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修辞与语境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7
略述修辞和语境的关系摘要:语境和修辞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修辞离不开语境,修辞和语境相互作用。
语境决定修辞,制约修辞,修辞则必须要适应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修辞才会具体有生命力,才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而好的修辞也能创造出合适的语境。
关键词:修辞语境决定适应关系一、修辞和语境修辞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根据特定的语境,对语言的具体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什么是语境?语境就是语言存在和使用的环境,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
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包括词语之间的关系,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
外部语境则是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话语交际时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乃至发话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等。
也有说法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大语境和小语境等。
语境作为言语交际的环境,是由交际对象,背景,目的,内容,方式等因素组成,直接制约并影响交际的每一个环节和成果。
修辞大师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特别重视修辞和语境的关系。
他在书中说道“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的共同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便常把泰山用来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常把飞矢来喻事情的快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
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景随机措施。
”这段话概括了语境同修辞的关系。
二、语境决定修辞语境对修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一语境帮助修辞表达;二语境制约修辞的使用。
(一)语境帮助修辞表达首先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性。
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
例如:①这是一头老黄牛。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内容简介:摘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
正确地使用修辞,可以将语境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着重从语境是修辞的基础、语境制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
正确地使用修辞,可以将语境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着重从语境是修辞的基础、语境制约修辞的使用和修辞可渲染语境效果等三方面来探讨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关键词:语境修辞制约渲染效果修辞就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
内部语境主要指上下文,如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内部的种种关系。
至于外部语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修辞主题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常称为主观语境因素;另一方面是修辞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常称为客观语境因素。
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指出: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
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
可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一)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性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孤立地看,它们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字面上的逻辑意义,其功能就是人们千百次使用的那种通常的功能。
但是,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可能在意义上发生变化,表达出比词典上所指出的意义不知丰富多少倍的含义。
第一章修辞概说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一、中外古代史上的修辞研究:(一)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
公元前5世纪:伊梭克拉兹《修辞术》;“强调巧妙的言辞和虚伪的论证”----“诡辩术”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在任何问题上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二)我国历史上的典籍中就有了修辞、风格的零星片段的言论1、我国修辞研究最早的文献见于孔子的《论语》。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作用。
2、¡°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易》:“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体现中国的文化蕴含:1、2、3、3、西晋陆机的《文赋》对修辞方法、修辞技巧进行了论述。
4、南朝的的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修辞有很深的论述,在我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5、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中对修辞的论述也很多。
6、宋代陈骙的《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修辞的著作。
二、近代修辞研究状况:“年轻”的学科:1、1920年,法国人巴意建立以表现手段为研究对象的风格学,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2、在我国,“五四”以后开始了对修辞学的研究。
修辞学研究有两种倾向:一种以模仿西方的修辞学为主,唐钺为代表《修辞格》1923年;一种以辑录古人的说法为主,《中国修辞学研究法》;1、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最为代表。
他特别提出:¡°惟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2、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3、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4、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概要》。
5、刘焕辉、吴士文等先生的著作。
中国最重要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文/ 醉雨独舞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
修辞必须在特定的语境在运用,同时它也创造或补充着语境。
修辞和语境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我们通过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和修辞对语境形成作用两方面分析语境和修辞的辩证关系。
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是离不开一定的人及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
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修辞过程中,话语的组织建构要因交际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变化,也就是说,语境因素制约着话语的组织和建构。
因此,在修辞过程中,修辞行为要和各种语境因素相一致。
而话语理解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以及交际对象的心理和话语推进的程度。
所以,人们的话语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各种语境因素发生转变。
语境与修辞相互制约相会依赖,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1、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语境又叫言语环境,人们通常把修辞交际行为实施的环境及其相关因素叫做言语环境,简称语境。
言语环境主要指影响人们修辞交际行为的因素,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因素。
据此,人们通常把语境分为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
所谓语内语境指话语内部的各种因素,又称上下文,主要指话语内部的信息结构和形式,如话语的前后顺序、内部衔接等问题。
语内语境主要解决句子内部结构的调整、句际间的衔接等问题。
语外语境就是指话语之外的,对组织构建话语、理解话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
语外语境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修辞主题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常称为主观语境因素。
另一方面是修辞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常称为客观语境因素。
修辞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组织并调整、选择语言形式以适应交际目的、交际环境,尤其注重效果的组织、调整以及对语境的依赖。
语境是修辞的基础,有些修辞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因素中才能具有确切的意思,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一旦离开了语境就失去了该修辞意义,修辞效果。
由此可见语境对修辞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1、1语境可以确定修辞的含义,排除歧义。
浅论语境与修辞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只有呼应特定的语境,修辞才具有生存的价值,才能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
此外,修辞可以创造语境,通过对语言的加工、辞格和句式的选择,可以造就出符合主客观语境因素的语境。
总之,语境与修辞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二者是辩证的关系。
我国第一本修辞学专著——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特别提到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他在书中所谈到的“情境”,即为今天我们所说的语境。
陈望道这样写道:“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着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通常把泰山来比喻事态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通常被比喻为事情进展的飞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
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景随机措施。
”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语境同修辞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确把握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学好修辞、用好修辞的前提和关键。
一、修辞与语境二者的释义就单独的“修辞”来说,“修”即修饰的意思,而“辞”本意为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言词,故而“修辞”及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我们通过对语言发热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与表达,使表达内容变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更力求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贯得体,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仅仅准确表达了柳树翠绿、高挑的形态,杨柳的形象美更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浅论修辞与语境的关系高永奎修辞有三个含义,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都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因此修辞与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的使用修辞方法可以将语境很好的塑造出来,使表达效果增强。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语言的内部环境,主要指上下文。
如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内部的种种关系。
另一方面是语言的外部环境,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说写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主观因素是指说写者自身的因素,包括身份、职业、思想、修养以及处境、心情等。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既要注意外部因素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要求,同时也要注意语言内部本身以及上下文之间各方面的协调一致。
《修辞学通论》中是这么讲的:“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
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
”一语道出了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语境决定修辞,修辞必须适应语境。
语境是修辞的基础,语境对修辞的决定作用是多方面的。
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有情趣,或弦外有音,等等。
一个词语选择的是否恰当。
同一意思采用哪种说法最好,只有一个标准——语境可以衡量。
语言运用得好不好,恰不恰当,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坏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就无从判断修辞效果的好坏和修辞手段的优劣了。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屋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露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例1中的“飞”,本是个极普通的动词,但用在这里非常贴切生动,只一字就把孩子轻快敏捷奔跑的欢乐姿态表现了出来;例2中用一个“击”字,显示了老鹰那种闪电般掠过高空,勇猛搏击的矫健身影。
语境和修辞的关系07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7050102026 普加成摘要:修辞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以在进行修辞的过程时要注意语境。
语境分为话语层次、修辞主体层次、社会文化层次三个层次,在修辞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的考虑这些层次。
语境和修辞之间具有辨证的关系,鉴于修辞行为与语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修辞过程中,修辞不但可以积极利用语境因素,而且还可以能动地调动各种语境因素甚至创设语境,利用话语或其他条件,使语境适应修辞需要。
关键词:修辞语境辨证关系一、引言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是离不开一定的人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
不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语交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网络中进行的。
大到民族、国家文化环境,小至具体场合,都对人们的言语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民通常把修辞交际行为实施的环境及相关因素,叫做言语环境,简称语境。
语境一词,一般认为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的。
在我国修辞学中,较早的提到“语境”的是张弓196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在谈到修辞的定义时,张弓指出:“修辞是为了有效的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形式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
”此后,1964年,王德春提出:“言语环境”范畴,并把分析言语的环境作为建立修辞学的基础。
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停顿之后,到8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语境是修辞学的基础。
”进入90年代后,语境研究纳入修辞规律研究并成为主线,比如提出了“与言语环境相适应的规律”。
此后,随着语境研究的深入,提出了建立语境学,语境因素的揭示也更加全面细致、深入。
90年代末期,一些修辞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及其对修辞规律的分析,也是围绕修辞行为与语境系统各种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展开的,比如社会心理修辞学、认知修辞学等等。
以上分析说明了语境在修辞及其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语境不仅已经成为揭示修辞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成了其他学科的重要概念。
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修辞与语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修辞是指通过言辞的巧妙安排和运用,达到以辞显义的修辞手法。
而语境是指使用和理解语言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背景条件。
修辞与语境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首先,修辞在语境中起到丰富表达和增强表达力的作用。
语境是修辞运用的前提条件和背景条件。
修辞是一种根植于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方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展现其独特的效果。
修辞运用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和方式,从而更加有效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其次,语境对修辞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语境给人的感知和理解带来不同的效果,而修辞正是利用这种效果来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相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例如,一个比喻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语境的变化会导致修辞手法的效果发生改变,因此修辞需要根据语境的变化来灵活运用。
此外,修辞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选择和使用上。
在特定的语境下,借助修辞手法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能够使表达更具感染力,因此往往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语境中。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经常会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和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语境也为修辞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和素材。
语境中的各种细节、情节、背景信息可以成为修辞的对象和灵感的源泉。
通过对语境的观察和分析,修辞运用者可以选择适当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语境中的具体情景和细节能够提供修辞的素材,而修辞则能够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凸显语境中的特点和情感。
总之,修辞与语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修辞通过在语境中妙用辞藻和表达方式,达到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效果。
而语境为修辞提供了适当的背景和环境,并且能够直接影响修辞的效果。
修辞与语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运用和选择,促使信息和情感得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和传递。
摘要:修辞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直接体现着语言的运用,指导人们有效地使用语言;但是,修辞只有适应特定的语境,修辞才能具有生存的价值,才会对表达产生良好的效果。
评价一个修辞用得合不合适也必须用语境来检查评判的合不合适也必须用语境来检查评判的。
关键词:修辞语境效果评价功能关系一、修辞与语境同一套词汇和语法规则,不同的人,说出来写出来的话就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修辞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修辞是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最终目的,就是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同时应该注意修辞也不是漫无边际和无拘无束的,语境影响制约修辞,语境影响制约说什么写什么,也制约着怎么说和怎么写。
评价一个修辞用得好不好,也必须用语境来检查评判的。
《修辞学通论》站在四个世界的角度给语境分类,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在修辞学中,可分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境两种。
(另外也有人提出修辞语境与语用语境的区别一说)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而外部语境则指社会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言语表达中,能直接感知的只是语言内环境。
语言内环境归根结底就是搭配的和谐问题。
言外语境包括了语言之外的一切语境,大到社会文化心理,小到时间地点,都是言外语境的范围,但是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语境都跑到话语后面充当理解话语的背景的,而是被说话者有选择地加以创造运用。
语境最大的特点是动态性。
这也是言语交际活动本身及外部环境决定了的。
说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创造,控制语境来是听话者的编码按照他的意向进行。
认知语境的说法其实就是从人本身的主动能力出发的,认知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能力。
说话人表达与听话人的理解都需要人的主观认知能力。
二、修辞和语境不能剥离的关系。
首先,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的依据。
运用语言形式的恰当与否,能否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语境。
同一种修辞手段,在甲语境中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乙语境中则未必。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摘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
关键词:语境修辞制约渲染效果修辞就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
一、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一)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性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孤立地看,它们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字面上的逻辑意义,但是,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可能在意义上发生变化,所以要想正确理解这个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就必须依靠语境。
(二)语境对文章语言赋予特定的感情色彩离开语境,文章的语言就呈现不出丰富的感情色彩,离开语境,读者也很难理解到文章语言的确切含义。
二、语境制约修辞(一)语境对词语的制约语境制约修辞的选择,语境决定词语的选择。
有些词语的含义只有细微的差别,可以因语境而改换词语,也可以因语境而变通词语,在运用时就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差异。
(二)语境对句子的制约在修辞格的运用中,只有适合于具体语境的语句,才能让读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才能顺利沟通,产生呼应,引起共鸣,达到预期的修辞效果。
语境对句子的制约,主要是对句型、句子结构、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制约。
(三)语境对修辞手段的制约汉语的修辞手段是多样的,从语音到词汇到句式还有修辞的核心手段——修辞格,都有着供人们选择的广阔余地。
而选择什么样的手段去修辞、怎样去修辞,绝不是随心所欲,它同样要受语境的制约。
三、结语修辞以适应语境为第一要义,脱离语境的修辞是没有生命力的,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受语境的制约;因此,修辞和语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王希杰.汉语修辞和汉文化论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 00.。
浅谈修辞与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摘要:修辞和语境是人们进行言语表达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文首先从定义、分类和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修辞和语境的内涵,进一步探究了修辞与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语境作为修辞的基础的同时又制约了修辞的使用,同时语境还能提供检验优劣的客观标准。
而修辞不仅能够提升语境的表达效果,又可以与语境完美融合创造新的修辞语境。
通过研究修辞和语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人们在不同语境中选择更好的修辞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修辞使用,言语语境,互相关系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要想被赋予更为鲜活的生命力,都不能脱离语境的支撑而单独存在。
正因为语境具有暗示、创造、过滤等诸多功能,所以,对于语境的研究可以被作为一门复杂且深度的独立科学。
在形成语言千变万化语境的众多因素中,修辞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现手法,也能为不同的语境增加更多耐人寻味的含义,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修辞与语境就如同一根长藤的两朵绚丽的花朵,彼此之间存有“如影随形”的发展态势。
由此可见,通过探究修辞和语境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现代语言的构成语法或语用特征,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娴熟、自然和高超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语境和修辞的内涵阐述简单地说,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波兰人类学家就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目前,我国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语境是由话语的中心、表达的主客体以及语体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
由冯广艺教授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研究语境适应问题的专著《语境适应论》就对语境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从语言表达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语境可以分为题旨语境和情景语境,而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将语境划分为外显性语境和内隐性语境两大类。
语境之所以成为影响语言表达和理解的最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语境存在语言的匹配、定位、过滤、补充、生成和预测六大功能,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并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功能才能够实现。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形态中,每个人所进行的活动都会受到周围自然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然人的语言也将受到一定制约。
语境是修辞的基础,它决定了修辞的使用方法、形式,而修辞也是语境的手段,它为语境创造出了更为合宜的语言环境。
因此,在人们的话语交际中,修辞和语境在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的同时,也相辅相成,影响着人们交际的效果,赋予了话语更多的意义。
标签:修辞语境一、语境决定修辞目前,对语境的定义分广义与狭义之说。
狭义的角度认为语境主要指上下文,是“在话语或文句中,位于某个语言单项前面或后面的语间、词或短语”。
而从广义角度则认为语境包括三个方面:“1、表达的话語中心。
2、表达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3、表达的领域、目的的不同。
长期地反复使用不同的传递媒介、语文材料、表达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体──语体”。
在文学界,大多的学者都比较倾向于广义角度的定义。
总之,对于语境的理解无论时从狭义还是广义,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对语境进行认知与理解。
通过不同的语境因素构成一个语境的系统,在语境系统中将语境因素依一定组合、类聚关系,构成语境系统的支系统及其各级下位系统。
修辞比较抽象,学习修辞时必须借助于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效果进行理解并掌握。
在实际的学习中,要设定语境,通过语言材料,看其采取的修辞方式是否恰当,产生的表达效果是否最理想或比较理想。
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在字面之下,在特定的语境中,还蕴藏着言外的联想意义、感情意义以及等。
这可以从网络语言、小说以及诗歌中体现出来。
1.网络环境中的语言修辞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在这语言环境中网络用语就具有简洁、动感、形象、口语化等特点,并逐步有了自己的一套系统。
如:我----偶;的----滴;支持----顶;这样子----酱紫;美女----MM;结伴旅行的人------驴友;男孩------JJ;第一个回贴的人-------沙发;哭-----55555555;等等修辞用法,已经成为人们在网络中通用流行的语言。
“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de)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de)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de)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de)修辞学或修辞着作.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都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de)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de)艺术加工.修辞与语境有着密不可分(de)关系,所以表达效果(de)好坏,不完全在于语句本身,还要看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如何修饰调整语言形式.语境,又叫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de)情景、情况和关系等.语境又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即语境(de)内部环境和情景语境即语言(de)外部环境两种.情景语境分主观语境因素和客观语境因素.主观因素,它指包括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在内(de)说写者(de)自身因素,他直接制约着个人(de)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客观因素,它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de)时间、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因素.两者不是彼此割裂、互不相关(de),而往往有相互交叉(de)地方,并且总是贯穿于每个特定(de)语言交际活动之中(de).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de)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de)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de)语境意义.修辞上(de)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有情趣,或弦外有音等.写文章都是这样,语言运用(de)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de),脱离(de)特定(de)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de)优劣得失.陈望道先生曾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要义”“凡是成功(de)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de)题旨”.修辞学通论中也讲到“语言环境是修辞(de)生命.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de)语言环境之中.”这充分说明修辞手法(de)运用一定要符合语境,不合语境(de)修辞只能是离所要表达(de)主题越来越远,造成词不达意,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如修辞汉语实用中有一个例子:“半年来自己思想也曾经几起波澜,可是在我这个西风压倒东风(de)头脑里,没有激起应有(de)浪花”.这句话里(de)波澜、浪花、西风压倒东风这些词语显然是作者有意将“闪光(de)语言”堆砌在一起,想要运用形象(de)思维来比喻自己(de)内心世界,想要体现出艺术(de)效果,但是却适得其反,是文章艰涩难懂,显得矫揉造作.这就是词语在该语境中不能成立.又例如在商品招牌(de)命名中也要体现修辞与语境(de)关系.比如,稻香村和百草这两个名称,分别用于食品店和中药店,但是如果把两个词颠倒,稻香村和百草分别用于中药和食品,成为稻香村中药店和百草食品店,就会造成误会,显得不伦不类,店名和商店售出(de)商品没有联系.所以语境对修辞有着相当大(de)影响,她们(de)关系是一,语境制约着修辞(de)使用;二,语境帮助修辞(de)表达.一语境制约着修辞(de)使用.陈望道先生(de)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从中我们可知语言是离不开修辞(de),而修辞必须依存于语境.例如,我国民间流传(de)许多“傻女婿(de)故事”中,有一类就是专门取笑傻女婿讲话不得体(de),情节多半是:傻女婿要去丈人家,妻子怕他不善辞令而早家里人取笑,就根据可能会遇到(de)情况,事先教了他一套应对(de)话.谁知傻女婿到岳父家后,遇到(de)实际情况与事先预想(de)不一样,但他仍将原来背好(de)那一套硬搬出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写文章要注意一定(de)语言环境,修辞(de)运用也应当在一定(de)语言环境中,否则就会出现表达上(de)歧义或错误.由于语境制约着修辞(de)表达,要理解话语(de)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de)语境,不然就会造成话语理解(de)错误.因为汉语中有大量(de)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不同(de)语境中她们所表达(de)意思和色彩也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义项,如果不依靠具体(de)语境,单看一个词是很难理解(de).比如:“大家在讨论到底要派谁去听教授(de)讲座时,甲主动提出要去听讲座.当有人问:‘谁去啊’乙指着甲说:‘他去了’在这个例子里“去了”是容易让人产生歧义(de).我们为了避讳,在谈论“死”这个话题(de)时候,通常不会直接说某某人死了,而是用“去了”“老了”“走了”等修辞.如果“去了”没有放在这个特定(de)语境中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摸不清要表达(de)是什么,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同一个概念,不同(de)人在不同(de)场合如何正确选用,也要视一定(de)语言环境来决定.如请人吃饭,对熟悉(de)朋友,我们可以直截了当(de)通知他:“明天到我家来吃晚饭”;对比较客气一些(de)朋友,口气就应该委婉一点了:“您明天能来我家聚聚,吃个便饭,那我们全家将会感到高兴”.这就不仅语意委婉,彬彬有礼,而且带点“外交辞令”(de)意味了.又比如说,同样是叮嘱,在不同(de)语境中修辞也不同.如果是大人对小孩子说话可以是:“好好儿走,别跑,小心摔跤”同样(de)意思如果对老人,多半得说成:“您走好哇,慢慢儿(de),留心脚底下,可别摔着了”词语、句式都要复杂些,语气也变(de)委婉多了.又如,同一件事物,“盐”“食盐”“氯化钠”三个词语,虽然同指一个事物,但是在使用它们(de)时候,还要看具体(de)语境.“盐”是典型(de)口语词,“食盐”适用于一般(de)书面语体,“氯化钠”则必须用在科技语体中.如果把口语“你去买点盐”说成“你去买点氯化钠”,那就要闹笑话.奶奶炒菜盐放多了,你说“奶奶下次炒菜少放点盐”就非常得体;要是换成“奶奶下次炒菜少放点氯化钠”就非常不得体,恐怕没学过化学(de)奶奶就听不懂了.语境制约修辞(de)使用,语境要求修辞适应它,所以在遣词造句时,对语言(de)选择和使用,要非常(de)注意,要要求话语适镜得体,同时也要具有积极(de)交际参与作用.具体说来就是语言(de)运用要适应上下文,例如,鲁迅在写阿Q与孔乙己“阔”时(de)买酒和对偷窃(de)辩解就采用了完全不同(de)策略.两人(de)动作与语言适应了各自(de)性格和身份(de)特点.二:语境帮助修辞(de)表达.语境可以补出词语(de)言外之意,有时候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比如想要指出某些欠妥(de)地方,但是又要体现对对方(de)尊重或者是希望在讽刺别人(de)时候自己也能显得有风度又幽默,就会采取一种言外之意(de)修辞.言外之意要达到预想中(de)修辞效果就要在特定(de)语境中进行.也就是说要指桑骂槐也得在有“桑”有“槐”可指(de)语境中进行,不然这言外之意就没有依存(de)情景,就达不到预想(de)修辞效果了.词语(de)选择对修辞也有一定程度(de)影响.比如台湾歌手齐秦歌曲“我是一匹来自北方(de)狼”唱响了海峡两岸.众所周知,狼,凶狠狡诈,眼里闪着绿光,如此令人战栗(de)凶险动物被写进歌里,谈何美感.然而,事实却相反.我们撇开歌曲(de)旋律,单就歌名来做一分析.与狼搭配(de)量词通常是只或条,例如一只大灰狼,一条披着羊皮(de)狼,狼是人们心中凶狠(de)代名词.而在这首歌曲中,作词者别有用心(de)从众多(de)量词中选择常与马搭配(de)量词匹构成一匹狼,不可否认,马这一高大、矫健、人们心目中所褒扬(de)形象自然映射到狼身上.量词匹(de)选择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狼(de)邪恶形象,创造了一个与马一样良好形象(de)狼.在这种和谐、安全、毫无野性(de)语境中,人们自然乐意接受这匹孤独(de)来自北方(de)狼.无独有偶,服装品牌“七匹狼”上市,创造了一个良好(de)销售氛围.词语(de)巧妙运用也对修辞产生影响.比如谐音(de)运用: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de)儿子——曹禺雷雨.萍和凭谐音为了回避,曹禺设计鲁侍萍说(de)萍转换成凭,从鲁侍萍事物角度上看实际上为了掩盖其看见周萍时激动而想认自己(de)亲生儿子周萍(de)事实,将其改变为职责大少爷周萍,这样改变了修辞动机就避免了鲁侍萍认亲生儿子所带来(de)尴尬语境.总之,修辞以适应语境为第一要义,脱离语境(de)修辞是没有生命力(de),不适应语境(de)修辞将会失去其预想(de)修辞效果,语境是修辞(de)基础,修辞受语境(de)制约;修辞不仅仅适应语境,他同时还在适应(de)过程中创造着特定(de)语境,修辞和语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两者是辩证(de)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