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黄昆章,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黄昆明黄昆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位杰出的领导人物。
他是我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深远。
黄昆明生于1915年,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年轻的时候,他对军事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投身军队。
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和抗日战争,迅速崭露头角。
在抗日战争期间,黄昆明被任命为指挥官,负责组织和领导一支游击队,以对抗日本侵略者。
他的军事才华和领导能力在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带领的部队打击了日军的多个据点,成为了一名人民英雄。
解放战争结束后,黄昆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将领。
他被任命为浙江军区的司令员,并在这个职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致力于军事现代化和战略改革,对军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引进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并将军事训练纳入科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通过他的领导,浙江军区在训练和战斗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提升。
除了军队建设,黄昆明还注重军事教育和培训。
他重视培养军队中的干部,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他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士兵的专业知识和军事素养。
这些措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昆明的军事思想和贡献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提出的战争思想和军事理论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强调军事科学、战争艺术和军事道德,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战争观和指导原则。
这些理论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其他国家军队的学习对象。
黄昆明的领导风格也备受推崇。
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和激励士兵,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建设性环境。
他注重团队合作和军事协作,擅长组织和指挥作战。
黄昆明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领导者。
黄昆明的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他被授予了许多荣誉,包括“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等。
他的事迹被编入了教科书,并被广泛讲授和宣传。
他也成为了广大军人的楷模和榜样。
黄昆中科院院士黄昆(1919.9.2-2005.7.6)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
浙江嘉兴人,生于北京。
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黄昆尔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是国际著名的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50 年代与合作者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被誉为黄方程)。
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 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
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介绍黄昆的一生和诺贝尔奖大师紧密相连,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到爱丁堡大学,再到利物浦大学,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教授到玻恩教授,黄昆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到来了。
物理学大师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也是晶体原子运动系统理论的开创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恩就打算从量子学青年黄昆最一般原理出发,写一部关于晶格动力学的专著,但战后因忙于他事且年事已高,此事一度搁置。
1947年5月中旬,黄昆来到了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处短期工作,工作中玻恩发现黄昆熟悉这门学科,且有深邃见解,便将完成用量子力学阐述晶格动力学理论的《晶格动力学》专著的重任交给了黄昆,同时交给他的还有玻恩的一些残缺不全的旧手稿……黄昆从1948年开始,在4年时间内不仅以严谨的论述和非常清晰的物理图像对这个固体物理学中的最基本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还以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这个领域。
“有一段时间,我同玻恩教授还发生了争论……”谁也没想到,黄昆当初写进的内容在1960年激光发现以后,一一被实验证实。
5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6期总第815期No.16,2020Total of 815印尼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处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前沿地带,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东盟的成员之一,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
同时,印尼是世界人口第四大国,其中更包括1000余万华人,作为世界上华人华侨最多的国家,印尼华文教育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关于印尼华文教育的研究,黄昆章、温北炎等关注印尼华文教育曲折的发展历史,李秀坤、田慧玲、崔希亮等有关于教师问题、教材问题、教法问题的讨论。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型较早,在“一带一路”视角下仍缺乏进一步探索。
本文以印尼教育发展历史为基础,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印尼华文教育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
1曲折向前的发展历程印尼作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
“有文字记载的海外第一间华文学校,就是印度尼西亚华侨在印尼首都巴达维亚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开办的明诚书院[1]。
”若以此为滥觞,印尼的华文教育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
1.1印尼华文教育的产生“截至1900年,全印尼已有439间私塾和义学,学生有7835人[2]。
”20世纪以前的印尼华文教育处于萌芽阶段,其脱胎于中国私塾教育,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人员多为中国落第秀才,不具备现代教育的特征,但逐渐形成的教育氛围,为日后印尼现代华文教育的产生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20世纪初,民主、科学的教育观念的发展萌生了现代教育,中国大陆老一辈近代教育家不断探索科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深刻影响了印尼华文教育。
1912年更名为中华学校的巴城中华会馆中华学校堂于1901年在印尼首都巴达维亚成立,印度尼西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华文教育正式出现。
然而开展新式教育的华文学校强调民主、自由、民族主义等先进思想,逐渐引起了荷兰殖民者的注意,并开始对华文教育进行打压。
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黄昆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欢迎阅读!提起黄昆老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表面张力”,一直到现在,关于这一物理概念的阐述还来自于黄昆的经典解释。
50年代初毕业留北大任助教的`赵凯华,讲述了背后的故事:“黄昆先生是1951年回国,当时30岁多一点,还没有结婚,一个人就住在实验室里。
我当时刚毕业,在教普通物理碰上一些问题,特别是表面张力,觉得所有的书上都没有讲清楚,就向黄先生请教。
他说想一想,大概第二天,他说想清楚了,并当即在黑板上很仔细地给我们解释。
到1952年,他开始教普通物理时,对这个问题又进一步钻研,写了文章给《物理通报》。
”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黄昆却喜欢自己动手。
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一般人都会送到修理部去,他却自己卷起袖子。
1956年入校的章蓓说:“黄先生生活上要求很低,也非常简朴。
60年代,我们在昌平有一个校办工厂,研制第一台计算机,试制集成电路,他那时一方面给工农兵学员讲课,一方面到车间或生产线和大家一起做。
按说他是搞理论的,而且学术造诣非常高,但是到了车间他总是不耻下问,向工人学习每一个细节和技术,而且要求非常高。
当时在工艺流水线上清洗样品非常琐碎,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
他抽烟很厉害,平常每天一到两包,但到了工厂,他就忍住。
”“我毕业后在半导体教研室,一直是黄先生带着工作,他是室主任。
他总是告诫我们,抓住现象后一定要搞下去,对我们的科研有很大启发。
我现在就经常拿黄先生的这些教导学生,很多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做出了成绩。
”章蓓满脸洋溢着敬佩。
作者: 黄昆章
出版物刊名: 东南亚研究
页码: 32-37页
主题词: 抗日战争;印尼华侨;迫害华侨;荷兰殖民者;契约华工;国内政治;70年代以后;19世纪;
实际行动;世界各国
摘要: <正> 一同侨居在全世界各国的早期华侨一样,印尼华侨也是由于国内政治动乱、战争频仍以及封建地主豪强的残酷压迫剥削等原因,以致无法在家乡生活而被迫出洋的。
其中一部分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被诱骗到印尼的契约华工。
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清廷的保护,反而受到歧视和百般刁难。
虽然晚清转而采取安抚、拉拢政策,然而却没有护侨的实际行动。
国家的积弱使荷兰殖民者敢于有恃无恐地歧视、迫害华侨,印尼华侨尝尽了海外孤儿的人间辛酸。
黄昆简介黄昆夫人和子女黄昆与家人黄昆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妻子李爱扶是英国人,跟着他漂洋过海回到了中国,同样也为物理研究做出了贡献。
黄昆简介>黄昆(1919.9.2-2005.7.6),浙江嘉兴人,出生于北京。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2001年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昆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理论和晶体光学振动的唯象方程,并预见了晶体光学声子和电磁场的耦合振动模式,被称为“黄散射”和“黄方程”,提出并发展了由晶格弛豫引起多声子跃迁理论(包括光跃迁和无辐射跃迁),被称为“”提出了有效解决半导体超晶格光学振动模型,并阐明其光学振动模式的要点,被称为“黄一朱模型”。
与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成为该学科领域的第一部权威专著和标准参考文献。
>黄昆夫人和子女>1952年4月,在中国天津港,初春的寒意依然弥漫,但却丝毫不能减弱这对异国恋人久别重逢时相拥的温度。
这一天,黄昆斜挎着一个布兜,带着一把雨伞,从一艘英国货船上挽下他心爱的女友;也从这一天起,这位漂亮的英国小姐有了一个同样漂亮的中国名字:李爱扶。
>从里斯到李爱扶,从翩翩的英国少女到内秀的中国妻子,外人看来的不平凡,对于黄昆夫妇而言却是如此自然。
与其他普通的中国妻子相比,李爱扶唯一的不同,便是多了一支毛笔,多了一节中文课。
1956年,李爱扶加入中国国籍。
从此之后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年中,李爱扶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
在黄昆家,最好的饭菜是炖一锅吃一个星期的红烧肉,官方语言则是雷打不动的中文。
虽然黄昆和李爱扶的英文都极好,但两个儿子在成长中遇到最大的学习困难竟然是:英文不好。
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黄昆在这欢庆建国60周年前夕,又逢黄昆先生90年诞辰,回想我国科学事业的艰苦历程和光辉业绩,我们更加缅怀老一代科学家多年来的无私奉献.作为先生的学生并有幸在先生身边工作多年,我把自己所了解的黄昆先生的科学贡献,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以及黄昆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幽默风趣的性格为大家记录下来,来纪念这位科学大师.一、黄昆的科学贡献1955年,36岁的黄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称院士.1980年,黄昆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85年,黄昆成为刚成立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首批院士中三位中国人之一.许多人知道,M.Born和黄昆合著‚晶格动力学理论‛被一些美国科学家称为这一领域的‛圣经‛。
在黄昆去世后,时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的M.L.Cohen在唁电中称黄昆是‚固体物理学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作出了超凡(extraodinary的贡献‛.为什么国际科学界给予黄昆这样高的荣誉呢?黄先生自己说过,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声子领域.声子就是固体中原子(确切的说是原子实的振动(称为格波的量子力学描述.固体中声子态与固体中电子态决定了固体的几乎一切物理性质,而二十世纪固体物理的研究是人类从微观层次深入了解固体性质,从而得以利用并加以改造的基础。
特别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材料科学得以发展,使得二十世纪高技术得以突飞猛进,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而黄昆正是在固体物理领域,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 固体中的声子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声学声子,就是组成固体的最小可重复单元中的各个原子近似于以相同方向振动,它主要与物质的力学和声学性质有关.而另一类是最小单元中的各个原子相对振动,它主要与物质的光学性质(特别是红外波段有关,称为光学声子.从微观的原子模型来得出声子的性质,现在已经不太困难(虽然理论上仍有个别未完全解决的的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把微观理论的参数和宏观的可测量的物理量联系起来. 对于晶格的声学波(声学声子,作为声子理论创始人之一的波恩在二十世纪初就发展了成熟的唯像宏观理论,建立了这种联系。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简介2010年06月03日14:15人民网我要评论(0)字号:T|T黄昆院士,男,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市,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固体物理学科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对推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
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的一些领域中,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1947年黄昆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的理论,70年代已为国外一些科学家所证实和应用,成为研究固体中杂质缺陷的一项有力的手段,被称为“黄散射”;近年来国外在中子衍射中还证实了这种漫散射。
1950年黄昆与A.里斯一起提出了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
同年苏联C.и.佩卡尔发表了与黄昆的有关辐射部分相平行的理论,但没有考虑到无辐射跃迁问题。
黄昆和佩卡尔的理论是近年来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的工作,被国际上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
1951年黄昆提出了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1963年被喇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极化激元,后来发现其他物质振动也有类似的与电磁波的耦合模式,也被称为极化激元。
现在极化激元已经成为分析固体某些光学性质的基础。
黄昆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
黄昆与M.玻恩合著的Dynamical Theory of Crystal Lattices(《点阵动力学理论》,1954年出版,1957年苏联译成俄文出版)一书是公认的这一学科领域的一部权威著作。
1951年底黄昆回到了刚刚解放不久的新中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科技人才,他毅然中断了自己进行多年,并已取得卓著成就的固体理论研究,投身于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与虞福春、褚圣麟等一起,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物理教学体系。
1956年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五校联合在北大物理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黄昆任教研室主任,为开创发展中国半导物理学科的教育事业;为培养、造就中国半导体技术骨干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梅州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
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孕育了众多优秀革命先烈。
以下是两位著名的梅州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
第一位革命先烈是黄显声。
他出生在梅州一个贫寒家庭,从小就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深深的关注。
黄显声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洗礼,决定投身革命事业。
回国后,他积极组织和参与梅州的各项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当地革命运动的旗帜人物。
黄显声因为其高尚的理想追求和坚定的信仰而受到人民的敬仰。
然而,他的革命事业遭到了国民党的迫害,最终不幸被捕殉职。
另一位革命先烈是陈天华。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目睹了农民的困苦和不公。
陈天华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感到极度愤怒,决心投身革命斗争。
他积极参与组织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带领广大劳动者与封建地主和压迫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陈天华的牺牲精神和不屈服于压迫的意志深深鼓舞了当地人民,激励他们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然而,他在一次抗日救亡斗争中被敌人残忍杀害。
这些梅州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让我们深感敬佩和感动。
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革命的不朽丰碑。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梅州革命先烈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们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黄昆-黄昆章,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
籍广东省梅州市梅
中文名,黄昆章。
黄昆出生地,印度尼西亚。
出生日期,1937。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天津南开大学。
性别,男。
简介。
黄昆章。
出生于印度尼西亚。
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人物生平。
研究员。
教授。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4年至1957年。
在印尼侨校学习。
1957年6月在雅加达中华中学高中毕业。
同月返回祖国深造。
1957年9月至1962年7月。
在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学习。
1962年9月至1965年7月。
在南开大学读亚洲史专业研究
生。
1966年4月起。
在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其间。
1981年11月至1983年12月。
公派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修。
1992年1月至1998年2月。
2000年11月至2002年4月任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
xx年3月退休。
现任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顾问及广东华侨历史学会顾问等职。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东南亚史和华侨华人的教学与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教育部重大项目。
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项目。
美国黄兴基金会资助项目及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资助项目等。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文。
印尼文论文150余篇。
著有《印尼华侨史》。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
《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世界华人研究文集》。
《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
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
《加拿大华侨华人史》。
《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
1991年被国家教委。
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
并颁发奖状。
1994年。
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团体优秀先进工作者奖。
xx年。
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团体优秀先进工作者奖。
xx年。
获广东省侨联“事业贡献奖”。
主要成就。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广东侨报》等曾介绍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