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害防治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37.36 KB
- 文档页数:2
煤矿水害的防治措施在煤矿安全中,煤矿水害灾害的防治应该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治后掘的方针,落实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
1、强化水文地质勘查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时整个煤矿生产的指南针,但是由于一些煤矿随意更改钻孔深度,或者减少钻孔数量,加之野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存在一定局限,最终导致这些煤矿水文地质资料的详细程度和可靠程度较低,尤其是有些地质资料没有对相关的地表水、岩溶水对开采的影响作出充分评价,甚至水文地质边界不清,矿井涌水量预测存在较大误差等因素都会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特别大隐患。
因此强化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是煤矿安全必须做足的功课,尤其是对于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矿井尤为重要。
2、地面防治方法与措施矿井水害灾害的地面防治措施主要有三种:挖沟排洪、堵塞通道、河流整治。
挖沟排洪,主要针对位于山麓和山前平原平原区的矿井,雨季常常遭遇山洪淹没井口和工业广场,或沿煤层、含水层露头带以及裂隙等进入,使矿井涌水量增大。
一般应该在矿区上方垂直来水方向修筑排水沟,拦截山洪和浅部地下水,排洪沟大致沿地形等高线布置,并保持适当坡度,将水排至影响范围之外。
堵塞通道,是针对矿区地面塌陷坑、裂缝、洞穴等可能成为矿井充水的通道,用粘土、水泥填堵,对于较大的塌陷坑、裂缝,下部充以碎石,上部覆盖粘土夯实并稍高出地面,以防水流渗入。
河流整治,当矿区内有河流通过,并威胁矿井生产时,采取河道改道或铺整河底等措施制制止或减少河水渗入,从而影响矿井涌水量。
3、井下防治方法与措施煤矿井下水害防治措施主要是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和井下检测工作,采用采掘前的钻孔探水,防水闸门、防水墙或注浆阻断水源,排水疏干降压等方法。
当井下掘进接近溶洞、含水断层、含水丰富的含水层,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含水丰富的含水层、大量积水的采空区相通的断层时,接近被淹井巷或者积水采空区等情况时,必须超前探水,做好水害的应对措施。
修建防水闸门、防水墙、注浆等措施一般用来阻断水源。
2024年努力防治煤矿水害防治煤矿水害的十六字原则针对我国煤矿水文地质复杂和煤矿水害事故频发的实际情况,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在认真总结各方面教训、归纳提炼各地成功经验、组织专家广泛论证基础上,提出了煤矿水害防治“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原则和“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
“十六字”原则和“五项”措施体现了我们对煤矿水害防治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十六字”原则科学地概括了水害治理的基本程序水害防治是有规律可循的,水害事故也是可以避免的。
多年来,有关科研机构与煤矿企业密切配合,对水害的突水机理、探查技术、预测预报、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科技攻关,初步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十六字”原则就是对这一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预测预报”是水害防治的基础,要在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井生产区域的地质构造情况、水害类型等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处理水害的措施。
“有疑必探”、“先探后掘”是水害防治的关键,在“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可能构成水害威胁的区域,采用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技术手段查明水害隐患,提出水文地质分析报告,确保井下采掘安全。
“先治后采”是水害防治的最终目标,对排查的水害隐患,必须先治理后开采。
第二,“十六字”原则是煤矿企业防治水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的大水矿区如肥城、开滦、焦作等多年来一直注重煤矿水害隐患的排查,加大防治水资金投入,对煤层底板含水层进行注浆加固改造、变强含水层为弱含水层或隔水层,已连续多年未发生淹井伤亡事故。
特别是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自xx年以来,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合理留设各类防水煤(岩)柱,对煤层底板先注浆加固后开采,连续20年未发生大的突水事故和淹井事故。
这些典型经验充分说明,不管水害多么严重,只要尊重科学规律,坚持“十六字”原则,真正把工作做实、做到位,就一定能够防范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
煤矿水害防治实施方案煤矿水害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之一,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正常生产。
为了有效防治煤矿水害,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煤矿水害防治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全面有效的煤矿水害防治实施方案,以期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一、水害监测与预警。
1.建立完善的水害监测系统,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质构造监测、矿井涌水监测等,确保对煤矿水害发生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2.引入先进的水害预警技术,如地下水位预测模型、地质构造变形监测技术等,提高水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水害治理与防范。
1.加强煤矿水害治理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水害治理技术,如注浆封孔、隔水灌浆、水害抽排等,提高煤矿水害治理效率和效果。
2.加强煤矿水害防范工作,对煤矿周边地质构造进行详细调查,加强矿井支护工程建设,提高煤矿的抗水能力和安全稳定性。
三、应急救援与处理。
1.建立健全的煤矿水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各级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水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
2.加强煤矿水害事故的处理与调查,总结水害事故的教训和经验,完善煤矿水害应对措施,提高煤矿水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四、科技支撑与管理。
1.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动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煤矿水害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效果。
2.加强煤矿水害防治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的煤矿水害防治管理制度,加强对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五、宣传教育与培训。
1.加强煤矿水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煤矿从业人员对煤矿水害防治的重视和认识,增强煤矿水害防治的主体责任意识。
2.加强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培训与交流,组织开展煤矿水害防治技术培训班和研讨会,推动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传播和推广,提高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效果。
总之,煤矿水害防治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水害事故尤为突出,给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从根本上解决煤矿水害问题,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制定本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有效预防煤矿水害事故,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提高煤矿防治水技术水平,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贡献力量。
三、工作重点1.加强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完善矿井防治水设施,提高矿井防治水能力。
3.强化矿井防治水管理制度,确保矿井防治水措施落实到位。
4.提高矿井防治水技术水平,培养专业防治水队伍。
四、具体措施1.开展矿井水文地质调查(1)对矿井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为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
(2)对矿井周边的河流、湖泊、水库等进行调查,掌握其水位变化规律,预防外部水源侵入矿井。
2.完善矿井防治水设施(1)加强矿井排水系统建设,确保矿井排水能力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2)对矿井排水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加强矿井防水隔离层建设,防止水源侵入矿井。
3.强化矿井防治水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矿井防治水责任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责任。
(2)制定矿井防治水应急预案,提高矿井应对水害事故的能力。
(3)加强对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防治水措施落实到位。
4.提高矿井防治水技术水平(1)加强矿井防治水技术研究,引进先进的防治水技术。
(2)开展矿井防治水技术培训,提高矿井防治水队伍的专业素质。
(3)加强矿井防治水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矿井防治水水平。
五、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阶段(1个月)对矿井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矿井水害原因。
2.制定方案阶段(2个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3.实施阶段(6个月)按照制定的方案,加强矿井防治水设施建设,开展矿井防治水技术培训,强化矿井防治水管理制度。
山西煤矿水害防治措施引言在煤矿开采中,水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山西作为中国主要的煤矿生产省份之一,面临着煤矿水害防治的挑战。
本文将解释山西煤矿水害的特点,并介绍一些常用的防治措施。
山西煤矿水害特点山西的煤矿水害主要包括煤层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涌水问题。
以下是一些在山西煤矿中常见的水害特点:1.煤层水涌出量大:山西的煤层厚度大,煤层含水量高,因此煤层水的涌出量相对较大。
2.水质较差:山西的煤层水和地下水大多含有硫酸盐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因此水质较差,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3.水害多发区域集中:山西的煤矿水害多发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例如潞城、阳泉等地。
防治措施预测与监测预测与监测是防治煤矿水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集和分析岩层、地层、煤层等数据,以及监测涌水和水质变化,可以提前判断水害的发生可能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用的预测和监测手段包括地质钻探、地下水位监测、水质分析等。
压力消除压力消除是防治煤矿水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改变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压力,可以有效控制煤层水和地下水的涌出。
常用的压力消除手段包括抽水排涝、地下水封堵等。
封堵与阻断封堵与阻断是控制煤矿水害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修复或加固煤层、地下巷道等地质构造,可以有效阻止水体的涌入和泄漏。
常用的封堵与阻断措施包括地下注浆、堵漏材料封堵等。
排水处理排水处理是解决煤矿水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煤层水、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处理和分流,可以减少水害对煤矿开采的影响。
常用的排水处理措施包括建设排水系统、引水工程等。
水质处理水质处理是解决煤矿水害中水质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对水体进行处理,可以降低水质污染的程度,改善水质状况。
常用的水质处理手段包括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等。
总结山西煤矿水害防治措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预测与监测、压力消除、封堵与阻断、排水处理和水质处理等措施来有效解决。
只有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才能进一步完善山西煤矿水害防治的体系,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煤矿水害的防治措施摘要煤矿水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水害的形成主要有自然水害和人为水害两种,其中人为水害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矿山开采规划和水文地质调查来预防和解决。
本文将主要介绍煤矿水害的分类、成因以及防治措施。
1. 煤矿水害的分类根据水与煤层的关系,煤矿水害可分为以下几种:1.1 煤层渗水煤层渗水是指地下水渗入煤层中,使煤层中的水位升高,产生渗透压力,引起矿井巷道和煤层水害。
煤层渗水有地下水、河水、降雨水、化工废水等。
1.2 煤层断层水煤层断层水是指煤层断层处的地下水,因为断层中的水流速度快,比普通地层的地下水流速快很多,容易破坏支护,形成煤矿水害。
1.3 煤矿井下积水煤矿井下积水是由于采掘过程中煤岩体的破坏和井下排水不畅造成的井下水体积水。
井下积水在煤矿生产中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因为井下水严重影响了生产和安全。
煤矿水害的成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 矿山开采规划的不合理煤矿开采规划不合理是造成煤矿水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开采过程中,煤矿进退路不对称、采高过大、采面过宽等开采不规范的情况,会导致水流失控,形成水害。
2.2 水文地质调查不到位水文地质调查不到位也是造成煤矿水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对煤层和煤矿周围地质环境的水文地质调查不到位,无法了解煤层渗透特点和地下水流动情况,难以对井下水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水害。
2.3 支护不到位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支护的不到位是造成煤矿水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时候,因为采煤层较厚,所以支护就力度过大,会引起煤炭裂隙的深度和宽度加大,从而导致煤层渗水过多,影响煤矿生产和安全。
3. 煤矿水害的预防及治理措施煤矿水害既是一个长期性的大问题,也是一个紧迫性的难点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案和措施来有效预测和治理煤矿水害,才能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3.1.1 确定合理可行的开采方案采取合理的采煤方式和技术方案可以减少渗水的发生,同时,精确的采高、采距控制可以减少煤层裂隙的出现,减轻煤层渗水数量。
煤矿水害事故隐患及防治措施一、煤矿水害的基本知识一、煤矿水害的基本知识(一)煤矿水害凡影响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灾,都称为煤矿水害据统计,建国以来,在我国煤矿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水害居第三;平均每次事故死亡7.06人,仅次于瓦斯和火灾事故。
对我市而言,水害是特别可能造成重特大事故的主要因素。
矿井水害的类型有以下几种:对症下药定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矿井漏水两来源,包括地下和地面;1、地表水水害:水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江、河、湖、水库、沟渠、坑塘等)。
水源通过井口、采动冒落带、岩溶地面塌陷或熔洞、断层带及煤层顶底板封闭不良的旧钻孔充水和导水进入矿井。
例如:1998年闽北地区突发洪灾,地处河流附近的煤矿,因河水暴涨而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老空水水害水源是古井、水窑、废巷及采空区的积水。
当采掘工作面接近或沟通时,老空水进入巷道或工作面,造成事故。
这是我市煤矿水害的主要类型。
例如:1997年7月23日永定某矿上部小煤窑采空区透水,死亡3人。
3、孔隙水水害龙永煤田煤系地层岩层含水性属弱——中等,但受大气降水补给明显,受其影响,表现为季节性4-9月份涌水量明显增大。
4、岩溶水水害龙永煤田煤系地层中无灰岩,但受构造影响,直接与栖霞灰岩接口,由断裂沟通岩溶水进入矿井造成水害。
例如:龙岩某基建井受岩溶水的严重影响,不得不在投资1300多万元,被迫下马。
5、裂隙水水害水源为砂岩,砾岩等裂隙含水层的水,常受地表水或其它含水层补给,通过冒落带,断裂带,采掘巷道揭露顶板或底板砂岩水,或者封孔不良的老钻孔导水进入巷道或工作面。
二、《煤矿安全规程》对矿井防治水的主要规定1、煤矿企业应查明矿区和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煤矿企业必须定期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和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井上、下工程对照图上标出其井田位置,开采年限、积水情况。
煤矿水害防治措施
煤矿水害防治措施
1、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的探放水原则,从源头杜绝水害事故的发生。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组织机构,将水害防治工作纳入领导职责。
4、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及本单位的水害情况,配备满足
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5、矿井的井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楚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查
明水害情况,在水害情况未查明前,严禁进行采掘活动。
6、发现矿井有透水预兆时,应当立即停止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采掘作业,撤出作
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查找透水原因,采取有效安全措施。
7、矿井应当对职工进行防治水知识的教育培训,保证职工具备必要的防治水知识,提高防治水工作的技能和抵御水灾的能力。
8、矿井防水煤﹙岩﹚柱留设:﹙1﹚采空区保安煤柱30米;﹙2﹚矿井断层保安煤柱40米;﹙3﹚平巷及釆区上﹙下﹚山煤柱20米;﹙4﹚井田边界煤柱30米。
矿
井在采区设计及采掘过程中严禁开采防隔水煤柱。
9、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应当编制探放水设计,确保探水警戒线,采掘作业点距离
有水患威胁区域60米定为探水警戒线,进入探水警戒线作业,必须全程探水,并
采取防止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
探放水设计由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经矿总工程师组织审定同意,按设计进行探放水。
10、探放水原则: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和《井下探放水规范》要求,我矿在采
掘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的探放水原则进行探水作业。
﹙1﹚接近水掩或者有积水的井巷、老空或者相邻煤矿;
﹙2﹚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暗河、溶洞和导水陷落柱;
﹙3﹚打开防隔水煤﹙岩﹚柱进行放水前;
﹙4﹚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断层破碎带;
﹙5﹚接近有地质钻孔;
﹙6﹚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
﹙7﹚釆掘破坏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者含水构造、煤层与含水层间的防隔水煤﹙岩﹚柱厚度不清楚可能发生突水;
﹙8﹚接近有其突水的地区。
11、探放水设备选择: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我矿井下探放水应当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
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