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存式自体输血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49
带你了解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一种目前广泛应用的输血方式,具体是指将患者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加以采集,通过特殊技术进行储存处理,当患者开展手术或手术后需要用血时再回输给患者体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输血手段。
自体输血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和稀释式自体输血。
本文便将针对自体输血相关知识向大众科普介绍,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自体输血作用(一)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自体输血可以避免因接受同种异体血液所致的各种血源性病原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二)避免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反应基于自体输血所用血液取自于患者自身,所以开展输血工作前,便不需要相关血型配合试验工作,因此便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输血液不合而导致的溶血性反应。
(三)避免同种免疫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自体输血可以避免因接受同种异体血液所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等各种同种免疫所致的输血不良反应。
(四)避免异体血浆蛋白所致的过敏性反应自体输血可以避免因接受异体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如血浆蛋白)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五)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风险自体输血无需进行白细胞去除,因此可以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
二、自体输血类型介绍(一)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是一种在手术前从患者自身采集血液并储存,然后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回输给患者的输血方式。
这种输血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免疫性及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导致的人为差错事故。
对于因特殊血型、特殊宗教信仰而无法或拒绝使用他人血液或血液成分的患者,这种输血方式还可以提供医疗用血保障。
在实施贮存式自体输血时,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用血计划,在手术前一个月内多次采集患者的血液并储存,在采血的同时,有时会输注一部分以往采集储存的血液以维持血容量。
在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储存的血液会被回输给患者。
储存式自体输血储存式自体输血是将自己的血液储存起来,在需要输血时使用。
它可以分为全血储存式自体输血和血液成分储存式自体输血,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胶等。
适应证包括预计术中需要输血者或健康人希望预存自体血液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稀有血型、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者、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者、准备进行骨髓移植的供者等。
禁忌证包括有细菌感染或正在使用抗生素者、不能耐受采血的严重心脏病患者、有献血反应史者、有遗传缺陷造成红细胞膜异常、Hb异常或红细胞酶缺乏使自体血液在储存期间易发生溶血者等。
病例选择标准为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液指标符合要求,需要进行择期手术且估计术中失血量较大。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版)的附件二《自体输血指南》,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液指标符合要求,行择期手术且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储存式自体输血。
采血前需要进行准备,如在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在采血前后可以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等治疗。
但对于Hb<10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此外,对于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需要慎用。
在采血前,应根据需要储备的血量来确定开始采血的时间,以确保患者的Hct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
由于蛋白质的合成和恢复血容量到正常水平需要72小时,红细胞的恢复需要1周的时间,因此采血应在术前3天内进行,两次采血时间间隔不应少于3天。
按照XXX(AABB)的标准,只要患者每次采血前的Hb>110g/L,Hct>0.34,就可以进行采血。
成年人每次采血量通常为200ml或400ml,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
老年人和身体较虚弱的人每次采血量应适当减少。
对于体重轻或儿童,采血量不宜过多,对于体重低于50kg的患者或儿童,可以参照8ml/kg的比例来估算每次采血量。
输血科实施储存式自体输血的规定Ⅰ目的为了自体输血的管理,特制定此规定。
Ⅱ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工作人员。
Ⅲ规定近年来,血源紧缺一直制约着我院临床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特别是用血量较大的手术更是难于开展,为最大限度缓解血源紧缺局面,更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经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开展自体输血业务,规定如下:一、储存式自体输血简介储存式自体输血是自体输血的一种形式,是指对患者血液和血液成分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采集、保存,当患者在择期手术的术中、术后或将来需要时,再进行回输的一种输血方式。
二、储存式自体输血申请(一)对符合储存式自体输血适应症、无储存式自体输血禁忌症的患者,相关临床科室必须积极动员其进行储存式自体输血。
(二)申请储存式自体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储存式自体输血申请单》,由科主任核准签字,送输血科预约采集日期。
(三)申请储存式自体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量及采血时间、优点、风险等,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储存式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储存式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随病历归档。
三、血液采集、储存(一)血液采集及储存由输血科负责。
(二)输血科根据自体血采集原则,结合患者状况决定采血量及次数。
(三)无菌操作采集患者自身血液。
血液采集前需出示身份证件。
输血科须配备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血液采集过程中,须由经治医师陪同,遇献血不良反应进行紧急处理。
(四)采集完毕,在血袋贴上患者主要信息标签(含姓名、科室、ID号、血型、血量、采血时间、有效期),储存于有明显标识的自体血冰箱。
填写自体输血回执单交与经治医师,作为领血凭据。
(五)检测ABO血型和Rh(D)血型,做好入库登记。
四、发血和输血储存式自体输血发血、输血依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及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
五、注意事项(一)临床科室、输血科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储存式自体输血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密切配合,保证血液采集顺利进行。
贮存式自体输血流程
一、患者评估与动员
严格掌握贮存式自体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由经治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动员。
二、预存式自体血采集
1、内网临床医技科室资料处打印《贮存式自体输血申请单》、《贮存式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并填写完整。
2、医嘱与收费:收费项目:采自体血及保存,收费代码:610804,费用33.8元/次,另外,自体血在输血科保存一天收费10元,收费项目:采自体血及保存(长期低温保存保存每天10元),收费代码:610805,费用10元/天。
代码610805由输血科录入收取。
3、提前一天与输血科联系,预约采血时间、采血地点,告知患者采血前注意事项:
采血前注意事项包括:患者采血前24h不得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采血前一天晚8时起至采血前不吃油腻食物。
采血当天早上应该正常饮水,吃早饭,不能空腹,穿着宽松舒适。
4、采血计划制定并签署《贮存式自身输血申请书》、《贮存式自身输血知情同意书》后,由临床科室通知输血科携采血袋等物品到临床科室(采血室设置在临床科室的检查室/病房,采血当天紫外线消毒检查室30-60分钟)。
5、由临床科室护士与输血科人员共同合作完成采血,将采集的血液送输血科放置自体血专用储存冰箱保存。
三、贮存式自体血回输
1、在医生工作站内开具输血申请单,将“输血方法”项改为“自体
输血”。
2、不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由护士携输血申请单、取血凭证、《贮
存式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及血液运输保存箱到输血科取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名词解释
贮存式自体输血,又称为保存式自体输血,是一种技术上的发展,它使得患者能够准备充足的血液,以确保其未来的手术。
基本上,这种类型的输血由一系列的程序组成,它使用接受者的血液,并以某种方式将其存储在室温下,以准备将来多次使用。
在这种贮存式自体输血之前,血液必须在手术当天捐献,并在当天用于手术。
通过贮存式自体输血,患者可以在手术之前准备足够的血液,以确保未来操作的成功。
贮存式自体输血的过程很简单。
病人首先到血液收集中心捐献血液,其中的红细胞用于自体输血。
在血液存储设备内,红细胞会受到一种特殊的液体成分,以预防变质。
然后,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和血浆会被分离出来,其中一部分会以液体形式存储在低温条件下,而另一部分会以干燥的形式保存在室温下,以备将来使用。
当自体输血需要时,血液中的细胞和液体成分都会被取出来,再次结合在一起,然后输入到患者的体内。
此外,在贮存式自体输血中,血液也可以通过自动设备重新组装,以准备通过输血管进行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对于那些需要准备充足血液的患者来说是特别
有帮助的。
比如,如果一个患者打算进行手术,他就无需担心当天血液不足,因为他之前已经准备了足够的血液,可以确保手术的成功。
此外,由于贮存式自体输血的血液通常是高质量的,所以它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质量,缩短血液更新的间隔时间。
总而言之,贮存式自体输血是一种技术上的发展,它使得患者能
够准备充足的血液,以确保预定手术的成功,缩短血液更新的间隔时间,并提高患者的血液质量。
由于血液可以以液体形式或干燥形式存储,因此它还可以为患者准备好随时可用的血液,以减少不必要的延迟和临时捐献的风险。
贮存式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七条及附件二“自身输血指南”,对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当动员患者自身贮血、自身输血,特制定本制度。
1、施行贮存式自身输血前经治医师应与患者及家属讲明自身输血的目的及优点,并征得患者签名同意。
2、应严格掌握自身输血的适应证:2.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血细胞比容>0.34,行择期手术,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2.2准备剖腹产的孕妇,避免分娩时输异体血;2.3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困难的患者;2.4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者;3、严格掌握自身输血的禁忌证:3.1血红蛋白<100g/L;3.2有细菌感染的患者;3.3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症、新近的心肌梗死症、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的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4有献血不良反应史并在献血后发生过迟发性昏厥者;3.5有活动性癫痫病史者;3.6有遗传缺陷造成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异常或红细胞酶缺乏使自身血液在贮存期间易发生溶血的患者;3.7贫血、出血或血压偏低者;3.8肝肾功能不良者。
4、每次采血不超过4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5、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铁剂从第一次采血前一周开始,有条件的还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6、自身贮血、自身输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贮血,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二“自身输血指南”、《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及《消毒技术规范》进行采集,采血环境及所使用的器具应执行《感染管理制度》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手术前3天完成血液采集。
7、采集血液时,必须在血袋上注明患者姓名、采血日期、血型并注明“仅供自身输血用”字样。
8、血液的贮存按照《血液入库、贮存、发放制度》中规定的条件贮存。
如果需要贮存血浆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则应在采血6小时内分离出红细胞和血浆,二者分开保存。
血浆贮存在-20℃冰箱内,红细胞可以采取高浓度甘油慢速冷冻法或者低浓度甘油快速冷冻法贮存在-80℃低温冰箱或-196℃液氮内。
XXX医院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一)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6、下列情况不宜进行血液稀释:1患者血红蛋白<100g/L;2低蛋白血症;3凝血机制障碍;4静脉输液通路不畅;5不具备监护条件;三回收或自体输血回收或自体输血是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过滤、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1、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设备,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2、回收血液必须达到质量标准;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3、血液在输注前加温,不要超过38℃;4、体外循环后的机器全血尽可能回输给患者;5、有下列情况禁止回收自体输血;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2流出的血液可能被细菌、分辨、羊水或消毒液污染;3流出血液可能会有癌细胞;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自体输血流程一.贮存式自体输血(1)贮存式自体输血的采集1、采集标准:术前血红蛋白(Hb)≥110g/L,血细胞比容(HCT)≥0.33的患者均可应用;无年龄及体重限制,无并发症的孕妇也可应用。
2、采集时间: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3、采集量: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
4、存储: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血液采集。
5、回输:术中或术后分批回输6、采集方法:①“蛙跳”式②转换式③单纯式(2)贮存式自体输血操作流程1、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填写《自体输血申请单》,向输血科(血库)预约采血。
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3、患者携带“自体输血申请单”按预约时间到输血科(血库)采集自体血。
血袋标签与异体血液标签应有醒目的区分,并填写有患者相关信息。
(行动不便的患者,输血科(血库)可提供床旁采集自体血服务。
)4、血液由输血科(血库)负责保存于专用冰箱,自身血液必须与库存异体血液严格分开。
5、术中或术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双人双核后取血回输,血液回输完毕后临床科室做好相关输血记录。
二.稀释式自体输血(1)选择病人1、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估计术中出血比较多者。
2、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33%,血小板>100x10^9/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无心肺及肝肾疾病。
(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3)稀释式自体输血流程1、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心电监护,深静脉置管,无创血压监测,巡回护士开放两条静脉通道。
2、麻醉前或麻醉后,护士经动脉或静脉采血,边采边缓慢摇动ACD储血袋,使血液与ACD液体充分混合,采血过程避免空气混入储血袋以防止污染。
采血同时经由另外一条通畅的静脉通路按常规补充累计丢失量,采血后再快速补充等同于采血量2-2.5倍的晶、胶体液,快速补充可以在麻醉诱导同时或麻醉后。
3、采血量为基础血容量的15%--20%,基础血容量(L)=体重x0. 07,血液稀释后复查HCT值和血红蛋白值,一般稀释后HCT0. 25-0. 30,以HCT值不低于25%为限。
储存式自体输血储存式自体输血可分为全血储存式自体输血和血液成分储存式自体输血。
血液成分储存式自体输血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胶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及病例选择标准(—)适应证1.一般情况好,预计术中需要输血者或健康人希望预存自体血液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2.稀有血型、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者、有多种红细胞抗体或对高频率抗原的同种抗体所致的对所有异体血不配合者。
3.曾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者或因输血产生同种免疫性抗体者,如血小板无效输注、IgA缺乏、有白细胞抗体者。
4.准备进行骨髓移植的供者在采髓前必须预存自体血液,以便抽取骨髓时回输。
5.边远地区供血困难,但手术需输血者。
6.避免分娩时输异体血(如剖宫产)的孕妇。
(二)禁忌证1.有细菌感染或正在使用抗生素者。
2.不能耐受采血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症、室性心律不齐、新近的心肌梗死症、不稳定的心绞痛、严重的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服用抑制代偿性心血管反应的药物者。
3.有献血反应史者或曾经在献血后发生过迟发性昏厥者(如献血后30-60分钟,甚至数小时内虚脱或意识丧失者)或有活动性癫痫病史者。
4.有遗传缺陷造成红细胞膜异常、Hb异常或红细胞酶缺乏使自体血液在储存期间易发生溶血者。
5.有贫血、出血、血压偏低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6.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血小板功能异常、伴有造血系统疾病或凝血系统功能异常者。
(三)病例选择标准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Hh>110g/L,Hct>0.33,血小板计数>100×l09/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行择期手术,估计术中失血1000ml以上者。
我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版)附件二《自体输血指南》规定:1.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Hb>110g/L或Hct>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储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江阴市中医院自体输血规范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病人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
或红细胞压积>0.33,行择期手术。
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T)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溶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
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三、回收式自体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即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孕产妇贮存式自体输血
一、自体输血优点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目前本院开展孕产妇贮存式自体输血,有效降低血液紧张的压力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二、操作流程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患者,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患者。
(一)适合人群
1.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
2.孕妇和计划怀孕者(避免自然分娩或剖腹产时输异体血);
3.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
4.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等。
(二)不适合人群
1.可能患有脓毒血症成菌血症或正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2.肝肾功能不良者;
3.有严重心脏疾患者;
4.贫血、出血及血压偏低者;
5.有献血史并发生过迟发性昏厥者;
6.采血可能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的患者;
7.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者;
8.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玷污者;
9.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三、开展情况
我院在率先开展孕产妇预存式自体输血技术,目前已累计开展140多例。
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1目的明确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要求,保障实施储存式自体输血的患者安全。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主要为临床科室、输血科、麻醉科等;执行人员主要包括临床医师、输血科医师及技术人员、麻醉医师。
适用于储存式自体输血的申请、自体血液采集和存取、自体血发放及回输等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储存式自体输血(Predepositauto1ogousb1oodtransfusion):受血者预先将自己的血液采集出来并储存在输血科(血库),在需要时将储存血液回输给自己的一种输血技术。
4.目标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无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临床医师负责评估患者情况及手术出血情况,提出储存式自体输血申请;与输血科医师共同制定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方案;参与预存血液的术中回输;负责预存血液的术后回输。
1.2输血科医师负责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方案,负责采血过程中患者的监护。
1.3输血科工作人员(含医生、护士)负责储存式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保存、发放。
5.4麻醉科医师负责预存血液的术中回输。
6.5临床护理人员参与预存血液的回输及患者的监护。
7.工作程序6.1适应证:稀有血型、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和预计出血量较大;既往发生过严重输血反应;拒绝接受异体输血;自愿要求且满足实施条件的择期手术患者。
6.2禁忌证:贫血;发热、感染;严重高血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主动脉瓣狭窄和脑血管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产科先兆子痫和胎儿发育迟缓以及其他增加患者风险的情况。
6.3病例选择(1)估计术中失血50Om1以上,术前Hb2110g∕1,Hct233%的患者;(2)无年龄限制;(3)心血管状况良好,有良好的肘前静脉提供穿刺;(4)患者有很好的理解和配合;(5)无体重限制(患者因近期生病或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除外);(6)非紧急情况下的以下择期手术:心血管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瓣膜病手术、冠状动脉分流术、大动脉成形术)、腹部内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胆石症、肾结石等各种脏器手术、脏器肿瘤的切除术)、骨、关节系统疾病(脊柱成形术、关节成形术)、前置胎盘的孕妇等。
肿瘤治疗的自体输血自体输血分为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3种方式。
1.贮存式自体输血这种输血方式就是把自己本身的血液预先贮存起来,以备将来自己需要时应用。
主要适用于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以及曾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肿瘤患者。
在择期手术前的数周内分次采集自体血液或血液成分,并予以适当保存,以备手术中应用。
某些肿瘤或恶性血液病患者,也可在化疗或放疗后的缓解期预存自体血液成分(如冰冻红细胞、冰冻血小板),再次化疗或放疗时回输。
调查发现有人将120例结肠癌患者分成两组,其中58例接受异体输血,62例接受贮存式自体输血。
结果术后感染率自体输血组7例(12%),异体输血组17例(27%);自体输血组术后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也比异体输血组低。
对某些肿瘤患者来说,虽然储存式自体输血是一种可行的输血方式,但近年调查发现,预先贮存的自体血大约有50%被废弃,未产生应有的效益。
原因是手术方案的更改或术中失血不多,不再需要回输。
另外,由于库血安全性的提高,自体血的好处也就减少了。
2.稀释式自体输血这是指患者麻醉后,临手术前经静脉采集一定量的自体血液,同时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以维持血容量大致正常,待手术后期或结束时再将预采的血液回输给该患者。
应用这种输血方法,手术中流失的是稀释血,可以减少红细胞的损失,减少对同种异体输血的需求。
血液稀释后降低了血液粘滞度,改善了微循环,增加了组织对氧的摄取。
目前认为在获取手术用血方面,稀释式白体输血的价值明显优于贮存式自体输血。
由于前者是在患者离开手术室之前就已将血液回输,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上的差错。
因此,随着人们对稀释式自体输血低氧状态下有关病理生理规律认识的加深,稀释式白体输血在择期手术的肿瘤患者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准备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估计术中失血600ml以上,术前Hb>110g/L,HCT>0.35,血小板>100X109/L,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就可开展稀释式白体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