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解决汉语歧义切分的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78.24 KB
- 文档页数:3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一种消除中文分词中交集型歧义的方法魏博诚;王爱平;沙先军;王永【期刊名称】《计算机技术与发展》【年(卷),期】2011(021)005【摘要】切分速度和精度是中文分词系统的两个主要性能指标.针对传统的中文分词中出现的分词速度慢和分词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了双层hash结构的词典机制来提升分词的速度,对于匹配结果中出现的交集型歧义字段,通过互信息的方法来消除,以提高分词精度.并对该分词系统进行了实现.通过与传统的中文分词系统的分词速度以及分词效果的对比,发现该系统在分词速度和精度上都有所进步,从而取得较好的分词效果.%Segmentation accuracy and speed are the two main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system.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 of slow speed and precision of the wor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it uses the structure dictionary of double-decked hash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speed of word segmentation.To improve the segmentation accuracy, use the method of the mutual information to eliminate the overlapping ambiguity string which appeared in the matching results, the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system is achieved.The system is improved in the speed and accurac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al system.The experiment results make the good participle progress.【总页数】4页(P60-63)【作者】魏博诚;王爱平;沙先军;王永【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相关文献】1.一种改进的中文分词歧义消除算法研究 [J], 许高建;胡学钢;路遥;王庆人2.一种消除中文匹配中交集型歧义的方法 [J], 杨芳;杨振山3.基于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中文分词歧义性消除方法 [J], 郭丙华;俞亚;李中华4.一种基于无监督学习的交集型歧义处理改进方法 [J], 黄鹏;张姝;陈玉华;文斌5.一种改进的藏文分词交集型歧义消解方法 [J], 羊毛卓玛;欧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除歧义的四种方法
一般来说,一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意思。
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使读者产生误解,那就是一种语病,这种语病我们称之为歧义。
那么,我们怎样消除句子的歧义使语句表意明确呢?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利用语境消除歧义。
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
例如:
“我去上课”可以改为“我去听老师上课”或“我去给学生上课”。
2、通过换用或添加适当的词语消除歧义。
如果造成歧义的原因是词语的多义性,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
例如:
“我要炒肉丝”可以改为“我要去炒肉丝”或“我要吃炒肉丝”。
3、通过调整词语之间的顺序消除歧义。
有时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
例如: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改为“谁也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谁”就行了。
4、通过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消除歧义。
例如:
“这封信我读不好”可以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我能力有限,或者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不应该由我来读。
在辨析句意时,我们只要明晰歧义的不同现象,了解产生歧义的不同原因,掌握消除歧义的几种方法,比较分析,多方推敲,歧义是可以消除的。
中文分词错误纠正算法与优化中文分词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将连续的中文文本切分成有意义的词语,为后续的文本处理和语义分析提供基础。
然而,由于中文的特殊性,分词中经常出现错误,如歧义词的切分、未登录词的处理等。
因此,研究中文分词错误纠正算法与优化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一、中文分词错误的原因分析中文分词错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歧义词切分:中文中存在大量的歧义词,即同一组汉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切分方式,例如“北京大学生喝进口红酒”。
正确的切分应该是“北京/大学生/喝/进口/红酒”,而错误的切分可能是“北京/大学/生/喝/进口/红酒”。
2. 未登录词处理:未登录词是指分词词典中没有收录的新词或专有名词。
由于中文的词汇量庞大且不断更新,分词词典无法及时收录所有的新词,因此会出现未登录词的情况。
例如,“微信红包”在分词词典中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切分规则。
3. 语料库不完备:中文分词算法通常依赖于大规模的语料库进行训练和模型构建。
然而,由于语料库的不完备性,某些特殊领域或方言的词语可能无法被准确地切分。
二、中文分词错误纠正算法为了解决中文分词中的错误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算法和方法:1. 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通过事先定义一系列的切分规则来进行分词,例如最大匹配法和最短路径法。
这些方法简单易懂,但对于歧义词和未登录词的处理效果较差。
2. 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通过统计语料库中的词频和词组频率来进行分词。
这些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歧义词和未登录词,但对于语料库不完备的情况下会有一定的限制。
3.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建立分类器或序列标注模型来进行分词。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训练大规模的语料库来提高分词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但需要较多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
三、中文分词错误纠正的优化除了算法层面的优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文分词错误进行优化:1. 词典的更新:及时更新分词词典,收录新词和专有名词,以提高分词的准确性。
句子语境中汉语同形异音词的歧义消解汉语中的同形异音词简单来说就是指同样的形状或字形但是却有不同的音节和含义的字词。
这类词语,因为音节的不同而造成了很多语言学上的歧义,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或者误会。
因此,对于这类词的消解问题是经常被讨论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同形异音词的歧义消解及其相关案例。
一、歧义消解的概念和重要性歧义消解是指在一个句子中,根据上下文的含义,消解语句中句子成分存在的歧义。
在汉语这个相当特别的语言中,因为存在同形异音的词语,在造句时经常会出现歧义。
而歧义的存在,则会让人们产生误解和其他不必要的问题。
歧义的消解,就是避免和纠正这类问题,确保交流无障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误会。
歧义消解的重要性在于,在正常的人际交流中如果存在歧义,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问题,并对交流造成困扰,影响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降低沟通的效率,而在商业活动中甚至可能对业务产生损失或者错失商机。
因此,对于同形异音词的消解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同形异音词的例子及其歧义消解方法1. 会会是一个同形异音词,可以表示会议、会员、能力等。
当“会”字在语境中出现时,应该结合上下文具体含义来理解。
比如:我今天有个会。
- 会指的是会议我是一个书法会的会员。
- 会指的是组织他数学很好,只要学一遍就会了。
- 会指的是能力2. 行行,可以表示走,可行性、行业等。
同样的,行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情况而定。
比如:我明天不行,有事情要处理。
- 行指的是能否做某件事情这份合同还可以行吗?- 行指的是可行性评估他是从事IT行业的。
- 行指的是职业方向3. 坐坐是一个很容易产生歧义的同形异音词,可以表示做、坐在上面等。
比如: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 表示坐在上面今天有事,去公司坐了一天。
- 表示在公司工作别坐着不动,出去散散步。
- 表示停留在某个地方4. 挂挂可以表示衣服、电话或者情绪等,这也是一个同形异音词的例子。
比如:他挂了电话之后就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
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2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 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如何处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歧义问题处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歧义问题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中文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具有大量的多义词和歧义表达。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正确处理这些歧义问题对于确保语义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应对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常见歧义问题的方法和技术。
首先,上下文理解是处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歧义问题的基础。
理解文本之前和之后的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解决多义词的歧义问题。
通过词语和句子级别的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断正确的含义。
例如,对于句子“我想吃个苹果”,上下文中如果提到食物的话题,那么“苹果”很可能是指水果,而不是指苹果公司。
其次,基于语料库和统计模型的方法可以帮助解决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歧义问题。
通过从大规模的语料库中学习词语和短语的频率和上下文信息,我们可以使用统计模型来为每个词语分配最可能的含义。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词义消歧、句子理解和机器翻译等任务中。
例如,在机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上下文信息来决定正确的翻译含义。
另一个处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歧义问题的方法是使用语义角色标注和依存句法分析。
语义角色标注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句子中的谓词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通过标记句子中的语义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捕捉到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从而减少歧义。
依存句法分析可以将句子中的每个词语与其他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可视化,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结构和意义。
这些技术在信息抽取、问答系统和文本分类等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利用词语之间的词汇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歧义问题。
同义词和反义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对于句子“这个苹果真好吃”,我们可以根据“苹果”和“好吃”的词汇关系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近义词和反义词词典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这些词汇关系,并支持词义消歧和句子理解等任务。
最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歧义问题提供了更高效的方法。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