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境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医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418.36 KB
- 文档页数:2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翻译,一种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无疑是人类交流与理解的关键。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需要在理解和尊重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再创造。
近年来,语言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化了我们对翻译过程中语言特性的认识。
语言顺应论的是语言使用中变异和选择的过程,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
将这一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语言顺应论使我们重新审视翻译过程。
翻译并非简单的“解码-编码”过程,而是涉及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特性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源语言的语境中理解原文,并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重新构造文本,使得目标文本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具有与源文本在源语言语境中相同的意义与功能。
语言顺应论在翻译实践中有重要的应用。
一方面,译者可以通过顺应论来分析源语言的语境、语篇特点、语言结构等,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原文。
另一方面,顺应论可以帮助译者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灵活选择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使得目标文本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与规范。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理论也具有启示意义。
传统翻译理论往往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关系,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语言特性的转换。
而顺应论则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动态性与创造性,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语言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在翻译一份包含习语的中文文本时,译者需要先理解习语在源语言中的语境与含义,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与习惯选择适当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使得目标文本中的习语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正确理解。
语言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过程中语言特性的转换与适应。
通过灵活应用顺应论,我们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为促进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与理解作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尽管顺应论为翻译提供了许多启示,但如何将其有效地应用于翻译实践仍需进一步探讨。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谈语境制约下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一词多译现象——以《哈姆雷特》为例韩晓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一词多译现象在翻译中普遍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语境的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词义进行选择以适应语境,从而做到与原作貌合神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之作,戏剧中的用词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研究在语境制约下汉译英的一词多译现象。
关键词:语境制约;《哈姆雷特》;一词多译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女,汉,河南省焦作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48-01一、概述翻译并不是译者简单的对原文本进行字词对应,英译汉过程中常有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译法,这就是一词多译现象。
语境则要求译者在上下文的制约下根据原文本选择最贴切的译入语,不能仅仅根据字面意思忽略上下文语境的影响。
译者首先要对原文本进行理解然后再表达,应做到译本产生的效果和原文本读者感受相同。
《哈姆雷特》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他的语言艺术在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次重复出现speak,question和case等词,但是在不同的情节和语境下翻译为不同的词义。
二、语境与一词多译“字无定义,故无定类,欲知其类,必先知其上下文为何尔。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46:309)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
”并且,他将语境分类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同一个词,不同的语境之下,会有不同的意思。
译者若想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从目的语中找到和原语言相匹配的词语和表达。
一词多译,顾名思义,一个词语可以翻译为多种词义。
词义是词语,短语和语句的含义,使人们能够匹配客观事物的印象。
2021万书言:《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的文化解读顺应论视阈下《文心雕龙》中的隐喻翻译黄菁菁 阮宏芳(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摘 要:翻译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心雕龙》中的隐喻翻译对于呈现源语内涵、表达译者意图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杨国斌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顺应物理、社交和心理三个层面的语境,并在此基础上灵活使用直译、直译加注解、意译和省略四种翻译策略,以流畅易懂的现代英语展现中国典籍内涵,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心雕龙》; 隐喻翻译; 顺应论; 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32(2021)01-0043-06 引 言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且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巨著,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学精神和哲学思想。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环境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文化典籍的外译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国家正面形象。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和美学的理论之源,《文心雕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心雕龙》的英译本已达15种,呈现时间跨度长、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
[1]学界对其翻译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从术语翻译的角度出发,伍凌以宇文安译本中的“文”“神思”“风骨”为研究对象,解析译者在翻译中的过度诠释[2];李林波分析“文”“道”“纬”的英译以探讨中国古典文论在英语世界中的重构[3]。
从译者主体性差异入手,施佳胜阐述译文的差异取决于译者的语言能力、翻译策略及文化立场[4];戴文静历时梳理四个英译本,考察其翻译策略,将译者身份解码为学者型、评论型、大众型和诗人型[5]。
从其对外传播的视角出发,王毓红主张在翻译中应凸显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论的创新融合,推动中国文论的对外传播[6];胡作友等从意识形态与翻译交互影响的角度比较研究两个英译本,提出《文心雕龙》的外译有助于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7]。
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作者:宋春燕来源:《卷宗》2017年第16期摘要: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论,并从顺应的角度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传递信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为中医英语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将语用学理论引入中医英语翻译研究,结合中医翻译实例,主要从文化语境顺应关系和语言结构客体顺应关系两个方面分析顺应论对中医英语翻译领域的启示。
关键词:中医英语;顺应论;文化语境;翻译研究1 引言语用学研究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注重研究不同交际语境下如何理解和应用语言,并关注实际应用中的语言及其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把语用学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的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方灿,黄丽娟2009)。
顺应论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顺应论与翻译的结合研究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大部分的相关研究集中在英汉翻译方面。
顺应论在汉英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与中医英语翻译的结合则更少见。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分析中医翻译文本,发现中医翻译不仅是汉英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中西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中医英语属于科技英语一种,但是与其他科技文本的翻译有很大不同。
因为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诊治手段及术语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中医英语翻译存在许多障碍。
但是也并非不可译的。
顺应论为中医翻译开辟了新的视野,从文化语境顺应到语言结构的顺应的角度使中医翻译更好的进行跨文化阐释,并尽可能客观、准确地进行中医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 顺应论的阐述顺应论,关联论和模因论被称为“语用学三论”。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于1999年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第一次以“综观”为主导从顺应的角度阐述人类语言的动态演变过程。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且深入研究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交际的心理机制及相应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表明语言运用的实质(维索尔伦1999)。
浅谈语境顺应下的文化翻译【摘要】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语境顺应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力在把语境关系动态顺应论借鉴到文化翻译中,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是翻译中最大的难题。
译文语言的选择应对不同的文化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从而对大限度地满足文化翻译的需要。
【关键词】语境顺应;文化翻译0引言顺应论是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语用学理论。
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或多样性;商讨性;顺应性。
维索尔伦从四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规律进行了描述:语境关系顺应、结构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意识突显。
概括地讲,语言的使用就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策略选择过程。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翻译离不开语言载体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所以,译文的语言选择也应该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1文化语境与语境顺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也会相应变化。
因此,人们需要顺应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表明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所有可能意义,文化语境影响词义的选择,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
顺应论强调人们选择语言过程中应动态地顺应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的变化。
2动态对等与深层文化语境顺应Nid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2022年12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Dec.2022 第39卷 第4期(总第122期)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4(Sum.No.122)【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22-11-05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漳州中药药品说明书翻译策略选择动态顺应性研究(项目编号:ZWYS202104)”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刘小英(1985-),女,福建漳州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英美文学。
基于语言顺应论的中医药对外翻译分析刘小英(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通识教育部,福建漳州363000)摘 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医药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大量中医药产品开始投入国际市场。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产品在输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外翻译矛盾问题,很多词句翻译无法做到精准对应,存在意识和内容模糊的情况。
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受到了文化冲突的影响,为此寻找合适对应的中医药对外翻译办法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研究以语言顺应论作为翻译的主要应用理论,进一步研究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药对外翻译策略,并提出几种比较积极有效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够解决中医药翻译问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中医药;对外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4-0213-04 中医是独特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宝贵火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臻品。
中医传承数千年,其内在蕴含的独特文化系统和人文理念无可取代。
本世纪由于我国综合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社会蓬勃发展,中医开始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从中国到世界,完成了更大空间的跳转。
但是中医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非常艰巨的问题:文化差异问题,中医药产品对外出口需要将产品内容对应翻译,但是中医蕴含的古代哲学思想与精髓学说,与西方文化和精神传承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道天堑成为了影响中医翻译准确度,影响中医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性障碍。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药外宣翻译作者:孙雨葳张乐凡任欣怡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6期孙雨葳张乐凡任欣怡(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 300350)摘要: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中医药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可。
然而,因中医药语言具有人文性、民族性、文学性、历史性等多重特性,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空缺、语意模糊等现象。
因此,本项目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对中医药翻译进行研究,找到适合中医药语言的翻译策略,总结相应规律,使中医药在不失原本民族韵味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英译,并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中医药外宣翻译;语言顺应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054-030引言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为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且中医注重整体和辨证思维,深受儒家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空缺、语意模糊等现象。
因此,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目的语,即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大众文化、认知心理等,才能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
1语言顺应论概述1987年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首次提出语言顺应论,该理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语言的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了描述和阐释。
他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并不是机械的按照规则进行,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可以从可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顺应性包含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意识的程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语⽤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2019-06-21⼀、引⾔1999年维什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理解和解释语⽤学。
按Verschueren的观点,语⾔的使⽤,归根结底是“⼀个不断选择语⾔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内部还是语⾔外部的原因”。
语⾔的选择和语⾔的顺应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辨证统⼀的关系。
语⾔的选择是⼿段,⽽语⾔的顺应是⽬的和结果。
语⾔使⽤者之所以能够在语⾔使⽤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语⾔的变异性指语⾔具有⼀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是在⾼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能够让其使⽤者从可供选择的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满⾜交际的需要。
语⾔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顺应性的基础。
⼈们能够正确使⽤语⾔就是基于语⾔的这三个特性。
语⾔具有变异性使得语⾔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是在⾼度灵活的语⽤原则和语⽤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选择具有灵活性,满⾜了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Verschueren的语⽤观认为,语⾔的选择具有很多的特点:(1)选择发⽣在语⾔结构的任何⼀个层⾯,从语⾳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
(2)语⾔使⽤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策略的选择,⽽且选⽤语⾔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定程度上影响语⾔形式的选择。
(3)语⾔使⽤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
(4)选择发⽣在语⾔产⽣和语⾔理解两个⽅⾯,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都要做出选择。
(5)语⾔使⽤者没有权利在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语⾔使⽤者⼀旦进⼊语⾔使⽤过程,也就只能选择⼼⽬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交际。
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周丽丽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以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主要参考书目,介绍顺应论的分析维度,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选择这两个层面的顺应,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顺应论;语境;语言结构1987年,比利时学者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一文中提出了顺应的概念;1999年,他在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系统呈现了顺应论。
该理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就是结合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
因此,作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英汉翻译即是译者根据英语语言对汉语语言进行不断选择,从而达到交际目的的过程。
何自然(2007:65)认为顺应论一方面是关于语用学学科性质的理论,一方面是关于语言使用过程的理论,即语言使用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
同样,译文语言使用也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
戈玲玲(2002)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译文语言的选择过程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而变化。
英汉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目的语的重构,也就是说,译者要对源语的语境、语言结构做出动态的顺应。
对此,维索尔伦认为,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顺应语境因素(即“语言外部的原因”)和语言结构选择(即“语言内部的原因”),还包括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由于后两者的概念较为抽象,本文主要从语境和语言结构选择这两个显性层面探讨英汉翻译中的动态顺应。
一、语境的顺应“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1.1 交际语境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
作为交际的主体,交际双方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说话人角度来看,说话人的人数影响着话轮的控制和转换;而说话人的类别区分说话人的立场是代表本人还是代表别人。
顺应论视角下中医翻译浅析摘要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一种综观的思想。
本文旨在介绍顺应论主要内容的同时应用这一理论对中医翻译从文化层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顺应论中医翻译文化鉴于中医药翻译的历史较短,从事中医翻译人员的学术、语言水平相差较大,尤其在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方面不能达到统一,从而出现一个名词多种译法,错译、误译的地方较多,妨碍了中医药的传播。
为了使外界对中医药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并且达到正常传播交流的目的,提高中医翻译水平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所以本文旨从顺应论的新视角重新审视中医翻译,使中医翻译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顺应论与中医翻译1. 顺应论的概述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他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1999)提出了综观说和顺应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他认为不管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顺应性则是使语言使用者在可选择的项目中挑选一种最适合交际需要的。
顺应性是其核心,语言选择的目的最终就是要适合与满足实际交际的需要。
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这四个方面并不是一些互不相干的语用课题,而是讲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方法论中的一个统一体。
2 顺应论应用于中医翻译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并且中医针灸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医在治疗一些西医尚无良策的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已逐渐走向全球化,被世界所了解并且大幅度地接纳。
但是现在面临的难题就是中医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如何准确明晰地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而使得对中医有兴趣和热爱的人士真真正正地了解和深刻理解中医的内涵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所以这就需要中医翻译者不断地为之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