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9
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正确评价和应用治疗性研究证据,可以帮助医生、患者和决策者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治疗决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评价治疗性研究证据的方法和标准,以及应用治疗性研究证据的场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评价治疗性研究证据需要根据科学的方法和标准进行。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系统综述是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多个研究的研究结果,以回答特定的研究问题。
荟萃分析则是通过统计方法将多个研究的结果进行合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效力和可靠性。
评价治疗性研究证据需要依据证据等级体系进行分类,如国际上广泛应用的GRADE体系。
GRADE体系将证据分为高、中、低和极低四个等级,根据研究设计、研究质量、结果的一致性、效果大小和剂量效应关系等因素进行评价。
在评价治疗性研究证据时,还需要关注结果的临床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以综合考虑治疗效果的大小和风险的程度。
其次,治疗性研究证据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患者的了解,综合考虑治疗性研究证据、患者的价值观和态度、医疗资源的可行性等因素,做出治疗决策。
治疗性研究证据还可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制定和更新,例如制定临床指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等。
此外,治疗性研究证据还可以用于卫生政策和决策的制定,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在传染病防控、药品采购和医疗保险报销等方面,治疗性研究证据可以提供支持,并发挥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然而,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和应用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可能存在问题,例如样本量小、研究设计不完善、结果的一致性差等。
其次,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结果可能存在异质性,即不同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治疗性研究证据的外部效应性也需要考虑,即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实践环境。
治疗性研究证据评价与应用刘天舒复旦大学临床流行病/循证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临床问题的分类有关病因研究与病因探索;有关诊断试验研究与诊断试验选择; 有关治疗性研究与疗效评价;有关预后研究与预后估计。
临床疗效评价的主要内容药物治疗,包括多种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案;介入治疗(放射、超声、内镜等);外科手术;康复措施;多种治疗联合的治疗方案(如肿瘤放化疗);特定形式的治疗单元的评价(冠心病监护病房的作用、特殊护理措施)等。
临床治疗方案设想Â通过对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流行病研究,寻找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进而提出防治的设想。
Â通过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提出可能有效的新疗法。
经验医学逐步走向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任何决策都必须有科学依据,即用大量设计正确、方法严谨的大样本或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结果来指导临床医生的医疗实践。
什么是科学的验证证明确实有效?证据的力度:第一级最有说服力第一级:来自多个设计良好、随机、双盲(如有可能)、有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系统性总结报告(meta-analysis,荟萃分析)循证医学最佳证据: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系统综述及临床指南。
Precision (Random error) –各测量结果间受机会影响的变异度的大小。
随机化(Randomization)随机化原则是临床科研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在于使试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某些主要的已知和未知因素,能被测量和不能测量的因素在组间达到基本相似,同时避免研究者或受试者主观意愿的干扰(选择性偏倚)。
随机化方法简单随机法(Simple randomization)抛硬币、抽签、掷骰子、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编码区组随机法(Blocked randomization)保证组间样本例数相等,增加可比性分层随机法(Stratified randomization)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先分层,再随机对照组设立(Control)治疗的总效应:自然缓解 非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效果对照组:除干预措施外,其它条件与试验组一致的一组研究对象,目的是消除非干预措施的影响,有效地评价试验措施的真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