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土石坝滑坡事故经验教训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11
三门峡水库工程教训和启示三门峡水库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主体的大型水库。
这个工程的成功建设对中国的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重视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工程初期,由于对地质情况的不充分了解和设计技术的不完善,导致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例如,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塌方等,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的重要性,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水库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设施,不仅可以调节水流,防洪抗旱,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等重要的水资源。
但是,在水库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由于规划上的失误和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导致了一些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因此,我们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加强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监督。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施工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到位,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施工方存在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工艺不规范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隐患。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三门峡水库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公众意识的忽视和社会参与的不足,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和舆论压力。
例如,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中,由于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和协商,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抗议活动。
青海堤坝事故调查总结汇报青海堤坝事故调查总结汇报一、背景介绍青海堤坝事故是指发生在青海省某水库的一起严重溃坝事故。
该事故发生于2022年5月1日凌晨,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全面了解事故的发生原因,保证类似事故不再发生,我组织了相关调查,并进行了总结及汇报。
二、事故起因1. 设计缺陷:经调查发现,该水库的堤坝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包括堤坝的坝顶宽度不足、防渗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2. 施工失误: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包括施工质量问题和施工程序不规范等方面。
3. 强降雨天气:在事故发生前几天,该地区遭遇了长时间的强降雨,导致水库积水量增加,对堤坝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三、事故过程1. 隐患暴露:强降雨导致水库积水增加,加剧了堤坝的压力,进一步暴露了堤坝的设计缺陷和施工失误。
2. 堤坝溃坝:在5月1日凌晨,堤坝超过了承载极限,发生了严重的溃坝事故。
大量水流迅速冲击下游的村庄和农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四、事故教训1. 堤坝设计要科学合理:在设计水库及其周边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情况和气候特点,确保堤坝能够承受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水压。
2. 施工要精细规范:施工人员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工作,确保施工质量,杜绝不规范操作和低质量施工。
3. 定期检查维护:堤坝的定期检查维护至关重要,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修复,防止事故的发生。
五、应对措施1.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水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监管,确保相关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害防范和自救互救的意识,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应急能力。
3.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水库工程的科学研究,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
六、结语青海堤坝事故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溃坝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对事故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了设计缺陷和施工失误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在这次事故的教训下,我们要加强监管,改进设计和施工工艺,确保水库工程的安全可靠。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害防范的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提升。
土石坝工程’2002年第2期水库土石坝滑坡事故经验教训综述牛运光(水利部建设与管理总站)1.概述土石坝滑坡是土石坝主要事故之一,它不仅使工程遭受重大损失,甚至造成溃坝失事,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此,长期以来,很多科技工作者对防止和加固土石坝滑坡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至2000年,我国已建各类水库8.5万余座,总库容达5180余亿m3。
连同其它水利工程的建成,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和水产养殖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但是,由于这些水库,多是在“大跃进”和十年动乱期间建成的,当时缺乏经验,造成水库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有些土石坝发生了滑坡事故,甚至造成垮坝失事。
截止到1980年统计,因滑坡而导致垮坝的有130座,占垮坝总数的4.37%,占全部已建成水库土石坝的0.15%;1981~1990年统计,由于滑坡而垮坝的有13座,占这10年垮坝总数的5%;到1990年止,由于滑坡导致垮坝的总共143座,占垮坝总数4.40%,占全部已建成水库土石坝的0.17%。
又据统计,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41座大型水库先后发生过1000次工程事故,但没有引起垮坝后果,经过修复,继续投入运行,其中导致土石坝滑坡事故的占5.3%。
提高我国水库土石坝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水平,防止土石坝滑坡事故,是当前水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2.滑坡事故的分析为总结我国土石坝滑坡失事的经验教训,提高土石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水平,对各类工程事故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
根据滑坡垮坝资料分析,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2.1 按库容大小分析在143座水库土石坝滑坡垮坝失事中,无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也只有一座,仅占总垮坝数的0.7%;小(一)型有27座,占19.0%;小(二)型有110座,占76.9%;情况不明的5座占3.4%。
由此可见,土石坝垮坝的绝大多数是小型水库,这主要是小型水库在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的。
土石坝的滑坡与处理探讨
,将会影响水库发挥其应有效益,严重的也可能造成垮坝事故。
本文主要针对滑坡的类型及原因,提出了土石坝滑坡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土石坝滑坡类型原因处理
土石坝坝坡的一部分土体,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平衡,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脱离原来位置向下滑移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是土石坝常见的病害之一。
对于土坝滑坡,如能及时注意,并采取适当的处理预防,则损害将会大大减轻;如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将会影响水库发挥其应有效益,严重的也可能造成垮坝事故。
1 滑坡类型
土石坝的滑坡按其性质分为剪切性滑坡、塑流性滑坡和液化性滑坡3类;按滑动面形状不同可分为弧形滑坡、直线或折线滑坡及复合滑坡3类;按滑坡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上游滑坡和下游滑坡两类。
2 滑坡的原因
滑坡的根本原因在于滑动面上土体滑动力超过了抗滑力。
滑动力主要与坝坡的陡缓有关,坝坡越陡,滑动力越大;抗滑力主要与填土的性质、压实的程度以及渗透水压力的大小有关。
土粒越细、压实程度越差、渗透水压力越大,抗滑力就越小。
另外,较大的不均匀深陷及某些外加荷载也可能导致抗滑力的减小或滑动力的增大。
总之,造成滑动力大于抗滑力而引起土坝滑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大型水库大坝滑坡原因与处理摘要:水库大坝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其建设质量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供水、防洪和发电等过程中,大型水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坝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关键。
滑坡问题是影响大型水库大坝质量的主要问题,不仅会降低其使用性能,还会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应该针对滑坡的类型及原因,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案。
本文将通过分析大型水库大坝滑坡的原因,提出大型水库大坝滑坡问题的几种处理措施,为工程建设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型水库大坝;滑坡;原因;处理措施滑坡问题会导致水库大坝建设与使用中的重大安全事故,在降低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对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在当前现代化建设当中,大型水库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因此也对水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施工因素与管理因素是导致大型水库大坝滑坡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水库大坝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等因素,也会引发滑坡灾害。
在对大型水库大坝进行处理时,应该根据滑坡产生的原因,明确滑坡处理方法的控制要点。
抢险措施、加固措施等,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大坝滑坡处理方法,解决有效解决由于施工原因和管理原因引起的滑坡问题,确保大坝运行的安全性与高效性,促进社会效益的增加。
1、大型水库大坝滑坡的原因1.1 施工原因大型水库大坝滑坡问题往往是由于施工原因所导致的。
很多大坝的施工较早,普遍采用人工上料的方式,这就会导致施工缺乏规范性。
大坝没有进行连续施工,缺乏大型水库大坝的建设经验,没有对相关施工工艺和技术进行改进,导致工程建设的质量受到影响【1】。
施工机具不能满足大坝建设的要求,以及筑坝材料缺乏合理性等,也是导致填筑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压实工作中,会出现铺填土层边缘侧向约束匮乏的问题,导致压实效果不佳。
没有对填土的含水量和干容重等进行试验,也会对压实工作产生影响。
1.2 管理原因管理制度的匮乏,会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与专业性,不能够及时发现大坝中的安全隐患,最终导致滑坡问题的产生。
水利工程工作者安全事故报告自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在我单位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
为了及时报告事故情况,并总结原因和教训,特向领导汇报如下:一、事故概述该安全事故发生在xxxx年xx月xx日上午9时许,地点位于xxxx 水库建设工地。
当时,工地上正在进行挖掘作业,意外引发了一次严重的山体滑坡,致使多名工程工作者受伤。
经过及时救援,伤员被及时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目前已无生命危险。
二、事故原因分析1.施工方案不合理该工程建设阶段的施工方案存在一定漏洞。
挖掘作业时,未充分考虑山体稳定性,施工区域的土壤质量未经充分评估。
这导致了施工过程中发生山体滑坡的潜在危险。
2.安全管理不到位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疏漏。
施工单位未与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缺乏全面了解,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同时,对工程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培养和教育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和安全设备。
三、事故教训与改进措施1.强化施工前评估今后在进行类似的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加强施工前的地质条件评估工作。
通过与相关专业机构沟通,全面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并应加强对施工方案的评审,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2.加强安全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管理。
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并制定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
同时,加强对工程工作者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定期演练机制,确保工作人员熟悉应急逃生程序,并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
3.加强沟通与协调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与相关专业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制定施工方案,确保施工作业的安全与稳定进行。
及时汇报和反馈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四、事故应急处理及伤员救治情况1.事故应急处理事故发生后,施工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工作。
土石坝裂缝原因分析以及防治处理措施综述张敏发表时间:2018-03-21T16:34:04.9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作者:张敏[导读] 摘要:土石坝是水库枢纽建筑物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坝型。
南京市溧水区水务局江苏南京 211200 摘要:土石坝是水库枢纽建筑物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坝型。
与其他坝型相比较,从经济和施工工艺方面,土石坝具有较大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土石坝数量占到大坝总数的93%。
土石坝常见的病害有裂缝、渗漏、滑坡等,如何预防裂缝的产生和对裂缝的处理是土石坝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土石坝;裂缝;防治处理 1.土石坝设计的技术要求 1.1.不允许水流漫顶,对洪水总量估计偏低、坝顶高程不足、溢洪道设计过流量偏小、水库调度运用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土石坝漫顶事故。
统计资料表明在土石坝的事故中由于水流漫顶而失事的约占1/3,所以须要设计泄洪能力足够大的泄水建筑物。
要考虑坝体沉降预留超高,防止水库近坝区的滑坡、涌浪,运行时要加强管理优化调度水库。
1.2.满足渗流控制要求土石坝易存在坝体渗流和绕坝渗流等问题。
若渗流量太大,会影响水库效益,因此在避免坝体和坝基渗透变形发生的同时,还需设计合理的防渗体并确保施工质量。
1.3.坝体、坝基稳定可靠在土石坝的事故中,由于坝体滑坡导致的险情约占1/4,所以需设计合适的坝坡坡比以保证大坝安全运行;另需考虑土石坝抗震设计烈度,确保地震发生时,坝体仍能稳定运行。
1.4.抵抗其他自然界的破坏作用土石坝还要抵抗其他自然力的破坏作用,如风浪淘刷坝坡、雨水冲刷坝体、冬季冰冻裂缝、夏季日晒龟裂、白蚁蛀空坝体等。
2 坝体裂缝原因分析 2.1 纵向裂缝(1)纵向沉陷裂缝常成直线,且多垂直向下延伸。
滑坡裂缝应为弧形,位于上游坝坡的滑坡裂缝,其两端将弯向上游;下游坝坡的滑坡裂缝,其两端弯向下游。
(2)纵向沉陷裂缝宽度较窄,一般仅几毫米到几十厘米,缝表面两侧错距较小。
03土石坝事故案例与预防措施土石坝事故是指在土石坝的建设、运营或维护过程中发生的破坏、倒塌或溃决等意外事件。
这类事故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土石坝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土石坝事故案例分析:1.1963年河南省平原县洪积湖堤坝溃决事故。
这是中国近代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土石坝事故之一、事故发生后,堤坝顶部附近的堤岸随即崩塌,造成超过26万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事故原因主要是设计不当、监测不到位以及施工不规范。
2.1975年黄河风洲堤坝溃坝事故。
这是中国经济建设时期发生的一起重大的土石坝事故,造成26万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是堤坝抗洪能力不足、设计不规范和建设质量差。
土石坝事故的预防措施:1.合理设计土石坝的设计应满足抗洪、固体、水平和稳定等基本要求。
要根据工程的地质条件、附近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流量变化趋势等因素,合理确定土石坝的高度、长度和宽度等设计参数。
2.严格施工土石坝的施工要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土石的质量和坝体的稳定性。
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测,及时发现和排除施工中的问题。
3.健全监测系统土石坝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需要通过监测来保障。
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土石坝的水位、滑坡、变形、渗流和沉降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确保坝体的稳定和安全。
4.加强维护管理土石坝的维护管理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要制定健全的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定期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修补损坏的部位,防止破损、渗漏和冲刷等问题的发生。
5.加强应急响应在土石坝事故发生后,要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抢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要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人员应对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总结起来,预防土石坝事故需要从设计、施工、监测、维护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建设和管理,才能确保土石坝的稳定和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一、事故概述2023年5月15日,我国某矿山发生边坡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救援和调查。
现将本次边坡事故总结如下。
二、事故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本次事故发生时,正值连续降雨天气,导致边坡土体饱和,强度降低,从而引发边坡坍塌。
2. 人类活动因素:(1)矿山开采设计不合理:矿山开采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边坡稳定性,导致边坡过度开采,降低了边坡稳定性。
(2)施工管理不到位:施工现场未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如超负荷运输、违章指挥等。
(3)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矿山未建立完善的边坡监测预警系统,未能及时发现边坡变形、位移等异常情况。
三、事故教训1. 重视自然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加强边坡监测预警,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边坡变形、位移等异常情况。
2. 优化矿山开采设计,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和深度,确保边坡稳定性。
3.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杜绝违规操作。
4.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改进措施1. 完善边坡监测预警系统:引入先进技术,如GNSS监测系统、边坡监测雷达等,提高监测精度和预警能力。
2. 加强边坡稳定性评估:定期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3. 优化矿山开采设计:在开采过程中,充分考虑边坡稳定性,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和深度。
4.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5.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总结本次边坡事故给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我们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加强边坡稳定性管理,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矿山安全管理水平,为我国矿山安全生产贡献力量。
第2篇一、事故概述2023年2月15日,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一起边坡坍塌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
新疆水库事故调查总结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经过对新疆水库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本次调查总结汇报如下。
一、事故背景近期,发生在新疆的一起水库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初步调查,该水库事故是由于水库坝体发生渗漏导致发生坝体溃决,导致大量水源泄漏形成洪水,引发严重的资源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1. 设计与施工问题据调查,事故水库的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问题,未考虑到地质结构和地下水位的变化等因素,导致水库坝体的稳定性不足。
2. 运营管理不善调查发现,水库管理方对水库日常巡查和维护不够重视,存在长期忽视渗漏问题,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修复措施,导致渗漏问题逐渐严重。
3. 应急处置不力事故发生后,应急响应不及时,没有有效地组织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导致人员伤亡情况加剧。
三、问题与教训1. 设计方面在水库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情况和水库的稳定性,确保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运营管理方面水库管理方应定期对水库进行巡查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营。
3. 应急预案与培训水库管理方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四、改进措施1. 设计方面加强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力量,进行全面细致的地质勘测和水文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运营管理方面加强对水库的巡查和监测工作,定期检测水库的安全指标,确保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应急预案与培训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疏散预案、救援预案等,组织人员进行定期的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建议1. 加强监管加强对水库建设、运营和管理的监管力度,加大对水库安全问题的检查力度,确保水库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2.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水库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培养他们对水库安全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3. 加大投入提高对水库建设、运营和维护的资金投入,确保水库的安全和长期可持续运行。
土石坝坝坡失稳滑坡案例
近期,中国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出现了一起土石坝坝坡失稳滑坡的案例,导致周边的村庄和农田严重受损,数十人被埋压或失踪。
据报道,事故发生于2021年7月19日晚上,当时石棉县利顺镇的一座土石坝坝坡出现了失稳现象,导致近200万立方米的土石体滑落,冲入了下方的村庄和农田。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搜寻和救援工作。
经过连续几天的抢救,最终救出了27名被埋压的人,并确认了26名死亡,3名失踪。
事故原因目前仍在调查中,但有分析认为可能和工程建设不合规有关。
据了解,该土石坝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用于水利灌溉和防洪抗旱。
但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附近的工业、农业和居民区不断扩大,土石坝的承担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而土石坝的固有缺陷,在于上部是土石交错的坝坡,容易滑坡,而下部设有仅能负载一定压力的泄洪口,不能及时有效地排放积水,也会增加滑坡的风险。
此外,近年来,四川省多地都曾发生过类似的土石坝坝坡失稳滑坡事故,这也说明该地区的土石坝建设管理和维护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漏洞。
对于这次事故,各方面应该吸取教训,认真反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加强对土石坝的监管,完善土石坝的维护措施,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从而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几座土石坝渗漏事故的经验教训(下)
牛运光
【期刊名称】《大坝与安全》
【年(卷),期】1999(013)001
【总页数】8页(P38-45)
【作者】牛运光
【作者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98.233
【相关文献】
1.几座土石坝渗漏事故的经验教训(上) [J], 牛运光
2.从我国几座土石坝渗流破坏事故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J], 牛运光
3.水库土石坝渗漏事故及控制策略 [J], 余雷;黎耀贵
4.土石坝事故分析与处理(下) [J], 王益才
5.滑坡处理工程实例连载之十五水库土石坝滑坡事故经验教训综述 [J], 牛运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石坝滑坡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分析作者:邓世东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2期[摘要]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挡水建筑物的土石坝起着拦截江河、抬高水位或形成水库的作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土石坝常常会有大坝滑坡、渗漏、陷坑、漫溢等险情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外土石坝失事约有1/4是由滑坡造成的,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就会发生严重的事故。
本文主要针对土石坝滑坡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石坝滑坡;原因;预防;处理措施中图分类号:TV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1.土石坝优缺点土石坝的坝身材料主要来自本地区,其历史悠久,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并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其自身的优点有关:①筑坝材料来源直接、方便,能就地取材运输成本低,节约大量的钢材、水泥、木材。
②适应地基变形的能力强。
③构造简单,施工技术容易掌握,便于组织机械化施工④运行管理方便,工作可靠,寿命长,维修加固和扩建均较容易。
土石坝缺点:①坝顶不能溢流②施工导流不如混凝土方便③坝体填筑量大,且填筑质量受气候影响较大。
2.土石坝滑坡的特点及滑动面的形式土石坝滑坡是稳定破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滑坡是指坝坡面一部分土体发生剪切破坏,沿某一滑动面向下坍滑。
土石坝的上下游坝坡较缓,剖面尺寸较大,一般不会发生整体滑动。
但是,由于土石坝的材料是散粒体,其抗剪强度较低,当坝体或坝基材料抗剪强度不足时,有可能发生坝体或坝体连同坝基的塌滑失稳;另外,当坝基内有软弱夹层时,也可能发生塑性流动,影响坝体的稳定。
土石坝滑坡面有三种形式,即折线形状、圆弧形状或者两种兼而有之的复合形式,发生时土工建筑物如果不是忽然经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猛烈震荡、震动,出现滑坡时,大都会出现滑坡的预兆和发展进程。
先是在土工建筑物的土坡上面或坡面出现裂缝,并且裂缝会逐渐扩大,最后变成圆弧形。
土石坝滑坡的原因及预防防护措施和加固措施土石坝是一种常见的水利工程结构,用以堵塞河道或沟渠,形成水库或调节水流。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或施工等原因,土石坝滑坡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本文将探讨土石坝滑坡的原因,并介绍预防防护措施和加固措施。
土石坝滑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性及地下水位等因素对土石坝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质构造的断层或节理破碎带会导致土石坝滑坡的发生。
土石坝所处的地层的岩性、厚度和倾角等也会影响其稳定性。
此外,地下水位的升高或变化也可能引发土石坝滑坡。
2.设计和施工:不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是土石坝滑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特征,使得土石坝在实际运用中出现问题。
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或者使用了低质量的材料,都会增加土石坝滑坡的风险。
3.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和降雨等自然灾害是引发土石坝滑坡的重要因素。
地震会引起土体的震动,进而导致土石坝的破坏。
洪水和降雨会使土石坝饱和,增加土石坝滑坡的可能性。
为了预防土石坝滑坡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和加固措施:1.地质勘察和监测:在土石坝建设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地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石坝的变形和应力状况,及时发现问题。
2.合理设计和施工:土石坝的设计和施工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特征,采用合理的坝型和材料。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质量和稳定性。
3.加强排水系统:土石坝的排水系统对于保持土体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应合理设置排水管道和溢流设施,及时排除土体内部的水分,降低土体饱和度。
4.加固土体:对于已建成的土石坝,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来提高其稳定性。
常见的加固措施包括增加坝体自重、加固坝体底部、加装防渗层、增设抗滑桩等。
5.加强监测和维护:对土石坝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至关重要。
土石坝工程’2002年第2期水库土石坝滑坡事故经验教训综述牛运光(水利部建设与管理总站)1.概述土石坝滑坡是土石坝主要事故之一,它不仅使工程遭受重大损失,甚至造成溃坝失事,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此,长期以来,很多科技工作者对防止和加固土石坝滑坡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至2000年,我国已建各类水库8.5万余座,总库容达5180余亿m3。
连同其它水利工程的建成,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和水产养殖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但是,由于这些水库,多是在“大跃进”和十年动乱期间建成的,当时缺乏经验,造成水库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有些土石坝发生了滑坡事故,甚至造成垮坝失事。
截止到1980年统计,因滑坡而导致垮坝的有130座,占垮坝总数的4.37%,占全部已建成水库土石坝的0.15%;1981~1990年统计,由于滑坡而垮坝的有13座,占这10年垮坝总数的5%;到1990年止,由于滑坡导致垮坝的总共143座,占垮坝总数4.40%,占全部已建成水库土石坝的0.17%。
又据统计,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41座大型水库先后发生过1000次工程事故,但没有引起垮坝后果,经过修复,继续投入运行,其中导致土石坝滑坡事故的占5.3%。
提高我国水库土石坝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水平,防止土石坝滑坡事故,是当前水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2.滑坡事故的分析为总结我国土石坝滑坡失事的经验教训,提高土石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水平,对各类工程事故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
根据滑坡垮坝资料分析,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2.1 按库容大小分析在143座水库土石坝滑坡垮坝失事中,无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也只有一座,仅占总垮坝数的0.7%;小(一)型有27座,占19.0%;小(二)型有110座,占76.9%;情况不明的5座占3.4%。
由此可见,土石坝垮坝的绝大多数是小型水库,这主要是小型水库在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的。
2.2 按坝型分析滑坡垮坝的土石坝,以均质坝最多,共计124座,占总数的86.7%,其次是心墙坝13座,占9.0%;其它情况不明的6座占4.3%。
这是因为均质坝施工较简便,易为群众所接受,我国土石坝中,以均质土石坝所占的比重最大。
均质坝蓄水后,坝体内浸润线较高,库水位骤降和雨水入浸,坝体排除渗水较差,土体内孔隙水压力增大等因素有关。
据J.sherard 对美国西北部65座均质坝统计,发生过滑坡的有14座,占21.5%。
为此,均质坝的坝坡稳定,应引起充分重视。
2.3 按坝高分析15水库土石坝滑坡事故经验教训综述16 坝高大于15m的滑坡垮坝共68座,占滑坡垮坝总数的48.2%,坝高小于15m的滑坡垮坝共73座,占51.8%,另有2座坝高不明。
这与整个垮坝失事的坝高比例基本一致。
2.4 按运用年限分析从福建省调查的14座水库土石坝出现滑坡,多发生在投入运行后的最初几年。
投入运行前6年内,土石坝发生滑坡的有12座,其中3年内发生滑坡的有6座;运行10年左右发生滑坡的只有2座。
从全国的一些资料来看,滑坡事故也都发生在运用初期。
据国外的统计资料,运行期发生滑坡70%是发生在前10年,其各年分布情况见表1。
从表1看出,土石坝滑坡主要在前5年,随着年限的延长,滑坡事故也逐渐减少。
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土石坝固结度在增加,抗剪强度也会加大,因而坝坡的稳定性也在逐渐提高。
为此,要特别重视土石坝运用初期的有关规定,并加强检查观测和养护修理工作。
3.滑坡的原因土石坝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组合。
一般来讲,占主导地位的是坝体内部原因,再加上外部的自然因素或运用管理不当的人为因素,因而促成滑坡。
滑坡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勘测设计方面(1)筑坝土料粒径组成的选定土的颗粒组成是影响土的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选用级配良好的土料,可获得较高密实度和低透水性。
J.L.sherard对美国西北部65座碾压均质坝的土料颗粒组成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由平均粒径为D50=0.002~2.0mm的土料填筑的所有65座土石坝中,平均粒径D50<0.006m的6座坝全部发生了滑坡;D50=0.006~0.02mm的11座中有5座发生了滑坡;D50=0.02~0.06mm的23座土坝中,只有3座发生了滑坡;D50>0.06mm的25座土石坝中没有1座发生滑坡。
山西省文峪河水库土石坝和江西省七一水库土石坝土料平均粒径D50=0.03和D50=0.04,均在上述滑坡范围以内。
据山西省水科所对77座水中填土坝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滑坡的48座土石坝中有36座粘粒含量为10%~27%,粉粒含量为52%~68%,砂粒含量为13%~30%的范围内。
粘粒含量小于10%,砂粒含量大于40%,粉粒含量小于45%的滑坡很少。
这也说明选用的筑坝土料颗粒组成对土石坝滑坡产生重要影响。
北京市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迎水坡粘土斜墙保护层砂砾料实际上缺少1~5mm中间粒径的均匀卵石和中细砂的混合料,且粗粒含量都小于或等于60%。
因此,粗粒不能形成骨架,而细料又很均匀,这种土料属于液化土料,其相对紧密度D1=0.6左右,如在地震力的持续作用下,使保护层砂砾料总应力抗剪强度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保护层水下部分滑坡。
地震后,复核坝坡稳定加速度计算,坝坡稳定安全系数只有0.75。
但这样说,不等于这些土料就不能筑坝,只要正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行,用这种土料填筑的土石坝是可以安全可靠的。
如山西省太仙河水库所用土料粘粒含量在19.6~25.8%、粉粒含量在53.8%~60.9%、砂粒含量在13.5%~23.5%,在上土石坝工程’2002年第2期述36座土石坝滑坡范围以内,但由于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成功地建成了坝高47m 的水坠坝。
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型水库土石坝坝基有淤泥层或压缩性土层,或坝脚附近有渊塘,而在勘测时又没有查清,或虽经查明,但在设计时没有提出必要的处理措施,以致土层承载力不够,筑坝后产生剪切破坏,引起滑坡。
如福建省廷洋水库土石坝在1972年加高扩建中,上游面增设粘土斜墙,但坡脚有深塘,未加处理,被迫将大坝坡度改陡至1:2。
(2)土石坝断面和结构的选定合理的坝体断面和结构是保护土石坝稳定的基本条件。
根据统计分析和典型实例,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①未能设置质量可靠的防渗和排水设施。
从导致坝体浸润线过高和坝坡大面积渗漏,以致渗透压力过大,增加了滑动力,致使坝体滑坡,属于这种情况的47座,占已查明滑坡原因的107座水库土石坝总滑坡数的43%。
②由于坝坡过陡而滑坡。
在已查明滑坡原因的107座水库土石坝中,由于坝坡过陡而滑坡的15座,约占14%。
如江西背头山和樟树墩土石坝和广西渌肥土石坝坝坡只有1:1,浙江愚溪土石坝坝坡只有1:0.8。
福建调查的14座土石坝,上游坡坡度一般为1:2.5,最缓的坡度不到1:3,最陡的只有1:1.9。
下游坡坡度一般为1:2左右,最缓的1:2.5,最陡的只有1:1.6,上游下游坝坡均偏陡,稳定安全系数小。
山东狼猫山水库土石坝背水坡只有1:1.8,湖北丹江口大坝的左岸土石坝副坝坝高达56m,其下游坡的最陡处达1:1.75~1:2,再加上施工质量差,暴雨集中,促使了滑坡。
坝坡过陡的原因:一是在设计中对坝体稳定分析所选择的计算指标偏高,以致设计坝坡陡于坝体稳定坝坡。
湖南流光岭水库土石坝,于1960年兴建,在施工期间的1968年上游坡发生滑坡,清除滑坡体,重新回填。
1975年又在上游坡滑坡,采用放缓坝坡堆石压脚处理。
在处理中,曾先后两次对土石坝做了坝坡稳定复核,采用的有关参数为C =0.026~0.03MPa,φ=16°30′~18°。
1979年发生第三次坝体滑坡,从滑坡体中取样试验,C =0.007~0.03MPa,φ=3°30′~9°22′。
由于选用的有关参数偏高,使得加固后的坝坡仍然偏陡,稳定安全系数小,促使再次滑坡。
二是为了提高水库防洪标准,盲目将土石坝“戴帽”加高,未进行坝坡稳定分析。
如山东狼猫山水库土石坝,在河南“75.8”大洪水后,提高水库防洪标准,将大坝“戴帽”加高,致使高程180m以上(坝顶高程192.5m)上下游坡坡度仅1:1.8,滑坡后,经稳定分析,安全系数小于1。
③土石坝防渗体顶高程低于正常蓄水位,当库水位超过防渗墙顶部时,大量库水渗入坝体,使坝体土料饱和,加大了滑动力,减少了抗滑力,导致土石坝下游坡滑坡。
如湖北亚沟和山东姜家夼土石坝都是因此而滑坡的。
④土石坝未设置护坡而产生滑坡。
如山东冶源水库土石坝上游坡护坡块石未延伸至坝脚,当低水位时,在水流长期淘刷作用下而坍塌,使坝坡下部抗滑体积不断减小,抗滑力不足而产生滑坡;下游均未设置护坡和排水系统,由于暴雨集中,强度大,历时长,排水不及时,使坝坡土体含水量达到饱和,增加土体重量,形成反向渗透压力,降低了抗滑力,加大了土体滑动力,造成滑坡。
3.2 在施工方面17水库土石坝滑坡事故经验教训综述18 主要体现在施工质量,它直接影响坝体土料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影响土石坝安全。
在已查明滑坡原因的107座土石坝中,因施工质量而滑坡垮坝的就有73座,占总垮坝数的68%,比重是很大的,应引起重视。
在施工质量方面主要有如下原因。
(1)筑坝土料控制不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土料上坝,湖北的狮子岩水库土石坝为粘土心墙代料坝。
坝的上下游坝壳均按代替料设计。
代替料物理力学指标设计采用:颗粒比重2.6,干容重1.79t/m3,渗透系数2×10-4,内摩擦角38°。
由于坝址处于石灰岩地区,除了坚硬的岩石外,就是粘土,无风化代替料。
把粘土心墙清基、两岸山坡开挖结合槽、土场清除表层的粘土、黑色腐植土、淤泥、树皮和草根等,都当作代替料填入,仅就干容重一项,曾取出五组15个试样,测得平均干容重为1.51t/m3,平均含水量为24%,说明干容重偏低,含水量偏高,比设计要求的代替料小很多,因而导致滑坡。
(2)碾压质量差根据统计分析,由于碾压质量差这一原因而垮坝的共有18座,占滑坡垮坝总数的17%。
最典型的如广东的三根和罗田、广西的六树、云南的老坝山等水库土石坝基本上都是松土堆成的。
湖南流光岭水库土石坝滑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施工质量差。
从滑坡体取土料试验,平均干容重仅为1.42g/cm3,说明坝体碾压不实。
湖南东坑水库土石坝坝体干容重也只有1.4~1.5g/cm3,局部坝体填土还小于1.4g/cm3,未达到设计要求,导致不均匀沉陷加大,产生裂缝滑坡。
福建岭里水库设计上游坝壳土料为中壤土,含水量要求在19%左右,干容重为1.65g/cm3。
但由于施工未严格控制,以致上游坝壳土料与心墙土料混杂,填土含水量大,碾压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