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排版】劳动法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942.50 KB
- 文档页数:13
法制课讲稿:劳动法讲稿已排版法制课讲稿:劳动法讲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劳动法相关内容。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对于促进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确立了几项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保护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平等原则要求雇主不能因种族、性别、宗教等因素对劳动者进行歧视;保护原则意味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保护;而公平竞争原则要求雇主在处理劳动关系时要遵循公正、公平和竞争的原则。
三、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约定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事项的法律文件。
劳动合同的签订对于明确劳动双方的权利义务,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四、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劳动法,劳动者享有多项权利,例如获得合理工资、休假、社会保险等。
同时,劳动者也有一些应尽的义务,如遵守劳动纪律、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等。
五、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赋予雇主一些权利,例如招聘、解雇和管理员工,同时也规定了雇主的一些义务,如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按时支付工资等。
六、劳动法的司法保障劳动法的实施需要得到司法机关的保障。
如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解决机构或法院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对于保障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内容,以便在工作和生活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的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讲劳动合同概述(上)从201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简称《劳动合同法》)即将全面施行。
众所周知,劳动合同是规范劳动关系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在法律上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是夯实劳动关系基础的必然要求。
尽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试点,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法》正式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度,1996年开始施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但由于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并不理想。
特别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质量低下等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和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专门就劳动合同制度进行立法刻不容缓。
实际上,在1994年的下半年,国家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就已经启动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程序,但是到2019年下半年,准备提交国务院法制办进行审查的时候却被暂时搁置。
其原因主要是当时中央提出到20世纪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诸如就业、社会保险等配套法律尚未启动立法,单独制定《劳动合同法》存在衔接问题,即使制定《劳动合同法》,其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也未必理想。
因此,直到2019年底,《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工作才重新启动。
重新起草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于2019年12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于2019年3月2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结果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全国人大常委会收到的反馈意见达19万条之多。
我国出台《物权法》的时候,就曾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审议七次才通过,但就是这部关注度非常高的法律,在公开征求意见的时候,也只收到1万多条反馈意见。
而《劳动合同法》不但创造了收集意见之多的纪录,其各方阵营对抗之激烈、立场对峙之鲜明、意见对立之清晰,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因为这部法律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反映出劳动合同制度亟须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现实需要。
其中,最为集中和激烈的争议莫过于立法宗旨了,即《劳动合同法》究竟应该是平等保护劳资双方利益的“平等法”,还是侧重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倾斜法”。
劳动法(讲义)主讲:刘焱白劳动法律体系⏹1、劳动关系运行制度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职工民主管理⏹2、劳动基准制度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劳动保护⏹3、劳动保障制度劳动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险、职工福利⏹4、劳动救济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劳动监督检查劳动法的调整模式一、劳动基准法调整全部劳动关系二、集体合同调整集体劳动关系三、劳动合同调整个别劳动关系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意义《劳动法》第1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劳动合同法》第1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制定本法。
■“单保护表述”的含义:偏重保护劳动者(向保护劳动者倾斜),即保护劳动者的力度大于保护用人单位的力度。
■“双保护表述”的含义:平等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即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给予同等力度的保护。
■偏重保护劳动者的原因: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是相对弱者。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意义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意义⏹保护劳动者与保护用人单位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劳动者——劳动力资源载体——经济资源——利润源泉——利润最大化⏹偏重保护劳动者的度——以能增进社会公益与否为判断标准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意义⏹劳动者保护与投资环境⏹劳动者保护与人力资源制度竞争⏹劳动者保护与“流动性过剩”危机内需不足→依赖出口→低价竞销→利润低下→劳动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劳动关系■定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内涵要点▲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关系▲劳动力使用关系▲劳动组织关系▲劳动力交易关系▲人身关系⏹劳动关系的界定标准:⏹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劳动;⏹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劳动条件法》讲义用人单位使用劳动者工作,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旳劳动条件,这既是为了保障劳动者旳身心健康旳需要,也也社会化大生产旳需要。
本章以劳动报酬、休息与休假为内容,论述劳动法对劳动条件旳规定。
一、劳动报酬劳动报酬即我们一般说旳工资。
工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工资泛指人们从事多种劳动而获得旳货币收入或有价物。
狭义旳工资专指劳动法中所调节旳劳动者基于劳动关系获得旳多种劳动收入,它涉及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旳工资报酬以及特殊状况下支付旳工资等,但不涉及支付给劳动者旳保险福利费用及其他非劳动收入。
(具体见教材)它与民法、经济法调节旳劳动报酬,除了法律根据不同外,在报酬旳形式上,法律调节旳原则上也有所不同。
民法、经济法调节旳劳动报酬形式诸多,如稿酬、佣金、劳务费等。
而劳动法调节旳劳动报酬形式重要是工资、奖金、津贴等,实行按劳分派、同工同酬旳原则。
由民法、经济法调节旳劳动报酬,实行自愿平等、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旳原则。
(一)工资立法模式及原则工资立法是指国家根据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或废除有关工资法律规范旳活动旳总称。
它在劳动立法中占有重要旳地位,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劳动报酬旳实现。
各国不仅在劳动法典和劳动原则基本法中设立工资旳专篇或专章,并且许多国家还制定了专项工资法规。
工资立法旳基本原则是贯彻于整个工资立法旳指引思想和基本准则。
工资立法模式:工资立法随各国社会制度、文化、民族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旳不同而有所不同。
工资制度旳发展经历了初期旳生存工资制度、工资基金制度、边际生产力工资制度、集体谈判工资制度这几种发展阶段。
工资立法根据依存旳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而具有不同旳模式。
以西方国家和我国为例,两种工资立法模式重要区别在于:(1)西方国家是保障型工资立法,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则是分派型工资立法。
前者只对最低工资原则、工资支付手段等工资保障方面旳内容作出规定。
后者除了前者规范旳内容外,还大量波及工资等级、工资原则、工资形式、工资宏观控制等工资分派及其管理方面旳内容。
劳动法第三章讲义一、劳动就业概述1、劳动就业概念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有劳动意愿的公民获得有报酬的职业。
劳动就业关系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劳动就业关系并非劳动关系。
劳动就业关系一般来说是发生劳动关系的必要前提,但其中的失业保险关系也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
国际劳工组织给“就业”定义的标准为凡是在规定年龄以上并符合以下条件者都属于就业者:(1)正在工作中,即在规定的时期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收入职业的人;(2)有职业但临时停止工作的人。
如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休假、旷工或气候、机件故障等原因临时停工的人;(3)雇主和个体经营者,或者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属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者。
劳动就业的范围,一般只包括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使用的劳动力,从事家务劳动、义务劳动、慈善性劳动人员及武装部队中的人员和在校学习的学生不包括在劳动就业人员的范围内,不是就业保障的对象。
与劳动就业相对应的概念是失业,失业是指在法定的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得不到劳动机会或就业后又失去工作的状态。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国际劳工组织将失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失业,是指凡能够工作、可以工作,并确定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不能得到适当职业而没有收入的状态;另一种是半失业,是指因暂时缩短工时而造成的收入损失,或暂时中止工作造成的收入中止或收入减少,但并未因为经济、技术结构或类似性质的原因而中断就业关系的状态。
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就业机制,政策法规中的失业概念仅指城镇失业,而将乡村中的未就业者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失业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具有以下特征:(1)失业者仅限于依据有关法规和政策应当保证其就业的公民。
不满法定就业年龄、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就业愿望的人员,以及在部队服役的军人、在校学习的学生和其他依法不予以保障其就业的人员,均不存在失业问题。
劳动法学习资料一、劳动法基准定义1、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重要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是否完备对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具体的适用范围包括:(1)、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这里的企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所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混合性企业、港澳台企业、联营企业、乡镇企业等。
个体经济组织是指雇工在7人或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内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
“工勤人员”是指我国传统人事体制中属于“工人”编制的人员。
(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一)劳动者的定义劳动者,主要是指在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社会劳动、取得合法收入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公民。
我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一般为,男性l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
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是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劳动法在赋予劳动者权利的同时也要求劳动者履行相应的义务。
(二)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包括: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即不分民族、性别、宗教信仰、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劳动者之间都享有平等就业权、不应受到歧视。
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学业及身体状况选择职业,他人不得强制干涉。
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根据同工同酬的原则,劳动者有权按个人提供的劳动,要求佣工单位按照法定或约定的时间、方式和款额,以货币支付报酬。
3、休息休假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