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原文、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15 KB
- 文档页数:5
《山中杂记》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人常常说“海阔天空”。
()在海上的时候,()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
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
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限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整齐。
海是蓝色灰色的。
山是黄色绿色的。
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
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
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方一些。
()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
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神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
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四周是大海,与周围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比方说海上山上看日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
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1、选文中空处依次应填的关联词应是()A、只要……就既然……却B、倘假设……也不但……而且C、只有……才固然……但D、只要……也虽然……但是2、解释以下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滋味:②咀:3、选文所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有三种。
4、描写“海是动的”,用了一组动词,这组动词是5、简述选文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6、归纳选文的主要内容,简述作者所表达出的感情。
1、C2、①味道,引申为感觉;②比喻对事物的反复体会3、比照,比喻,引用4、卷触溅跃开5、①海的辽阔;②海的颜色;③海的动态;④海上月景6、用山与海比拟,写了山美,海更美,突出了作者爱海的感情。
《游终南山》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终南山》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游终南山》原文唐代: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游终南山》译文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游终南山》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
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
“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
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三峡》课文详解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年少时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
2.背景链接(1)《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书中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
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
长江三峡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
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二、字词句积累1.读准字音阙(quē)叠嶂(zhànɡ)曦月(xī)襄(xiānɡ)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yǎn)飞潄(shù)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2.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乘奔御风(奔:奔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舟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的;湍:急流;急流溅起的雪白浪花。
素湍、绿潭,一动一静)回清倒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倒影:动宾短语,倒映着影子)清荣峻茂(四字并列,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转,婉转;绝,消失)3.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4.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或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钱币乞之(有的,有的人)③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疾恶如仇(憎恨)④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断绝,消失)5.古今异义①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
《三峡》文句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七百里”可见山长,“连山”“无缺”可见山多。
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刻画了山的雄奇险峻。
仰视群山,峰峦叠嶂,耸入云天。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从侧面进一步渲染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的狭窄,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襄陵、阻绝”是写夏水的凶险,水涨路绝;“朝发、暮到”“千二百里”写夏水的迅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比较的方法更加表现了夏水的迅疾。
我们似乎看到了三峡汹涌向前、奔腾咆哮的江流,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惊心动魄的快感,让人顿生万丈豪气。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春冬江景,水退潭清,山水秀美。
低有急流深潭,潭有倒影;高有绝巘怪柏,精心点染。
你看,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倒映的物影。
“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字字珠玑,简洁精当。
我们似乎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似乎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脸颊上的细微的飞沫。
这幅画面可谓是动静相生、俯仰生姿、色彩相间。
如:描写春冬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
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林寒涧肃”足够凄清,“高猿长啸”足够凄异,“哀转久绝”足够凄凉。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周至终南山下诗句周至终南山是山水灵秀之地,自古以来,无数修道之人前来求道访道,也有很多人在此地隐居,不问世俗,尽享自然之美。
所以,有很多诗人慕名前往,在终南山驻足,为它写下诗歌,一起读几首,感受诗人笔下的终南山吧。
1.王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曾经在终南山隐居,此诗应作于此时。
这首诗远近结合,写得气势宏伟,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全都尽收眼底。
这么壮阔的景色,怎么看都看不够,所以诗人“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要在山中留宿,以待明日再游。
2.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此诗是孟浩然的归隐之作,表达了自己归隐终南山的意愿。
孟浩然在长安参加科举不幸落榜,加之生活不如意,最终心灰意冷决定归隐,此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
据说,唐玄宗曾命孟浩然作诗,孟浩然将此诗吟诵给皇帝听,玄宗听后勃然大怒,以为孟浩然在骂他不识人才,于是下令孟浩然终生不能为官。
孟浩然此诗说明很多隐士的隐居都是无奈之举啊。
3.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此诗是一首应试诗,作者祖咏去应试,应试的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要求是写五言长律。
祖咏看到题目后开始思索,或许他思索了很久,或许是灵感闪现,他终于提笔,却在写出四句后就搁笔不在写下去了。
考官看到他的答卷后,要求他重写,祖咏却一字不改、一字不添,任性的交卷了。
结果可想而知,他落榜了,因为他的诗只有四句,明显不符合题目要求。
虽然他落榜了,但是却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塘退士将之编入《唐诗三百首》,清代王士禛把这首诗和王维的诗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这首《终南望余雪》是写钟南山的雪景,只有20个字,却将冬日的终南山描绘的淋漓尽致,使人们从视觉、触觉上感受到雪意。
古诗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翻译赏析《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
其古诗全文如下: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前言】《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
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
全诗险语惊人,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于写景之中寓以深意,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注释】⑴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⑵南山:指终南山。
塞:充满,充实。
⑶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翻译】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鉴赏】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下面是他对此诗的赏析。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
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孟郊古诗五言绝句大全一、孟郊的五言绝句就像一颗颗遗落人间的珍珠,颗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里的诗句,简直是母爱最直白又最深沉的写照。
每次读到,就像看到一位老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着衣服,那满满的爱都融入了针线之中。
谁能说这不是世间最伟大的情感呢?二、孟郊的诗里有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你瞧“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这短短十字,就像把愁苦之人的心境一下子摆在你面前。
就好比乌云遮住了月亮,愁苦也遮住了愁人的希望。
我就想啊,他当时是不是也在某个夜晚,独自对着那微弱的月光,满心都是难以言说的惆怅呢?三、他的五言绝句常常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像“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这诗句描绘出的画面多冷啊,就像冬天里一盆冷水直接浇到身上。
仿佛能看到那青苍的天色下,北风呼呼地吹着干枯的桑树,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该有多孤寂。
你能想象那种寒冷和孤独吗?四、孟郊的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这感觉就像秋风能把思念一直吹向远方,吹到玉门关那里。
思念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东西啊,就像风筝的线,无论距离多远都紧紧相连。
我有时就在想,他是在思念远方的友人还是故乡呢?五、孟郊的五言绝句还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哇塞,这写得多有想象力啊!南山仿佛把天地都塞满了,日月就像从石头上生长出来的一样。
这就好比是一幅超现实的画作,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要是我能走进他描绘的这个世界,那该多有趣啊。
六、他的诗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内心的波澜。
“归信吟”里的“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你看啊,眼泪和着墨汁写成书信,要寄给万里之外的亲人。
这是多么浓烈的思念之情啊,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怎么也扑不灭。
你有没有过这种思念到极致的感觉呢?七、孟郊的五言绝句像是一扇扇通往古代的小窗。
“寒江吟”中的“冬至日光白,始知阴气凝。
”这让我仿佛看到了冬至那一天,阳光惨白,寒气凝结的景象。
就好像我站在古代的江边,感受到那寒冷的江风扑面而来。
孟郊《游终南山》赏析及练习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
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
“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
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
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
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不就象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吗?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
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
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
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
在同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8篇)《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5.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作者:佚名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知识点(2)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知识点(二)三、望月怀远1.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曲江集》。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
(主旨)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
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
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
“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
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3.鉴赏要点此诗写情颇具特色。
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
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
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
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
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
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
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冰心《山中杂记》原文及赏析冰心《山中杂记》原文及赏析母爱和童真的内容在冰心的《山中杂记》占重要地位,她的散文文笔清倩灵活,清新隽丽。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冰心《山中杂记》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一、原文《山中杂记——遥寄小朋友》大夫说是养病,我自己说是休息,只觉得在拘管而又浪漫的禁令下,过了半年多。
这半年中有许多在童心中可惊可笑的事,不足为大人道。
只盼他们看到这几篇的时候,唇角下垂,鄙夷的一笑,随手的扔下。
而有两三个孩子,拾起这一张纸,渐渐的感起兴味,看完又彼此嘻笑,讲说,传递;我就已经有说不出的喜欢!本来我这两天有无限的无聊。
天下许多事都没有道理,比如今天早起那样的烈日,我出去散步的时候,热得头昏。
此时近午,却又阴云密布,大风狂起。
廊上独坐,除了胡写,还有什么事可作呢?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沙穰。
(一)我怯弱的心灵我小的时候,也和别的孩子一样,非常的胆小。
大人们又爱逗我,我的小舅舅说什么《聊斋》,什么《夜谈随录》,都是些僵尸、白面的女鬼等等。
在他还说着的时候,我就不自然的惴惴的四顾,塞坐在大人中间,故意的咳嗽。
睡觉的时候,看着帐门外,似乎出其不意的也许伸进一只鬼手来。
我只这样想着,便用被将自己的头蒙得严严地,结果是睡得周身是汗!十三四岁以后,什么都不怕了。
在山上独自中夜走过丛冢,风吹草动,我只回头凝视。
满立着狰狞的神像的大殿,也敢在阴暗中小立。
母亲屡屡说我胆大,因为她像我这般年纪的时候,还是怯弱的很。
我白日里的心,总是很宁静,很坚强,不怕那些看不见的鬼怪。
只是近来常常在梦中,或是在将醒未醒之顷,一阵悚然,从前所怕的牛头马面,都积压了来,都聚围了来。
我呼唤不出,只觉得怕得很,手足都麻木,灵魂似乎蜷曲着。
挣扎到醒来,只见满山的青松,一天的明月。
洒然自笑,——这样怯弱的梦,十年来已绝不做了,做这梦时,又有些悲哀!童年的事都是有趣的,怯弱的心情,有时也极其可爱。
(二)埋存与发掘山中的生活,是没有人理的。
描写终南山的诗词《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一、衍生注释:1. “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亦为终南山别名。
2. “天都”:天帝所居之处,这里指长安。
3. “海隅”:海边。
终南山山脉连绵,似与海边相接,极言山之广大。
4. “分野”:古人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区域,叫做“分野”。
二、赏析:这首诗从不同角度描绘终南山的雄伟壮阔。
首联写终南山的高大雄伟,主峰太乙接近天帝所居之处,山脉连绵直至海边。
颔联写山中的云霭变幻,刚回头看时白云还连成一片,走近看时青霭却又消失不见,就像捉迷藏似的,特别神奇。
颈联写终南山地域宽广,中峰就划分了不同的分野,而且山谷之间阴晴各异。
尾联以投宿问路这一细节结尾,在宏大的山水画面中融入了人的活动,更显生动有趣。
三、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王维的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他的诗意境空灵,充满禅意,绘画般的描写手法使他的山水诗别具一格。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那山可真高啊,站在山腰,云雾缭绕的,我就想起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哎呀,这古人描写得可太贴切了。
朋友说他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呢?我就给他讲王维那可是大诗人啊,对山水的观察细致入微。
我心想王维要是看到我们这爬山的狼狈样,会不会觉得好笑呢?这终南山啊,像王维诗里写的一样,充满了神秘的美感。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一、衍生注释:1. “引领”:伸长脖子,这里形容眺望时的样子。
2. “难为名”:难以用言语形容。
3. “托兴”:寄托兴致。
4. “造”:拜访。
5. “幽人”:隐士。
6. “绝巘”:极高的山峰。
二、赏析:此诗开篇直接点明出门即见终南山,眺望之时意趣无限。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出自唐代孟郊的《游终南山》
原文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著名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创作背景:
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