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45 KB
- 文档页数:11
一、教案基本信息《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平面镜;2. 蜡烛;3. 火柴;4. 直尺;5. 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2. 提问:你们对平面镜成像有什么了解?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原理;3. 学生演示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实际操作;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三、拓展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六、教学反思(课后)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2. 平面镜成像特点3. 平面镜成像实验4.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5. 拓展与思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
2. 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讲解光线反射和成像的原理。
3. 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讲解成像的位置、大小、虚实等特点。
4. 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
5. 讨论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观察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讨论参与评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观点。
4.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2. 引导学生探讨光学成像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摄像头、显微镜等。
平面镜成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
3.能够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
2.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素材。
2.平面镜、物体、海报等实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1.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平时都用过镜子吗?你们对镜子的原理了解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介绍平面镜的原理和应用。
二、理论探究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光线反射定律。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左右颠倒、与物距相等、像与物等距。
3.平面镜成像的方法:(1)光线法则:从物体上经过光线的路径分析得到像的位置。
(2)画像法则:假设发出的一束光线,经过反射后得到像的位置。
4.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物体离镜子较近,像离镜子较远,像较小。
(2)物体离镜子较远,像离镜子较近,像较大。
(3)物体与镜子的距离相等,像也与镜子的距离相等。
(4)当物体在焦点内,像为虚像,直立、放大。
(5)当物体在焦点外,像为实像,倒立、缩小。
三、实验演示1.实验一: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
(1)将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将平面镜竖直放在桌前,调整位置使能看到物体的清晰像。
(2)观察物体与其像的关系,并找出规律。
2.实验二: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
(1)将平面镜放在桌子上,将一个物体放在它前面。
(2)观察物体与其像的关系,并发现规律。
四、巩固练习1.练习一:简答题。
a)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b)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哪些?c)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有哪个?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有哪些?2.练习二:运用平面镜成像解决问题。
题目:小明站在一面平的镜子前,镜子与他距离0.5米,现在小明离镜子的距离为1米。
请问他能否看到自己的全身像?五、拓展延伸1.利用平面镜成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后视镜的作用、电视和电脑显示器的成像原理等)。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掌握利用平面镜进行成像的方法
3.能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镜子的位置,准确地绘制出图像的位置
4.能够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成像背后的原理
教学内容:
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利用平面镜进行成像的方法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解释成像背后的原理
教学步骤:
导入活动(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何利用凸透镜进行成像。
新知讲解(20分钟)
1.教师通过投影仪或者板书,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教师以典型例题为例,讲解利用平面镜进行成像的方法。
实践操作(30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搭建实验装置,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镜子的位置,绘制出图像的位置。
总结归纳(15分钟)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释平面镜成像背后的原理。
巩固扩展(10分钟)
1.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大连五十中学 李桂艳按照实验小组,分发探究实验器材,每组:方形平面镜1块、镀膜塑料板1块、小支架1对、等大蜡烛1对、火柴1盒、三角板一只、塑料直尺1只、记录纸1张。
(一)激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
大家都知道“水能灭火”,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小实验“浇不灭的蜡烛”(请两名同学上前完成,教师提前把蜡烛固定好,一生点燃两支蜡烛,另一生当众用水浇后面的蜡烛)师:(燃着的蜡烛正对全班)同学们请观察,刚才这位同学把后面的蜡烛浇灭了吗?生:(众说不一,部分同学肯定“浇灭了”) 师:真的浇灭了吗?可我们看到它还在燃烧着啊,这究竟是何道理?学习本节“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后,你就明白了。
展示幻灯片2 (以山水图片为背景的上下对称的“平面镜成像”,使学生受到情景熏陶,加深“镜像对称意识”。
生:面露欣喜之色(二)结合生活体验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前体验一下“照镜子”,当你走进平面镜时,镜子中的像向哪里移动?像的大小是否变化?生:像的移动方向学生都能答对,但是像的大小是否变化,答错的学生较多,因为这是一道“生活前摄抑制问题”,)师:究竟像的大小是否变化呢?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下面我们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三)探究的大致程序⑴(探究第一步 发现问题)师:根据刚才的体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想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这个问题更有价值”。
你心中的疑惑就是我们要找的问题。
生:我举右手的时候,我的像举哪只手?镜子后面真的有我的像吗?像和我一样大吗?……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积极的同学)⑵(探究第二步 猜想与假设)师:针对我们刚才的问题,哪位同学来猜一猜问题的答案呢?提示:回答的形式是“……可能…….”生:镜子中的像可能比我小;我和像到镜子的距离可能相等;…… 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猜想,并及时表扬)⑶(探究第三步 设计实验、兼阶段性交流评估)师:下面,让我们设计实验验证以上猜想吧。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教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和组织,将物理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有机的教学链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下面给大家分享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篇1】学习目标:1、如何用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做成像图及光路传播。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一、自主学习⑴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⑤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⑵球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定义:用球面的. 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面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应用:汽车后视镜☆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
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二、合作交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猜想与假设:2、设计并进行实验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2. 平面镜成像特点3. 平面镜成像实验4.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5. 平面镜成像习题讲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的作用。
2.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结合PPT展示,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3. 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 应用实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眼镜等。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平面镜成像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掌握情况。
4. 习题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分享研究成果。
3.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有关光学方面的专家,为学生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更深入内容。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要点。
难点: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 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平面镜、透明塑料板、玻璃杯、铅笔、直尺、白纸、实验记录表格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平面镜、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4. 应用: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平面镜成像的图示。
2. 请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3.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在周记中进行记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思维活跃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应用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创意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制作出独特的作品。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介绍2. 平面镜成像实验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4.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木板、直尺、光屏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思考。
2.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解释光的反射现象。
3. 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
2. 绘制平面镜成像示意图,并简要解释。
九、课后反思2. 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3. 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调整教学策略。
十、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面镜,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产像现象?2. 介绍凸面镜、凹面镜等光学元件的成像原理及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探究更多光学现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思考。
2.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解释光的反射现象。
3. 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有关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好奇心。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看或自己动手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4. 分析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分析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分析生活实例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物体、直尺、白板等。
2. 教学课件:包含平面镜成像原理、实验过程、生活实例等内容。
3. 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第3-4课时:进行实验演示,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第5-6课时:通过生活实例,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4. 第7-8课时:进行课堂问答和小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平面镜成像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新课导入: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
4.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成像现象。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
6. 总结提升: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思考题答案,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平面镜、物体模型、白板、标记笔等。
2. 教学图片和视频:收集相关的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介绍2.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3.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4. 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平面镜成像相关问题的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 数据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个人表现。
3. 评价标准:能准确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分析准确,能合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直尺、光屏、白板等。
2. 教学媒体:PPT、视频资料、实验图片等。
3. 辅助材料:实验指导书、作业模板、参考资料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实验演示。
2. 第2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平面镜成像教案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3.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具与教法:平面镜、平板玻璃、支架一副、蜡烛、橫格纸、刻度尺等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这么美的景象里就应用了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
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教师问: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小聪和小明的对提示。
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设计好探究过程。
教师问: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平面镜?教师问:怎么确定像的位置多媒体课件演示探究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A.像与物大小相等;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第3节平面镜成像【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探究;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两根相同的蜡烛、平面镜、大白纸、玻璃板、球面镜、刻度尺学生:三角尺、大白纸、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动画——猴子捞月,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让学生思考(附:动画要点图片)学生分析: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就像人照镜子一样,镜子里面出现人的像,同样道理,水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究的课题——《平面镜成像》。
二、新知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学生小组中提前准备镜子,让学生照照镜子,感知平面镜成像,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平面镜成像中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从平面镜外面,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的与外面物体相同的另一个物体。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猜想,并将猜想归类。
学生猜想、讨论、表达观点。
教师分类汇总学生的观点,去除不合理的猜想,归纳总结:(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教师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如: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两支相同的笔。
学生实验:用两支相同的笔进行实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实验成功了吗?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笔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另一支笔,而看不见像,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而编写的一份详细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小组讨论: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像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教师点拨: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跟踪训练: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3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 ,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小组讨论: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教师点拨: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跟踪训练: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自主预习: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2)潜望镜;(3)太阳能电站;(4)照镜子、小组讨论: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教师点拨: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跟踪训练: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同学思路,对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同学充分想象)[同学争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方案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同学思索空间,同学:思索、分析、争论、归纳]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篇一:优质课平面镜成像教案】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于正芹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三、实验器材: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
(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
(学生讨论)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一)虚像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师:都说水火不容,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不灭的火焰((表演:一块平板玻璃与黑板平行,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平板玻璃的两边分别对称地放置两支相同的蜡烛,朝学生的一面点燃,朝教师的一面未点燃,教师向未点燃烛焰上浇水,问学生火焰灭了吗?生答没有,师转过玻璃板让学生看到蜡烛其实是灭的)教师:这奇妙的现象是因为什么呀?生:平面镜教师: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现在屏幕上,那么这烛焰的像也可以呈现在屏幕上吗?生:可以教师:好,我们来试一试,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观察,并把现象告诉大家(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教师:看来这种像有点神秘,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
(课件出示)所以我们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二)实验探究(将虚像的讲解放入第一次探究中问题汇总时,效果会怎样?)师:小时候的我们就对镜中的自己充满了好奇(出示课件小孩照镜子),现在我们再拿起桌上的镜子观察,然后大家猜想一下,平面镜成的像跟物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写在黑板上)并对学生的活动与猜想作出合理的评价。
大家通过观察活动,提出这么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猜想,有些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在黑板上打勾),而有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想,要科学的确定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做?【方案二: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有非常好。
归纳起来同学们想观察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正反相同吗?与物的大小形状一样吗?像的位置在哪里?其中,像的形状和正反我们照一下镜子就可以观察到,我们就集中精力解决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大家说好不好?或: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什么关系?2、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像与物的左右有什么关系?4、它们的连线与镜面是什么关系?】(1)学生自选器材:a、平面镜、玻璃板;b、刻度尺、量角器;c、蜡烛(不等大)、火柴、棋子、手电筒、瓶盖其他的如小刀、夹子、白纸,方格纸(2)学生自己做实验(3)汇总实验的问题并交流解决a. 学生的探究课堂汇报:你选择的物体是什么?实验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如不能同时观察到物和像,从而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不用黑白纸看不清像?像不够清晰?点燃蜡烛、贴上汽车贴膜等)b. 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如:只实验一次行吗?提醒学生要改变物体的位置多实验几次才能使我们的结论准确;(4)学生二次做实验用这样的实验验证了我们前面提出的平面镜的一些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上勾画出可以验证的特点,并打出多媒体课件。
现在,通过我们科学的探究,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结论,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得到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问题:1.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 像的大小形状与物体的大小形状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7)实验反思:(8分钟)1、你们小组在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错误在哪几个环节?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2、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外情况?你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是什么?(8)游戏巩固(5分钟)教师: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教师准备了一面大的平面镜(迅速安装道具),我请哪位同学上来照一照镜子,他的像怎么办呢?好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和长的象的同学(根据同学的推荐找到),照镜者在镜前做一些动作,请同学们判断扮演像的同学的表演是否符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或者用字母f来)学生游戏活动表演教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有没有不符合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并指出不符合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哪一条。
学生和教师评价游戏表演。
(9)拓展(看时间而定,若时间不够可以删去)我们刚才学习探究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现在让我们两个或三个组合作,用两个或三个镜子组合看看能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能让你有什么奇思妙想。
(万花筒、水表上面的镜子、扩大视野空间、潜望镜)(10)教师:今天大家一起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同学们表现出了学习知识、探究规律的极大热情.课上到这个地方,我们有必要来队今天的只是做个总结,首先我们探究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课件出示:实验视频)其次我们学习应用了替代思想:用白玻璃代替镜子,用与物像同的物体代替像。
教师:大家,对于平面镜还有什么疑问吗?教师(结束语):大家提的与谈的都非常好!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要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有些问题可以自己去查阅资料,课后我们带着问题对平面镜成像再做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附表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清单研究课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篇二: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三、实验器材: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
(课件出示:平面镜)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
(学生讨论)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一)虚像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师:都说水火不容,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不灭的火焰((表演:一块平板玻璃与黑板平行,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平板玻璃的两边分别对称地放置两支相同的蜡烛,朝学生的一面点燃,朝教师的一面未点燃,教师向未点燃烛焰上浇水,问学生火焰灭了吗?生答没有,师转过玻璃板让学生看到蜡烛其实是灭的)教师:这奇妙的现象是因为什么呀?生:平面镜教师: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现在屏幕上,那么这烛焰的像也可以呈现在屏幕上吗?生:可以教师:好,我们来试一试,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观察,并把现象告诉大家(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教师:看来这种像有点神秘,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
(课件出示)所以我们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二)实验探究(将虚像的讲解放入第一次探究中问题汇总时,效果会怎样?)师:小时候的我们就对镜中的自己充满了好奇(出示课件小孩照镜子),现在我们再拿起桌上的镜子观察,然后大家猜想一下,平面镜成的像跟物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写在黑板上)并对学生的活动与猜想作出合理的评价。
大家通过观察活动,提出这么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猜想,有些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在黑板上打勾),而有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想,要科学的确定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做?【方案二: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有非常好。
归纳起来同学们想观察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正反相同吗?与物的大小形状一样吗?像的位置在哪里?其中,像的形状和正反我们照一下镜子就可以观察到,我们就集中精力解决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大家说好不好?或: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什么关系?2、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像与物的左右有什么关系?4、它们的连线与镜面是什么关系?】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对,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只有用实验证猜想,才可以科学的学习好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