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初探_尤杰
- 格式:pdf
- 大小:152.98 KB
- 文档页数:3
近十年恶性肿瘤中医治则治法进展吴时礼;徐振晔【摘要】以恶性肿瘤及中医药为关键词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近十年临床医家对恶性肿瘤所采取的治则治法.恶性肿瘤总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扶正祛邪,而具体的治法方药各个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体会则各有偏重.恶性肿瘤治则治法的确立应当基于明辨患者的正邪盛衰为前提,并将患者所接受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案纳入考量,以达到个体化、精准治疗.【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8(036)003【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治则治法;综述【作者】吴时礼;徐振晔【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恶性肿瘤已成为全世界的多发病及常见病。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具有攻伐性质的治疗方案,稍有不慎则使肿瘤患者基础情况急转直下,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或导致人瘤俱亡,直接缩短肿瘤患者生存期。
恶性肿瘤的治疗思路仍处于摸索阶段。
经过长期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以及反思,人瘤共存、带瘤生存、多学科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的观念正逐步兴起。
以人身机体“平和”为根本原则的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为了探讨中医治疗肿瘤的治则治法,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我们在此总结归纳近年来各中医肿瘤学者对恶性肿瘤所采取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进行分类综述如下。
扶正祛邪并举周仲瑛[1]认为肿瘤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其中祛邪法、扶正法地位相当。
林洪生[2]结合“养正积自除”、“去其所害,气血自生”理论,认为扶正、祛邪彼此互助互合。
潘敏求[3]也认为扶正抗癌应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扶正与祛邪二者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缺一不可,两者相辅相成。
具体的扶正、祛邪治法分论如下。
1.扶正法刘嘉湘[4]认为恶性肿瘤应当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正气充足,机体具有足够的能动性,方能遏制邪气,同时机体才能够耐受攻伐之品的损伤。
扶正,方可治癌龙华医院新的住院部位于去年刚刚投入使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十楼的肿瘤六科,窗明几净、安静温暖。
患者活动室——苁蓉驿站内,三三两两的病友们,或聊天,或看报。
苁蓉本是一味温肾补气、滋补固本的中药。
借“苁蓉”一名,还寓意着希望患者能从容生活,早日恢复健康的美好祝愿。
治癌,不独“攻”,还需“正”在中医理论中,肿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入侵,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日久形成肿瘤。
现代医学中,针对肿瘤一曰手术切除,二曰放化疗消灭肿瘤细胞。
此二法虽可祛除病灶,但在中医看来属“攻”法,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良莠不分地杀伤了人体的部分正常细胞,破坏了机体抵抗力,即正气。
1972年,龙华医院肿瘤科创科人刘嘉湘教授在全国免疫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医扶正治癌的学术观点。
“扶正法”即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和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充分发挥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
时至今日,“扶正治癌”不仅成为了中医治疗肿瘤的主流方法,龙华医院肿瘤科建科54年,历经三代学科建设人,一直以“扶正治癌”为指导,不断实践和发展,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肝癌、脑瘤等10余种常见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和防治肿瘤放化疗毒性反应的中医诊治体系。
中医治癌,全程参与对于中医治疗肿瘤,人们通常还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中医只适合手术、放化疗都不能做的晚期患者。
就拿肺癌举例,早期患者术后不需要进行放化疗,但有超过35%的患者在术后五年内会发生复发转移;中晚期患者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五年生存率更低,且面临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治疗肿瘤,其目的不止是“一切了之”,还需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
而中医治癌即可全程参与。
在早期,扶正和攻邪并重,干预肿瘤的复发转移;中期患者放化疗同时应用中医药治疗,可缓解不良反应,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晚期侧重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二:中医药防治肺癌的进展、挑战和创新思路“扶正治癌”理蟲的科学内涵*田建辉匕席志超匕罗斌I 阙祖俊2,徐宏喜3,**,刘嘉湘心*(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200032; 2.±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肿瘤研究所上海200032; 3.±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201203;4.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上海201203)摘要: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位致死原因,急需提高整体防治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疗效。
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融汇中西医学治疗肿瘤的优势,于1972年首先系统提出“扶正法”治癌的观点,经过长期系统研究,构建了“道、法、术、理”完备的“扶正治癌”学术体系,推动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从以“消 瘤为主”向“以人为本,人瘤并重”转换,提高了晚期肺癌的疗效,5年生存率达到24.22%的国内领先水平。
本文分别从机体免疫调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衰老的角度揭示“扶正治癌”的科学内涵,并引入抑制静止期癌细胞等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期进一步突破制约癌症防治效果的瓶颈。
关键词:肺癌扶正治癌正虚伏毒静止期癌细胞doi :10.11842/wst.2019.05.017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2018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最新数据表明,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位致死性疾病。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叫约70%的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尽管肺癌患者经过综合治疗有一定近 期疗效,但是这些以“消瘤”为目标的治疗策略,忽略了人体内在的抗癌能力,综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国医大师刘嘉湘基于大量临床实践,将中华文明特有的健 康疾病观融入到肿瘤发病规律的探索。
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扶正”为主治疗癌症的观点,建立了以 人为本、扶正为主、病证结合为特色的肺癌综合防治体系,将干预的重点从“人患之癌”转变到“患癌之人”,显著 提高了治疗效果,5年生存率达到24.22%3】。
刘嘉湘提出的“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现代肿瘤学的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基于“以瘤为主” 的指导思想建立了完备的诊疗体系,临床疗效虽有提高,但已遭遇瓶颈。
随着西医学基础研究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在肿瘤的细胞水平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迅速进展,促使临床治疗的手段逐步向多学科综合治疗发展。
在治疗目标、治疗思维、治疗手段上均开始表现出不同程度地向着中医思维“回归”,即逐渐出现了中西医在治疗上的“趋同”,由“以瘤为本”向“人瘤共重”转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刘嘉湘提出的“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系,经过长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经证实了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随着现代肿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扶正治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科学基础。
为客观评价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系的价值,应该将其放到肿瘤学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评估,而不是仅仅局限中医学的范畴。
“扶正治癌”学术体系是融西于中的综合疗法体系在循证医学的推动下,综合疗法成为现代肿瘤治疗学的基本特征。
刘嘉湘学贯中西,始终强调中医学的学术体系具有开放的特征。
为医者应该继承这种开放的学术传统,作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实践者,追求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应该吸收当代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而融入到中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实践中,其中包括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知识等。
他在深研中医学的同时,对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主张中西结合,扬长避短而取得最佳疗效。
他积极研究外科手术、化疗药物、放射治疗、分子靶向的治疗特色及其对机体的影响,将其融合于中医疗法体系。
例如化疗可归属于扶正治癌理论体系中抗癌一端。
中医药和化疗结合,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同时增加中医药抗癌的力量。
临床上放射疗法则具有良好的消瘤效果,但在治疗的同时往往并发各种炎症,具有温热之性,易伤阴耗液。
据此刘嘉湘认为放射疗法也可归属于中医扶正治癌体系中的抗癌药物。
目前临床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则具有调节肿瘤增长的作用,但本身具有容易耐药,出现皮疹、腹泻、乏力、甲沟炎、口腔溃疡等特征,在抑制肿瘤的同时出现耗气伤阴蓄热的表现。
【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法”治癌,领衔研发三种国家级新药潜心学习研究中医六十余载,诊治肿瘤患者50余万例,上海中医大附属龙华医院刘嘉湘教授以“中医扶正法治癌”的卓越学术成就,荣膺第三届“国医大师”。
喜讯传来,刘老说,“中医药学是个伟大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目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国医大师于我而言,是一种鞭策,更激励我不断努力创新,为中医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扭转“攻杀”为主的治癌方向中西医治癌一度以“攻、杀”为主,疗效并不理想。
1971年,刘嘉湘总结108例晚期肺癌,发现辨证治疗后近期有效率为56.5%,存活1年以上者39例;以攻为主(单独用肺五方)治疗18例却无一例存活超过1年。
这一研究,为刘老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中医治肺癌应以辨证论治为主要原则,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扶正法”治肺癌由此呈现雏形。
刘嘉湘回忆,扶正法治癌的思路,缘于自己多年来的行医经验积淀。
上世纪60年代,他师从名医张伯臾。
张先生问诊有两大特点,临证以察舌苔为主辅以脉象,辨证更为精确,治疗更为有效;用药精简,既善用伤寒经方,又精通温病时方,由此收获良好临床疗效。
在对肿瘤的研究方面,刘嘉湘坦言,庞泮池先生堪称启蒙老师,先生应用中医药治疗妇科肿瘤颇有方法,早在半个世纪前,已通过辨证法将宫颈癌进行分型,有的放矢施治。
基于此,这位新晋“国医大师”率先系统提出: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医“扶正法”治癌,强调以人为本、采用扶正与祛邪、辨证与辨病、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除瘤存人”、“人瘤共存”目的,就此开创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思路、新方法。
中医转让成果首获国际肿瘤界认可中医要原汁原味,也要不断创新。
刘嘉湘研制出国内首个口服治疗肺癌的新药——金复康口服液。
“说起这一创新,主要源于我的患者杨泉生。
”杨泉生夫妻俩都罹患胃癌,长期在刘老门诊处随访,一次偶然机会,杨泉生被蛇咬伤,服用“季德胜蛇药片”,却没想到,胃部癌症病灶因此缩小。
281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9.04.007中医扶正法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刘苓霜,张朋,姜怡,沈丽萍,刘嘉湘†上海中医药大学 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32摘要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免疫疗法治疗肺癌成为研究热点。
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创立的“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和方法指导肺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中医;扶正法;肺癌;免疫调节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加重、人口老龄化加剧,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8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新增肺癌病例达到209万人,死亡病例达176万人,在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1]。
近年来,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早期手术肺癌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但仍有部分患者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晚期肺癌放化疗疗效已达瓶颈,分子靶向治疗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和普遍的耐药。
因此,肺癌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1 肿瘤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为肺癌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取得重大突破,以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已用于多种肿瘤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成为继手术、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后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方式[2-3]。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有关“抑制负向免疫调节用于肿瘤治疗”的原创发现,以及在抗肿瘤治疗以外的免疫学基础研究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4](图1)。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记上海市中医医院教授田建辉 王 芳 申 娜直到现在,田建辉还记得老家伏牛山下那个种满了中草药的医馆。
春天,医馆的院子里花香四溢,生机勃勃,鹤发的老先生给了他关于中医最初的启蒙教育。
后来,他怀揣着这份对中医的神往、悬壶济世的理想,从河南到上海,历经20余年成为国医传承人。
多年来,田建辉始终秉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诊疗理念,传承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创新中医肿瘤防治理论体系;从免疫调控着眼揭示肺癌发病的核心机制,丰富“正虚伏毒”理论;同时,又以妇科肿瘤为切入点,研究“异病同治”,建立抑郁与肿瘤共病模型,揭示“调神”之内涵。
怀着特有的中医药情怀,他孜孜不倦地总结传承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科学原理,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向恶性肿瘤发起了一次次挑战。
从中医到西医,带着问题深入肿瘤学20世纪70年代,田建辉出生于河南鲁山墨子故里,当地距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不过百余公里。
田建辉家的邻居是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开馆坐诊,求医问药之人络绎不绝,时人都尊一声陈先生。
儿时的田建辉一次次目睹陈先生妙用针灸和中药帮助附近部队官兵和乡亲解除病痛,心里肃然起敬。
又因时常聆听陈先生讲解中药知识,多次在其指导下到伏牛山采草药,他早早便对中医这门学科心驰神往。
1988年,田建辉开始系统学习中医针灸。
因刻苦用功,1992年便开始用针灸临证治疗疾病。
1997年,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能力,他又考上中原针灸名家孙六合教授的研究生。
孙六合是针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症的大家,尤擅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胸水、腹水。
在孙教授的指引下,田建辉步入了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领域。
撰写硕士论文期间,他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实习一年,受中西医结合名家邵梦扬教授、杨峰主任的影响,开始思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肿瘤上各自存在的弊端和优势,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二者,惠及患者。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2000年,田建辉考取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师从施志明教授。
刘嘉湘教授治疗肺癌经验介绍作者:吴继上海龙华医院肿瘤科刘嘉湘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教授,著名中医肿瘤专家。
从事中医肿瘤研究4JD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支气管肺癌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
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辨证为本。
抓主症,重舌诊肺癌患者就诊时多属中晚期。
此时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四诊合参,抓主症,抓主要矛盾。
通过望、闻、问、切,八纲、气血、脏腑辨证,辨明病因、病机、阴阳气血盛衰、脏腑经络虚实,制定相应的治法。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刘教授认为,肺癌发病机理主要是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毒乘虚而入,导致肺脏功能受损,宣降失司,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津液失于敷布,聚而为痰,痰凝气滞,瘀阻脉络,痰气毒瘀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
故肺癌是因虚而病,因虚致实,其疾病本质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
因此,临证须抓住肺癌本虚标实的特点,从患者诸多表现找出主症,方能准确辨证,辨别正虚与邪实。
如阴虚内热以咳嗽痰少,低热口干,心烦失眠,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为主症;气阴两虚以咳嗽少痰。
神疲乏力,气短,舌淡红或舌红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为主症;脾虚痰湿以咳嗽痰多,纳少便溏,舌淡胖或有齿印、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为主症;阴阳两虚以咳嗽气急,动则喘促,腰酸畏寒,夜尿频多,脉沉细或尺弱为主症;胸胁胀闷窜痛,肿块作胀,是以气滞为主;胸痛固定、呈针刺样,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是为血瘀;咳嗽痰多,或吞咽欠畅,瘰疬痰核,舌苔白腻.是为痰凝;咳嗽咯痰,色黄质稠,是为痰热壅肺。
当患者症情复杂,舌与症或舌与脉不相符合时,刘教授多注重舌诊,舍症从舌或舍脉从舌。
如肺癌肺脾气虚者,舌淡或淡胖兼有齿印、苔薄腻,却因发热出现乏力、咽燥、口干欲饮、脉细数等,与舌象不相符的症状,此时仍应用益气健脾法,不宜贸然加入养阴药,否则加重湿邪阻滞,愈加阻碍脾胃运化。
而重用益气药后,患者脾胃气虚得以改善,津液复生,口干诸症自愈。
2扶正祛邪。
分主次.兼标本抓主症,治疗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上海名医刘嘉湘教授治疗肝癌、肠癌的中医方一、健脾理气消积汤组成:太子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八月札15克、绿萼梅10克、金铃子9克、丹参12克、漏芦15克、红藤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苡仁30克、生牡蛎30克、半枝莲30克、生山楂12克功能:健脾理气、软坚解毒主治:原发性肝癌方解:脾虚失健、湿毒内蕴、肝郁气滞,日久成积。
故治疗当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解毒为主。
方中太子参、白术、生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八月札、绿萼梅、金铃子疏肝理气;红藤、丹参、生山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活血解毒;生牡蛎软坚化痰。
案例:曾以本方辨证加减治疗原发性肝癌102例,治后一年生存率为30.3%。
二、健脾清肠消肿汤组成:党参12克、白术12克、八月札15克、木香9克、红藤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菝契30克、野葡萄藤30克、苦参15克、生米仁30克、丹参15克、地鳖虫9克、乌梅9克、瓜蒌仁30克、白毛藤30克、凤尾草15克、贯众炭30克、半枝莲30克水煎服。
壁虎4.5克,研粉,分3次吞服。
并将本方剂的1/3(约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2次。
功能:益气健脾、理气化瘀、消肿解毒主治:直肠癌、结肠癌及胃癌、肝癌、胰腺癌。
方解:肠癌一般可分湿热下注和脾肾阳虚两证型,但临床上以虚实挟杂为多见,因脾虚运化失司,湿毒内生,久而蕴热下注肠道,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毒瘀滞凝结成积。
本方择用经药理筛选有抗癌或抑癌作用的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理气化瘀的中药组成。
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白花蛇舌草、野葡萄藤、菝契、苦参、半枝莲、凤尾草、白毛藤清热解毒;八月札、木香、生苡仁、瓜蒌仁理气利湿导滞;丹参、地鳖虫、壁虎祛瘀散结;乌梅、贯众炭敛肠解毒止血。
并采用口服与保留灌肠并用的治疗方法,使药物与癌灶直接接触,充分发挥了药物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疗效。
曾应用本方药物治疗经病理检查证实的5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治后1、3、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31.7%、20%及9.1%,其中6例治后癌肿消失,获得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