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

路基工程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 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2

R Sh> 0.4V sj

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

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断面布置原则

①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对于CFG桩加固至基岩的地段可放宽到100m。

②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

个横向观测断面。

③一个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

个观测断面。

④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

渡段设置距离桥头5~10m 20~30m 50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5m 20m处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⑤设计图监测断面布置

路基沉降观测分布里程

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①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 处;

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②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7m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外2m 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③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④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5m 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

⑤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

近设置。采用机动钻孔(© 108mm引孔埋设PVC<(© 49mr)和沉降磁环,

利用电磁式深层才沉降仪进行观测。分层设置,厚度大于3m时,每3m增设一组。

(5)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 )沉降观测桩:选择© 20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

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 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 49 PVC 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 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

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

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 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及12(或10)m处各设一

个位移观测边桩。位移观测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iX 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1m。并在桩顶预埋①20mn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1.0m,桩

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

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

(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8.0 1 路堤沉降变形监测断面示意图 (6)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观测方法

① 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

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 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 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路堤沉降变形监测断面示意图

沉降板 <114<

I

i 听|旺丄护

I

边桩大样图 4> 20m 钢筋 4> 20m 钢筋 沉降监测桩大样图

4> 20m 钢筋 4> 20m 钢筋 ■■-

测杆(钢管)

© =20mm

1

沉降板示意图

②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咼程。

③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

测边桩水平位移。

路基面观測•咗

—沉降板

N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线路观测示意图

①观测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士1.0mm,读数取位至0.1mm 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士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士2.5 〃。

②观测频次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

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

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3)沉降观测要求

①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非预压地段,此时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也未填筑,在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范围内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置要

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待预压土卸载时,临时沉降观测桩随之拆除或废弃沉降板测杆随之降低,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铺设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沉降。

②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③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

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

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④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⑤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

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

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⑥元件保护要求

I .各工区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II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皿.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IV .各工区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兀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7)资料整理要求

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按照沉降评估单位规定的格式输入电

脑,并进行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

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观测的荷载- 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格式详见附表,以书面及Excel 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

2、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控制标准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

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

(2)一般规定

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3)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3)观测技术要求

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 20~ 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5m 20m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2)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同时在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

3)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

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观测精度、频次及资料整理要求同路基。

____________ 以下无正文 __________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 u r den pers?nlichen f u 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 e 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a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a des fins commerciales.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TO刀bKO g^H^rogefiko Top^ieno 刀b3ymmcoi6yqeH u耳c 刀egoB u Huetgo 刀冰Hbi

ucno 刀b3OBaT BCH B KOMMepqeckux qe 刀HX.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 路基沉降观测细则 (DK0+000- DK131+434.12) 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年十一月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总则 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 列要求: (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 点位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

(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 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 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 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四、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严格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应进行两次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用科傻软件平差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2、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固定的观测路线和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和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路线、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当发现沉降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检,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核,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整理)铁路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 1、一般规定 (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梁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核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桥梁变形控制标准 (1)梁部 梁部变形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轨道铺设后,无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10mm。 (2)桥梁墩台 桥梁墩台基础的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无砟轨道):≤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无砟轨道):≤5mm 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3)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 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 3、变形观测方案 (1)观测点布置 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连续梁的一联根据联长的大小设置18~28个观测标;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 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三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每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设置在支点、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三孔一联设置18~28个观测标,四孔一联设置32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跨中及1/4跨中附近设置;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规定设置观测标。 2)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3)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埋设位置详见下图所示。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达到的基本要求 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 1、桥梁: 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 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 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 1、桥涵: 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 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 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 2、隧道: 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3、路基: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设于双线路基中心。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3.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路基过渡段观测断面根据沉降观测细则要求应在距不同结构物起点1m、10m、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位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3.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换填地段设有沉降板)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用0.15m用C15砼浇筑固定。 沉降板埋设: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PVC管)组成。钢筋砼底板尺寸为50*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砼预制,断面采用15*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设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十字线。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

路基工程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 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2 R Sh> 0.4V sj 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

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断面布置原则 ①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对于CFG桩加固至基岩的地段可放宽到100m。 ②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 个横向观测断面。 ③一个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 个观测断面。 ④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 渡段设置距离桥头5~10m 20~30m 50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5m 20m处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

摘要:结合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提出了沉降测量的重要性,详述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以确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更加发展迅猛。然而,速度达 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即旅客感受的舒适度因速度的提高而恶化。因此,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路基沉降观测对控制铁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汉宜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对路基沉降观测技术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正确、完整地观测及分析,掌握、控制路基观测可以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工程设计及施工,以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也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 汉宜高速铁路区间正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按设计速度200km/h控制:一般地段 150mm;路桥过渡段80mm;沉降速率40mm/年。汉宜铁路HYZQ-6标段六项目部门起止里程桩号为DK265 490.27~DK275 849.3,共计10.36公里,其中路基约4.3公里,沿线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其沉降观测分以下内容。 1 沉降观测的目的 1)根据观测数据控制、调整填土速率;2)预测沉降趋势,确定预压卸载时间和结构物及路面施工时间;3)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4)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5)通过实测沉降量,预测沉降量并验证设计合理性;进行设计的再优化,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量。 2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美国Trimble(DINI)精密水准仪,铟合金水准尺;索佳SET1X全站仪。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3 路基沉降观测技术与要求 3.1 观测断面设置原则 3.1.1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3.1.2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a.基底沉降监测:每200m设一个监测断面。b.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m左右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起始位置各设一个观测断面。c.路基面沉降监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肩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公司工程部) 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向莆铁路路基施工期间必须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通过现场的沉降观测、分析、评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 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 6.过渡段沉降观测(路桥、路遂、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A.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B.观测点应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也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C.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D.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E.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定期复核校正。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的趋势。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 路基沉降观测是指对道路基础的沉降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通过路基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道路基础的变形状况,为道路维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下面是路基沉降观测的相关规范。 一、观测设备和工具 1. 观测设备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具备必要的精度和可靠性。 2. 观测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并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设备和工具应放置在安全、稳定的位置,以确保观测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二、观测频率和时段 1. 路基沉降观测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测频率,通常为每季度或每半年观测一次。 2. 观测时段应选择在相对稳定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进行,以减小外部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三、观测内容和要求 1. 观测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通常应选择在路基上平均分布,并考虑到不同地质和工程条件的影响。 2. 每个观测点应设置固定标志,以确保观测点的稳定性和可追踪性。

3. 观测内容应包括路基沉降量和变形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地表沉降、标志物位移等方式进行。 4. 观测数据应记录在册,并及时汇总和分析。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 1. 观测数据应经过质量控制和处理,包括数据去噪、异常值剔除等。 2. 观测数据应根据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3. 分析结果应与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对比,评估路基的沉降情况。 五、报告和应用 1. 观测结果应及时归档并编制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分析结果等。 2. 观测报告应提供具体的路基沉降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3. 观测报告还可以用于道路维护和修复计划的制定,以及工程设计的改进和优化。 总之,路基沉降观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道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准确的观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路基沉降问题,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同时,规范的路基沉降观测也为相关科研和工程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测数据和实验平台。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实施细则根据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对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的评估要求特编制此细则,要求各工区测量人员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认真学习和落实各项技术要求. 1编制依据与涉与的规X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铁路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客运专线铁路竣工验收暂行办法》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X》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工程测量规X》 ◆《合蚌客专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细则》 2沉降评估依据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2006-185号文〕》规定:为满足对无碴轨道线下基础变形评估的需要,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铺设时机,应对客专本线桥梁、路基、隧道等线下工程进行变形监测.

3沉降评估的总体原则 1)总体原则:重点路基,兼顾桥隧,过程监控,信息化监测,快速传递数据,成果可控. 2)观测实施的重点:"数据精确、准确、可靠、与时、连续、按频次〞,规X元器件的埋设和保护,执行"三固定〞原则. 4沉降观测的准备工作 1)人员、仪器设备的准备. 2)水准基点控制网的建网:主要包括选点、埋标. 3)观测断面的确定和观测点的埋设方法与技术要求. 4)确定施测方法、施测精度、施测频率. 5)组织机构的建立. 5路基沉降观测的具体要求 5.1路基沉降观测桩的埋设 1)路基沉降观测的断面类型 ◆路基表面的沉降观测断面 ◆路基基底的沉降观测断面 2)断面间距 ◆50m、100m;软土加密;过渡段是重点要优先考虑;断面间距 要等分.

3)观测点的种类 沉降观测点的种类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 4)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铁路工程-沉降观测制度

沉降观测制度 1、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 2、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 3、派专业测量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监理,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 4、派专业测量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1)由专业监理人员釆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 (2)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 (3)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平行观测段落。 (4)监理单位“换手复测”要求:必须与施工单位观测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取数据。 (5)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记录要随时并及时整理; (6)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 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

作。 (1)监理单位编写的《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 b、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 c、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 d、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 e、监理人员对原始测量资料检查、签署情况。 f、监理人员对平行观测的检查情况。 7、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 (1)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Q、平行观测断面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 及观测频率情况; b、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c、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d、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细则1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 二.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 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同时还需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2)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三.路基沉降观测点设置原则 (1)各部位观测点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①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 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过渡地段监测断面需加密。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30m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在涵洞一侧(最好在填土较高一侧)5m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

四、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按设计图进行,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1)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 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 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位移观测桩在一般路基填筑前埋设。 (2)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Φ20mm 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有堆载预压地段在基床底层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 用M30 水泥砂浆锚固,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按国家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3)沉降板:沉降板在地基处理完成后埋设。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mm壁厚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度不小于1cm。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 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测杆顶面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铁路工程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

铁路工程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 1无砟道床地段 无砟道床地段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频率按照设计文件及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等要求执行。 (1)沉降观测内容 ①路基工程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 ②桥涵工程 主要包括桥代表性墩台沉降变形观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观测、涵洞沉降观测等。 ③隧道工程 隧道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④过渡段 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2)监测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均独立建网,网形按照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形式。每个独立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长度4km左右。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作业可用即有的控制桩;工作基点约2m 一个,设置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每个观测段落至少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变形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的精度士 1.0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变形观测实行“五固定”原则,固定的监测人员,需培训后方可上岗。 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局部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 ①路基工程 路基沉降观测期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如出现沉降异常,应综合分析,必要时延长观测期。 表-1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②桥涵工程 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预应力混凝土梁从预应力张拉完成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观测期不少于90天。 表-2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 一、概况 京沪高速铁路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是通过对线路路基、桥梁、涵洞工程的沉降观测和对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的结构安全的有效手段.京沪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应工程状况。 地质情况 二、构筑物工程沉降观测技术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 7、工程施工图纸和文件。 三、沉降观测网的建立及观测要求 1、在施工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和方法进行加密测量。 2、高程基准点一般不大于200m,以便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观测。

3、沉降观测使用DS1以上级的光学或电子水准仪和铟瓦尺。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检校,并保留检查检定记录。做好基准点的保护,发现丢桩和移动应尽快加以补齐。对基准网进行定期复测,复测周期一般为6个月。 4、沉降观测的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并应在成像清楚时段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半小时、日落后半小时内及其他不利观测的天气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仪器i脚进行检校,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5、各种观测记录薄要记录清楚、整齐、工整不得有涂改现象出现,记录错误应全行用横杠划去,提行重记。 四、桥梁的一般规定 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累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址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5、观测期内,基础观测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

沉降变形观测资料【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资料【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 指导书】 **客专(江西段)GSJXZQ-4标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编制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中铁三局集团**客专4标项目经理部二○一八年三月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应**客专(江西段)GSJXZQ-4标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 2 作业准备 2.1 资料准备图纸审核、资料收集、建立沉降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2 现场核对现场核对基准点、工作基点及线下工程构筑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涵洞、隧道、过渡段等构筑物观测点里程。 2.3 仪器配置 2. 3.1 标称精度不低于2″、 2mm+2ppmm的全站仪。 2.3.2 不低于DS05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 2.4 测量人员配备每4~5km设沉降变形监测网,测量小组一个,小组成员4人,其中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工3名。

2.5 测量人员培训测量人员上岗前均经过培训,主要测量人员要持有铁路建设测量工程师或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业务培训结业证书,持证上岗。 2.6 仪器设备检定和日常检校所有测量仪器、设备均有法定计量检定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测量仪器有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均要进行检校。 3 主要技术要求 3.1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 3.2 铁建设[2009]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及条文说明 3.3 《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 号文) 3. 4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3.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3.7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 3.8 铁道部相关规定。 4 测量程序及工艺流程 4.1 测量程序测量准备观测网布设观测网测量观测网复测与维护 4.2 测量工艺流程图4.2 测量工艺流程框图 5 测量要求及质量标准 5.1 测量方法 5.1.1 二等水准测量 1 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见表5.1.1-1。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细则

目录 一总则 (1) 二技术依据 (2) 三组织管理 (2) 四职责 (2) 1.职责 (2) 2.测量阶段 (3) 五沉降变形测量 (4) 1.基本原则 (4) 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 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 4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 5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 6 测量过程具体要求 (8) 六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 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 2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 七附表 (17)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总则 新建昆明铁路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路基的沉降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有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因此,观测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为适应昆枢东南环线工程对路基(含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的统一,为路基工程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特制订

本细则。 二技术依据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2009-12-01实施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交桩资料表》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提供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 J447-2005) 新建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设计文件 铁道部有关规定; 三组织管理 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负责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管理工作。沉降变形观测配备专职人员2~3名组长沉降变形观测组。 各测量组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和专职测量员。 四职责 1.职责 1. 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职责:负责本标段测量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代表本标段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范(QCR9230-2016)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 Q/CR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 Q/CR9230- XX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f Railway Engineering (报批稿) 2016-11-1发布2016-11-1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主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批准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 实施日期:2016 年 11 月 1 日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6 年·北京

前言 本规程根据原铁道部《关于印发 2011 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函[2011]10 号)的要求,在《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的建设、运营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的成功经验编制而成。 本规程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路基、桥梁、隧道、预测与评估;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总则中对规程的适用范围、沉降变形观测的时间、仪器检定等进行了规定。 2.基本规定中明确了建设各方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平行观测数量,规定了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复测、观测等级、观测精度、观测路径等测量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设备、观测数据整理的要求,并规定了沉降变形异常及数据异常的反馈和处理。 3.明确了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重点,规定了路基的观测期以及观测断面间距、观测点布置、观测频次等要求以及沉降观测的起始时间,并对加密或降低沉降观测频次的情况进行了规定。 4.明确了桥涵的沉降观测与评估范围、规定了桥涵的观测期、观测点布置、观测频次等要求。 5.明确了隧道的沉降观测与评估范围,并规定了隧道的观测期、观测点布置、观测频次等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