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州市东仙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复习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通过复习能使你站得高看得远,观察问题不再孤立,思考问题不再狭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编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15-17课,感谢欣赏。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第15课孙权劝学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
(2)但当涉猎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见:了解。
往事: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6)卿今者才略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
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
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 词语解释:P106 注释4、5、9;P107 注释1-6、9、12、13、15◇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160 二至四◇ 句子翻译:P107 课后练习二◇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1. 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2.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第16课社戏散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15《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司马光砸缸救友”故事谈起,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情况。
(1)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诵读,疏通文字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2.组内互检诵读。
3.小组竞赛。
4.结合注释和参考书自主翻译课文,勾划出疑难。
5.学习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解决疑难问题,可进一步提出疑问。
6.小组间展示翻译,共同探究问题。
7.进行小组间翻译抢答比赛。
四、概括课文内容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五、分析人物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孙权善劝:语重心长言辞恳切(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方法、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读书的好处。
2.吕蒙找出吕蒙态度的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知错就改,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
4《孙权劝学》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孙权劝学》选自,是主持编纂的一部。
二、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三、解释词语: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刮目相待()肃遂拜蒙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见往事耳()蒙辞以军中多务()四、翻译下列各句。
1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蒙辞以军中多务。
6.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比较阅读【甲】《孙权劝学》【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及鲁肃过寻阳()(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邴原少孤()(4)欲书可耳()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其作用是什么?4.写出出自甲文的成语:5. 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甲文侧重。
4乙文侧重。
6.吕蒙和邴原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语文培养语感很关键语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
平时对一种说法或一个句子的表达有没有问题做出判断的时候,我们主要靠的是语感,而不是对语法的分析。
高效学习经验——注重培养对语文的感觉中考状元XX认为学好语文的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语文学习,培养语感。
语文,处处皆在。
它可能是生活中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可能是偶然间看到的一景,也可能是我们学习中听5见的一首诗。
当我们的所见所感传到我们的大脑中时,我们就有了一定的反应,这样,语感就形成了。
4孙权劝学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2。
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读准字音卿.(qīnɡ)邪.(yé)涉猎..(shè liè)岂.(qǐ)遂.(suì)孰.若(shú)重点实词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
当涂,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
15《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复习复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复习重难点: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学法指导: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历史上有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吕蒙。
今天我们对本课进行复习,希望同学们对这个人物有更深的体会。
一、独立完成(一)注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才略.(lüè)遂.(zhú)拜孟母为博士耶.(yé)即更.刮目相看(gèng)(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推辞)②治.经为博士(研究)③涉猎..(涉猎:.粗略地阅读)④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⑤蒙乃.始就学(于是,就)⑥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三)翻译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吴下阿蒙了!(四)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积累·感知】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孤(古)_________(今)_________治(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但(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三.解释下列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体验·探究】五.课内语段阅读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①谓:②若:③益:④遂:2.释句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①孙权:②吕蒙:③鲁肃:4.用原文回答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实践·拓展】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任末好学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负:②题:③易:④终: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B:以记其事(书上的)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D:虽死犹存(还,仍然)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孙权劝学范文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孙权劝学范文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著名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的是他机智勇敢,智勇双全,乐于助人,冷静沉着,聪明的性格特征。
2、题目解说: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劝学:鼓励学习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资治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3、作品理解:
(1)主题思想: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结构: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鲁肃叹学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3)写作特点:对话揭示人物性格
4、作品启示(与《伤仲永》一文比较阅读):
(1)内容比较: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写法比较: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5、句子品味:
(1)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指出“学”的必要性;
(2)卿言多务,孰若孤:指出“学”的可能性;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情不自禁的赞叹,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
信的惊人长进。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
时间短;刮目,擦拭眼睛,表示
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吕
蒙以当之无愧的态度表明了自己
才略增长之快之大。
二、文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
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
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而别。
1、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______,
这是一部______体史书,
主持编撰的是____代___
家___。
____的意思是帮
助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资治通鉴》编年宋政治家
司马光资治通鉴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谓告诉
(5)当涂当道、当权
(2)若象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3)益收获、好处
(7)涉猎粗略的阅读
(4)遂于是
(8)见事认清事物
3、辨析古今异义
(1)孤(古)古时王侯的自称(今)
单独;独特的;幼年失去父母的
(2)治(古)研究(今)整治;
社会安定;处罚;治疗;消灭
(3)博士(古)指专管经学传授
的官员(今)现一般指学位的最
高级别
(4)但(古)只是(今)表转折
(5)往事(古)历史(今)以往
的事情
4、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两
组
(1)A卿今当涂掌事/摩拳擦掌
B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辛苦
C但当涉猎/门当户对
D见往事耳/往事如烟
(2)A蒙乃始就学/顺利就业
B及鲁肃过寻阳/将功补过
C即更刮目相待/改弦更张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死不救
B推辞(A掌管/手掌;C应当/相
称;D历史/以往的事情)
A开始进行,从事;C重新;(B
到/过错;D认清/看见)
5、解释下列成语
(1)吴下阿蒙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
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
光去看他。
或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
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
看人。
)
6、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
专管经学传授的博士吗?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
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
阿蒙了!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
处。
(4)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
不学习。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志士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擦亮
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
什么认清这件事情这么晚哪!
(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
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7、整体感知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是因
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
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
二人情投意合。
从侧面表现了吕
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
示?
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
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
努力弥补。
不管天赋怎样,只有
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8、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
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
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
耐心教导
(2)吕蒙:吴国名将知过能改,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3)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
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
十分高兴。
9、用原文回答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的语句是哪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孙权现身说法劝吕蒙读书的句子是哪个?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0、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蒙乃始就学”前划开。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第二层写吕蒙治学并学有所成(鲁肃赞学)
11、文中最突出的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对话(语言)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