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案(含例题)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4
小说阅读教案注:教案(含练习、专项检测)共分十课时完成第1、2课时情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教学重点】把握概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课前练习:专项练习;“创新运用测与评”一、小说的基本知识1、小说的定义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考点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其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现代文之小说阅读一、小说阅读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文体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3.阅读要领:(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设题角度有:①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
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2)理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
(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4)把握、透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①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②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③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5)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习题。
(一) (2009宁夏海南卷)孕妇和牛铁凝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2、掌握小说考查的题型及解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高考回顾在2011年高考中,16套题中有七八套考到了小说阅读。
山东《审丑》、江苏《这是你的战争》、浙江《第九车厢》、安徽《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四川《锈损了的铁铃铛》、辽宁《怪人》等。
湖南省高考暂时没有考过小说阅读。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1 、小说的概念运用叙述、描写及各种艺术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小说阅读考查的题型(一)环境型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B渲染或营造某种气氛,奠定作品的某种基调;C.衬托人物的某种心情,表现人物性格;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衬托(铺垫)。
E、反映民族风情,地域风光F、烘托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G、深化小说主题2、社会环境(二)人物型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两种题型: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之口来描述主要人物。
如:2人物形象的特点A总体概括人物的特点B具体分析C 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等(三)情节型1、情节的组成: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2、情节类试题题型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概括类: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小说阅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小说基础知识及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重点:重点掌握小说的基础知识以及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题、故事情节题的知识点难点:能会做中难度小说阅读的形象类题和故事情节题。
一、复习旧知1、知识点复习①背诵默写古诗《论语》十则②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语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迁徙xǐ蹑手蹑脚niè坯胎pī骇人听闻hàiB.伫立zhù深恶痛觉wù挑衅xìn秩序井然zhìC.蹒跚mán乐此不疲pí哺育fǔ随声附和hèD.萌发méng断壁残垣huán鞭挞tà豁然开朗kuò③下面是一份抄写常用词的作业,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序号例词A招徕花枝召展竞赛物竞天择B香茗不可名状缭草眼花缭乱C筹备略胜一筹取谛瓜熟蒂落D惶急张偟失措凄凉芳草萋萋二、新课讲解知识点一:小说的基础知识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分类:按照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小小说。
短篇小说和小小说的特点在“短”。
短篇小说一般几千字,容量小,情节简单,人物少。
矛盾说:“一般说短篇小说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横断面来显示生活的意义。
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是会使读者看了之后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
例如:《麦琪的礼物》就是截取圣诞节夫妇互赠礼物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得伟大和圣洁。
有的短篇小说会把一个人的大半生或一生中一些生活片段连缀起来构成一个故事。
小小说,一般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不过是一两个人物和瞬息场景的扫描。
长篇小说,它篇幅长、容量大、人物多,它能够表现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也能够描绘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叙述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小学小说类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小说类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故事情节。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故事情节。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创造性表达。
教学准备:1. 小说类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小说,如经典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2. 阅读指导问题:准备一些针对小说内容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阅读活动:设计一些与小说相关的阅读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写作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小说封面、提问或分享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导入主题: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如“探索奇幻世界”或“品味经典童话”。
阅读活动:1. 阅读前:a. 预测故事情节:通过观察小说封面、标题和插图,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大致b. 激发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封面和故事背景,想象可能发生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c. 提出阅读问题:根据故事情节和主题,提出一些阅读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阅读中:a. 个人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小说,并记录关键事件、角色特点等。
b. 合作讨论:学生小组讨论阅读问题,并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c.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疑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
3. 阅读后:a. 总结故事情节: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整理主要事件和角色发展。
b. 分享观点:学生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c. 创作活动: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主题,进行创作活动,如绘画、写作或角色扮演。
评估:1. 学生阅读记录: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记录,评估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关键细节的把握。
2. 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展示和创作活动,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类似题材的小说,并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观2. 作品创作: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小说、故事续写或改编。
小说阅读(预计四个课时)高考小说的命题主要围绕着五个关键词:情节、环境、人物、主题、艺术技巧题型:1.分析、归纳小说的行文思路(脉胳)解题思路:(1)给文章划分层次,把握内容①找时间、空间转换词②理清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冲突③理清主要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高潮结局(2)逐层归纳内容,概括情节,注意概括的角度(可从主要人物或线索人物的角度进行概括)(按“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具体见《步步高》P200【整合点拨】)例1:《面包》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 [参考答案](1)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2)妻子感受到丈夫在撒谎掩饰。
(3)妻子替丈夫圆谎。
(4)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2.概括小说的主题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方法指导怎样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呢?1.概括作品主题的途径: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
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有利于我们理解主题。
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
(特别是人物的命运结局)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
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
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
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地条件,提供生动的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也可以借助注释等。
从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或是一些评论性的语句看主题2.主题概括常用术语: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中考语文阅读课教案——小说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类型、关注、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品味语言等。
2. 小说人物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
3. 小说情节理解:情节发展、情节转折、情节高潮等。
4. 小说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作用等。
5. 小说主题理解:主题提炼、主题表现、主题挖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中考真题小说阅读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 教学小说阅读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分析人物、理解情节、品味语言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主题。
4. 分享与反馈: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一篇中考真题小说阅读题目。
2. 写一篇关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短文。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提升来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小说中的元素和技巧。
3.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4. 应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比较不同小说的特点和风格。
七、教学准备:1. 准备中考真题中的小说阅读题目及其答案解析。
2. 搜集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
3. 准备教学PPT,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实例展示等。
4. 准备反馈和评价表,用于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
小说阅读教案(含例题)第一章:小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主,通过塑造人物、描绘场景、展开情节等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小说的特点:虚构性、叙事性、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社会意义等。
1.3 小说与故事、传奇、神话等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第二章:小说的构成要素2.1 人物:小说中的角色,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塑造等。
2.2 场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场景的作用和意义。
2.3 情节:小说中的故事发展,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的安排和推进。
2.4 主题:小说的核心思想,通过情节、人物、场景等表现出来。
第三章: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3.1 快速浏览: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
3.2 细致阅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语言描写等,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3.3 分析与解读:从人物、情节、场景、主题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4 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四章:小说阅读实例分析4.1 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
4.2 分析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
4.3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小说阅读实践5.1 自主选择一部小说进行阅读,可以是课内教材推荐的小说,也可以是自选的小说。
5.2 按照第三章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
第六章:小说的人物塑造6.1 人物类型: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典型人物等。
6.2 人物描写手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6.3 人物之间的关系:主次关系、敌对关系、合作关系等。
6.4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对主题的作用。
第七章:小说的情节安排7.1 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初中语文课堂教案:小说阅读一、前言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故事情节,是中学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材。
通过阅读小说,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篇教案将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小说阅读教学。
二、目标与要求1. 目标:- 培养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理解、分析和评价小说作品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要求:-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示自己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来理解与评价小说;- 学生能够用恰当、准确并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小说作品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20分钟)a.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有趣的小说封面或读书心得分享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b. 给予奖励:设立阅读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并进行评比排名。
2. 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小说(30分钟)a. 教师引导:选择一本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小说作为范例,向学生展示正确的阅读姿态和方法,并解释文本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b. 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独立阅读一篇与该小说主题相关的文章,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积累词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与评价小说(40分钟)a. 提问启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小说内容和主题进行思考与讨论。
- 主题探究: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本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作者想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思想或观点?”- 人物评价:组织学生谈论小说中不同角色形象及其性格特点,让他们能就人物的行为、言语和心理进行充分分析与评价。
b. 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章节或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小结,然后向全班做报告和分享。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0分钟)a. 写作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他们的理解和意见写一篇关于这本小说的读后感或评论,并指导他们合理运用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小说的阅读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地学习,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与分析;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合作、探究,掌握一些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3.学习文中姑娘掌控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意志坚定的品质,增强中考必胜的信心。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以学生跑800米的生活实际体验导入新课,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学阅读《匀速奔跑》一文,结合“方法指导”,完成“题型演练”的1-3题。
匀速奔跑①我家附近有一所大学,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学生在那里跑步。
②一天下午,下班后我按照惯例驱车来到了学校体育场。
这会儿,体育场上的人已有不少。
我换上运动装,戴好耳机,听着富有激情的音乐,简单的做了几组热身运动之后便开始沿着1跑道跑了起来。
内心随之变得热血澎湃,感觉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一个马拉松。
可是,当我跑到第二圈的时候我就开始喘了,脚步也随之慢了下来。
很明显,因为我又胖了,我才变得比以前更容易透支。
③此时,一个身穿玫红色紧身背心和黑色运动裤的姑娘从我身边擦肩而过,速度不快但跑得明显很有节奏。
我心想,自己怎么也不能让个姑娘把自己给超了,于是心一横,我紧赶了几步向前冲刺了50米,很轻松的把姑娘落在了后面。
④可我有限的体力维持不了快速奔跑,慢慢的,我紧赶的步伐又缓了下来,一边双手掐腰喘着粗气,一边半走半跑挪着步子。
正当我决定停下来慢走一圈时,红衣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跑了过去,还是那个速度和节奏。
⑤“超就超吧,哥先走一走,缓一缓,等下体力恢复了再赶上你……”我心里不屑的盘算着。
⑥接下来我开始一边走一边观察着跑道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他们有的在一边慢走一边交谈,有的时而奔跑时而停下,有的跑得大汗淋漓,有的跑的漫不经心。
⑦跑步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把你的体力、耐力和速度暴露无遗,并将你的性格从你跑步的姿势和神态上展露给别人。
约摸走了两分钟,我觉得自己喘的不再那么痛苦,体力貌似又恢复了一些,决定继续跑。
小说阅读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包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主题以及欣赏文学技巧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老师引入小说阅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阅读小说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小说是哪一本?为什么喜欢它?第二步:阅读小说(15分钟)1. 学生自主选择一本小说并开始阅读。
2. 阅读期间,学生需要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等。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组成小组,讨论自己所读的小说,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方面。
第四步:整体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享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倾听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2.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主题。
第五步:文学技巧分析(15分钟)1. 分析小说中运用的文学技巧,比如比喻、象征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巧如何增强故事的表达效果。
第六步:拓展阅读(15分钟)1. 提供其他与学生所读小说相关的书目推荐。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并扩展自己的阅读广度。
第七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关于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小说中的困惑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办法。
教学评估方法: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中的参与度。
2.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的深度和广度。
3. 学生书面总结和反思的质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或书评,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小说故事改编或表演,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定期举办小说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阅读过的小说给其他同学。
注:此教案仅为示例,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小说阅读与鉴赏教案(5篇)第一篇:小说阅读与鉴赏教案第一课小说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概念。
2、善于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3、能深入领会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
4、提高学生观察赏析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三要素。
2、深入领会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小说精巧的构思及深刻的主旨。
教学方法: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投影,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和安排:第一课时开课语: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走进小桔灯快乐阅读的课堂。
我是大家的新老师,我姓x,高年段的阅读有我来给大家上,希望和大家能够成为朋友,我们共同进步。
一提到阅读,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感觉困惑,文章读懂了,可就是做不对题目,原因在哪里呢?(让学生自己找原因)好了,有同学说是不知从哪着手,还有同学说不知该从哪些方面答题,不管什么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对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掌握得还不够牢固。
快乐的学阅读,是我们课堂的主旋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快乐中提高阅读能力呀?(学生答:想)那好,想快乐的学阅读呀,要喊出魔法口号,你们还记不记得是什么?我们的口号是:在快乐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
耶!棒极了!同学们的声音都十分的响亮,老师的心情也非常愉快。
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讲述一篇短篇小说《老人的新鞋子》。
一、自在游心讲述小说:《老人的新鞋子》(此故事要求讲述而不是阅读,讲述应该注意生动形象,尽量把小说的特点加重语气突出出来;如果是事先有安排,可以让学生讲述,要求口齿清楚,讲述明白。
)讲述完小说后,师说:这篇小说可谓短小精悍,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文章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形象?(生回答:睿智、善良、懂得放弃等)2、这篇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生回答:成功者善于放弃等)刚才同学们都很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很欣慰,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也能像文中的老人一样成为生活的智者!但同学们想过没有,怎样才能成为生活的智者呢?(学生:多动脑、多学习、多读书……)很好,大家都说到了许多的办法,今天老师也介绍一种办法给大家,那就是多读小说,并且要把它读通读透才行,也就是要学会阅读及鉴赏小说。
九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元素。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小说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课堂讨论。
教材准备:1.教师准备一本适合九年级学生的小说。
2.将小说分为适合课堂讨论的章节。
3.为学生准备相关问题和活动,以便深入讨论和思考。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教案的目标和重要性,提出小说阅读的好处,并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阅读小说(15分钟):学生在课本或自己准备的小说中,默读一个章节,并回答教师准备的基本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主要人物有哪些?故事发生在哪里?发生了什么?等等。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他们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并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巡回,指导他们的讨论,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批判。
4.整体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陈述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他们批判性思考和互相辩论。
5.思考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
问题可以包括: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主题或主要信息?你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这本小说?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强调学生从小说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享受阅读小说的乐趣。
教学延伸:1.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对小说的感想和思考,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2.学生可以在阅读小说之前做预测,并在阅读后验证他们的预测。
3.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说,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然后做一个小组展示。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享受阅读小说的乐趣,并在文学鉴赏方面得到提升。
小说阅读教案(含例题)第一章:小说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1 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绘生活场景、表现思想感情为主要手段,具有较长篇幅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
1.2 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题1.3 小说的特点:虚构性、抒情性、描写性、完整性第二章: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2.1 阅读前的准备:了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作品类型及特点2.2 抓住故事线索:关注情节的发展,理清人物关系,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2.3 深入剖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动机与冲突2.4 把握主题思想: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场景等方面提炼主题思想第三章: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3.1 人物形象的分类: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3.2 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3.3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方面入手,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精神第四章: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4.1 情节结构的类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2 情节安排的技巧:悬念、抑扬、照应、转折4.3 分析情节结构的方法:梳理故事线索,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情节的推进逻辑第五章:小说的环境描写分析5.1 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5.2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主题5.3 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从描绘的具体内容、表现手法、与人物和情节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揭示其深刻的内涵第六章:小说的主题分析6.1 主题的含义:小说传达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对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6.2 主题的表现手法:直接表现、间接表现、寓言象征、讽刺幽默等。
6.3 分析主题的方法:从情节、人物、场景、象征等方面入手,提炼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七章:小说的语言风格分析7.1 语言风格的类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荒诞主义等。
关于语文小说阅读教案教案:关于语文小说阅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3. 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的定义和分类;2. 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3. 小说的文学价值及文化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与概念解释(15分钟)1. 创设情境:请学生回忆一下最近阅读过的小说,引导他们描述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入小说概念:向学生介绍小说的定义和基本特点,例如虚构性、多样性、长篇性等。
3. 分类讲解: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小说分类,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小说类型和作品。
第二部分:小说阅读技巧(30分钟)1. 阅读前的准备:向学生强调预读的重要性,包括了解作者、阅读书评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主题。
2. 阅读中的技巧:a. 设置阅读目标: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确目标,例如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或发现作者的写作手法。
b. 注意细节:强调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描写、对话、象征意义等,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c. 做好笔记: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记录重要情节、人物、心情等,便于后期复习使用。
d. 反复阅读:指导学生不仅完成第一次整体阅读,还应进行多次细读和重读,以提高对故事细节的把握和理解深度。
第三部分:小说的文学价值(35分钟)1. 文学价值的引入:解释小说作品在文学领域中的价值,它可以展示人性、探讨社会问题、传达思想意义等。
2. 文学价值的思考: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所阅读的小说中存在的文学价值,包括但不限于:a. 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否成功;b. 故事情节的张力和逻辑是否合理;c. 作者是否传递了特定的主题或思想;d. 文学手法是否独特或引人入胜。
3. 文学价值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小说的文学价值,并鼓励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延伸1. 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小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他们多样化地选择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作品。
DSY 精英语文初一专题系列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学而时习●知识点精讲透析考点一小说的概念、要素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考点二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考点三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一、小说的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二、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阅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小说基本特点,能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拓展视野的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概念:介绍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人物形象分析: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 情节结构分析:学习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4. 环境描写分析:学习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感受环境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5. 主题理解: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基本概念、人物描写方法等理论知识。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片段,进行分析讲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小说阅读的方法。
2. 第二课时:学习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选取案例进行讲解。
3. 第三课时:学习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选取案例进行讲解。
4. 第四课时:学习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选取案例进行讲解。
5. 第五课时: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精彩的小说片段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魅力所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小说,注意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片段,进行分析讲解。
DSY 精英语文初一专题系列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学而时习●知识点精讲透析考点一小说的概念、要素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考点二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考点三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一、小说的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二、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考点四小说的环境描写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考点五学以致用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杨汉光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
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
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
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
现在种田不容易。
”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
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
”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
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
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
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
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
”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
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
”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
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
”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
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
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
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
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
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
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
”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
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
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
”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
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
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
我不放心,追到老家。
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
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
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
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
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
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小说刻画的母亲和张六叔的形象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文中材料,简要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文看,结尾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构思拙中见巧,长达十余年的故事被不加剪裁地平铺直叙,使读者跟随故事的进程,自然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B.弃农从商的刘二叔对自家田里“野草长得最高”无动于衷,与张六叔的坚韧勤劳和母亲的眷恋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C.文中关于小洋楼的记叙,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但农村的面貌毕竟已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D.母亲“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个细节主要突出了母亲年迈体衰,“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的特点。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巩固练习秋天的怀念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拼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道:“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地步。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我们就去‘仿膳’,你小时侯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