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起源、本质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3.比较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4.了解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本质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教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存在已久,人们一直在追寻它的答案。
不同历史时期,这个问题以不同形式存在,人们也给以不同形式的回答。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问题和教育的历史发展问题,正如教育上其他重大的理论课题一样,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地阐明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什么是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的起源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四种主张: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和需要起源说。
(一)生物起源说教育生物起源说的倡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1831~1902)。
他在《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连昆虫界也有教育。
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而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的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小的动物,这就是教育。
后来,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P.Nunn,1870~1944)在其主要教育著作《教育原理》一书中,进一步地阐发了教育生物学化的理论观点。
他曾在1 923年的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的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地说明:“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所以把教育称之谓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本质第⼀讲教育的本质第⼀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种与⼈类社会相伴⽽⽣的社会现象,教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处,仍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在⼈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性质与特点,相应体现不同形态。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是在什么情况下产⽣,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是教育起源于⽣物进化的哪⼀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种观点:1.神话起源说这是⼈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样,都是由⼈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西⽅:上帝造⼈、摩西⼗诫、诺亚⽅⾈;东⽅:⼥娲造⼈评价:在⼈类之初,⼈类对⾃然与⾃⾝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平⽐较低,因⽽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2.⽣物起源说其代表⼈物:[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1870—1944)《教育原理》。
(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跪乳”等谚语和故事)理论基础:⽣物进化论基本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类社会之中,⽽且存在于⼈类社会之外,甚⾄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完全来⾃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它以达尔⽂⽣物进化论为指导。
认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的物种和保存与发展,出⾃⼀个“⾃然和⾃发”的本能,要把⾃⼰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动物。
)评论:与神话起源说相⽐,⽣物起源说认识到了动物本能活动与⼈类教育间的联系,较之教育起源于神意是⼀种进步。
但将教育这⼀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归结于动物的本能,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第⼆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节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概念 (⼀)⼴义的概念 ⼴义的教育是泛指⼀切有⽬的地增进⼈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智⼒和体⼒,影响⼈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是⾃⼈类社会有史以来就产⽣的教育活动。
它可能是⽆组织的、⾃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觉的、系统的。
⼴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般是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三)更狭义的概念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可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来使⽤。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这⼀属性包含下列涵义: 第⼀,教育是把⾃然⼈转化为社会⼈的过程。
第⼆,教育培养⼈是有意识有⽬的⾃觉地进⾏的。
第三,在教育这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的⽅向,⾝⼼发⽣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
对于教育⼀词,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曾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内展”说和“外塑”说两种不同的认识。
⽆论哪⼀种观点,都肯定教育对⼈的⾝⼼发展的影响和作⽤,都把教育看作是影响⼈、培养⼈的⼀种活动,因⽽在教育理论上,⼈们⼀般认为,教育是⼀种有⽬的地培养⼈的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为⼀切社会所必需。
只要⼈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
教育是⼀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永恒的范畴,具有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决定的。
教育具有两⼤职能或作⽤:⼀是使新⽣⼀代适应现有的⽣产⼒,作为⽣产⽃争的⼯具;⼆是使新⽣⼀代适应现存的⽣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级⽃争的⼯具。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类社会的产⽣⽽产⽣,发展⽽发展。
第二章教育起源、本质与发展
一、学习目标
⒈识记教育(广义的和狭义的)的概念。
⒉比较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异同,体会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共同点。
⒊认识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⒋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教育本质
难点: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三、思考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生物起源论:(法国,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3.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二)问题回答
1.列举关于教育起源的假说。
2.学校教育有哪几个基本特点?
3.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4.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5.简评下列论点:
(1)离开教育,人类社会依然可以存在和发展。
(2)“大鸟领着小鸟飞翔”是一种教育活动。
(3)所谓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兴国
党的十五大确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全面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
朱镕基总理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使教育工作者受到极大鼓舞。
科教兴国,并不是什么教育都可以兴国。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果不能适应,落后于社会发展,就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
所以教育可以兴国,也可以亡国。
邓小平同志在指出了教育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无比重要性的同时,强调教育必须改革,改革的方针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实现能体现“三个面向”的教育,才能成为立国之本。
也才能起兴国的巨大作用。
产生于工业社会的教育,是工业大生产模式的反映。
学校相当于工厂,班级如同车间,从小学到大学是一条生产流水线。
课程教育计划、教材内容则是产品的标准与规格,学生作为原料,在流水线上通过一道道工序,最后制成“合格”产品。
所以,可以说,这种教育既大规模普及了教育,使每个人都得到一定的培养与发展,功不可没,但同时带来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忽视人的特点和个性,使不少优秀人才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被扼杀在摇篮里。
实行同步化、标准化的教育,必然制约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这对个人,对国家,对人类都是不可弥失的损失。
以电脑、多媒体、网络化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为改变这种标准化、同步化、工厂式的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使我们有可能实施既是大规模的,又可以是个别化的教育,进而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所以,当前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由适应工业社会的教育转向适应信息社会的教育,而三个面向则是实现这种转轨的惟一指导思想。
教育的竞争可以说是教育改革的竞争。
我们应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1期?吕型伟)
[讨论题]
1.你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兴国?
2.谈谈你对“三个面向”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四、学习参考文献
⒈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第一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2版。
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第二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⒊储培君主编:《教育学教学参考书·总论分册》(第二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