对称性和距离关系。
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像的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这是因为光线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并交叉。
当物体在镜面前方时,像在镜面后方,当物体在镜面后方时,像在镜面前方,这与镜面反射的性质相符。
同时,当物体离镜面较远时,像与物体的大小基本相等,当物体离镜面较近时,像较大,这是由于光线发生折射的效果。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和解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像的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当物体在镜面前方时,像在镜面后方,当物体在镜面后方时,像在镜面前方。
此外,当物体离镜面较远时,像与物体的大小基本相等,当物体离镜面较近时,像较大。
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和应用平面镜成像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光源直接照射眼睛。
- 光线照射时注意防止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参考资料。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平面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器件,它可以将光线反射,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像。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是一种通过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实验器材:
平面镜、光源、白纸、直尺、笔
实验步骤:
1. 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用直尺将平面镜的中心点标记出来。
2. 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使得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
3. 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放置一张白纸,使得光线经过平面镜后能够在白纸上形成影像。
4. 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影像的位置。
5. 移动光源的位置,重复以上步骤,记录下不同位置下影像的位置。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即影像与物体在镜面的同侧,且影像与物体
大小相等。
2. 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当物体在平面镜前方时,影像在平面镜后方,当物体在平面镜后方时,影像在平面镜前方。
3. 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的距离关系: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时,影像与物体的距离也相等。
实验分析: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移动光源的位置来观察影像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实验方法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光学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总结: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影像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实验方法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光学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虚像: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平面镜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镜子中会出现一个正立蜡烛的像,但将光屏放在平面镜后蜡烛像的位置时,光屏上却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可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存在的,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作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图;(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法)。
4.凸面镜特点: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射到凸面镜上,反射后成为发散光。
5.凹面镜特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反射后会聚到一点。
知识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分析论证(1)未点燃的蜡烛可以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的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2)蜡烛和它的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实验中注意事项(1)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即透过玻璃板能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也能看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3)实验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因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个像,当玻璃板较厚时,两个像有较大的错位,难以确定像的位置;(4)实验中,玻璃板要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
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将不能完全重合;(5)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6)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观察;(7)白纸用于标注玻璃板的位置、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测量蜡烛以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8)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探究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平静的水面能形成美丽的倒影,也学会利用平面镜来帮助我们整理衣着,这些都是平面镜成像的例子。
“倒影”及“镜中的你”都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2.猜想:平面镜成像中所成的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大小相等;(2)平面镜所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3)平面镜所的像的位置跟物体所在位置的连线可能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是虚像。
(填“虚像”或“实像”)3.设计实验:参考器材:小玻璃板1块,小蜡烛2支,橡皮泥2块,光屏1个,火柴,刻度尺,粉笔,黑纸(宽度只要比玻璃板稍宽即可,长度与桌面宽度相近),三角扳(或量角器)等实验方法:利用玻璃替代平面镜,通过蜡烛的火焰成像,用模拟蜡烛点燃的方法将像的大小与位置描绘出来,以便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1.如图1所示,将黑纸平放在桌面上,取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黑纸中间,两下角用橡皮泥粘好。
2.点燃一支小蜡烛,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的黑纸上,这时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板看去,可以看到玻璃板后有点燃的蜡烛像。
3.将另一支同样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改变它的位置,直到从玻璃板前面各个角度看玻璃板后面,这支蜡烛都与点燃了的蜡烛的像重合为止。
观察蜡烛的大小像与蜡烛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
4.用一光屏放在玻璃板后蜡烛处(移去这支蜡烛),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看光屏有没有点燃的蜡烛的像。
平面镜所成的点燃的蜡烛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5.用粉笔画下玻璃板及玻璃板前后两支蜡烛所在的位置。
移去玻璃板,通过两支蜡烛所在位置的圆心做一条直线,用刻度尺测量出两支蜡烛的圆心到玻璃板的距离。
用三角板的直角测量通过蜡烛圆心的直线与玻璃板是否是直角(或用量角器测量出所成的角度)。
6.改变玻璃板和蜡烛的位置,重复测量上述数据二次,填入自己设计的表中。
4.进行实验:5.分析与论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与物体相同,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巧用平面镜探究成像规律的教学设计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本实验的探究过程,知道除课本给出的实验器材和方法之外,利用平面镜也能够完成成像的实验。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善于质疑的胆识和勇气。
(2)通过对于实验过程的设计、修改和完善,真实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苦历程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感受探索与发现的成功与乐趣。
(3)通过探究过程,深切体会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领悟到物理就在身边的道理,并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认真实践的良好习惯。
(4)通过本实验,养成能够利用身边物体随时进行物理实验和探究的意识及习惯,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各项课内外实践活动。
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用平面镜探究成像的规律。
(2)实验器材:一把刻度尺、一块泡沫板、一块长方形平面镜、两个小号长尾夹、一支铅笔、两块完全相同的自制三角形塑料块,五根完全相同的钢针。
如图1所示:(3)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实验教学设计:目前我们使用的各种教材和教辅用书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都是使用透明玻璃板来进行的,主要的原因是玻璃板既可以成像,也能够透光,我们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镜子后面的物体,以便找到和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很多的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使用平面镜不能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有的试卷上甚至有这样的表达和试题出现。
但是,如果我们巧用平面镜也可以完成这一探究过程。
本实验的教学重点是要突破常规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平常见到的一些现象和做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或者敢于提出质疑,那么在很多的时候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本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完成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在完成课本实验后,由老师提出疑问:利用平面镜就不能完成成像实验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看,有很多的同学会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猜想和做法。
我们要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改进。
在实际的教学中,本实验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完成对于像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想到把平面镜离开泡沫塑料一段距离,并确定两个物体的位置,从而完成成像规律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