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第1课时逸夫小学语文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知道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顺手推舟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1.掌控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知道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自我领会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换法教学准备: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干情形;三十六计;教学课件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掌控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教学进程: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
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生回答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策中,你知道哪几种呢?生尝试回答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杰出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聪明。
二.初读课文,梳理进程: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1)带拼音读(2)去拼音读(3)找生读、正音(4)找易错字词语:所向无敌势如破竹危在旦夕成竹在胸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1)齐读(2)指名读正音(3)齐读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1【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灯塔的可贵品质。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灯塔的可贵品质。
2.了解课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1.读通读顺全文,并且积累你觉得精彩的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种?(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三、深入探讨,品读交流。
1.积累词语,说说用得精彩的地方。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种?(讨论、交流)重点讨论灯塔的形象:A.大海上有一座灯塔,日日夜夜指示着航海的船只,使它们避免了触礁和搁浅的危险,胜利地完成航行的任务。
B.但是灯塔毫无畏惧,毫不动摇,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冲破黑暗,放射着光芒,指示着航行的方向。
C.灯塔微笑地回答:“因为我做着对人们有益的事,心里踏实得很!”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讨论:应该怎样处理语气、语速,才能读出情感。
2.自由练读,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在你的心目中,灯塔是什么?(小练笔)灯塔,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身边有没有像灯塔这样的人?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他(她)就像灯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榆林市逸夫小学导学案温馨寄语:2014-2015 第一学期主备人:王艳娥执教者:课题 识字五时间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审核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必知学 习 目 标1 •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情感目标:培养积累谚语的兴趣。
重 占难 占 重点:认识“绞丝旁”并能正确书写。
难点:找出带有“绞丝旁”的字,并会组词。
教学过程导5 激情导课—分粉¥学习指导教学指导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小朋友最喜欢的智 慧星,他让我奖给那些肯动脑、会合作、积极 参与的同学,你们想不想得到智慧星?要想得 到奖品,先过第一关,老师出一些填空考大家。
团结起来,一个人的力量,集体的力量。
谁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师:其实还有很多的谚语也是说明团结合 作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识字 5》。
学科:语文学自主 学习 (10 分 钟)学习指导教学指导一、 1.自己读谚语,读准字音。
2.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同伴听,互相检 查是否读准字音,并说说自己喜欢所读谚语的原因。
预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直至通顺流利。
二、 自学生字词:1、 注意读准字音,运用识字方法识字,积累好词。
泰山计谋火焰容易百花齐放2、 注意书写笔顺,规范写字。
斤:音 笔顺 扩词 折:音 笔顺 扩词 挑:音 笔顺 扩词 根:音 笔顺 扩词 独:音笔顺 扩词 满:音 笔顺 扩词 容:音 笔顺 扩词 易:音笔顺扩词三、 我会用其中的三个词各说一句话。
“3 5 2”表示“三环,五步,两体现”教学模式。
“三环”指“导”,“学”,“测”“五步”指: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知识检测。
即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两体现”指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 3 5 2”表示30%勺知识通过导学案自学获得,50%勺知识通过合作交流获得,20%的知识通过拓展延伸获得。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7.爬天都峰(第1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会认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规范书写10个生字。
正确理解“石级”等词语。
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审美创造: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互相鼓励、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规范书写10个生字。
正确理解“石级”等词语。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知识梳理】一、字词句:1.我会读以下生字并会注音颤()链()鲫()攀()汲()2.我会书写本课生字3.同音字辨析辫:字义: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
如:梳辫子。
组词:(发辫)(辫子)(小辫子)博:字义:说明是非或真假,争论。
如:争辩。
组词:(争辩)(辩论)(百口莫辩)运用:我和姐姐争辩起来,因为我觉得这对双胞胎很好分辨,姐姐的辫子比妹妹的要长一些。
二、理解词义:石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发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写了作者爬()的事。
A、珠穆朗玛峰B、黄山天都峰C、泰山2.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
四、质疑问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练习】一、读拼音写词语。
板山学校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导学案备课人:徐小兰备课时间:2015年11月14日授课时间:11月15日课题小草之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沙丘、缺少、锁住、打扮、计较、辽阔、更俏更娇、天涯海角”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
一、温故知新1、导语:今天,我们又将开始一个新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还要注意锻炼我们哪些能力呢?2、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读”。
3、播放《小草之歌》歌曲,板书课题,指名解题:4、启发阅读:谁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自主学习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
3、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4、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子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三、合作探究练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范读课文。
2、自由练读课文。
3、指名读。
①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一节也可以)读给大家听?②师生合作,指名串读全诗。
4、小结:多么美的一首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它美美地读出来,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四、展示质疑1、小组展示生字词认读拼2、小组评价3、老师评价五、当堂检测一、拼一拼,写一写,把生字词记牢。
tiānyáfânɡxiànshānqiū()()()páo xiào cán kuì jiāo yàn ()()()xìnɡfúquēdiǎndǎbàn()()()二、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在括号画“○”。
课题17.爬天都峰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哩、级”等10个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3.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得知识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人物对话,学生要想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欣赏景色1.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2.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29米,登山石阶约1.5千米长,坡度在70度以上。
天都峰最险处为“鲫鱼背”。
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背,石背两旁是万丈深渊。
3.出示天都峰的图片。
4.今天我们就随小作者一起去爬天都峰。
学习任务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1.自学提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听读课文。
3.检查预习。
(1)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石级铁链攀爬照相辫子笑呵呵重点提示:“链、攀、辫”是前鼻音,“相”是后鼻音,还是的多音字。
(2)交流识字技巧。
看图识字:石级铁链比较识字:级——极呵——河辫——辨——辩——瓣多音字:相xiàng (照相)(相片)xiāng (相信)(相互)字源识字:攀。
“攀”的字形像两只向外的手,攀援时两手向外。
课题 17 故乡的芦苇课型新授第(1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会写“幻、尤、苇、朴、塘、狭、柴、帆、纯、辉、触、帐”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掌握12个字的读音并会写。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芦苇的资料。
板书设计17、故乡的芦苇“幻”与“幼”“尤”与“龙”“塘”的第八画是长横,右边出头,“柴”的右上部分是“匕”,不是“七”。
学习过程学习环节媒体运用学习活动修改意见导入新课展示台一、导入课题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芦苇的资料。
二、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故乡芦苇那美丽的景色。
板书课题:17、故乡的芦苇1、课前收集资料。
2、抽查预习情况。
学习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一、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各自然段标明序号。
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读准字音:“塘、帐”的韵母是后鼻音,“柴、纯、触、帐”的声母是翘舌音。
“几”是多音字,“几乎”读第一声,“几个”读三声。
识记字形:辨析“幻”与“幼”,“尤”与“龙”,“塘”的第八画是长横,右边出头,“柴”的右上部分是“匕”,不是“七”。
2. 理解词语:朴实——朴素。
摇曳——轻轻地摇动。
长——窄而长。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帆叶——船上的帆。
触须——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
蚊帐架——支撑起蚊帐的架子。
3.学生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感知课文。
指导朗读1.开火车朗读课文。
2.读后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文章主要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通过回忆用芦苇吹歌、折芦苇船、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1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逸夫小学语文学案(参考模板)
五年级三班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 课时
主备人:王慧玲
班级:学生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父亲外貌、语言、动作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二、自主学习
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积极思考: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三、合作探究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1.“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从父亲的回答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其他孩子的父母难道就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他们为什么又都绝望地离开了?
●直直的眼神是怎样的?从这眼神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2.“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3.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四、拓展迁移:
反复地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被文中的父子所感动,你能把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吗?此时,你最想对文中的父子说点什么?
五、检测达标
1.生字记牢、注音、会写、会组词
记生字的好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爆( ) 砾( ) 墟( )矶( )曼()
暴( ) 烁( ) 虚( ) 肌( )漫()
3.词语、句子会理解会运用(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昔日、废墟、疾步、绝望、开辟、破烂不堪(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造句:
六、作业与练习
1.能通过读文来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是通过以下词句体会到的:
2.听写生字词
七、总结与反思(知道什么,明白什么,还有什么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