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构建的现实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作者:彭敏来源:《科教创新》2014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098-02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向前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在今天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问题说到底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就有必要从哲学上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理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明确人的利益,做好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认识生态整体论观点,进而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天人合一生态原本是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结构与联系,它是完全按照自然法则变化发展的,生态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界内在的关系,更主要是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既然生态问题是由人的问题引起的,并且最终指向人的生存和发展。
那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对人自身的观念、行为作出深刻的反思和检视。
生态问题同样离不开哲学意义上的反思和追问,哲a学始终关注宇宙与人生,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人类自我意识和哲学表达方式。
今天的科学技术革命快速实现世界的现代化,人对自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自觉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断加大向大自然掠夺和索取。
因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它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这是新时代的哲学表达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哲学。
一、生态文明概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论伦理形态。
所谓“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是人类文化创造中的积极成果,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表征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同志现实表现材料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宣传和实施。
作为一名生态文明建设同志,我也积极参与和践行这一伟大事业。
作为一名生态文明建设同志,我始终保持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投放,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组织居民一起植树、清理垃圾等,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我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宣讲,向大家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大家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还组织一些环保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提高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我还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
我曾参与过一些生态修复项目,如湿地恢复、水体治理等,亲手参与到绿化、植树等活动中,亲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给环境带来的积极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生态文明建设同志,我始终保持对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热
爱和坚守。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都坚持不懈,始终相信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的未来,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生态文明建设同志,我将始终以人类的视角思考问题,用真实的情感和亲身经历来叙述自己的参与和体验。
我将继续努力,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摘要〕当前,深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和有效践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认知和领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优秀传统生态哲学智慧、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认知;二是通过厘定和明确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关系,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三是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有效运用系统性、协同性、和谐性等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哲学理性〔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2-0008-04薛勇民1,尤澜2(1.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太原030006;2.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太原030006)2019年4月第42卷第2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Apr.2019Vol.42 No.2〔收稿日期〕2019-02-15〔作者简介〕薛勇民(1964-),男,山西万荣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哲学与道德哲学。
尤澜(1995-),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2017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方法、新论述,为我们全面认识和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
当前,如何深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欠发达地区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37-02欠发达地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增长点,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困难和瓶颈。
因此,如何在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互促、共赢之路,对于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永州作为湖南省4个欠发达市之一,近年来,始终按照湖南“四化两型”战略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以打造”东方莱茵河”为抓手,着力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
基于此,本文以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为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试图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从而为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五岭北麓,东邻郴州,南邻广东清远、广西贺州,西接广西桂林,北与邵阳、衡阳接界,地处湘粤桂三省区接壤地带。
辖两区九县2个管理区,面积2 .24万平方公里,人口580万。
近年来,永州人民在贯彻贯彻落实湖南“四化两型”战略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之路。
(一)突出宣传教育,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做进一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意义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s refers to the human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to benefit themselves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s efforts and get all of the positive results. high efficiency, high technology,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pollution, sound and sustainabl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out.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a thinking and research.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年来。
自然灾害频发,3月我国西南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4月23日,我国多地出现沙尘暴及大风天气,其中甘肃民勤县的强沙尘暴为17年来最强,特强沙尘暴使当地农牧业遭到重创。
虽说是天灾,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人祸,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搞发展的一种惩罚。
3年第期■赵继伦仇竹妮人是矛盾的存在。
“诗意的栖居”是生活中的人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境界,然而,当人们运用工业文明的手段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享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却失去了可以“诗意的栖居”的生存环境。
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远远超过了现实合理的需求,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危机带给我们诸多永续生存与发展的困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话题。
然而,实现生态文明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生态文明的文化意蕴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伦理文化形态。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则是“绿色文明”,现时代需要开创生态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生态文明包括三个结构要素,即生态观念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由此构成生态文明的有机体系。
在这个结构中,生态观念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精神形态,包括合理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体制观念、制度观念等。
在生态文明的整体系统中,生态观念文明是核心,它决定着生态制度文明,影响着各个国家、各类组织制定的生态环境政策、法规或制度;而社会所达到的各种生态制度文明又决定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态行为文明的水平。
从文化的视角审视生态危机的发生,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异化。
人类创造了文化,科技文化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愚昧,给予人类智慧和实践操作能力,使人类拥有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力量,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
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物质文明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物质生活的水准和品位。
然而,物质文明在缺乏精神文明引领,缺乏政治文明限制,缺乏生态文明融入的状态下,物质文明被异化了。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摘要: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得生态问题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全面剖析和批判引发全球性生态困境的社会根源的基础上,系统呈现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轨迹,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直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生态理念,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要求和人类对未来生态文明走向的意识自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积极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正确看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对于积极推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科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使得生态问题广泛蔓延,并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历史呼唤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当全球性的生态灾害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认真审视全球性的生态难题及其后果,深入剖析全球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正确看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的提出对积极推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全球性生态危害及其原因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相抗争的历史。
如果说,原始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使人类只能消极地“顺应”、“敬畏”自然,并对自然顶礼膜拜,农业文明时期神意的授权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能够主动地认识并改造自然,那么,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的“征服者”,高举现代科技的利器开始贪婪地攫取自然、役使自然,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它超越了阶级、种族、民族和地域的限制,成为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
生态文明构建的现实思考
摘要: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人类对如何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的新结论。
在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程中平衡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和建立既具有普遍指导性又考虑到区域特殊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在发展性与和谐性的本质特征将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关注的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制度建设;发展性;和谐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0-02
人类社会对于生态文明的追崇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又离不开现实问题的推动。
现代工业文明追崇的工具理性主义和消费主义加剧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来。
人类在解构工业文明范式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文明发展的新思路,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一
文明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通过自身的劳动与实践所体现的物质
和精神上的提高,是与野蛮相对的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
人类在几百万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而文明时代又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如今正逐步进入生态文明。
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自然生存环境的恶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人对自然的绝对依
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
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以后,随着铁器的运用,人类逐步摆脱对自然的一种完全依赖,逐步获得了相对独立生存的状态。
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并没有将自己看作是一种与自然界完全独立的存在,而是认为自己与自然息息相关,“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还是主导思想[1]。
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与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工业文明带给人类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明、机器制造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主体性张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无处不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尖锐的二元对立。
自然仿佛成为人类满足私欲的资源库和垃圾场。
环境破坏、资源枯竭、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升温等生态危机集中显现,自然界开始了对人类的惩罚和报复。
为了缓解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在解构工业文明范式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文明发展的新思路,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即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
更是人类基于自身实践与反思,对未来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民族之一,缔造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不乏早期的生态启蒙思想。
无论是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畏
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还是到后来宋代理学家王阳明主张的“万物一体之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传统生态伦理观都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
因此,生态文明的提出是顺应现代社会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生态本性的理性回归,也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某种批判和反思;它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发展关系,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建立了生态伦理实践的有效路径,推动了新时期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提出。
传统的生态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已不在为世人所接受,人类已经开始迈向了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
二
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潮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理论的深刻内涵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程中平衡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和建立既具有普遍指导性又考虑到区域特殊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正确把握住生态文明的内在发展性与和谐性的本质特征应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关注的议题。
(一)坚持生态文明的内在发展性与和谐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根本
与传统工业文明立足于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哲学的机械世界观
范式相比,生态文明立足于生态哲学的整体世界观、有机论世界观。
生态哲学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主张人、自然都是生态系统内的主体,
都具有各自的价值,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生态文明的产业生产模式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反复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科技的提升、循环利用能力的挖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文明这种内在的和谐性与发展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集体,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理念,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出路、创造了动力。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彻底摒弃传统的、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在本质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建立全面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制度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开展离不开体制制度的不断建立。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有效契合不仅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成败,也关乎着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完善与创新发展的实现。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出全面合理的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并逐步形成“多位一体”的生态建设管理模式。
政府在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要有效地利用市场、社会、媒体、学界、企业、公众等要素的参与。
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贯彻执行是生
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要积极发挥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支持和引导绿色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和ngo组织;媒体要努力配合生态建设政策要求,既要宣传好政策的相关内容,更要秉持社会责任感和媒体道德要求,倡导健康文明消费方式;加大人才培养、研发先进科学技术、增强理论实践创新需要学界发挥其巨大的优势,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理念和人才支持;企业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改变生产方式、减少污染排放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生态环境的破坏压力;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既是实现公民民主权利的体现,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政府不仅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氛围,更要为公众参与提供良好的参与途径和保障。
政府可尝试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专项管理资金,积极协调与各参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权责明晰,逐步完善适合地区实际的生态管理模式。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路径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短短五年时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性地融入到“四位一体”建设当中,形成了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
要明确指出的是,生态建设的提出并不仅仅是单纯地与其他“四个建设”的某种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要将生态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彻到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生态建设融入和贯穿到经济建设中,要求我们建立以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生态经济体系。
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培育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建设融入和贯穿到政治建设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扩大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积极发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美化人民居住环境,使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生态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有机融合要求我们要重视和关注民生,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公平;要努力建立一个政府廉洁、百姓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的融合要求我们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营造生态保护社会氛围,牢固树立社会文明观念,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事业,鼓励和支持生态理论、生态科技的研究、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创造力,使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3]。
三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永续相处的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新篇章、新任务,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协作和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在坚持把握上述“三个原则”的基础之上,更要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
应该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英姿.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j].理论视野,2012,(2).
[2]张慕,贺庆棠,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余谋昌.生态文明,中国道路[z].临安:浙江省2012年生态文明学术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