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奇迹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上的奇迹——平凉庄浪梯田王国略记

张嘉科

地处黄河上中游的甘肃庄浪,远古时期湖泊纵横,气候湿润,植被茂密,山川秀美;华胥氏文化、大地湾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源远流长;周王朝发迹、秦朝崛起、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的传播和唐汉的兴盛等中华文明史上一副副宏大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都有庄浪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自宋始,随着经济、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南迁,牧业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碰撞,从此庄浪大地便兵燹不断,灾难深重,生灵涂炭,生态恶化,曾是“川平土沃”,青山绿水的富庶之地,蜕变成为“庄浪没治”的贫瘠山野。脆弱的生态,短缺的降水,频发的灾害,使近代以来的庄浪成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严重制约着庄浪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斗转星移,沦桑巨变。勤劳勇敢的庄浪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于1964年开始,展开了一场历时四十余年艰苦卓绝的梯田化建设持久战,实现了全县梯田化,梯田在解决生态、粮食、民生、经济等方方面面,发挥了显著的基础性效益。如今,庄浪人继续发扬“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庄浪特色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经济实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到2009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96.38万亩,营造生态林草50多万亩,建成以水库、淤地坝、防洪堤、涝池、水窖、谷坊、封禁保护为主的小型拦蓄工程5000多处,现有的各类治山治水工程,每年可拦蓄水资源2500万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1700多万吨,累计移动土石方量3.8亿立方米,付出了相当 6.2亿元的投资代价,创建出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培育出了以“梯田人”为品牌的劳务产业、苹果产业、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和旅游产业五大产业基地,为庄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地增绿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石。可以这样说:庄浪县的梯田化工程与生态建设工程,是人类农耕文明史上的旷世杰作,是一幅美丽壮阔的田园画卷,是一尊匠心独运的大地巨雕,是黄地高原上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也是教育子孙后代艰苦创业的鲜活基地。庄浪梯田前无古人,曾被慕名前来考察的美国、日本、以色列和非洲等27个国家的农学专家学者称赞为世界奇迹、梯田王国!

庄浪是甘肃省18个全国干旱贫困县之一。1964年前,庄浪人广传着“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麦子像马毛,亩产难过百”;“穿的黄衣裳,吃的救济粮,住的破烂房,穷的叮当响”;“天上下雨地里流,肥土冲到沟里头”的顺口溜,这就是当时庄浪和庄浪人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1964年后,中央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学习大寨人,修建大寨田的群众运动在庄浪大地热火朝天地展开。庄浪县委、县政府应时作出了《庄浪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决定》,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全县组织了15万精壮劳力上山修梯田,下川治河堤,拉开了庄浪梯田建设的序幕,掀起了兴修梯田的第一次高潮。在当时的梯田建设中,总结和推广了“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大湾就势,小湾取直”和“死土深翻,活土还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提高单产”的兴修梯田与粮食增产“双项”技术,打破公社、大队地界,统一规划,连片治理,出现了百人会战、千人会战、万人会战的梯田建设大战场。那时,每年秋收后,庄浪山川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是红旗招展,喇叭高扬,人如潮,车如流,干部们在山上搭起窝棚支起灶,铁匠们在地头架起炉子摆开砧,羊倌们圈好羊又提马灯去夜战,学生娃放下书包也扛起工具参战,老年人把饭送到田间地头为修梯田人供饭,全县到处呈现出“锁子把门人上地,灯笼火把映山川”,“大雪封门不停工,地冻三尺不收兵”的轰轰烈烈,大干苦干的壮观场面。每处梯田战场,搭起指挥部,“党员带头,战天斗地”,“穷则思变,干为人先”,“宁肯苦干,不肯苦熬”,“男女老少齐参战,敢叫庄浪换新颜”,“大干苦干一百天,劳均建成一亩田”,“少生孩子多修田,奋力实现梯田县”,“举全县民众之力,向梯田化县冲刺”等宣传标语悬满工地,催人奋进。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梯田化建设与开发的艰难岁月里,庄浪县历届领导班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每届都有新发展。当人们翻开《庄浪县水土保持志》梯田篇时,一串串熟悉的名字跃然眼前:史俊英、加治宽、刘思义、李文清、魏礼芝、景维新、王建华、张力学、王应天、王浩林、李仕忠、曹复兴、张正等县委书记,田川元、柳沛民、程振华、杜东海、何兴荣、马鸿俊、位志荣、宋全科、樊文浩、赵小林等县长,还有卢哲敏、高雄伟、石世儒、郝维山、吴国治、柳映楠等县委、政府的大多数领导干部,他们都是从1964年至今40多年庄浪梯田化建设与开发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和接力者。

20世纪60年代初期,庄浪人民仍在饥饿中艰难度日,时任县委书记的史俊英,他把解决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摆在了首位,他下定了兴修梯田、改变生产条件的决心,吹响了征山治水,改造山河的号角。1964年8月,史俊英亲自带领工作组到关山脚下的郑河公社上寨大队搞梯田建设试点。上寨大队地处东部土石山区,史俊英在发动干部群众的同时,组织群众开山炸石修梯田,搬掉卧牛石,垒起石帮堰,铺填草甸土,修成了全县第一处石坎水平梯田点,打响了全县梯田建设的第一炮。史俊英抓住这个典型,及时向全县发出了“远学大寨,近学上寨”的动员令,迈出了庄浪34年梯田建设接力赛的第一步。60年代全县建成水平梯田2.4万亩。

20世纪70年代,梯田建设的接力棒先后传到了县委书记加治宽、刘思义的手上。在全国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的推动下,全县的梯田建设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为了

加快梯田建设步伐,刘思义在全县组建起一支两万多人的民兵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专业队遍布全县18个公社的431个大队,坚持常年大搞梯田建设,在农闲时组织全县群众运动突击干,十年建成水平梯田33.3万亩,人均实现1亩基本农田。20世纪80年代,县委书记李文清、魏礼芝、景维新、王建华都把梯田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有些人认为梯田建设是“左”倾路线的产物,是“瞎指挥”,不能再苦老百姓了!时任县委书记的李文清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风险果断决策,响亮的提出了庄浪大搞梯田建设的宏伟蓝图要绘到底,锲而不舍修梯田的决心要毫不动摇,主持制定了坚持梯田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机制措施。将梯田建设与国家救济款,回销粮挂钩,规定修一亩梯田补助100斤粮食,再次调动起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搞梯田建设的积极性。李文清调离庄浪的前两天,他习惯地穿上自己下乡劳动的黄胶鞋,一个人在庄浪的山梁上转了一圈,离开庄浪时,他嘱咐县委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一定要把庄浪的梯田建设坚持到底。

接任李文清的魏礼芝、景维新、王建华,不负前任的重托和庄浪人民的厚望,先后作出了“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温饱”,“山河面貌不变,梯田建设不停”的战略决策,由梯田建设向生态建设转变,由吃回销粮向整县解决温饱目标奋斗,开创了庄浪梯田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新局面,掀起了庄浪梯田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十年建成水平梯田36.5万亩,营造以梁峁林带为主的生态林20多万亩,使恶劣的生态环境初步改变,贫困的生活得到改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庄浪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梯田化建设试点县,全县梯田建设面临攻坚破难的冲刺阶段,县委书记张力学、王应天,适时提出了“大干巧干五年,实现梯田化县”的发展目标,把实现梯田化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最大的项目、最大的任务集中突破,组织起了联乡、联村摆大战场,攻大工程的梯田建设大会战,掀起了全县梯田建设的第三次高潮。五年共建成水平梯田23.5万亩,每年以4.7万亩的速度推进,用34年梯田建设七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建设任务,至1997年底全县累计建成水平梯田9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实现了梯田化和整县解决温饱的目标,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面对旧貌换新颜的庄浪山川,人们自然无比深情地回想起在40多个风雨春秋中,率领干部群众在梯田建设与开发的第一线,同恶劣环境奋力拼搏的充当组织员、指挥员和决策者们的乡镇领导。王继业,1970年从部队转业后,自愿回到赵墩公社担任了革委会副主任。到任伊始,他挑起了赵墩公社民兵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指挥部总指挥的重担,他亲自组织一支由复转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为骨干的梯田建设规划小组,绘制了一幅赵墩公社梯田建设的发展蓝图。从此,他一年四季奔波在全公社各个梯田建设战场,一干就是10年。1973年,他蹲点徐家湾370亩梯田建设大战场,这里湾大势缓,适宜修建大块梯田,可是大湾中间有一条10米多宽,近3公里长的大水壕,壕边还居住着十几户群众。堵沟填壕,费工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