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4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5.01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案名称:礼仪发展概论二、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定义和起源2. 让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3. 让学生了解我国礼仪的发展历程三、教学内容:1. 礼仪的定义和起源2. 礼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3. 我国礼仪的发展历程4. 现代礼仪的重要性5. 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礼仪的定义、起源、基本原则和规范等理论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礼仪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礼仪的重要性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礼仪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礼仪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礼仪发展概论》等相关教材或资料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 教学道具:相关礼仪图片、视频等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礼仪的定义和起源,引发学生对礼仪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礼仪在现实生活中重要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礼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15分钟)1. 教师讲解礼仪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原则、平等原则、真诚原则等。
2. 教师介绍礼仪的基本规范,如言谈举止、着装打扮、社交礼仪等。
3. 学生举例说明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我国礼仪的发展历程(15分钟)1. 教师讲解我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2. 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礼仪的特点和演变。
3. 讨论:我国礼仪在现代社会是否需要改革和创新?四、现代礼仪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讲解现代礼仪的重要性,如提升个人素质、促进人际关系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遵循礼仪的感悟。
五、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如求职面试、商务洽谈等。
2. 学生讨论如何在不同场合运用礼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礼仪的收获和感悟。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礼仪的传统文化。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更好地遵循礼仪规范。
礼仪概述导入新课:自古以来,礼仪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遵守礼仪规范的现象,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翻越围栏等等。
现在,我们逐步与世界接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已经把讲究礼仪看做是自己走向社会的名片,是广交朋友的法宝,是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因此,学好礼仪至关重要。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关于礼仪的起源的讨论,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但至今并无定论。
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祭祖说——认为礼仪源于祭祖。
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没有能力改变世界,只能祈求神灵的保佑。
风俗说——认为礼由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来,进入文明社会后,由所谓的“圣人”加以改造,变成系统的礼。
父权制说——认为是为了划分尊卑贵贱的需要,类似于家长制的说法。
需求说——认为礼仪是人类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源于人际交往的需要。
2.形成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礼”的论述。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看作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更是每个人必须修养的环节。
他在《论语》中提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荀子在《修身》中提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我国最早的礼仪学著作《礼记》中也提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元代政治家、教育家许衡更是提出“衣食以厚民生,礼仪以养其心。
”古人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礼”的形成阶段。
3.发展现代礼仪,可以看作是“礼”的变革发展阶段。
一是,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
有很多的繁文缛节已经开始简化。
比如吃饭,古人宴饮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现在这些礼仪都简化了。
二是,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很多规范严格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操作。
比如西装纽扣,如果是一颗则要扣上,如果是两颗,则扣上面那一颗,如果是三颗,则扣中间那一颗,上下两颗可以不扣。
第一章礼仪概述第1课时礼仪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课题]:礼仪的起源和发展[教学目标]:了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礼仪的起源和发展[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绎法、案例分析法[课时]:1[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唐老师提出课堂要求——(纪律、笔记、作业、互动)二、为什么开设礼仪课:1、通过学生打工经验,讨论单位对员工的诸多要求;2、讨论人际交往中对个人服装、谈吐、仪态、礼节等要求;引出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礼仪是人们礼尚往来、各谐相处、成就事业的基础和保障。
三、导入新课礼仪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四、讲授新课:礼仪的起源、变革(一)、礼仪的起源预习P2:《一、礼仪的起源》,介绍五种关于礼仪起源的说法。
总结:1、神创论:礼仪是神创造的。
2、实践论:礼仪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在人类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
(二)、礼仪的发展礼仪的发展经过了五个阶段: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
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巫教),多体现在祭祀、葬仪中。
(人与神、人与鬼的关系)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
奴隶社会(形成)——西周,周公旦《周礼》(第一部礼仪大法),与德相结合,用以治国。
(人与人的关系)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鉴于混乱的社会环境,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仪礼》、《礼记》,(三礼)孔子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4、礼仪的强化时期:封建社会将孔子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礼仪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应有所扬弃,弘扬中华礼仪传统(木鸠王杖、程门立雪、孔融让梨、张良纳履、举案齐眉……)5、现代礼仪的发展辛亥革命以后,废除帝制,逐渐走出国门,国际交往礼仪开始渗透,礼仪趋向于简单实用,如握手、鞠躬。
礼仪教案6篇礼仪教案 (1)一、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三礼” (二)礼仪的主要功能沟通、协调、维护、教育 (三)礼仪的基本原则平等、尊重、宽容(顾及别人、尊重别人、关心别人) (四)礼仪的特点国际性、差异性、传统性、时代性、社会性 (五)礼仪的意义1、卡耐基关于个人成功的因素:个人条件15%、机遇20%、交往能力65%; 交往能力:会适时、恰当地包装、推销自己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高智商+高情商灵活圆通2、文明的表现与社会的需要3、塑造自我形象与单位形象的需要4、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5、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礼仪的起源、形成和历史发展过程,体会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与个人文明修养、审美修养的密切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礼仪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难点:中外礼仪表现形式的差异。
四、活动设计给学生讲几个礼仪的小故事,让学生能够理解礼仪的重要性。
第二章旅游接待人员的礼仪形象(6学时)一、教学内容·仪表——通常指人的外表,包括仪容、仪态、表情、服饰等·仪表礼仪的主旨——要求商务人员以严谨而规范的仪表去体现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其所在单位的良好形象。
(一)仪态的美化人际交往的实际效果大约20%是由语言决定的;80%是由仪态决定的。
·仪态——人的举止、动作、姿势、体态等,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阅历、教养等);人际交往的“第二语言”(副语言),其实际作用并不亚于人的口头语言。
基本原则——举止有度(文明、优美、得当)。
1、站姿基本要求:脚部(脚跟相靠、脚尖开度45—60度);腿部(直立、并膝);收腹、提臀、立腰、挺胸、直背、平肩、垂臂、屈指;头正、颈直、收颌、平视。
常用站姿:垂臂式站姿、腹前握指式、后背握指式、单臂后背式 2、坐姿基本要求:入座、起座、不满座(上级、长辈1/3;宽大沙发、椅2/3;一般1/2)基本坐姿:头正、颈直、收颌、平视或对视;身正、收腹、挺胸、背直;腿、膝、脚跟并拢;肩沉、握指、置于腿上。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涵盖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和礼貌表达方式。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发展,礼仪也逐渐成为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礼仪的发展、礼仪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礼仪的重要性以及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礼仪的起源1.1 礼仪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当时人们开始形成社会群体,需要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秩序。
1.2 礼仪的起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人们通过礼仪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意。
1.3 礼仪的起源还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人们逐渐形成为了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
二、礼仪的发展2.1 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礼仪体系。
2.2 礼仪的发展与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2.3 礼仪的发展还受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体系存在差异。
三、礼仪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3.1 礼仪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2 东方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礼仪注重的是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秩序。
3.3 西方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礼仪注重的是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
四、礼仪的重要性4.1 礼仪是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4.2 礼仪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使人们更加自信和得体地表达自己。
4.3 礼仪还能够传承和宏扬民族文化,体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软实力和文化魅力。
五、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5.1 在商务场合中,正确的礼仪可以提升个人形象和职业素质,增加商业合作的机会。
5.2 在社交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让人们更加融洽地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3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起源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
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
(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
“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
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
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
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
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
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
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
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
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
“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
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
”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之邦)1.礼仪发展史大致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八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啦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2)礼仪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啦早期礼仪的萌芽。
(3)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4)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啦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2. 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
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
第一章第一节礼仪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礼仪的意义一、教学目的:通过分析礼仪的概念,介绍礼仪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对礼仪的本质,构成等有清晰明确的把握,从而为学习社交礼仪理论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社交礼仪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尊重为本,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尊重为本。
三、教学方法:讲授(新授程)四、课前准备:名片二张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前先问学生对礼仪的理解,何为礼仪?学习礼仪有什么用?为什么我们会说某人很懂礼仪很有教养,大家都是喜欢和他打交道?带着这一连串问题进入我们的课程。
(二)、主题:1.我国礼仪的起源:中国的原始民族礼仪,是祖先们的实践活动当中产生的,原始的巫术仪式——祭祀,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礼仪行为,那时生产水平极为低下,生存条件其险恶,原始先民对许多自然现实无法解释,如雷电、洪水,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采用积极的方式外,同时也采取积消极的方法求得自身安全,把万事的存在归于超自然现象。
于是崇拜各种想象出来的神灵,并通过祭祀来表达这种观念,这些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实际上是与各种不同的礼仪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2.我国礼仪的发展历程:人类学家推断,早在二万五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实行了埋葬死者撒赤矿粉的原始宗教仪式,在一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文化中就有了礼仪的痕迹,那时的葬制和随葬品说明了先人在丧葬时也有一定的礼仪形式。
我国现代的许多礼仪形式都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礼仪以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和现代生活为基础,删除了封建。
表现出新的社会关系和时代风貌。
《国旗法》《关于涉外升挂和使用国旗的规定》对国旗的升挂和使用都做了规定。
每天,伴随初升的太阳,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升旗仪式,成为全国人民最庄严的礼仪活动之一,成为一种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3.礼仪的含义:历史上,礼的本意是敬神和用来表示敬神而举行的各种仪式。
现在我们说的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于对他态度的外在表现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风度等。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引言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到现代社会,逐步展示礼仪的演变过程。
二、礼仪的起源1. 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礼仪的起源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
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或行为来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例如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安全。
2. 社会组织的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逐渐形成,人们开始建立起各种规范和约束。
礼仪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表达方式,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作用。
人们开始重视礼仪的规范性和仪式感。
三、礼仪的发展1. 宗教和宗教仪式的影响宗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对礼仪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仪式成为人们表达虔诚和敬意的方式,例如在基督教中的圣餐仪式和佛教中的供养仪式。
2. 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等级制度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注重礼仪的等级性和尊卑之分。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遵守不同的礼仪规范,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3. 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礼仪互相影响和融合。
例如中国的传统礼仪对日本和韩国的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礼仪体系。
四、现代礼仪的特点1. 多元化和包容性现代社会的礼仪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尊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尊重,礼仪规范也更加灵活和开放。
2. 科技的影响科技的发展对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通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交流,礼仪规范也在不断适应这些新的交流方式。
3. 国际交往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礼仪差异成为人们需要了解和尊重的重要内容,以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五、结论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到现代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礼仪的发展变迁教案教案标题:礼仪的发展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礼仪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变迁;3.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1. 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2. 礼仪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变迁。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的差异;2. 分析礼仪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差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提问:你认为礼仪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重要作用?讲解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10分钟):1. 讲解礼仪的定义:礼仪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用于指导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言谈举止、仪态仪表等方面的行为;2. 引导学生思考礼仪的重要性:礼仪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交流、展现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等。
介绍礼仪的发展变迁(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实践,如古代宫廷礼仪、现代商务礼仪等;2.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的差异,如东方礼仪和西方礼仪的区别;3. 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发展变迁的原因,如社会制度的变革、文化交流的影响等。
讨论礼仪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礼仪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2. 各组展示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3. 教师引导总结:礼仪的合理规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个人形象和自信心。
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和发展变迁;2. 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未来社会的礼仪会有怎样的变化?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未来礼仪发展趋势的小论文,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礼仪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变迁,并能够分析礼仪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引言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发展历程,包括不同文明中的礼仪传统、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礼仪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以期全面了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仪的起源1. 礼仪的定义礼仪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它涵盖了言谈举止、服饰装扮、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
2. 礼仪的起源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三、礼仪的发展历程1. 古代文明中的礼仪(1)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礼仪以《礼记》为代表,包括尊卑有序、尊师重道、宴会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规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古埃及礼仪:古埃及礼仪以法老为中心,宗教仪式和墓葬礼仪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礼仪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3)古希腊礼仪:古希腊礼仪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包括体育竞技、宴会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活动展示了古希腊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观念。
2. 现代社会中的礼仪(1)职场礼仪:职场礼仪是指在工作场所中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他人等方面。
良好的职场礼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提升个人形象。
(2)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交谈技巧、用餐礼仪、礼物赠送等方面。
遵守社交礼仪能够增进人际关系,展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
(3)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指在跨国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文化差异、遵守国际法律等方面。
遵守国际礼仪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礼仪的功能与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礼仪规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一套行为准则,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促进和谐相处礼仪可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和谐相处。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1、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1)萌芽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2)草创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3)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4)发展和变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强化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6)衰落期(1796年——1911年)(7)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二、中西礼仪的异同1、在表达方式方面:中国礼仪不仅注重礼貌,而且讲究礼节;强调以让位礼,提倡中庸之道,表现既热情亲切,又谦逊含蓄。
西方礼仪不仅文明礼貌,而且思想开放,强调实用,提倡平等,情感外露,表达率直坦诚,没有中国人那样强烈的家庭本位,而强调个人本位。
2、在礼品馈赠方面:中国人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把送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西方人反对繁文缛节和过分客套造作,一般不轻易送礼,送礼也很简单,一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都重视礼品的包装,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3、在礼仪活动方面:中国人讲人情,重人脉,注重人伦亲情和家族血缘,讲究敬老爱幼,尊重老者优先,事事讲究论资排辈,“官本位”意识较强。
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注重功利,提倡女士优先,讲究绅士风度。
虽也有等级之分,但并不十分突出,把个人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4、在“老”的称呼方面:中国人尊敬的称呼上了岁数的长者为“老先生”、“老师傅”、“老专家”等,象征着经验丰富。
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
有时“老”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西方老人独立意识强,不愿意麻烦别人,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
5、在宴请方面:中国人请客时,往往客气的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
”因为中国人一向认为“谦受益,满招损。
”且请客时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在面子上会很不好看。
因为这也许表明食物准备不充足或客人还没有吃饱。
第一节礼仪的概述这学期的礼仪课由我和大家共同来学习和探讨。
【案例】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前往一家大集团公司参观老总是该老师的大学同学,亲自接待不说还非常客气。
工作人员为每位同学倒水,席间有为女生表示自己只喝红茶。
学生们自带有空调的大会议坐着,大多坦然接受服务,没有半分客气。
当老总办完事情回来后,不断的向学生表示歉意,竟然没有人应声。
当工作人员送来笔记本,老总亲自双手递送时,学生们大都伸着手随意接过,没有起身也没有致谢。
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同学起身双手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茶和老总递过来的笔记本时客气的说了声:“谢谢,辛苦了!”最后只有这位同学收到了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
有同学很疑惑甚至不服:“他的成绩并没有我好,凭什么让他去而不让我去?”。
老师叹气说:“我给你们创造了机会,是你们自己失去了。
”同学想一下,为什么只有那名同学被录用了?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别人为你服务你应该感谢。
这么简单的事只有一名同学这么做了,所以说现代礼仪真的很重要。
礼仪是人们步入文明社会的“通行证”。
人类自诞生那天起,,便开始了对文明与美的追求。
礼仪体现了人类社会不断摆脱愚昧、野蛮、落后,促进整个社会进化的程度,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兴旺的标志。
我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和东方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礼仪志邦”的,美誉,数千年对文明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和礼仪。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礼仪倍加推崇。
讲文明,懂礼貌,尊敬他人,服务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无论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抑或是旅游,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接待服务工作,都离不开对礼仪规范的遵守。
现在人更应该注重文明修养,讲究礼仪,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礼仪的载体,文明的化身。
其实礼仪的内容非常的宽泛,而且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也没有非常深刻的理论,但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是你生活当中的言行举止,(比如:早晨说早上好)。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3)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
教学方法 ❽三从❾:在家从父、出嫁从父、夫死从子
❽四德❾:也就是指❽妇德❾,妇女的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指❽妇方❾,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指❽妇容❾,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指❽妇功❾,即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
的事情来做。
当时封建统治的设想:人人在家尽孝;在社会尽忠;妇女对丈夫尽节。
3.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
(1)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礼节仪式具体两个方面:
一是生长于中国原始崇拜礼仪以及来逐渐发展而成
例如:祭祀、完婚、宾客、军旅,丧葬的❽吉❾、❽嘉❾、❽宾❾、❽军❾、❽
凶❾等五种礼仪。
二是传入中国并扎根于中国的世界三大宗教及道教礼仪。
小结:在封建社会发展中这些礼仪、礼制通过不同的,固定的礼仪形式表现出
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祭祀、婚、丧、嫁娶等礼节仪式,已构
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沿用至今。
(2)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1)范围广泛
中国古代礼仪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制度,下至百姓生活,
甚至个人的一举一动。
例:古代女子以笑不露齿为美,否则被视为有失风范,不合礼仪。
2)强调尊君
秦朝统建之前,孟子曾提出❽君末民本❾的君民关系,至高无上的皇权后西汉汉武帝更进一步的将❽君❾视步❽天子❾。
3)重视男权
在封建等级制度为中心,重视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例:西汉时期的❽三纲五常❾
宋代时期的❽三从四德❾无疑把妇女推进吃人礼教的火坑,嫁鸡随鸡,嫁
狗随狗,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女子原本应该幸福的生活。
4)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