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课后拓展名言名句: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今天你所翻的一页页书,就是你明天你所数的一张张钞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别;根据收集到的聚落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难点:聚落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小明:我来自农村,家乡周围有农田、池塘。
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里有小路通往附的小镇。
【过渡】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能否试着总结出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min.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
一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学习二 聚落与环境【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地区,而、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西亚民居 东南亚民居1.西亚的房屋具有、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学生举手回答: 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这里水源充足… 这里交通便利…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目标】
1.知道聚落的类型。
2.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所处家乡的乡村或城市的照片,引入聚落的概念。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1.学生说一说多媒体所呈现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学生可自由发言,答案不限,要言之有理。
教师简单总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有较大的差异。
2.在学生探讨完城乡景观差异后,可以用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为例,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
(2)你还知道哪些聚落的形成和我们的家乡有相似之处?
教师提示:学生可先看课本P82页文字内容及图4.13,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
3.学生读课本P82页,P83页图4.14,图4.15,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归纳如下:
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的聚落呈带状。
4.学生完成课本P83页活动1、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83页活动答案: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
当地房屋的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5.学生网上查找我国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整理几个,并向大家介绍。
6.学生完成课本P86页活动,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P86页活动答案:
(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良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
谐的典范。
(2)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来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
(3)尊重当地风俗,爱护环境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