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贯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8
Chapter 7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可以是独白、对话,也可以是众人交谈;可以说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
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两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
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一句问候、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还是一张便条、一封书信、一份科研报告、一本文稿,都可以是语篇。
语篇包括“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vs Coherence)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衔接与连贯密不可分,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并不是说,连贯必须要以衔接为前提。
衔接(Cohesion)7.2.1 定义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 Paris I’ve always wanted to go there.7.2.2 分类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两种。
前者包括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关联/连接词(conjunction);(后者指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on)这些语言手段形成一个有形的完整网络,使篇章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增强整个篇章的内聚力。
7.2.3英汉语衔接方式的差异1.就语句连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连接词来连接,而汉语则通过意义来连接。
2.在语法方面,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语法则属隐性。
3.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7.2.4指称/照应(reference)指称是指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产生关联。
. Tommy likes ice-cream and he has always an appetite for it..Whenever he saw an ice cream, Tommy would like to taste it.. Proverbs are heirlooms, treasured and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e assume these pithy phrases sum up timeless wisdom. But are the truisms really true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ey’re pretty hit-or-miss. Still, they persist. After all, you know what they say: old habits—and old sayings—die hard.. The patient shook her head and stretched out her hands towards the baby. The doctor put it in her arms. She kissed it on the forehead.“But if a woman is partial to a man, and does not endeavor to conceal it, he must find it out.”“Perhaps he must, if he sees enough of her.”---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7.2.5 省略(ellipsis)省略是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上下文衔接的目的。
衔接与连贯的区别及举例
衔接和连贯都是语言表达中重要的概念,但它们的含义略有差异。
衔接,指的是句子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为了使句子或段落之间的内容连贯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
例如:
- 为了建立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使用连词“因为”、“所以”、“由于”等。
- 为了表达时间上的顺序关系,可以使用连词“先后”、“接着”、“最后”等。
连贯,是指文章或演讲的整体结构上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它体现在文章或演讲中表述的内容完整、合理、连贯,并且没有不相容的部分。
连贯就像一条线,贯穿于文章或演讲的始终,让读者或听众能够理解和记忆。
例如:
- 在撰写短篇故事时,要保证情节逻辑合理,主线清晰,各个部分之间紧密相连,不要出现不连贯的情况。
- 在进行全国性的演讲时,要注意内容的组织结构合理,选用恰当的过渡语言,使得各个部分之间至少有一条清晰明确的逻辑链条,并且表述顺畅,不致离题。
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
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是语言表达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语内连贯指的是一段语言中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其内部的连贯性,而语际连贯则是指不同段落或句子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语内连贯的实现需要通过正确使用连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词语,以及合理使用句子结构。
同时,语言表达中还需要注意在同一段落中不要出现无关的信息,避免过度冗长或过于简略的表达方式,以保证语言的连贯性。
而语际连贯则需要通过正确使用过渡词和连接词等衔接手段,使得语言表达中不同部分之间能够顺畅过渡。
此外,也需要合理规划文章结构,清晰表达主题句和段落大意,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总的来说,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都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够使得文章更加流畅、易于理解,也能够提升读者对文章的认可度和阅读体验。
- 1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写作指导+范文写作指导(一)什么是连贯?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这些句子如果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二)怎样做到语言连贯?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等,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2.有合理的顺序。
前面出现的“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这段话,虽然各句都围绕“四周景色”的话题,但因为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读起来同样让人感到不连贯。
应该将第三句与第四句的顺序对调一下,这样第四句中的“它”才能指代“湖水”,整个语段读起来才连贯。
3.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适当的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句子。
如:表示关联的“可是”,“比如”“例如”等这样的提示性词语来引出例子,使句子上下衔接自然,过渡流畅。
范文范文一我的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并且关心家庭的人。
由于工作出色,爸爸在单位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家里的墙上贴满了爸爸获得的奖状。
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而且下了班也还惦记着工作。
记得有一一次,爸爸单位有一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整天都找不出问题。
爸爸下班回到家,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资料,于是他马上查阅了资料,接着连夜赶回单位抢修,终于修好了这台机器。
爸爸虽然醉心于工作,却从来不会忽略家人,他总是花很多时间陪伴家人。
周末,爸爸会带领我们全家人去郊游,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
他研究了好多条路线,每次郊游,我们都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我们玩得非常开心。
范文二我们的节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作为中华民族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节日一春节马上要来临了。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纲解读】“简明、连贯、得体”是从三个角度对语言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
“简明”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表达必要的信息, 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词句;第二, 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
高考侧重考查考生能删掉赘余的语句,能消除歧义。
“连贯”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连贯”指表达的观点、角度、风格一致,读起来自然顺畅。
表达连贯要求话题要一致,叙述角度要一致,内容要照应,情境要一致,句式要一致,语言要和谐,顺序要合理。
“得体”中的“符合语境要求”,即根据表达对象、场合、目的及表达方式正确使用语言;语体包括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书面语语体又有政论语体、文学语体、科技语体和应用语体等。
不同的语体,语言要求不尽相同,表达也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语言表达“准确”是指语意表达准确,语法合理规范。
主要指用词准确,搭配准确,筛选准确,转换准确。
“鲜明”是指色彩(感情色彩和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主要指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鲜明的态度。
“生动”是指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考情分析】1.试题类型以主观题为主,而连贯题的命题形式则向着主观题、选择题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方向发展。
2.语言材料则选用那些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对学生语言操作综合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强。
4.本考点注重语言具体应用能力的提高。
【命题展望】1.选择题的衔接、排序,主观题的简明得体仍可能是高考的热点。
2.客观排序题有一定难度。
3.命题语言材料仍将选用现实生活性强的鲜活材料。
【真题演练】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形容连贯的成语
1.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2. 连绵不断:连续而不中断的样子。
3.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4. 一鼓作气: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
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5. 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6. 首尾相连:指前后连接不断。
同“首尾相继”。
7. 一气浑成: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8. 蝉联往复:接连不断地反复重演。
9. 缕缕行行:指不绝。
形容繁多。
10. 滔滔汩汩:滔滔:形容流水不断;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比喻说话连续不断。
这些成语都能够形容连贯、流畅的状态或过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使用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表达意图进行选择,以确保表达准确、生动。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一、准确、鲜明、生动01准确、鲜明语言表达的“准确”,指语言表达要确切符合规范;语言表达的“鲜明”,指语言表达要分明而确定,不含糊。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基本要求是:(1)语言的运用符合汉民族的习惯,不用或尽量少用欧化的句法;(2)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语言法则;(3)要以普通话为准则,尽量少用一般人不懂的方言俚语;(4)避免文白夹杂的现象。
02生动语言表达的“生动”,指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
使语言表达生动,除了句式灵活,善用修辞,还要追求用词的生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选用具有建筑美的词语。
具有建筑美的词语,富有立体感。
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
例如:我走出外科,听见一个内科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里——墙上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我暗叹一声,笑那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要忘了对医生说,“谢谢,再见,对不起……!”(韩寒《求医》)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正面批评这位医生的职业道德差、思想素质低,而是把对这位医生的鄙夷、憎恶的感情寓含一“叹”一“笑”之中,极具讽刺意味和幽默感。
作者嬉笑怒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2)选用具有音乐美的词语。
音乐美,就是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例如:皎月当空,清辉满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褥,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
……(刘棣华《月是故乡明》)这段文字运用了近体诗创作中必用的平仄规律,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皎月”是仄声,“当空”是平声,“清辉”是平声,“满地”是仄声,平仄相应相协,形成了“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回环美。
又如“或倚窗”是仄仄平,“或伏几”是仄平平,同中有异。
变化多端,创造出了一种音乐美。
高考语言衔接题复习解答语言衔接题一般要从从陈述对象、语气,句式、时间、空间、类别、逻辑推理、自然环境的气氛等方面进行考察。
考察前后语句是否协调一致,前后衔接是否通畅、连贯、紧凑。
选句式时候,要注意仔细比较各选项在句式上的差别,认真体会各个选项在句式上的差别,体会选用哪一个句子衔接的最自然、最紧密、最恰当、最合理、最合情、最合要求,然后做出正确无误的选择。
通常我们做语言衔接题时候往往会遇到以下几种类型: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如:她们本来被生活隔开,互相隔绝,(a、现在她用热烈的语言把她们鼓动起来,b、现在被她热烈的言语所鼓动,)融成了一个整体。
这里应选用b句,因为前后句中的主语都是“她们”,若用“她”的a句,前后陈述的对象就不一致了。
2、保持感情的一致性,语气的一致性。
保持感情语气一致性,使之与语境的感情和语气协调一致。
如:老八路孙爷爷来到学校,同学们迎上去说:“(a,孙爷爷,你能不能讲讲战斗的故事?b、孙爷爷,您给我们讲讲战斗故事好不好?c、孙爷爷,您非要给我们讲战斗故事不可!d、孙爷爷,您给我们讲讲战斗的故事。
)很想然,虽然就四个句子语意相同,但只有b想最恰当,用商量的语气,表达了对老八路孙爷爷的尊重。
要注意的是,近两年的高考语言衔接题不是简单的考察一项的衔接,而是将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因此需要我们综合考虑才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这就给考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综合分析,多方面思考,才能把衔接题做好,达到满意的效果。
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考虑:3、从空间发展、从对象的一致和事理发展的角度去考虑。
如:我曾经由一个翻译团陪同美国宽广的农耕地带,为的就是看一看那里的农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就在不远处,某一个小丘前世他们独立高大房子,旁边是马厩与谷仓。
(2)也许他们会想,这些人匆匆忙忙是要奔向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3)他们的安闲是意识到自己拥有这个星球上最宝贵的东西的那种自信的安闲。
(4)从华盛顿特区南下弗吉尼亚常常看见骑着高头大马的乡下人,伫立在高速公路的护坡顶端,浩荡急促的车流在他们视线里奔忙。
(5)他们不回急于想去城里找一份最低贱的工作,他们身后自己的领地那么的深广:森林,牧场,麦田,相互间隔,交相辉映。
A(1)(4)(3)(2)(5) B (4)(5)(2)(3)(1) c(4)(1)(2)(3)(5) D(1)(5)(4)(3)(2)从所给的内容看,是游记,应该以游踪为线索,这样从所给的的选项中先用排除法就去掉了AD两项,接着我们看(4)项后面可以看出来,使用对象的一致性,(5)项承接第(4)项中的他们,(5)句与(4)句衔接最自然,这样,就把(C)项排除了,这样答案就出来了,这样选择既快而且准确无误。
(4)从总分总思维顺序和句式相似特点和事理发展的顺序作出判断。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8年全国一卷)(1)实现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3)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4)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5)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6)在上世界末突破5亿吨大关A(4)(6)(2)(5)(3)(1)B(4)(5)(3)(6)(1)(2)C(5)(1)(6)(4)(3)(2)D(5)(4)(3)(6)(2)(1)从开头可以看出来是先总结从世界各个国家而言,那么中国也不例外,从四个答案选项中先看开头不是四就是五,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第四句是总说中国中国坚持的粮食原则,,这样就排除了CD两项,接着看连接第5句还是第六句,根据句式整齐原则,就排除了第6句,接着按照事理顺序就自然排列出来,答案就准确无误的选择B.(5)从叙述对象一致性和分类的明确性判断(1)《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了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2)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3)《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4)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5)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5)(3)(1)(4)(2)B(5)(3)(1)(2)(4)C(4)(2)(3)(5)(1)D(4)(2)(3)(1)(5)(2008年广东卷)从五个句子来看,拿后面所给的答案试着看,在(5)与(4)选择中可推断是选择(5)句放第一处,这是一个总说的句子,这样排除了CD两项。
然后根据衔接性照应性和叙述对象的一致性,可判断后面分说先说《山经》,接着说第三句,然后第一句,对应《禹贡》选择(1)句,接着选择(2)句,另开始一个叙述类型,即疆域问题,也是先总说,到后面举例子,即班固所著的著作〈〈汉书〉〉是中国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这样答案就准确无误了。
(6)先总后分排列,然后根据时间先后排列古今中外为基本顺序(1)远古时代的中国就曾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美妙传说(2)西方神话中为人类幸福而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也被视为伟大的英雄(3)光明、希望、欢乐、安康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4)两个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故事的故事寄托了相同的企盼(5)火,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原动力A (1)(2)(4)(5)(3)B (1)(2)(5)(3)(4)C (5)(1)(2)(4)(3)D (5)(3)(1)(2)(4)从先总后分基本思路可以看出先排除AB两项,,因为第一句是举例分说,然后在CD两项可以先古代可以看出来应该排列(1)远古时代,接着(2)项谈西方普罗米修斯,接着(4)是对中外文化语境下故事的概括,最后总结美好的一切是人类共同追求的。
(7)根据句式相同或相似特点,然后先短句后长句,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排列由大到小进行排列。
如下雨了,终于下雨了!没有闪电裹雷鸣的前奏,没有狂风卷乌云的铺垫,只有稀稀疏疏的雨点,从灰蒙蒙的天空飘落下来。
渐渐地,雨点由疏而密,——,——,——,下得酣畅淋漓!-———,———,————,鸭儿鹅儿们在雨中嘎嘎地撒欢,娃儿们带着小狗在雨中追逐嬉戏,男人们女人们笑盈盈地座在房檐下看雨。
(1)干涸的田野,滋润了(2)由缓而急(3)由“沙沙沙”而“哗哗哗”(4)滚烫的大地,凉爽了(5)萎缩的庄稼,精神了(6)下得痛快A (3)(2)(4)(6)(1)(5)B (2)(3)(4)(6)(5)(1)C (3)(2)(4)(6)(5)(1)D (2)(3)(6)(4)(1)(5)根据句式特点和先简单后复杂排列顺序,我们可以排除AC两项,在BD两项,第(2)句先抽象后具体下来应该(3)项,接着还由先简单后复杂排列,自然后面应该放(6)项,然后由大到小排列,这样答案就出来了自然是D项。
(8)前瞻后顾,根据段意和文段的语意氛围及语句衔接自然性判断。
如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颤。
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a 一连好几天,b,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c 。
(1)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2)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3)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4)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5)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6)美丽如醇酒,越久越香浓A(1)(3)(5)B(2)(3)(5)C(2)(3)(6)D(2)(4)(6)看到这个衔接题,(1)(2)两句意思相同,看看文段前有一句“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颤”,可以判断出来,选项(2)是倒装句,意思在强调一直没注意到身边的美来,a 处应该放选项(2),这样排除了AD两项,这样关键再看后面 c 出选项,从文段后面看,整个语境段后语言氛围可以看出来,“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寂寞的花”,这人样看出来选项(5)表达意思最符合,这样就排除了选项(6),答案自然就是B项。
(9)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办法,和写典型议论文一样。
如党的七大报告清醒的认识到——--,从而正式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1)并在客观认识现存民生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的理念(2)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3)讲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4)我国现阶段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面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5)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A(4)(2)(5)(3)(1) B(2)(5)(4)(1)(3) C (2)(5)(4)(3)(1) D(4)(2)(5)(1)(3)清醒的认识到对象应该是“问题”,可以判断出第(4)项时提出的总问题,这样就可以排除BC两项,(2)(5)是存在的问题,所以要紧随其后,(1)(3)放置,(1)句并字开头,说明承接前面内容,“并在客观认识现存民生问题”,显然是对前面问题的总结,要紧跟(2)(5)后,最后第(3)是在说明解决民生问题,也和“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关系紧密,所以答案就D项了。
(10)树立靶子,亮出自己观点,然后层层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
——————————。
——————————---。
——————-——。
当我们的影视艺术仅仅把“山寨”、“克隆”别人的东西作为追求,中国影视艺术就遑论“文化创造力”了。
(1)文化创造力是人类最为本质的精神特征。
(2)有批评者认为,“山寨剧”如果能够遵循商品规律,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就不必苛求“文化原始”。
(3)而笔者认为,影视艺术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它体现了包括一切艺术活动在内的文化创造的本质。
(4)文化创造力的昂扬与衰微,与一个时代的精神趣味、思想氛围有关。
A(1)(3)(2)(4)B(1)(4)(2)(3)C (2)(3)(1)(4)D(2)(4)(3)(1)看文段是一小段驳论,我们就要先看错误观点,树立靶子,这样就要确立选项(2),然后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3)笔者认为,就是笔者的看法,接着分析文化创造力,先总谈文化创造力特征,然后谈文化创造力不同表现,从而揭示文化创造力与时代精神,时代思想氛围息息相关,最后呼应观点,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