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
- 格式:docx
- 大小:17.68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金融学306出的增加和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资本项目与金融项目的逆差将使得国际收支的盈余逐渐消失直至恢复均衡。
3.收入机制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导致其国际储备的减少和相应的货币供给的下降。
伴随货币供给的持续减少,公众将减少其消费支出,其中包括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下降,这将有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
反之同理。
4.汇率机制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当局轻易不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而是任由汇率的变化来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其货币的汇率下降,这将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同时抑制国外商品的进口。
相反地,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其货币的汇率上升,这将扩大该国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同时降低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使国际收支由失衡走向平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一国对于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政策调节主要分为财政政策调节、货币政策调节、信用政策调节、外贸政策调节等方面。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调节手段主要有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两种。
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具体表现为政府减少公共开支,提高税收,使得投资与消费减少,减少社会总需求,从而改善了贸易收支与国际收支。
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具体表现为政府增加公共开支,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与投资的增加,增加社会总需求,以改善贸易收支与国际收支。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贴现政策。
一国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贴现率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货币投放与信贷规模,进而吸引或排斥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出入,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2)存款准备金比率变化的政策。
通过提高或降低准备金比率,缩小或扩大商业银行贷放资金的规模大小,从而影响国内总需求和国际收支。
(3)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外汇平准基金是指由中央银行拨出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作为基金,并由中央银行掌握运用,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活动。
一、自动调节机制: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得国际收支失衡在某种程度上自动消除。
1. 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逆差导致黄金外流,本国黄金减少,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黄金流入,逆差得到改善;2. 纸币本位下:物价、收入、利率、汇率(1)固定汇率制物价水平机制: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储备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得到改善;收入机制: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储备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收入水平下降,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得到改善利率机制:国际收支逆差使得储备货币减少,货币供应减少,利率水平上升,吸引资本内流,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2)浮动汇率制度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储备货币减少,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得到改善。
同时,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本国收入水平提高,货币需求提高,利率水平上升,资本金融账户逆差减小。
二、国际收支主动调节机制(1)手段:1. 利率调节提高利率吸引短期资本流入,同时减少对外投资,抑制资本的外流,减小资本金融账户逆差2.汇率调节通过本币升值贬值,影响进出口的规模3.国民收入调节4. 物价调节国内通胀水平上升,国内商品相对于国外商品涨价,使得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出现国际收支出现逆差5. 国际借贷调节(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1. 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采用调节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水平的方式金融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汇率水平等方式2. 直接干预:政府采用行政管理的手段,直接管制外汇自由买卖和贸易进出口,控制调节国际收支。
主要有财政、金融、贸易等管制手段政策。
财政:关税壁垒;金融:外汇管制、外汇干预;贸易:鼓励或者限制进出口等3.国际经济合作政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转移、贸易自由化、建立全球清算制度、协调经济政策4. 涉外经济预警政策选取预警指标以能够准确反映国际收支的潜在金融风险,对货币危机发生进行有效的预报。
三、国际收支理论(一)弹性分析论围绕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供给的弹性进行分析,分析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一国国际收支失衡会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必须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失衡而收支差额较大,特别是发生长期性逆差时,必须要进行调节。
国际收支调节可以分为自动调节和政策调节。
自动调节通过汇率机制、收入机制和货币机制的调节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但自动调节只能在某些条件或经济环境下起作用,而且作用效果和程度也无法保证。
因此,各国都采取一定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使国际收支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般说,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临时性失衡的政策。
一般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国际收支失衡后,货币当局运用该基金在公开市场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
这种政策以外汇为缓冲体,故称外汇缓冲政策。
运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季节性.偶然性失衡和不正常资本流动造成的失衡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它可以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而不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
但对长期性失衡,该政策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不宜用于调节长期性失衡。
②汇率调整政策。
汇率调整政策就是指发生逆差时实行本币贬值,发生顺差时实行本币升值的政策。
汇率调整旨在改变外汇的供求关系,经由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资本融进融出的实际收益成本的变化等渠道来实现政策目标。
但通过汇率调整实现调节目标,要求本国进出口商品具有充分弹性,而且汇率调整,尤其是竞争性贬值容易引起贸易伙伴的报复,从而引发货币战。
③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是运用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需求总量,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
这是战后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财政政策一般是从收支两个方面进行调节,其主要政策工具有税收.政府支出和国债政策。
财政当局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松动的或紧缩的财政预算对总需求进行直接调节,并通过国内企业的传递,特别是涉外企业的传导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简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简论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神经中枢。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完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整合程度越来越高。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世界上发生过几次大的金融危机,总结这些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建设自己的现代金融体系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于泰国的经济和我国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所以金融危机的产生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于此次泰国金融危机问题的研究,客观地剖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那么,泰国的金融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呢?从1976年至1996年,泰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8%的高速度,一时泰国经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其中政府积极运用财政预算收支调控经济的做法,受到多方赞誉。
同时,财政盈余也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并引导了国内的高储蓄和高投资。
但是,这其中也潜伏着问题。
由于国内储蓄不足和总需求膨胀, 进口过多; 而随着国内工资成本的上升, 传统的出口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出口增长乏力, 从而使经常帐户不平衡的矛盾加剧。
为了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 自93年起, 泰国政府进一步放开资本市场。
随后, 大量外资流入, 特别是短期外债增加很快, 导致国内信贷宽松。
国内企业大量举借外债, 进行房地产与股票投资, 形成严重的泡沫经济。
95年以后, 美元开始升值。
由于泰铢与美元挂钩, 导致了泰铢相对升值, 出口能力进一步下降。
而为了保持资本流入, 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泰国中央银行被迫提高利率;加剧了国内经济的不景气, 外资大量流出。
在外汇需求增大的情况下, 泰国货币当局并未对泰铢实行贬值, 而是加大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
在这种形势下, 国际资本市场投机者借机对泰铢发动攻击。
自96年起, 连续发动了四次攻击。
泰国中央银行在多次干预后, 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 被迫于97年7月2日宣布, 放弃执行了十三年之久的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改为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论述题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的机制有哪几种?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有什么代价?答: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自动调节是指,当国际收支不平衡发生时,国内经济变量自发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它主要包括货币—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
货币—价格机制是指:当国际收支不平衡发生是,本国的对外支付和收入存在差距,从而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存在差异。
外汇市场会对供需进行自发调节,在固定汇率制下导致本国货币流出或者流入,在浮动汇率制下导致本国货币贬值或升值,这最后都会导致本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发生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变动。
收入机制是指:国际收支不平衡发生时,对外支付的增加或减少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或上升,进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和进口需求向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方向变动。
利率机制: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的存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上升,从而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或资金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
代价: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往往以紧缩国内经济为代价,这会造成国内的就业产出下降,影响内部均衡的实现和经济发展。
因此,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需要与政府的主动调节结合起来,在利用调节机制的同时,控制和降低自动调节的代价。
2.请对比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的优点和缺点。
答:对比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实现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
固定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后,经济恢复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不同,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会在固定的汇率水平下,通过调整外汇储备来消除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缺口,并相应变动货币供应量,通过内部均衡的变动来对经济不平衡进行调节,而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则完全听任汇率变动来平衡外汇供求,进行调节,而在浮动汇率制下。
政府则完全听任汇率变动来平衡外汇供求,进而调节经济运行。
a 固定汇率制的内外均衡调节需要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本国的价格体系,相对于浮动汇率制的单一变量(汇率)调整而言,较复杂和耗时但是从长期看固定汇率制的调节成本反而较低。
国际收支失衡与调节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国际收支失衡的概念与类型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当一国国际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就称之为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临时性失衡:由短期的、非确定性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比如季节性因素导致的农产品出口波动。
2、结构性失衡: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例如,某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当全球经济发展更倾向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时,该国就可能出现结构性的国际收支失衡。
3、货币性失衡: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4、周期性失衡: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在经济繁荣时期,进口需求增加,可能导致国际收支逆差;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出口可能增加,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顺差。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经济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可能导致外汇储备大量减少,削弱该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而持续的顺差则可能使外汇储备过度积累,增加持有成本和汇率风险。
2、对汇率的影响:逆差可能导致本国货币贬值,顺差则可能促使本国货币升值,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3、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可能干扰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行,制约经济增长。
4、对就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失衡可能导致某些产业的萎缩或扩张,影响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为了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各国可以采取多种调节措施,包括:1、财政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国内总需求和物价水平,进而影响国际收支。
例如,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国内需求,降低进口,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
2、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提高利率可以吸引外资流入,改善国际收支;降低利率则可以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增加出口。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有其局限性,在国际收支失衡严重的时候需要政府对国际收支失衡采取一定的调控。
可以利用缓冲来调控,是指一国运用所持有的一定数量的国际储藏来抵消市场超额供给或需求,从而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
举个例子,冰岛海区有一种特殊沙丁鱼,秋季会大量捕捞,就像大大闸蟹一样是季节性的,所以在秋季冰岛就会出现季节性供给急剧增加,而冰岛的渔民需要的是国内货币用于消费而非国外货币,冰岛政府就可以将央行的国内货币支付给冰岛渔民,同时冰岛央行持有国外货币或者购置国际债券用于储藏,用于抵消这种供给突然性增加。
但是缓冲只能用于解决一次性或季节性、临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该的运用也要具备一定条件,即必须保持实施缓冲所需要的充足,必须具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条件。
对于长期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仅用缓冲是不行的,长期运用将导致储藏的枯竭或大量外债的累积。
第二个调控是财政,主要是采取缩减或扩大财政开支、调整税率的方式,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
国际收支逆差时,采用紧缩的财政,即消减政府开支,提高税率。
都会引起物价下降,有利于出口,压制进口,从而缩小逆差。
第三个调控是货币,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包括紧缩性货币和扩张性货币。
其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国际收支逆差,提高再贴现率,市场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改善贸易收支。
同时,市场利率的提高有利于吸纳国外资本,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调节时,国际收支逆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减少,货币供给减少,市场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改善贸易收支。
同时,市场利率的提高有利于吸纳国外资本,资本流入增加,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第四个调控是汇率,即通过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来消除逆差和顺差,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
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
本币升值那么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汇率效果直接,实际中采用较多但要求商品的供求具有弹性,而且往往还需要财政、货币的配合。
比方逆差的时候采取本币贬值和扩张性财政货币,顺差的时候采取本币升值和紧缩性财政货币。
然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促进出口,很容易引发货币。
第五个调控是直接管制,直接管制包括,管制和贸易管制。
管制方面,主要是通过对的直接加以管制以控制市场的供求,维持本国货币对率的稳定。
贸易管制方面,可以采取奖出限入的措施。
直接管制效果直接,见效快,但是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容易招致报复。
每个国家为平衡国际收支都采取各种对策,但一国的顺差往往是另一国的逆差,反之亦然。
假设各国都各行其是,势必招惹相关国家的相应对待,这样就会造成国际经济秩序混乱,各国都不免其害。
可以通过各种国际经济协定确定国际收支调节的一般原那么。
可以通过国际金融组织寻求资金融通,进行国际借贷,还可以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通过有关协定缓解成员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都有局限性,原因是它们本身存在着种种矛盾。
因此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