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和叶柄特征变化的研究_高巍
- 格式:pdf
- 大小:898.47 KB
- 文档页数:4
黑龙江省中熟大豆品种叶片主要生理性状的变化费志宏;薛盈文;刘梦红;朱洪德【摘要】对黑龙江省1981-2010年间育成的30个中熟大豆品种叶片主要生理性状遗传改良的研究表明,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年代推进而增加;产量与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呈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可以作为高产育种选择的指标性状.【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大豆;生理性状;遗传改良【作者】费志宏;薛盈文;刘梦红;朱洪德【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大豆产量增加取决于品种的遗传改良和耕作栽培条件的改善,其中遗传改良使大豆产量每年增加0.5%~1.0%[1-5]。
产量增加的同时,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理性状也表现出明显的改进,与农艺性状相比,生理性状的变化幅度较小[6]。
Morrison等[7]研究了加拿大大豆品种生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58年来大豆品种的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产量与收获指数、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
赵洪祥等[8]对吉林省82年来育成大豆品种产量和叶片生理性状变化的研究表明,R2期大豆叶片的比叶重、硝酸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随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进而增加,并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本试验通过对黑龙江省1981—2010年审定的30个推广面积大的中熟大豆品种叶片主要生理性状的研究,了解大豆改良过程中叶片主要生理性状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叶片生理性状作为大豆高产育种选择指标的可行性,为黑龙江省大豆高产育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吉林省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作者:梁福田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随着大豆生产和食品、饲料等工业的发展,外贸出口的增加,对大豆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大豆育种不断需要类型丰富的抗源和优良种质。
为推动吉林省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大豆育种工作,针对吉林省多年来栽培大豆的特点,谈谈大豆种质资源及利用情况。
关键词:种质资源;搜集和保存;研究;利用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26-11 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吉林省现在所保存的大豆种质资源有少部分是解放前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是解放后搜集的,在1956年全省有计划地广泛调查搜集了地方品种,1979年又进行了补充征集,共搜集保存了800多份,其中地方品种有600多份,半栽培类型的秣食豆有70多份,育成品种有90份,优良品种有40多份。
2 种质资源的研究自“六五”期间开始,吉林省的农科院就与白城地区农科所等有关单位合作,对吉林省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开展了农艺性状、抗病虫性和化学品质三个方面的鉴定评价研究。
2.1 种质资源的植物学与农艺性状吉林省大豆种质资源以黄种皮大豆为主。
深色种皮大豆也相对较多,占24%,这个比例低于东北地区30%而高于全国10%的比例,其来源的地理分布是:青大豆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地区,尤其以通化地区为集中;黑色大豆全省各地均有分布;褐色大豆,特别是秣食豆以西部地区较为集中;双色种皮大豆吉林省极少。
生育期96~144天,按我国北方春大豆区生育期类型划分,包括从极早熟至晚熟六个类型。
全省以中熟类型为集中,占58.2%;中早熟和中晚熟两个类型也占有较大比重,生育期类型的地理分布与本省气温、降雨和土壤条件相适应。
东部山区和半山区由于地势、地形复杂,生育期类型也较多;中部四平地区中晚熟类型比例较大,长春地区中早熟类型比例大;西部平原,虽然热量条件充足,但由于多风干旱,土壤瘠薄,中早熟类型也占相当比例。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 34(7): 1259−1265/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862)作者简介: 赵洪祥(1973−),男,吉林长春人,在读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方面的研究。
Tel: 0431-********;E-mail:zhaohongxiang1973@*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徐克章(1954−),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作物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方面的研究。
Tel: 0431-********;E-mail: kzx0708@Received(收稿日期): 2007-11-13;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8-02-02.DOI: 10.3724/SP.J.1006.2008.01259吉林省82年来育成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叶片部分生理特性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赵洪祥1,2 徐克章1,* 杨光宇2 杨春明2 边少锋2 陆静梅3(1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 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吉林长春130124; 3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130024)摘 要: 对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42个大豆品种叶片部分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表明, 大豆产量随育成年代的推进呈线性增加, 82年增加了95.94%, 平均每年增加1.17%; 与此同时, 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年代推进而增加, 且与产量呈正相关; 在V 4期(第4节期, 主茎第3个复叶全展), R 2期(盛花期), R 4期(结荚盛期), R 6期(鼓粒盛期)等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理指标变化不同, 把它们作为选择高产品种的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硝酸还原酶活性在V 4期、R 2期、R 6期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在所有指标中表现最稳定, 作为高产品种的选育指标最具可行性。
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对东北SMV1号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摘要采用人工摩擦接种鉴定方法,对2004―2008年吉林省选育的30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针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1号株系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结果表明:对1号株系表现抗病及以上的品种18份,占参鉴总数的60.00%,表现感病的品种4份,占参鉴总数的13.33%;对3号株系表现抗病及以上的品种7份,占参鉴总数的23.33%,表现感病及以上的品种15份,占参鉴总数的50.00%;对1号和3号株系均表现抗病及以上的品种7份,占参鉴总数的23.33%。
关键词大豆;新品种(系);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中图分类号S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24-0019-02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在我国各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1-3]。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4-6]。
该研究对2004―2008年吉林省选育出的30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针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的抗性鉴定与评价,明确其抗性表现,以淘汰感病品种,选出抗性品种推广种植,防止病害流行造成损失。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2004―2008年参加吉林省大豆新品种抗病性鉴定的30份大豆新品种(系),来自全省各育种单位。
1.2 病毒株系经过鉴别,寄主的大豆花叶病毒1号和3号株系是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其中1号株系是弱毒株系,3号株系是强毒株系。
在防蚜网室内通过无病繁毒寄主进行扩繁[7-8]。
1.3 鉴定方法人工接种鉴定在防蚜网室内进行,参鉴材料按照生育期顺序排列,每品种种植行长5 m,1行区,10 cm等距点播。
每10份参鉴材料间设1组抗病和感病对照品种。
每份材料连续鉴定2年,以记载的最高发病程度,对鉴定材料进行抗病性评价。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 34(6): 1042−1050/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862)作者简介: 郑洪兵(1980–), 吉林白城人, 研究实习员, 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生理研究。
E-mail: zhenghongbingsu@*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徐克章,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植物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
Tel: 0431-********; E-mail: kzx0708@Received(收稿日期): 2007-10-08;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7-12-21.DOI: 10.3724/SP.J.1006.2008.01042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郑洪兵1,2 徐克章1,* 赵洪祥2 李大勇1 杨光宇2 刘武仁2 陆静梅3(1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8; 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中心, 吉林长春 130124; 3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摘 要: 以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 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种子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 根据回归方程计算, 产量从1923年的1 197.80 kg hm −2到2005年的2 305.54 kg hm −2, 82年来增加了 1 107.73 kg hm −2, 平均每年增加14.60 kg hm −2。
随着产量的提高, 株高降低, 主茎直径增加, 节数增多, 节间缩短, 分枝减少。
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 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复叶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 <0.05), 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于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 产量与株高、单株分枝数和倒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5), 表明大豆产量的遗传改良过程中, 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 库容量增加, 源器官叶片的同化能力增强。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系统的优化大豆是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之一。
不但其再生系统受基因型限制严重,而且其转化效率还会受到转化条件、选择性标记选用等因素的严重影响。
本研究以再生能力较强、外植体较小的大豆[Glycine max(L.) Merr.]品种吉林小粒1号为材料,选用农杆菌菌株EHA101,采用npt Ⅱ基因作为选择标记基因,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系统进行了优化,获得的再生植株PCR阳性率可达9.4%,且便于进行规模化转化。
氯气熏蒸和升汞消毒两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对比试验表明,氯气熏蒸消毒法比升汞消毒对种子活力的影响更小,氯气熏蒸法具有种子萌发率高、无菌苗生长整齐一致便于取材、诱导出丛生芽所需的时间较短等优点。
保留子叶大小对丛生芽分化能力影响的对比试验表明,当保留2/3、3/3子叶时,每个外植体分化出丛生芽的数量分别为4.0个和3.7个,显著高于保留1/2子叶时的2.9个,芽的高度也明显高于保留1/2子叶时。
采用npt Ⅱ基因作为选择标记基因,Km的筛选浓度在丛生芽诱导阶段为50mg/L,在芽伸长阶段为30mg/L。
不同处理条件对农杆菌转化效率影响的对比试验表明,共培养pH值、负压处理时间、共培养时间、预培养时间都会影响转化效率,影响程度依以上顺序递减。
最佳处理组合为侵染前外植体在4℃低温下预处理1天、侵染时-0.06Mpa抽真空5分钟、共培养3天、共培养培养基pH值为5.4。
优化后的转化流程为:消毒后的种子在无菌苗培养基上萌发5天,取无菌苗剥去种皮,保留4mm下胚轴,从下胚轴中间处切开,去除顶芽及初生叶获得子叶节,在子叶节部分轻微划伤。
同时准备好农杆菌工程菌液,与外植体共侵染后,将子叶节近轴面朝上插入共培养培养基。
共培养3天后将外植体转入芽诱导培养基。
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B5基本培养基(添加6-BA1.7mg/L、MES3mM、Suc20g/L,pH5.7)。
丛生芽可见时(3周至4周),切去膨大的子叶和下胚轴后将丛生芽转移至芽伸长培养基(B5基本培养基添加天冬氨酸(Asp)50mg/L、谷氨酸(Glu)50mg/L、IAA0.3mg/L、GA30.5mg/L、Suc20g/L、MES3mM,pH5.7)。
大豆新品种吉育76选育及栽培要点富健;孟凡钢;王新风;马巍;董岭超;王秀清;刘凤贤【期刊名称】《大豆科技》【年(卷),期】2008(000)003【摘要】吉育76大豆新品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选育的高产早熟大豆新品种,2005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高产、抗病、广适等特点,不但质优,而且在吉林省早熟组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居第一位,比对照品种增产11.7%.【总页数】2页(P43-44)【作者】富健;孟凡钢;王新风;马巍;董岭超;王秀清;刘凤贤【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长春,13003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长春,13003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长春,13003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长春,13003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长春,130033;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公主岭,136105;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梨树,13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03【相关文献】1.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441的\r选育及栽培要点 [J], 范旭红;郑宇宏;孟凡凡;孙星邈;张云峰;王明亮;王曙明2.优质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259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J], 张云峰; 王明亮; 范旭红; 孙星邈; 孟凡凡; 蒋洪蔚; 王曙明; 郑宇宏3.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354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J], 张云峰;王明亮;孙星邈;郑宇宏;孟凡凡;蒋洪蔚;王曙明;范旭红4.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J], 王明亮;张云峰;孙星邈;范旭红;郑宇宏;王曙明;孟凡凡5.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3512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J], 张云峰;王明亮;孙星邈;郑宇宏;孟凡凡;蒋洪蔚;王曙明;范旭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