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9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
一、研究背景
现代汉语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交流中的主要语言,其歧义现象极其普遍。
歧义现象的存在给人们的语言交流带来很大的障碍,使得表达不够准确,甚至会产生误解或误导。
因此,对现代汉语歧义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中文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特别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表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对改善和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如多义词、歧义词语、歧义标点等等,分析其特点和范围。
2. 因素分析,探讨歧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包括语言历史、文化差异、语用学原理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中一些经典的、典型的歧义句子,探索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4. 解决方案,针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探讨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及其相关研究。
然后,结合实际语言环境,收集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实证研究。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结果将对加强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度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预计研究成果可形成学位论文,并可进一步应用于语言教学、语言规范化和翻译等方面。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王跃武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5期摘要: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
语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
词汇方面,由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
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
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
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的类型;歧义的消除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
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该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就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作一小议: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说明歧义的各种类型和消除的方法。
一、歧义的类型(一)语音因素造成的歧义⒈词语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1)他叫什么绊了一跤。
“什么”重读,是疑问句;“什么”轻读,是陈述句,意思是被一样东西绊了一跤。
(2)骑马去。
“去”字重读,意思是说不是徒步去,“去”字轻读,意思是说“去骑马”。
2.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1)A.你现在’怎么想了?(’号表示它后面的字或词重读,下同)B.你现在怎么’想了?(A意思是过去是那么想的,现在怎么想?B是过去不想,现在为什么想了?)(2)A.老师’都听不懂。
B.’老师都听不懂(学生当然更听不懂了)。
A.我’都买了。
B.’我都买了(你怎么不买)A.孩子’都学会了。
B.’孩子都学会了(何况大人)3.不仅重读的位置不同,而且结构的组合关系也不同(1)A.’叫老王出来。
B.叫老王’出来。
A重音在“叫”字上,是述补结构带补语,相当于叫出来老王。
B重音在“出”字上是连谓结构。
(2)A.热得’我都出汗了。
B.热得我都’出汗了。
A是主谓结构“我都出汗了”做补语,强调“热”。
试论现代汉语歧义产生的根源本文从结构和认知两个方面对歧义的根源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从语言结构上来说,歧义根源于语言符号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和语言的线条性;从认知角度来说,歧义根源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和主观性以及人类认知过程和交际过程的特点。
标签:汉语歧义根源一、结构分析结构主义创始人索绪尔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正如一张纸的正反面那样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从这一观点出发,歧义的根源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加以说明。
从意义方面说,歧义的根源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主客观事物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方面说,歧义的根源是语言的线条性。
从结构上对歧义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也就是从语言的内部入手来探索歧义的根源,我们有以下几种认识:(一)歧义的根源之一:语言符号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语言是有限的。
从语言符号的数量来说,它是有限的,各种语言都只能包括有限的音素和有限的词语;从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手段来说,它也是有限的;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属性来说,它同样要求是有限的,因为作为一种工具来说,它总要具有容易掌握的特点,如果它是无限复杂的,人们又如何掌握它呢?所以说,语言是有限的。
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和意义却是无限的和复杂多样的。
要用这有限的符号和手段来表达客观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的事物和意义,就必然要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语言有限的符号和手段或者说是形式的多义性,具体说就是语言为了表达无限多样性的客观世界,就一定会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和多义词,还有大量的同义句式和多义句式。
而多义是歧义的基础,是潜在的歧义。
所以说语言符号和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歧义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歧义的根源之二:语言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运用中表现出现实空间线条性和抽象空间层次性的对立统一。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主要是指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依次出现。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在1893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年,Breal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歧义现象是在汉语(即汉语标准语)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字语言现象,即
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汉语歧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说也是文化和历史熏陶的结果。
汉语中的歧义,使文本的表达立意遭到严重的错误解读。
因此,在日常应用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歧义的现象,从而清晰明确地展示信息,准确地传达信息。
比如,在生活中,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用歧义句,而应采取增补或改写将歧义句进行纠正。
另外,熟悉汉语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谚语和比喻等词语表达
中所含歧义现象。
例如,在传统中国,结婚和死亡也是概念上的同义词,这种歧义正是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往事。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视角来深入地分析表达歧义的文本,比如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及比较语言学和语义学等学术视角。
这些都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探究歧义的现象,并加以研究,以达到消解歧义的目的。
总结起来,汉语歧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以保持文章清晰、文意明确,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语言学视角研究、认识歧义现象,从而有效消解歧义,实现更加准确的交流。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现代汉语语法讲义北京语言大学郑贵友第一章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学二、语法单位三、句子成分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第二章词类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二、词类划分的标准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四、各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象体词五、各类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六、兼类问题第三章短语一、定义二、短语的种类三、短语的构成手段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第四章句子成份一、句子成分的性质二、主语、谓语主语的语法构成主语的语义类型谓语的语法构成三、动语、宾语动语的语法构成有宾动词无宾动词宾语的语法构成宾语的语义类型四、定语五、状语六、补语补语的语法构成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补语的顺序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七、中心语八、独立语第五章单句一、基本概念二、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三、主谓句主谓谓语句双宾语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有”字句“所”字句四、非主谓句五、单句和短语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二、歧义的种类(1)同音造成的歧义同形造成的歧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词兼类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三、歧义的种类(2)第七章复句一、复句的含义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三、复句的分类四、广义的并列关系五、广义的因果句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六、广义的转折句七、复句的扩充八、复句的紧缩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一)歧义的含义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歧义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
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汉语语法是汉语民族以及非汉语民族使用汉语过程中的一套语言习惯,包括构成汉语句子的词汇、词类和句法等,用来指导日常交谈。
它是汉语
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汉语语法系统的总结,是汉语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种
非常重要的产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语语法中的歧义分析,以便读者更深
入地理解汉语语法及其重要性。
汉语语法歧义分析是指在汉语语料中和发现歧义句子,并对歧义句子
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对汉语的深入研究,在汉语词汇
和句子结构规律中发现歧义的情况。
由于汉语词汇、语法句法等都有其内
在的规律,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单词和句子的歧义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出来。
歧义分析可以通过词汇、句法、句子结构等多种方式进行。
首先,词
汇分析是指确定和理解词汇的语义,从而揭示歧义句子的意思。
其次,句
法分析是指根据句子中的不同结构形式研究句子的意义,从而得到对歧义
句子的解释。
最后,句子结构分析是指研究句子结构对句子意义的影响,
以及句子结构的可能歧义,从而获取歧义句的解释。
此外,歧义分析还可以根据文言语言的规律,通过复句分析和多种意
思表述来确定歧义句的正确理解。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摘要】: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歧义现象。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关键字】:歧义;歧义类型;歧义解决方法歧义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
现代汉语之所以会有歧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语言结构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结构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表达多种语义的现象,这样看来,多义现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里,我不想多说关于歧义界定的问题,也就是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歧解,歧义与笼统,歧义与模糊之间如何划分和区分的问题,只是稍作解释。
1:歧义与多义。
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与歧义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一般认为歧义指结构(包括词组和句子)的多义;多义指词的多义。
2:歧义与歧解。
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歧义指语言层面静态的抽象多义,歧解只言语层面动态的具体多义。
歧义可能导致歧解,而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
歧义指句法歧义,歧解指语境歧义。
3:歧义与笼统。
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的真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指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
4:歧义与模糊。
歧义与模糊的争议不大。
模糊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与歧义的争议不大。
歧义的定义研究缩小了歧义的定义面,多数人赞成笼统,模糊,双关,含混等形式不宜认为是歧义,因而划定了外延,一遍歧义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歧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需要详细地剖析一下。
(1):多音词引起的歧义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以及意义使得在没有语境情况歧义现象的产生,比如说“都”,没有一定的语境,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是“dou”呢,还是“du”呢?这种歧义只能用词音分析法,也就是组成词,换成“都是”,“首都”就可以理解了。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一、引言歧义现象是指会让人产生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理解的语言现象,它常常会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便。
但歧义又是现代汉语中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而且我们发现有的歧义现象比较容易辨识,而有些歧义现象却很难被发现。
这就牵涉到了歧义现象歧义凸显度的问题。
所谓歧义凸显度,简言之就是指歧义现象中歧义的明显程度或者说歧义被辨识的难易度。
我们知道造成歧义现象的种类繁多,引起歧义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但这些不同的原因是如何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上起作用的呢?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求导致歧义现象的原因和歧义凸显度之间的关联,期望在此探索中有所发现。
二、现代汉语常见歧义现象的原因归纳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将歧义现象的原因归类如下:1.语音因素导致的歧义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歧义现象都与语音因素有分不开的关系,同音字、多音多义字、语调、重音和停顿均可以导致歧义。
例如:(1)同音同形歧义:注意仪表。
(“仪表”既可以理解为“人的外表风度”, 也可以理解为“测量温度、气压、电量与血压等的仪器”。
)这是杜鹃。
(“杜鹃”既是鸟名也是花名。
)(2)同音异形歧义:这是zhì癌物质。
(“zhì”可以理解为“招致”的“致”, 也可以理解为“医治”的“治”。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án。
(“yóu chuán”有三种理解: 既可以理解为“游船”, 也可以理解为“油船”, 还可以理解为“邮船”。
)(3)多音歧义:他的爸爸好说话。
(句中的“好”可以读作“hǎo”, 表示“易于、便于”的意思, 也可以读作“hào”, 表示“爱好、喜欢”的意思。
)(4)语调歧义:你能干好吗? (这个句子分别用关切的、平淡的、嗤之以鼻的、严厉的语调来问, 依次表示关心、平淡、讽刺与指责的感情意味。
)(5)重音歧义:他又把英语复习了一遍。
简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张启豪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22期摘要: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可以分到三个层面看,即歧义词、歧义短语和歧义句。
歧义词包括同形异性异义词和同形同性异义词,歧义短语包括词与短语同形、同形同层异构异义短语、同形异层同构异义短语、同形异层异构异义短语和同形同层同构异义短语,歧义句包括同形异构异义句和同形同构异义句。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词;歧义短语;歧义句本文站在研究歧义现象的前贤学者们的肩膀上,拟从歧义词、歧义短语和歧义句三个层面对现代汉语的中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一、歧义词歧义词即词汇层面的同形异义现象,可以分为同形异性异义词和同形同性异义词两类。
(一)同形异性异义词这类歧义词由于具有不止一种词性,能够在同一个句子中发挥不同的句法功能,或是在发挥同种句法功能时引起不同的句义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例一:我的房门没锁。
其中,“锁”是一个同形异性异义词,既可以看作动词“上锁”,充当谓语,表示“我”的房门的锁具还没有上锁;也可以看作名词“锁具”,充当宾语,表示“我”的房门还没有安装锁具。
同理,这句话中的“没”也可以看作一个同形异性异义词,既可以是副词,充当状语,表示“未”;也可以是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无”。
例二:他原来不是那样的人。
其中,“原来”作名词,充当状语,表示“他”曾经不是那样的人;作副词,充当状语,表示“他”竟然不是那样的人。
(二)同形同性异义词这类歧义词只有一种词性,但是在同一词性的范畴内有不止一种词义,能够在发挥同种句法功能时引起不同的句义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例一:他走了很久。
其中,“走”是一个同形同性异义词,它在句中只能是动词,只能充当谓语,但是可以对它作两种理解。
一种是“行走”,表示“他”持续行走的时间段很长;另一种是“离开”,表示现在距“他”离开的时间点很远。
例二:我上面有人。
其中,“上面”是名词,充当状语,一种理解是“我”空间位置的上方有人;另一种理解是“我”在上级单位中有人脉。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北京语言大学郑贵友第一章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学二、语法单位三、句子成分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第二章词类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二、词类划分的标准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四、各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象体词五、各类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六、兼类问题第三章短语一、定义二、短语的种类三、短语的构成手段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第四章句子成份一、句子成分的性质二、主语、谓语主语的语法构成主语的语义类型谓语的语法构成三、动语、宾语动语的语法构成有宾动词无宾动词宾语的语法构成宾语的语义类型四、定语五、状语六、补语补语的语法构成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补语的顺序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七、中心语八、独立语第五章单句一、基本概念二、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三、主谓句主谓谓语句双宾语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有”字句“所”字句四、非主谓句五、单句和短语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二、歧义的种类(1)同音造成的歧义同形造成的歧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词兼类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三、歧义的种类(2)第七章复句一、复句的含义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三、复句的分类四、广义的并列关系五、广义的因果句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六、广义的转折句七、复句的扩充八、复句的紧缩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一)歧义的含义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歧义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
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销。
现代汉语中“V+的+N”结构的歧义现象引言“V+的+N”是一种由动词作定语的组合式偏正结构。
组合式偏正结构是相对粘合式偏正结构而言的。
根据朱德熙先生的解释,粘合式偏正结构是指“名词、区别词和性质形容词直接(即不带“的”)作定语的格式”[1],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定—中”偏正结构属于组合式偏正结构,例如:[1] 石头桌子[2] 石头的桌子例[1]是由名词“石头”直接加名词“桌子”(中间没有“的”)而形成粘合式偏正短语,例[2]是由名词“石头”加上“的”再加名词“桌子”形成组合式偏正短语。
“V+的+N”这种组合式偏正结构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易产生歧义。
例如:[1] 通知的人[2] 采购的人例[1]有歧义:“人”既可以指发出通知这一动作的人,又可以指被通知的对象,那就是说“通知的人”这种偏正结构包含着两种语义结构关系:“施事+动作”的关系和“受事+动作”的关系。
例[2]没有歧义,它只包含着一种语义结构关系即“施事+动作”的关系。
本文就这一现象在语义平面上作一个比较粗浅的探讨。
本文“V+的+N”结构中的“V”代表动词,“N”代表名词(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更不包括代词和数量词)。
现代汉语中“V+的+N”结构的歧义现象•33 •一、“V+的+N”结构的歧义因素“V+的+N”这种结构产生的歧义是由句法平面的语义关系的不同而引起的,产生这种歧义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动词的性质和名词的性质。
(一) 动词在语义平面上,我们根据汉语动词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这种名词性成分我们称之为动元)的数目,我们可以将动词分成单价动词、双价动词、三价动词。
[2]1. 单价动词亦称单向动词、一元动词,是指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联系着一个动元的动词,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作V1。
例如“小明咳嗽了”、“小王醉了”中的“咳嗽”、“醉”联系着一个强制性的成分,即施事成分,所以“咳嗽”、“醉”是单价动词。
又如:病、变、醒、哑、倒塌、游泳、爆炸、休息、呻吟、打鼾、徘徊、彷徨、失眠、发愣等等都是。
绪 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先来举两个例子: 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若对两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内部构造层次是相同的。但是可以明显感到,a和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a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b句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我们把a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把b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B义,因此“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是一个既能表示A义又能表示B义的歧义格式。
(一)“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的分化 我们可以利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来分化“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需要强调的是“变换”是指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变换,而不是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我们把上例中表示A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假设为“A式”,把表示B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假设为“B式”。根据二者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可以发现,“A式”与“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句式相关联,我们把“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句式假设为“C式”,即“A式”可以转换为“C式”。例如:
A式 → C式 戏台上摆着鲜花 → 鲜花摆在戏台上 头上戴着帽子 → 帽子戴在头上 墙上挂着画 → 画挂在墙上 门上贴着对联 → 对联贴在门上 床上躺着病人 → 病人躺在床上 观察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句式变换前后的语义结构关系都保持不变,这说明“A式”和“C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同理,“B式”可以跟“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句式相关联,我们把“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句式假设为“D式”,“B式”转换为“D式”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后,两个句式的语义结构关系仍保持不变,所以,“B式”与“D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例如:
B式 → D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 →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嘴里嚼着饭 → 嘴里正在嚼饭 外面下着大雨 → 外面正在下大雨 门外敲着鼓 → 门外正在敲鼓 而对于“A式”和“B式”来说,“A式”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 ;“B式”只能变换为“D式”,而不能变换为“C式”。例如:
头上戴着帽子 → 帽子戴在头上
→ *①头上正在带帽子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 *课上在教室里 这样,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就可以将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歧义句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很好的分化开来。
(二)“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 运用变换分析法虽然可以将“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分化开来,但是却不能解释这一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上述句式可以被分为A、B两种格式,关键在于动词。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式”句中的动词“摆、戴、挂、贴、躺”,虽然各自具体的意思不同,但是都具有“使(某物)附着(于某处)”的共同语义内涵,我们可以将其标记为[+附着]。“B式”中的动词“演、上、教、下、敲”没有“使(某物)附着(于某处)”的语义内涵,标记为[-附着]。正是因为“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才使它成为一个歧义句式并能分化成A、B两种格式。
(三)小结 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同属“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的“A式”和“B式”,前者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而后者只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能变换为“D式”,而不能变换为“C式”,从而将歧义句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分化开来。而造成歧义的原因则是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二、“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 “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反对的是他”,这个句子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反对某人或某事的是他”,如果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他”是“反对”的施事;第二个意思是“某人所反对的人是他”,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他”变成了“反对”的受事。由此看来,“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就产生了歧义。
(一)“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歧义格式的分化 对于这一歧义句式,我们同样可以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来分化。按照上面第一种理解方式,“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可以转换为“动词(及物)+实词+的+是+名词语”的形式。我们假定这样的“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 格式为“A式”,与其相应的变换式为“C式”。例如: A式 → C式 反对的是他 → 反对外出旅游的是他 苦练的是他 → 苦练英语口语的是他 吃过的是老王 → 吃过晚饭的是老王 而按照上面第二种理解方式,“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可以变换为“动词(及物)+名词语”。同样,我们可以假定这种“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格式为“B式”,与其相应的变换式为“D式”。例如: B式 → D式 反对的是他 → 反对他 喝的是饮料 → 喝饮料 说的是日语 → 说日语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二 、“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 对于上面的两种变换形式来说,“A式”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同样的,“B式”只能变换为“D式”,而不能变换为“C式”。例如: 苦练的是他 → 苦练英语口语的是他 → *苦练他 喝的是饮料 → 喝饮料 → *喝××的是饮料 很显然,“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这一歧义句式,可以用变换分析法来分化。
(二)“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格式产生歧义的原因 在“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这个结构里,“动词(及物)+的”是一个“的”字结构,是做主语的。根据语言学语法理论中的“配价理论”②及物动词属于二价动词③,即及物动词是要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即主语和宾语)相关联的。“动词(及物)+的”形成的“的”字结构中及物动词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出现的个数,决定了这个结构作主语时是否会产生歧义。下面举例来说明:
a.今天讨论的是很重要的
b.今天学生们讨论的是很重要的 c.今天讨论的语法问题是很重要的 d.今天学生们讨论的语法问题是很重要的 在上面四个例句中,中心动词“讨论”是一个及物动词,可以支配主语、宾语两个名词性成分。在a句中,可以由“讨论”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都没有出现,而此句既可以理解为“今天某人讨论的是很重要的”,也可以理解为“今天讨论的某件事是很重要的”,是一个歧义句;在b句和c句中,分别出现了“讨论”的主语“学生们”和宾语“语法问题”,b句的意思是说“学生们而不是其他人讨论的很重要”,c句的意思是说“学生们讨论的语法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很重要”,是没有歧义的;d句中“讨论”所支配的主语“学生们”和宾语“语法问题”都出现在句子中,也没有歧义。 因此,当及物动词所支配的两个名词性成分都出现或者只出现一个时,“动词(及物)+的”结构独立做主语或宾语所在的“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结构是没有歧义的;而当及物动词所支配的两个名词性成分都没有出现时,“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结构就会有歧义。
(三)小结
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于同属“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结构的“A式”
和“B式”,前者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而后者只能变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