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分层训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5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拟行路难》(其四)教材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我们选修课程的第一个脚印。
对于诗歌欣赏部分的学习我们先从书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入手,使学生在大致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能够贯串起学过的作家作品及其风格流派,再从探究诗旨、把握诗境、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去鉴赏诗歌,这样有助于初学者对诗歌地学习和掌握。
“诗歌之部”的第一单元“赏析指导”中介绍了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在教学中参考借鉴“赏析示例”,围绕探究诗旨的中心,允许学生多元性、开放性地解读作品。
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和“相关链接”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提示赏析方法并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比兴”的手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读,探究诗旨2、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的鲍照又是怎样的面对呢?二、朗读1、自由读,读懂诗歌大意要求:⑴明确体裁(多媒体展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其主旨多有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本篇是第四首。
⑵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借助“探究·讨论”第一题的诵读提示三、整体感知1、思考讨论,说一说你读懂的诗人情感是什么?找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示范读。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
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二、知人:鲍照,字明远。
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
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
《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论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下人品选拔机制的经典表述。
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血统论时代,能够支配天下士子官运的就是他有没有一个“好爹”--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纵然你酒囊饭袋;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即使你满腹锦绣。
【高中古诗词阅读】《拟行路难(其四)鲍照》阅读答案【高中古诗词阅读】《拟行路难(其四)鲍照》阅读答案拟建道路困难(四)包照在平地上浇水,分别向东、西、北、南方向流动。
生命也有生命。
你能叹口气再坐下吗?喝酒和原谅自己是很难的。
如果你的心不是木头和石头,你感觉不到吗?吞咽犹豫,不敢说话!4.开始写下倾泻在地上的水和四通八达的困难(第四部分)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生命也有生命。
你能叹口气再坐下吗?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如果你的心不是木头和石头,你感觉不到吗?吞咽犹豫,不敢说话!4.我开始写关于水泼在地上并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现象。
使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达效果是什么?5.第三句话是“生命也有生命”。
从这首诗的角度来看,作者对“生命”有什么看法?6.第五句和第六句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7.对于“举杯难断歌唱之路”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切断歌曲,另一种是切断“切断”的悲伤。
你认为哪个更合理?为什么?8.“安能行叹而坐而忧”与“心非木非石,无感”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9.鲍照的《难游(四)》和李白的《难游(一)》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行路难李白金杯清酒值万元,玉盘值万元。
当我停止喝酒时,我吃不下东西。
我拔出剑,环顾四周看了看我的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道路很难,道路很难,而且有很多不同的道路。
今天,我很安全。
总有一天,我要乘风破浪,扬起云雾般的帆,在深邃的大海上架起一座桥。
4.新学习计划p124-8五教参p12六《新新学案》p124“细分”阅读”17.新学习计划p124-5八《新新学案》p124“精读”29.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写下了悲伤、愤怒和不公的情感,这些情感与天赋不符。
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和诗人的精神气质,李适表现出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
因此,与鲍的作品相比,李白的诗歌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一、知识储备A、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B、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拟行路难(其四)本课话题——抗争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不是木石,怎能没有感慨?只是隐忍不敢说话而已。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智的劝谕,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诗人感情的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而“不敢言”却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刘伟是一个自信、勇敢和直面困难的人。
他十岁时,因为一次触电事故失去了双臂,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气馁和消沉,而是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他加入了国家残疾人游泳队,经过刻苦训练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国家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金牌和银牌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可是祸不单行,他得上了一种病,导致他不得不放弃他热爱的游泳事业。
也许我们认为生命对刘伟来说是不公平的,但面对困难,面对现实,刘伟又一次站起来了,学习钢琴又成为他另一个人生目标。
通过刻苦的学习,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他的钢琴弹奏水平就达到了专业七级水平。
刘伟是一个平凡的人、朴实的人,但他生命的轨迹却是不寻常的,他为我们每一个有理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
——尼克松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
——斯威特切尼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
——爱迪生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将要结束,应该担心你的生活永远不会真正开始。
——纽曼[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酌.酒(zhu ó) 踯躅..(zh í zh ú) 鲍.照(B ào)(2)多音字塞⎩⎪⎨⎪⎧(s è)塞音(s āi )塞车(s ài )塞外 难⎩⎪⎨⎪⎧(n án )行路难(n àn )遇难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绝⎩⎪⎨⎪⎧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2)安⎩⎪⎨⎪⎧安.能行叹复坐愁(怎么)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哪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3)举⎩⎪⎨⎪⎧举.杯断绝歌路难(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永元中,举.孝廉不行(举荐,推举)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各自东西南北....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向南,向北)(2)酌酒以自宽.(形容词作动词,宽解)(3)举杯断绝歌.路难(名词作动词,歌唱)第4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重点】1.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知人论世1.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2.知人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酒,其诗文与谢灵运一样有影响,在生年就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居然史书无传。
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情况。
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课文同步练习(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一、基础达标(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zhuó)歧.路(qǐ)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答案 D解析A项,歧(qí),塞(sè);B项,应(yīnɡ);C项,馐(xiū)。
2.下列句子中的“复”字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能行叹复.坐愁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山重水复.疑无路C.有北面复.匈奴之志D.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答案 D解析例句与D项中的“复”意思相同,都是副词,“又,再”。
A项,动词,恢复;B项,形容词,重复;C项,动词,报复。
3.下列对加引号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开元元年”,是以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纪年的。
因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C.“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禀进谏等。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
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
答案 B解析并非所有的帝王专用一个年号。
历史上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分层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拟行路难(其四)》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2.下列句子中的“安”,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安.能行叹复坐愁安.坐而食B.风雨不动安.如山安.边之长策也C.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老者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沛公安.在3.下列句子中的“复”与例句中“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安能行叹复.坐愁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山重水复.疑无路C.有北面复.匈奴之志D.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4.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D.“吞声踯躅不敢言。
”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年我逃难至此,要不是你,我差点儿就没命了,以后但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就是,也在所不辞。
②他们两个人在战场上可是一起的好兄弟,哪里会为了这么点儿小事就闹意气呢?你尽管放心吧。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可播放伴奏,教师范读;可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自由诵读,加深印象。
4、思考讨论诗人的情感基调(郁愤)三、知人论诗,把握主旨1、启发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
2、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3、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酌.酒(zhuó)氛.围(fèn)皈.依(kuī)B.泻.水(xiè) 翡.翠(fěi) 凝睇.(dì)C.踯.躅(zhí) 衣袂.(mèi) 姊.妹(zǐ)D.鲍.照(bào) 玉簪.(zān) 闲暇.(xiá)解析A.“氛”读fēn,“皈”读ɡuī。
答案 A2.选出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泻水倾泻泄漏寄愚B.酌酒斟酌商酌酌情C.踯躅珍羞金樽磊落D.断绝慷慨徘徊辈愤解析A.愚—寓。
C.羞—馐。
D.辈—悲。
答案 B3.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生亦有命”是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解析“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
答案 B4.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解析鲍照为南朝诗人。
答案 A阅读与鉴赏二、课内精读(22分)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回答5~8题。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了高潮。
6.对“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有两种理解:一说“断绝”指歌断绝,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
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合理?为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细品全诗,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
《行路难》本是民间歌谣,主旨乃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可见应以悲愤为主。
诗人趁酒意击节高歌,将一切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境况。
7.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境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答案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8.这首诗声情并茂,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比兴、反问等修辞手法;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用的是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开头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贵贱穷达,比喻贴切,耐人咀嚼;第五句运用反问,增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另外句式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前六句五七言交错,一短一长,给人以欲说还休的语感;结尾两句连用七言长调,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三、课外拓展(26分)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回答9~12题。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②。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
②垂羽翼:失意丧气的样子。
9.“不能食”、“拔剑击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什么使他长叹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无限激愤之情。
②渴望有所作为,却无用武之地。
10.“蹀躞垂羽翼”怎么理解?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委曲苟活,虚度年华。
②不肯碌碌无为,阿附权贵,要有所建树的高尚情怀。
11.“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中“弄”“看”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
12.“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是表达归隐的情趣吗?请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评析一下。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鲍照一生,始终执著地追求实现自我。
他曾说:“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辩,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诗人不是要逃避现实,隐身到幸福的小家庭圈子中去,实质是发泄不得志的牢骚话。
或者说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和抗议。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诗人以古鉴今,去分析认识自己被埋没、遭贫贱的命运,并将自己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和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
《拟行路难(其六)》赏析: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主要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诗歌的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外形动作来表现内心的焦虑不安。
尤其是第二句中三个连贯一气的动作非常精确而传神地刻画出壮士失意的内心痛苦。
接下去的“丈夫生世”二句,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倾泻出来。
一个“几时”,一个“安能”,说得分外沉痛,分外激愤。
以上四句写诗人备受压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的反抗。
下半段则用亲切的语调描绘“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情景。
最后诗人由古代圣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不禁扼腕长叹:“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激愤中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
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
诗歌的格调悲怆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洒脱,悠闲中透出不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14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3.[对应高考考点链接]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拳”和“退”二字用得最传神(明确关键字)。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点明意境)。
14.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