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ppt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3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动员会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2010年10月2☐专业认证基本情况☐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程序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各国认证机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情况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促进自身工程教育发展,纷纷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工程师制度改革,成立各自认证机构,上世纪90年代掀起风潮。
目前国际知名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主要有: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 )、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IEAUST )等。
虽然各国认证机构标准不同,但总基调是一致的,即从培养、实践和继续教育三个环节入手,致力培养现代合格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4●美国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c.)有70多年认证历史,下属31个加盟学会 所提供的认证遍及美国550个学院的2500个学系 所有主流大学均已加入ABET 认证EC 2000鉴定新标准:重视持续改进的评价模式5ABET 组织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评估,制订对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11条标准7个评估方面学生部分 教育目标 教学成效与评估 产学配合部分 教师部分 设备部分学校支援与经费等611条标准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 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 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 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ABET EC 2000 的重要性评价方法和回馈制度可以积极提升授课的效能 针对学生:能明确指出学习的缺失,展现核心能力的进步与成长的状况针对教师:能协助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拟定有效的教学策略8●台湾地区认证机构台湾高等工程教育学会,简称IEET(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iwan )2003年由台湾地区工程院校校长会议共同发起,多数科技大学校长、院长及资深教授筹备建立积极邀约台湾地区产、研界人士和教育专家参加 负责台湾地区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由台湾教育及科技主管部门共同授权,担任台湾地区推动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联络窗口9●中国(大陆)认证机构2007年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配套成立独立的监督与仲裁委员会由教育部聘任,成员由工程教育界、企业界和行业管理部门代表组成按各专业领域设立专业认证分支机构(专业认证分委员会或试点工作组)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共管,授权组织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由中国科协(政府授权的非政府组织)作为申请加入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牵头部门10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工程人才跨国流动,必然要求各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趋于等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与管理汇报人:2023-12-1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管理目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案例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0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定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如工程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等)实施的,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和认可的过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毕业生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通过认证,可以确保工程专业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与工业界的需求相符合,提高工程教育的整体水平。
定义与意义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认证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工程类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
国内发展现状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认证体系。
例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国外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现状认证标准与流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发展等。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认证流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申请、自评、现场考察、整改和认证。
申请者需要提交自评报告和相关材料,经过专家组现场考察和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整改和认证。
0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课程设置与优化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应明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与认证标准相符合。
课程体系完整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课程质量监控建立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