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论语导读
- 格式:ppt
- 大小:392.00 KB
- 文档页数:12
经典著作《论语》导读教学目标:《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清楚名著导读的结构安排: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教师补充介绍孔子的十大贡献第一、文化上的贡献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
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高中导读:《论语》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录的集录,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学编成。
《论语》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和对社会伦理的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论语》的内容、思想以及影响进行总结和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论语》这一经典著作。
一、《论语》的背景及形成1.《论语》的背景:《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学整理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录。
《论语》大多数篇章以对话形式呈现,包括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和他们的日常言行。
2.《论语》的形成:《论语》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汇集材料、整理、编辑三个步骤。
汇集材料是指孔子的弟子们逐渐记录、记载孔子的言行。
整理是指后来的学生将这些材料整理编纂为书。
编辑是指各个版本不断修订、整理成为现在的形式。
二、《论语》的内容1. 《论语》的体裁:《论语》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孔子思想和言行的记录。
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2. 《论语》的主要内容:《论语》全书共有20篇,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和弟子的言行、思想观点、对社会伦理的看法、政治理念等。
例如《学而》篇讨论了人的修养、道德、学问等问题,《为政》篇探讨了治理国家的方法和道理。
三、《论语》的思想1.《论语》的道德观:《论语》强调了“仁”的思想,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仁、礼为准则,倡导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生。
2.《论语》的政治观:《论语》提出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理念。
孔子主张仁政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仁爱臣民,以仁义和礼制度来治国。
此外,孔子也主张君主要有道德、有品德,才能得到臣民的尊敬和理解。
3.《论语》的教育观:《论语》对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师出有名,弟子入则,冠,学文,经习之,或不得与,或不免乎”为原则,注重师生关系,强调师傅的影响和学生的自觉。
四、《论语》的影响1. 《论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论语》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风尚和礼仪法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儒家”思想传统。
新课标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注释及评析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
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12·14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经典著作《论语》导读教学目标:《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清楚名著导读的结构安排: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教师补充介绍孔子的十大贡献第一、文化上的贡献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
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论语》名著导读《论语》名著导读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课: 1、百代馨香, 德配天地万世师表, 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
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
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