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新菇菌袋污染原因及控制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71.96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预防袋栽香菇培养料感染杂菌?袋栽香菇的培养料常因培养料灭菌不彻底、菌种带杂菌、培养料搅拌不匀、料袋破口等感染杂菌,导致香菇减产甚至绝收。
生产上必须提前采取合理技术措施预防,以控制杂菌对香菇生产的为害。
昨日与大家分析了此类病害的发生原因,今日小编将具体预防技术分享如下,供参考。
措施一:净化环境并选用合格料袋香菇菌种接种室、培养室要与栽培原料仓库、配料场、菇房保持一定距离,或有良好的防止杂菌感染的隔离屏障,并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消灭周边的病、虫、草害。
用于香菇生产的塑料袋不仅要求制作原料合格,而且要求塑料袋厚薄一致、大小规格合适。
措施二:培养料要配制合理,装袋要迅速①培养料的各种原料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
②培养料充分过筛,清除所有木屑、短枝条及其他尖刺原料。
③培养料配方科学合理,搅拌均匀。
④培养料拌好后尽早装袋,以免放置时间过长,导致培养料酸败变质,引起杂菌感染;一般情况下,配制好培养料要在4 h之内装袋完毕并进入灭菌程序。
措施三:培养料灭菌要彻底培养料装入塑料袋后,及时进入灭菌程序;生产上一般使用常压灭菌,料袋在灶内要摆放平稳合理、留有气道;料袋灭菌的开始阶段要使培养料的温度尽快上升到100℃,保持12 h以上,中间不能降温,做到高温足时。
措施四:搬运料袋小心谨慎在料袋的搬运过程中,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小心谨慎,而且要求搬运工具光滑无尖刺,以免扎破料袋,还要检查料袋扎口是否松开。
措施五:香菇菌种要纯并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香菇菌种生产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技术规程和菌种检验管理制度,以保证菌种的纯度;到设备齐全、技术水平高、信誉好的正规香菇菌种生产单位去购买香菇菌种,并选择菌丝粗壮、菌龄适当、无病虫害的优良菌种。
接种人员、接种工具、接种室、接种箱均严格按技术规程消毒;无菌操作要规范,接种要快速,一批袋料未接种完毕,接种工作人员不得进出接种室。
此外,袋料发菌期间,环境温度尽量控制在20~28℃、空气相对湿度要尽量控制在70%以下,而且要求环境黑暗、空气新鲜;避免出现30℃以上的高温、70%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通风透气不良等有利于杂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以促进香菇菌丝健壮生长,抵御杂菌侵入感染。
食用菌熟料栽培的污染原因及对策食用菌熟料栽培的污染原因及对策在食用菌生产中,大多品种为熟料栽培生产,如木耳、香菇、灵芝、真姬菇、杏鲍菇、白灵菇、滑子蘑、灰树花、杨树菇、白玉菇以及金针菇、猴头菇等,已成为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产业性项目,发展势头喜人。
但存在问题是,由于是熟料栽培,操作及程序较为繁杂,牵涉技术、经验以及设施条件不能满足等原因,使得污染率居高不下,给菇农朋友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已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现将常见的污染原因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供菇农朋友参考:1、基料配比不当,氮素营养过高。
为使基质营养丰富,大量加入麦麸、米糠以及豆饼、尿素等氮素物质,使基质碳氮比降至20:1以下,料袋内充斥较大氨味,一方面抑制菌丝生长,另一方面又招致杂菌滋生。
解决方法:合理配方,将基质碳氮比调至30:1,最高限定在25:1的水平;万一加入氮类物质过多,可在装袋前进行适当堆闷,以挥发部分氮素;装袋后发现氨味较大时,可在发生蒸汽的水中加入适量甲醛,使之与氨发生中和反应,借以降氮;灭菌后发现袋内氨味较重时,应降低室温,喷洒甲醛,以达抑制和中和的目的;若氨味极重,则不予接种,应将料倒出,重新进行配料处理。
2、原料选择不严,毒素腐败并存。
原料中若掺入了松、柏、杉等树种的木屑,可抑制或杀伤菌丝;或者选用的麦麸等辅料陈旧、霉变,灭菌后可导致基料整体腐败,其后果必然是接种块不萌发,或者菌丝不吃料,致使杂菌大量发生而发菌失败。
解决方法:原料选择应严格,坚决杜绝不合格的原辅料进入生产。
3、原料细碎、水大,基质透气性差。
实际生产中,该种原因所致失败的例子较多,同时伴生的另一问题是装料偏紧。
解决方法:认真分析,对症下药。
4、灭菌迟、升温慢,袋内基料酸败。
装袋速度太慢,或者装袋后迟迟不能进行灭菌,或者灭菌起始温度太低,或者升温太慢等原因,使得基料在袋内即已发生酸败,此后即使各个环节的操作十分规范,也都是“无用功”,因为菌种在酸败的基质上是不会萌发或生长的。
2023-11-09•香菇菌袋污染概述•香菇菌袋污染的预防措施•香菇菌袋污染的处理方法目录•香菇菌袋污染的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香菇菌袋污染概述在香菇菌袋制作过程中,如果培养料灭菌不彻底,就会给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提供生长条件,导致菌袋被污染。
污染来源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可能会引入外界的微生物,导致菌袋污染。
接种操作不当香菇栽培环境如果存在过多的污染源,如蚊虫、老鼠、空气污染等,也会导致菌袋被污染。
环境条件不良细菌是一种常见的污染源,主要引起香菇菌袋的腐败和发霉,影响香菇的生长。
细菌污染真菌污染病毒污染真菌污染主要引起香菇菌袋表面出现霉斑和长毛,导致菌袋内的菌丝死亡。
病毒会侵入香菇菌丝体,导致菌丝萎缩、变黄、坏死等,影响香菇的生长和产量。
03污染类型0201香菇菌袋被污染后,会导致菌丝生长发育受阻,出菇时间推迟,出菇质量下降。
生长发育受阻由于菌袋被污染,香菇的产量会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产量下降被污染的香菇不仅外观较差,而且营养价值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市场价值下降。
品质下降污染对香菇生长的影响02香菇菌袋污染的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确保原材料新鲜、无变质现象,并经过严格筛选和清洗。
避免使用含有杂菌、病毒和虫卵的原材料,如陈旧的栽培基质和受到污染的空气。
定期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以确保其符合生产要求。
按照标准的菌袋制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
在制作过程中,注意环境卫生,并定期消毒。
确保菌袋密封性好,防止杂菌侵入。
规范菌袋制作流程合理安排栽培季节和场所在栽培场所的选择上,应考虑通风良好、环境干燥、水质纯净等条件。
定期对栽培场所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菌滋生。
根据香菇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
03香菇菌袋污染的处理方法清洗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菌袋表面,去除污染物。
隔离将受到污染的菌袋进行隔离,避免菌袋内的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照射菌袋表面,杀灭污染物中的微生物。
香菇菌袋的烂筒(棒)成因与防治香菇菌袋的烂筒(棒)成因与防治随着代料香菇向全国推广应用,香菇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代料香菇生产过程中,香菇菌棒烂筒时有发生,菌棒烂筒是代料香菇栽培从菌丝培养到出菇期间发生的一种腐烂病,烂筒从菌棒发菌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能发生。
一般是前期发生少,中后期发生多,严重时菌棒腐烂殆尽,香菇绝收。
对菌棒烂筒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控防措施,提高菌棒成品率,避免或减少损失。
一、烂筒的基本症状烂筒通常自菌棒表层以斑块形式局部出现,然后逐渐蔓延并深入整袋菌棒。
受害部位初期表现为菌丝逐渐消失,并附有粘液状黑色分泌物或其它霉层;随着受害程度的加剧,培养料发黑变软腐烂;受害后期菌棒因腐烂及水溶物增多而松瘫、解体、报废,培养料呈黑色烂泥状,并伴有特殊臭味,往往能检出大量的虫体及病原物。
大面积烂筒常发生在菌筒出了1~2潮菇后,气温高,湿度大。
症状主要有:①菌筒外观完好,但手压下陷,掰开后断面可见圈状灰斑,有粉末状物,有的有腥臭味,菌丝已经死亡。
②菌筒局部早期出现白色粉末状物,中期发病部呈浅黑色,喷水后出现灰色湿斑,异常部位菌丝松散,后期逐渐扩大。
③也有感染黑斑病,该病蔓延速度较快,一旦侵染,则菇蕾根部变色停止生长,菇体萎缩变黄,严重的菇体附着黑色霉层,引起腐烂。
④菌筒菌皮松散,菌丝衰弱,豆腐渣状“由表及里”开始腐烂,该病蔓延速度较快,常引起整片散筒。
⑤腐烂部位有大量螨虫、线虫、跳虫和蛆等。
二、烂筒的主要原因1、培养料处理不当用生的杂木屑直接生产;或杂木屑没有完全晒干就投入生产;或培养料混有不适合香菇菌丝生长的松、杉、木荷、樟树木屑;或培养料放置时间太长,致使料发酸;或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或麸皮添加过少,碳氮比失调,致使菌筒营养贫乏。
培养料配比不合理,拌料不均匀,尤其是尿素、过磷酸钙、石灰石粉、硫酸镁等添加物超过使用量。
一旦遇高温气候及刺孔通气后料温过高,常会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和导致菌丝死亡而烂筒。
预防食用菌栽培菌袋感染的七项技术措施在食用菌栽培生产过程中。
栽培袋发生杂菌感染、病害。
是造成食用菌菌袋成品率低,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好的主要因素。
因此如何减少菌袋污染几率,提高菌袋成品率是目前广大种植户急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七项防治菌袋污染的技术措施。
经过实践验证。
是行之有效的。
在这里介绍给广大的食用菌种植户。
供大家参考使用。
一、使用的栽培原辅料防霉变。
在以往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证明,食用菌生产使用的原辅材料一旦存在霉烂变质现象,就会很容易造成杂菌孽生,虫卵繁殖。
给以后的生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此在选择培养料的时候要严格检查,谨慎选择。
使用的所有的原辅材料必须要新鲜干燥,无霉烂,无变质,无异味。
千万不要贪图便宜,使用带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原辅材料。
以免给后期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制作的培养基防酸败。
在常规的配料过程中,培养料含水量偏高,堆积时间过长,很容易引发培养料发酵变酸。
而一般目前常见的杂菌又都是喜欢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
所以一旦培养料酸败,就会很容易造成杂菌孽生。
因此在培养料制作的时候要做到“三注意”。
1.采用熟料栽培。
拌料时间应该选择在每天的上午进行,一般要求培养料加水至拌料装袋结束不超过5小时。
切忌长时间大堆堆放,这样很容易造成培养料酸败,变质。
2.培养料的含水量一般控制在60%为好。
既手握成团,用力握紧指缝有水滴渗出但不下滴为宜。
如果培养料含水量过大,就会影响培养料的通透性,遇到高温很容易酸败。
3.菌袋制作一定要坚持当天装完。
当天及时灭菌。
坚决不允许造成菌袋装完以后,长时间堆积或者阳光暴晒,造成菌袋内部培养料发生变质。
给以后的生产带来杂菌感染的隐患。
三.制作菌袋防微孔。
在以往的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由于菌袋出现破口或者微孔造成杂菌大量发生的现象。
因此在今后的菌袋制作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以下四点:1.选择质量好的菌袋。
使用前要检查,防治有微孔或者破裂。
茶薪菇菌袋杂菌污染原因与控制技术一、茶薪菇菌袋生产中常见的杂菌茶薪菇菌袋受杂菌污染后,营养基遭受破坏,严重时基质霉变发臭,菌丝解体,整批报废,致使菌袋成品率严重下降。
常见污染菌袋的杂菌有绿色木霉、链孢霉、毛霉、曲霉、青霉、酵母菌等。
二、杂菌污染原因剖析在茶薪菇菌袋生产过程中,导致杂菌污染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操作管理不当是其中主要原因:1、基质酸败常因原料不好,木屑、麦麸结团,霉烂变质,有的因配料含水量过高,拌料、装袋时间拖长,为附着在原料中的细菌、杂菌等孳生提供了条件,因而引起发酵酸败。
2、料袋破孔茶薪菇栽培袋多采用塑料袋装料。
培养基中原料粗条装袋时刺破料袋、袋头扎口不牢而漏气、灭菌卸袋时检查不严、袋头纱线松脱未扎、气压膨胀破袋又没贴封破口等,都会引起杂菌侵染。
3、灭菌不彻底料袋培养基排列不合理、蒸汽无法循环流动、受热不均匀或有死角、中途停火突然降温、灭菌时间没达标就卸袋等,都难以达到彻底灭菌。
4、菌袋不纯母种或原种老化,接种前菌袋又没做预处理,抗逆力弱,萌发率低,容易被杂菌侵染。
有的菌袋本身带有杂菌。
5、接种室条件差有的接种室(箱)密封性不好,加之有的药物掺杂使假,有的失效。
接种人员把杂菌带进无菌室内。
接种后没有清场,没有通风换气,造成“病从口入”。
6、养菌场所差菌袋培养室周围靠近厕所、畜禽舍和食品酿造的微生物发酵工厂;排袋场所简陋,空气不对流,二氧化碳浓度高;培养场地潮湿;翻堆检杂时拣出的污染袋没有及时处理,到处乱扔,造成环境污染。
7、检杂处理不彻底翻袋检杂马虎,虽已发现有杂菌斑点侵染或菌袋被虫、鼠咬破,如不及时处理,杂菌蔓延很快,互相传播,会导致成批菌袋遭受污染。
三、控制污染关键措施1、净化环境严格按照无公害环境卫生条件消毒处理,培养室、冷却室应与原料仓库、菇房、配料场保持一定距离,周围环境应尽量清除污染源。
对畜舍禽棚、化粪池、污水坑、垃圾场、废料堆等必须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洁和定期消毒。
2、原料把关原料要求不霉烂变质。
2008年第21卷第6期(双月刊)植物医生
!!!!!"
!"!!!!!"!"农技指南
茶新菇又名茶树菇,学名Agrocybe cylindracea(DC.exFY) R.Maire属担子菌纲、田头菇属,是我国近年来新开发比较成功的珍稀菇菌之一,仅古田县年栽培量就突破1亿袋,成为主栽品种之一。
随着产业的发展,空间杂菌不断上升,给栽培袋带来严重污染,不仅使菇农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影响效益,因此,菌袋污染成为茶新菇栽培技术的焦点难题。
笔者主要介绍茶新菇菌袋污染原因及控制技术措施。
1菌袋生产常见的污染源
茶树菇菌袋受杂菌污染后,造成营养受破坏,严重时基质霉变发臭,菌丝解体,整批报废,致使菌袋成品率下降。
常见污染菌袋的杂菌有以下几种:
1)绿色木霉(Tuirideper S.F.Grey)是竞争性杂菌之一。
其菌丝生长浓密,初期呈白色斑块,逐步产生浅绿色孢子。
菌落中央为深绿色,向外逐渐变浅,边缘呈白色,后期变为深黄绿色、深绿色,受其侵染后,养分破坏,严重时使培养基全部变成墨绿色,发臭软腐,整批菌种腐烂,故视为无可救药的“癌症”。
2)链孢霉(Neurospora sitophila Shear et Dadge)亦称脉孢霉、串珠霉,俗称红色面包霉,是秋季菌袋污染常见的杂菌。
其菌落初为白色、粉粒状,后为绒毛状;菌丝透明,有分枝、分隔、向四周蔓延;气生菌丝不规则地向料中生长,争夺养分,破坏基质。
分生孢子初为淡黄色,后为橙红色,传播极快。
3)毛霉(Mucor muced L.Brefeld)又名长毛菌,黑色面包霉。
其菌丝在培养基上初期白色,后变为灰褐色、灰色,与茶新菇菌袋争夺养分,破坏菌丝正常生长,直到培养基变黑,菌袋报废。
4)曲霉(Aspergillus)常见的主要是黑曲霉、黄曲霉。
曲霉的菌丝比毛霉菌丝粗短,初期为白色,以后会出现黑、黄、棕、红等颜色。
在接种培养上,常发生侵染培养料表面,争夺养分,分泌有机酸的霉素,影响菌丝的生长发育,并发出刺鼻的臭气,致使菌丝死亡。
5)青霉(Penicillium frequentans West)常见的有黄青霉、圆弧青霉、淡紫青霉等。
菌丝前期多为白色,后期转为绿色、蓝色、灰绿色等。
一般侵染培养料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青绿色菌斑,并不断蔓延。
适宜温度20~25℃,在弱酸性环境中繁殖迅速,争夺养分,产生毒素隔绝空气,破坏菌丝生长。
6)酵母菌,有酵母属(Saccbaromyces)和红酵母属(Phodotoru-la),酵母菌的菌落有光泽,边缘整齐、较细菌大、厚,颜色有红、黄、乳白等。
受害后培养料变质,呈湿腐状,散发出酒糟气味;菌袋接入料中,菌丝不萌发、不定植,造成培养料酸败。
2杂菌污染源剖析
在茶新菇菌袋生产过程中,导致杂菌污染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操作失误是主要原因。
2.1基质酸败
常因原料不好,木屑、麦麸结团,霉烂变质,有的因配料含水量过高,拌料、装袋时间拖长,为附着在原料中的细菌、杂菌等孳生创造条件,因而引起发酵酸败。
2.2料袋破孔
茶新菇栽培袋多采用塑料袋装料。
装袋时,培养基中的原料粗条刺破料袋或袋头扎口不牢而漏气,灭菌卸袋时,检查不严,袋头纱线松脱未扎,气压膨胀破袋,又没贴封破口等,都会引起杂菌侵染。
2.3灭菌不彻底
料袋培养基排列不合理,蒸汽无法循环流动,受热不均匀或有死角,中途停火突然降温,灭菌时间没达标就卸袋等,使之不能灭菌彻底。
2.4菌袋不纯
母种或原种老化,接种前,菌袋没做预处理,抗逆力弱,萌发率低,容易被杂菌侵染,有的菌袋本身带有杂菌。
2.5接种室条件差
有的接种室或接种箱密封性不好,加之药物掺杂使假,有的失效;接种人员把杂菌带进无菌室内;接种后没有清场,没有通风换气,造成“病从口入”。
2.6培养菌场所差
菌袋培养室四周靠近厕所、畜禽舍和食品酿造的微生物发酵工厂;排袋场所简陋,空气不对流,二氧化碳浓度高;培养场地潮湿;翻堆检杂时,拣出的污染袋没有及时处理,到处乱扔,造成环境污染。
2.7检杂处理不彻底
翻袋检杂马虎,虽已发现有杂菌斑点侵染,或菌袋被虫鼠咬破,却处理不及时,以至蔓延。
特别是被虫、鼠咬出破口,很快互相传播,导致成批菌袋遭受污染。
3控制污染的关键技术
3.1净化环境
严格按照无公害环境条件卫生消毒处理。
培养室、冷却室应与原料仓库、菇房、配料场保持一定距离。
周围环境应尽量清除污染源,如畜舍禽棚、化粪池、污水坑、垃圾场、废料堆等,并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洁和定期消毒。
茶新菇菌袋污染原因及控制技术
丁湖广
(福建省古田县新元食用菌研究所,352200)
51
2008年第21卷第6期(双月刊)
植物医生
3.2原料把关
原料要求不霉烂变质,配方要按规定比例,培养料配制后,要尽快装袋,间隔时间越长,越易引起杂菌污染。
3.3灭菌彻底
高压灭菌以147.1kPa,保持2h,常压灭菌要求4h内温度达到100℃后,持续16~18h的灭菌时间,中间不降温。
3.4菌种纯化
菌种从母种到原种,再到栽培种的繁殖过程,都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检查质量,菌袋纯度要求100%,方可使用。
3.5严格操作
接种室、接种帐、接种工具、接种人员的手臂等都要严格消毒。
接种动作要快,做到快解袋、快接种、快扎口。
一批菌袋未接完,人员不要进出接种室。
3.6科学管理
发菌室干净清洁,做好消毒杀虫工作。
菌袋摆放于菌室后,空间湿度不能超过70%,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不超30℃,高温高湿易产生杂菌,加强通风、换气,注意避光。
3.7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杂菌污染,及时搬离培养室,受污染的菌袋,无论污染面大小,一律淘汰,不得保留。
收稿日期:2008-05-31
在大棚蘑菇出菇中,常会遇到蘑菇死亡的情况,笔者介绍蘑菇死亡的原因及管理注意事项。
1大棚蘑菇死亡的原因
蘑菇出菇阶段常会出现小菇萎缩、变黄而死亡,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1持续高温
出菇阶段气温高于23℃连续3d以上,菌蕾生长受到温度的抑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从而使营养产生逆向输送,导致菌蕾既无营养也无水分而死亡,因此,出菇以后,仍需有抗高温的准备,如采取南面搭阴棚、菇房屋面喷水、或用冰块降温以及适当推迟堆料、避开高温等措施。
1.2养分不足
培养料没有足够营养供给,如堆料中氮源不足,特别是缺少粪肥,碳氮比失调,堆积培养料嫌氧发酵,培养料薄而少,营养不足,或秋菇养分已耗尽,致使春菇夭折,因此,要求优质料,发好酵,翻好料,提倡厚料栽培等,以提供充足的养分。
1.3菇房或菇棚通风不良
菇房密闭,长时间通风不良,特别是出菇阶段,子实体代谢旺盛,如关窗调水,引起高温高湿,使大批子实体死亡。
1.4水分管理不当
子实体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
菌层缺水,覆土层没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也会造成幼蕾死亡,或用水不清洁,长期喷过头水,也会引起死亡。
1.5渗透压太高
多次用食盐水会增加渗透压,使菌蕾失去水分而死亡。
1.6虫害孳生
虫害危害严重时,会吃光菌丝,使菌蕾成批死亡。
1.7滥用农药
出菇期间使用农药,应按要求稀释。
随意增加农药浓度,会产生药害,禁止使用含有石化类乳化剂的农药。
2管理注意事项
蘑菇需要水,但蘑菇又怕水,因为水多了会伤害菌丝,造成蘑菇减产。
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水的需求各不相同,除了水的用法,大棚蘑菇的管理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2.1预防病虫害
病虫对蘑菇威胁很大,一旦危害,后患无穷,有的甚至绝收。
病虫预防的重点是:培养料进房前,要进行杀螨,重视二次发酵,菇房事先消毒、杀虫,菌种采用磷化铝熏蒸处理,覆土用甲醛、石灰或疣孢净、克霉灵处理,日常菇房常喷农药。
2.2预防游离氨
氨对菌丝有毒害作用,使播下的菌种失去活力。
如发现培养料有氨味,应停止下种,用甲醛进行消氨处理。
甲醛用量视培养料和含氨量的多少而定,熏蒸后再翻至平整。
一般堆料时,注意配料的碳氮比,氮肥使用不宜过多,化肥要适量控制,堆建时,把氮肥一次性投放完毕,就可避免游离氨的产生。
收稿日期:2008-06-30
大棚蘑菇死亡的原因与管理注意事项
辛丰
(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民技术学校,13130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