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生物考点扫描章末测试(十五)种群和群落综合(解析版)
- 格式:docx
- 大小:239.36 KB
- 文档页数:17
2021-2022年高考真题汇编——种群和群落(单选题)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答案】D【解析】【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
综上可知,D正确。
故选D。
5.(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
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精做12种群和群落1.适度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下图为不同的放牧强度对某草原上甲植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请回答以下问题:(1)研究人员调查该草原植物丰富度的方法可选用______。
与禁牧相比,适度放牧有利于群落丰富度的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该草原的优势牧草由多年生优质牧草转变为甲植物等一年生劣质牧草,该过程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群落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认为:当放牧强度为图中两曲线的交点时,甲植物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样方法与禁牧相比,适度放牧可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牧草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成长腾出空间发生该草原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不正确当放牧强度为图中两曲线的交点时,甲植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解析】(1)植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根据收割理论的相关观点,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可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故与禁牧相比,适度放牧可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牧草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成长腾出空间。
(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迁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据题干信息“该草原的优势牧草由多年生优质牧草转变为甲植物等一年生劣质牧草”可知,该草原发生了甲植物替代优质牧草的变化,因此发生了群落演替。
(3)由于两纵坐标的单位不同,在放牧强度为图中两曲线的交点时,甲植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故该同学说法错误。
2.在北方某草原上,布氏田鼠是影响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中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D错误。
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1.(2021·海南(高|考)·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以下相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2)隐含知识:该池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选D .此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 .A项中,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故A项正确 .B项中,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故B项正确 .C项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项正确 .D 项中,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项错 .2.(2021·江苏(高|考)·T5)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C.演替到达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水平结构和演替 .选C .此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A选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选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C选项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 .3.(2021·四川(高|考)·T4)以下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染色体、DNA和RNA的染色剂不同、提取色素和鉴定色素的方法不同、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不同 .(2)关键知识: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的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用于DNA和RNA的染色、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以及用纸层析法别离色素、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以及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 .选A .此题考查染色剂的种类和用途、色素的提取和别离、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A项中,染色体的染色剂可用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或改进的苯酚品红染液,故A项正确;B项中,健那绿用于线粒体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用于DNA和RNA染色,故B项错误;C项中,纸层析法只能别离色素,而不能提取色素,应该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故C项错误;D项中,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而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故D项错误 .4.(2021·福建(高|考)·T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明确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增长的特点 .(2)图示信息:通过种群数量的多少判断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的上下,通过曲线的下降幅度判断死亡率的上下 .选B .此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也高,A项错误;纵坐标可表示种群密度,横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是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项错误;从5年间的统计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项错误 .5.(2021·广东(高|考)·T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灰线小卷蛾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落叶松最|大松针长度也呈周期性波动,但两者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即灰线小卷蛾幼虫与落叶松松针之间为捕食关系 .(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营养结构的知识 .选B .此题以坐标曲线图为依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及物种丰富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由曲线分析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故A项正确 .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项错误 .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可影响松树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即幼虫摄食能影响松针长度,且有滞后性,故D项正确 .6.(2021·浙江(高|考)·T4)以下关于环境容纳量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 "环境容纳量〞 .(2)关键知识: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 .(3)隐含信息: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使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 .选B .此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主要是资源和空间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故A项错误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的数量,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故B项正确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 "J〞形(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故C项错误 .由于夏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为植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环境容纳量应为夏季最|大,故D项错误 .7.(2021·新课标全国卷Ⅰ·T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植物病毒V寄生在水稻细胞中,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青蛙捕食稻飞虱,减少了植物病毒V的传播 .(2)关键知识:判断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选A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A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 .B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 .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均错误 .8.(2021·新课标全国卷Ⅰ·T30)请答复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假设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枯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说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 "未发生改变〞 "变慢〞或 "变快〞),演替的方向(填 "发生改变〞或 "未发生改变〞)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 .(2)关键知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此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根本保存,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存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群落演替的方向也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了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到达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发生改变9.(2021·四川(高|考)·T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假设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以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型增长 .(4)假设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假设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图中随着引入的福寿螺的增多,水稻、水花生、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均下降(水稻为负增长),而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说明除狐尾草外其他三者均被福寿螺捕食,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 .(2)关键知识: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J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率逐渐下降 .此题考查种群增长和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根据本实验中不同小区中只有福寿螺的密度不同可知,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两种 .(2)根据题干中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判断它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从鸭舌草的坐标图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鸭舌草是捕食关系 .(3)据图中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水花生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从对照小区到高密度小区逐渐降低,说明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在原有土壤条件根本保存的根底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从图中可知,狐尾草未受到福寿螺的影响,因而将占据主导地位 .(5)在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S (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10.(2021·海南(高|考)·T28)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 .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 .答复以下问题:(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填 "有利〞 "不利〞或 "无影响〞),理由是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隐含知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 .(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和年幼的个体,疯狂摇摆的害虫A属于病弱个体,小鸟对其的捕食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开展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答案:(1)捕食和竞争(2)有利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种群的开展,有利于害虫A种群的生存(3)调节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1.(2021·北京(高|考)·T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拟,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动物数量变化和分布的因素分析 .选A .此题考查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种间关系、实验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 .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小蚂蚁出现率增加幅度大;不灌溉,驱走大蚂蚁与不驱走大蚂蚁相比,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幅度小,可以得出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数量增长和活动范围,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故D项正确;此题中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故B项正确 .2.(2021·全国卷Ⅰ·T4)以下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比拟 . (2)关键知识: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的比拟和联系 .选D .A项,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故错误;B项,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故错误;C项,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的群落小,故错误;D项,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根底上演替的,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形成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条件,故正确 .3.(2021·广东(高|考)·T4)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t表示t =N0λ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10mL封闭培养体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2)图示信息:曲线呈 "S〞型,酵母细胞数量变化:缓慢增长→快速增长→保持稳定 .选D .此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从图中信息可看出,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 "S〞型,曲线初始阶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酵母菌不适应环境,且繁殖率较低,故A项错误;数学模型N t=N0λt对应的增长曲线应为 "J〞型,故B项错误;取样器取样法一般用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酵母菌数量的计算一般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故C项错误;该种群的最|大值约为120 000个,即K值约为120 000个,故D项正确 .4.(2021·江苏(高|考)·T13)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选B .此题主要考查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长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体积为0.1 mm3,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样液,故C项错误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故D项错误 .5.(2021·浙江(高|考)·T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灌木群落、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2)关键知识:种群分布型的含义和类型、群落演替的结果 .选 B .此题考查种群分布型及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此题中灌木群落的三种分布类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故A项正确 .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故B项错误 .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这种现象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C项正确 .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故D项正确 .6.(2021·天津(高|考)·T1)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附属关系 .据图分析,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不同层级|的概念具体到附属关系图中 .(2)关键知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选D .此题考查种群的概念及数量变化、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 .依据附属关系图可判断出: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生态系统 .A项,种群(乙)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故错误 .B项,种群数量到达环境容纳量后,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发生波动,故错误 .C项,群落(丙)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故错误 .D项,生态系统(丁)多样性的形成受到温度等无机环境的影响,故正确 . 7.(2021·四川(高|考)·T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以下图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局部【解题指南】隐含信息:题干两幅图显示出离石头的不同距离处蜥蜴数目不同、两类植物的生物量不同及蝗虫的种群密度不同,表达出群落的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等 .选A .此题考查群落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兼顾考查识图分析能力 .A项,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因其捕食作用,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均降低,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故错误 .B项,从图1可以看出,离石头越远,蜥蜴个体平均数越少,因失去石头的庇护,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故正确 .C项,综合两图分析,距石头的远近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故正确 .D项,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使草地上蝗虫减少,植物多样性增加,为放牧提供条件,故正确 .8.(2021·江苏(高|考)·T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以下图所示 .以下表达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多项选择)(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解题指南】图示信息:夏季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而秋季浮游藻类的数量最|多 .选A、C .此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分析柱形图可知,不同季节藻种类数和藻浓度不同,因不同季节水温不同,所以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不一定增加,有可能是种类减少,而藻的浓度增加,故B项错误;夏季该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种类可能也最|多,故C项正确;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的传递而不是氧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故D项错误 .9.(2021·全国卷Ⅰ·T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 "1 +〞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答复以下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研究说明:该鱼在3 +时到达性成熟(进入成年),9 +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推知该湖泊中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关键知识: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标志重捕法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1)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 +、1 +、2 +的个体总数为400,3 +→8 +的个体总数及9 +及大于9 +的个体总数均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推知该湖泊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21·全国卷Ⅱ·T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 .答复以下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那么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假设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那么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 "大于〞 "等于〞或 "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 "生态系统总面积〞 "K值为1 000头〞 "增长速度最|快〞 "数量增加〞"同化的能量〞 .(2)关键知识:当种群数量为K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此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1)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生态系统面积,故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550/250 =2.2(头·km -2) .当种群数量为K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即乙种动物为500头时,其增长速度最|快,此时的种群密度为500/250 =2(头·km -2) .(2)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乙种动物数量减少 .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乙种动物数量减少,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乙种动物的同化量用于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呼吸作用消耗等 .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其能量来自乙种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一局部,故其同化的能量。
易错点15 种群和群落易错题【01】对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有混淆群落和种群的研究对象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种群是研究一个物种的生物,所以种群的研究核心是种群数量,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以及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最终都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变化,所以种群需要研究这些特征。
群落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区域生活的所有生物,关注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环境改变对群落的影响。
因此研究的重点是群落的丰富度。
易错题【02】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理解不够充分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最主要的是S型和J型曲线的解读,还有衍生出的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种群存活曲线等等,要抓住坐标学会正确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易错题【03】对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群落演替是由环境和生物共同影响之下,群落的种群类型和数量发生改变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种间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
01对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有混淆(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错因】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取样器取样法也可用于诱捕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形体较大的动物,这一点要注意。
【问诊】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综合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增加迁入率或降低迁出率可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群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D.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增加群落复杂程度,加速群落的演替2.麋鹿是适应湿地环境的大型食草动物。
因麋鹿对植物的取食和踩踏,导致其喜食的植物数量显著下降,狼尾草成为草场上的优势种。
研究人员在保护区划出了植被状态相同的甲、乙两片区域,其中甲区域允许麋鹿进入采食,乙区域不允许。
一段时间后测量其主要食物狼尾草生长的相关参数,结果如下表。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甲的狼尾草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区域甲与区域乙的群落结构相同C.区域乙的狼尾草种群密度不会发生改变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麋鹿数量3.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in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C.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D.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B.种群密度、出生率、丰富度都属于种群的基本特征C.光照强度不仅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还影响垂直结构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总和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多个不同种群及其无机环境组成C.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D.生态系统依靠正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系统的稳态6.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B.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D.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7.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会发生改变B.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率D.可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9.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通过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题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均匀分布。
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教材回归1.(必修3 P60、6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为逐个计数法(适合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和估算法两种。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适合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2.(必修3 P61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不宜选择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
因为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往往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3.(必修3 P61讨论)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5.(必修3 P64拓展题)种群不具备个体所具有的性别、年龄等特征,另外种群也出现了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因此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6.(必修3 P65)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由此可看出,在数学模型建构过程中也常用假说—演绎法。
7.(必修3 P66)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在其数学模型N 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一定是大于1的一个值。
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种群和群落考点考情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1.考查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2.呈现文字:文字题、图形题。
3.命题特点:(1)选择题:集中在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群落的结构、演替。
(2)非选择题:常结合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对种群、群落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的理解进行考查。
| 以图串知|(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
(√)(2)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组成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三种。
(√)(4)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5)在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呈“J”型。
(√)(7)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8)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
(√)(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0)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11)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12)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14)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2021年高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分必刷典型200题第6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型植株,突变型植株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株的某种昆虫死亡;此种昆虫正常群体中也可产生少量突变型个体,突变型个体食用突变型植株不会死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型植株对此种昆虫的变异起到了定向诱导的作用B.突变型昆虫和突变型植株的出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C.突变型昆虫的存在导致此种突变型植株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大D.此种昆虫和此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型植株会导致此种昆虫中不适应生物碱的个体死亡,使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对此种昆虫的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A 错误;B、突变型昆虫和突变型植株均未与原来的物种产生生殖隔离,故它们都不是一个新物种,不能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C、突变型昆虫食用此种植物的正常类型和突变类型均不会死亡,则突变型昆虫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对突变型植株的捕食也增强,因此突变型昆虫的存在不会使突变型植株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大,C错误;D、此种昆虫和此种植物之间通过相互选择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2.某种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根时,能够激活茉莉酸(JA)应激响应。
以野生型与JA响应缺失突变体拟南芥进行应激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下有关推测中,不合理的是()A.蛋白C能促进拟南芥分生区细胞的分裂B.JA能缓解线虫侵染导致的根生长受抑制C.拟南芥的JA应激响应有利于线虫的繁殖D.该线虫与拟南芥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共生【答案】D【解析】A、由表中数据可知,与蛋白C的表达量较低时相比,当蛋白C的表达量较高时,根细胞生长速度减缓较轻,因此蛋白C能促进拟南芥分生区细胞的分裂,A 正确;B、与突变体(无应激响应)相比较,有JA应激响应的野生型能缓解线虫侵染导致的根生长受抑制,B正确;C、表中显示野生型拟南芥根中线虫发育速率较快,因此可推测拟南芥的JA应激响应有利于线虫的繁殖,C正确;D、题目中并未显示二者互惠互利的信息,因此可推测该线虫与拟南芥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错误。
章末测试(十五)种群和群落综合一、单选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满分5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C.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答案】D【解析】种群无水平结构,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A错误;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的,B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C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正确,2.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答案】C【解析】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A正确;B、较低光照条件有利于耐阴植物的生长,故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B正确;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森林在调节生态系统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3.稻田生态系统是某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答案】A【解析】A、防治稻田害虫,减少了稻田能量向害虫的流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调节了生物群落直接的中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C、精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有人类的影响,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失去了人类的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C正确;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改变了卷叶螟种群的性别比例,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正确。
4.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2008,2009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A错误。
调查豚草等植物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随着豚草种群数量的增加,狗尾草种群密度减少,龙葵消失,所以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C错误。
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不会保持J型增长,因为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生存压力增大,增长率下降,最终可能达到稳定,D错误,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增加迁入率或降低迁出率可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某个森林中落叶松的集群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C.样方法既可调查种群密度也可调查群落丰富度D.只有人类活动才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C【解析】A、增加迁入率或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种群密度,但不能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B、某个森林中落叶松的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C、样方法既可调查种群密度也可调查群落丰富度,C正确;D、自然因素,如火灾、洪水、严寒等也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
6.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答案】B【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种植植物的边坡物种数较多,营养结构复杂,群落结构稳定,A错误;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正确;边坡甲可能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趋于稳定,D错误。
7.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D.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答案】D【解析】初生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C正确;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D错误。
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B.—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某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A【解析】A、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因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繁殖、迁徙等因素的影响,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有变化,A错误;B、“喜鹊巢”不属于生物,因此,—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某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9.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一个新地区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B.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稳定C.人类活动一定会同时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一定要随机【答案】D【解析】A、进入一个新地区的物种,也可能由于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增长较慢或不增长甚至消亡,A错误;B、即使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也可能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如自然灾害等,发生变化,B错误;C、人类活动可能只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或方向,也可能对二者都有影响,C错误;D、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都是通过取样来进行种群密度的估算,只有做到随机取样,估算值才更准确,D正确。
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利用信息素诱杀雄性害虫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死亡率,从而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C.群落中不同种群呈“S”型增长使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变大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答案】D【解析】A、可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但不能通过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来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B、利用信息素诱杀雄性害虫,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下降,从而可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但不能提高害虫种群的死亡率,B错误;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不同种群呈“S”型增长有可能使得群落内空间和资源争夺更加激烈,反而不利于群落丰富度的增加,C错误;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种间关系,如鹰和蛇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D正确。
11.林业研究者为了研究徂徕山森林公园中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C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B.研究者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C.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物种的繁殖能力强【答案】D【解析】A、A中只有老年树,属于衰退型,B中有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且比例差不多,属于稳定性,C中幼年树多,老年树和成年树少,属于增长型,A正确;B、大树属于植物,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C、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D、群落演替的原因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12.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在石头的不同距离处,调查了晰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晰蝎活动的地点距离石头越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小B.距离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生物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在该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可以循环利用D.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强【答案】D【解析】A、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离石头越近,个体数量增多,原因在于其有了躲避场所,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减小,A项正确。
B、通过图中数据可知,石头保护了蜥蜴,蜥蜴捕食蝗虫,蝗虫以植物为食,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B项正确。
C、在该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项正确。
D、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其对植物的取食量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减小,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D项错误。
13.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答案】C【解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属于同一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的特点,C错误;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故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D正确;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