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折扇,极致的古典美
- 格式:docx
- 大小:662.23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折扇艺术本文转载自駃乐《中国折扇艺术》我国扇子之所以受人喜爱,除了可以扇风纳凉之外,还和扇子雅致精巧和扇面的书画艺术分不开。
扇子在我国源远流长,据史书称:“黄帝作五明扇”,可谓早矣。
西周羽制成“羽扇”已具有美学装饰功能。
汉代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汉代以后又出现以竹为图框以绫绢为扇面的纨扇。
纨扇又名团扇,宜于书画,多以骨、玉、象牙等为柄,坠以流苏,显得珍贵尔雅,这种扇在我国流行千余年,特别为闺阁仕女所钟爱。
唐人张彦元《历代名画记》载,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了一个墨点,就顺势画成一只苍蝇,可见,至少在魏晋就流行扇上作画了。
折扇其实源自日本,制造灵感得自蝙蝠翅膀的开合。
北宋年间,折扇作贡品传入我国,但尚未广泛使用,至明清就相当兴盛,它易于携带,又有舒合之妙,成为文人雅士掌中物。
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贵材料制成,扇面则分洒金、混金、捶金、涂香数种,有的还请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细刻,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一扇之价,值以百金。
折扇扇面呈半圆弧形上宽下窄向四处呈辐射状,因而在构图章法笔墨形象上都别具风韵,北宋始在折扇上题诗作画。
明清以来文化人都喜欢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书画艺术在中国大放异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书面扇面虽幅不盈尺,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态,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品种。
扇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
它以其价美物廉、方便实用、雅俗共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扇子分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
除了实用性外,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汇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
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民间流传的济公的形象,惹人喜爱,它头戴破僧帽,衣衫褴褛,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却爱济困解难,助人为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每每羽扇纶巾装束,羽扇常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
折扇,又被称为“折叠扇”、“聚头扇”或“撒扇”,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扇子。
据记载,折扇最早出现在中国南北朝时期,但真正让它广为流传的是日本的“蝙蝠扇”。
折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据《南齐书》记载,南朝时期的一位名叫“雉头扇”的官员曾用折扇作为官服的一部分。
此外,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也有提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杨柳”一词指的是折扇,这也表明折扇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
然而,折扇真正广为流传的是在日本。
在日本,折扇被称为“蝙蝠扇”,因为它的形状像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
这种扇子在日本流行起来,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时尚标志。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折扇有很多用途,比如在茶道表演中,主人可以用折扇为茶具扇风,以示尊敬和礼貌;在歌舞伎表演中,演员可以用折扇代替道具,表达情感和人物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折扇也是一种纳凉和交流的工具。
折扇的历史故事不仅包括了它的起源和演变,还与许多文化事件和人物有关。
比如,在中国古代,折扇曾经是文人墨客们的必备之物,他们用折扇来表达自己的风度和气质;在日本,折扇也成为了女性美的象征之一,女性常常用折扇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优雅。
此外,折扇也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常常随身携带
一把精美的折扇。
总之,折扇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扇子,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都有着不同的用途和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纳凉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时尚标志。
南京折扇描写
南京折扇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起源于明代。
它采用精细的竹质骨架和纸质舞台,经过数十道手工制作工序制成。
南京折扇因其轻巧、便携和美观优雅的外观而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南京折扇的舞台以纸质为主,具有光滑、细腻、透气、吸湿、防霉等特性。
舞台上印有各种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图案表现手法精细,有真切的细节处理和浓郁的艺术风格。
整个舞台的图案呈现出细腻的层次感和和谐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南京折扇的骨架由竹制成,精致而轻薄。
扇骨之间采用巧妙的对折方式连接,使得整个折扇能够自如地张开和收拢。
扇面可以展开成半圆或整圆形状,根据画面的需要,可伸缩自如。
南京折扇还可以附加扇兜,妙趣横生,令人更为喜爱。
总之,南京折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它的制作需要手工精湛,工艺复杂,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折扇:怀袖雅物品鉴扇⾯分为纸扇⾯和绢扇⾯。
纸扇⾯可以分成素纸扇⾯、⾊纸扇⾯、发笺扇⾯、⾦银扇⾯、混⾦银扇⾯和集锦扇⾯等;绢扇⾯可分为素绢、⾦银绢和⾊绢三类。
原本作为拂暑⼯具的中式折扇,因其形制别致、⼯艺精湛和玩赏随意的特点⽽备受古今⽂⼈雅⼠的青睐。
正如当代画家吴冠中在⼀次扇艺展上题词所⾔:扇⼦送凉,不意成艺。
源远流长中式折扇是⼀种⽤⽵⽊或象⽛等材质做扇⾻、韧纸或者绫绢做扇⾯的能折叠的扇⼦,⽤时须打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折扇的最初形式应该是由伞演变⽽来的。
据悉,早在商代的时候,官员乘坐的交通⼯具上⾯装有⼀种形同⼤伞的“扇汗”,这种由⾻、盖两部分组成的装置,22根伞⾻在伞柄顶端呈放射状均匀排列。
后来多见的纨扇、⽻扇、团扇等都是由这种伞盖装置发展⽽来的。
扇⾻,即折扇拆掉扇⾯之后的部分,最外侧的两根称为⼤⾻,中间的为⼩⾻,⼩⾻插⼊扇⾯的纸⼝,⼤⾻固定扇⾯两端。
制扇时,⼤⾻需要⽤⽕烤制,并施予压⼒使其产⽣弧度,如此才能加⼤扇⾻的夹⼒,夹紧扇⾯。
挑选时应注意扇⾯是否夹紧,⼤⾻是否对称,有⽆歪斜。
扇⾻,即折扇拆掉扇⾯之后的部分,最外侧的两根称为⼤⾻,中间的为⼩⾻,⼩⾻插⼊扇⾯的纸⼝,⼤⾻固定扇⾯两端。
制扇时,⼤⾻需要⽤⽕烤制,并施予压⼒使其产⽣弧度,如此才能加⼤扇⾻的夹⼒,夹紧扇⾯。
挑选时应注意扇⾯是否夹紧,⼤⾻是否对称,有⽆歪斜。
关于中式折扇的缘起时间观点不⼀,业内最多的⼀种说法是,现在多见的中式折扇最早出现于宋代,在当时的壁画、造像⽯和漆盒上都有关于折扇的记录。
也有⼈说中式折扇由⽇本传⼊中国,然⽽追究起⽇本折扇的由来,⼜不得不回到中国。
据考证,中国的团扇早在唐代即⽇本奈良时期(710-784)就已传⼊⽇本,经改良后⼀直作为⽇本贵族阶层的象征,很多家族甚⾄以团扇作为族徽,⽽后成功地将其返销回中国。
从南宋起,中国艺⼈在学习⽇本扇制作⼯艺的同时,也开始⽣产制作⾃⼰的折扇。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折扇逐步开始流⾏,式样也趋于多样化。
形容手拿折扇,身穿旗袍的句子
1、一把折扇,配上一袭长款旗袍,迷离的眼光,却能勾人心魄,定能有一场风花雪月。
2、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进退自如,逍遥自在,连普通百姓也常在家中挂扇子,将扇子视为镇宅之宝。
一把小小的扇子,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大家兴致盎然地投身课堂,共同探寻折扇的礼仪,玩味扇子在手中的优雅。
在学习了旗袍与折扇的组合造型、开扇,折扇,拿扇等技巧细节后,在场女士轮流上台走秀,一颦一笑间将动态扇语结合仪态表达魅力,在领悟中享受美感。
3、“美人持扇半遮面”,手持折扇、身着旗袍的学友们,举手
投足间所流露的美丽,最是醉人。
学友们身着旗袍,手持折扇,一开一合,一动一静,挥舞之间尽显中华美韵,旗袍走秀搭配折扇的造型,大概是对东方雅韵最美的诠释,身着旗袍的她们配以一柄典雅的折扇,让一个优雅的转身在刹那间成为永恒。
4、一股浓浓的古典情趣在我全身弥漫开来,高高竖起的衣领尽
显纤细的脖颈,似露非露,盘旋扭结而成的花扣两两相和,折扇开合自如,欲说还休,两摆高高叉开的缝隙里,白皙的双腿,若隐若现。
女人的万种风情顷刻间摇曳无尽,而我心底的愉悦与满足。
5、小城的女子是不穿旗袍的,旗袍那种与生俱来的软和腻,注
定了她只与江南女子投缘。
纤弱、柔软的江南女子,细腰盈盈一握,折扇开合自如一颦一笑间将动态扇语结合仪态表达魅力,在领悟中享受美感。
介绍我国工艺品折扇的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国工艺品折扇一直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古代扇子样式
中国古代的扇子样式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扇子样式:
1. 折扇:折叠式的扇子,通常由薄木条或竹片制成,可以展开和收起,便于携带。
2. 园香扇:又称香园扇,是一种古代常见的扇子样式,扇面上常绘有园林景观和花鸟图案,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
3. 葫芦扇:扇面呈葫芦状的扇子,寓意着福禄寿喜等美好寓意。
4. 鹰头扇:扇骨两端呈鹰头形状,扇面常绘有鹰的形象,寓意着神勇和威武。
5. 雅致绢扇:用精致的绸缎或丝绸制成,扇面上绘有精美的山水、花鸟等图案,常作为贵族或文人雅士的装饰品。
6. 老藤扇:扇面由老藤编织而成,质朴自然,富有乡土气息。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扇子的常见样式,每种扇子都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古风折扇的做法折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之一。
古风折扇,指的是那些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折扇,它们的外观造型、图案纹饰、色彩搭配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古风折扇的做法,让大家也能够亲手制作一把独一无二的折扇。
材料准备:1.扇骨:扇骨是折扇的支撑骨架,可以用竹子、木头、塑料等材料制作。
2.扇面:扇面是折扇的主体部分,可以用纸、绢、布等材料制作。
3.彩绸:彩绸是用来做折扇的外层装饰的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颜色和图案。
4.绸线:绸线是用来缝制折扇的材料,可以选择和彩绸颜色相近的绸线。
5.细绳:细绳是用来绑扇骨和扇面的材料,可以选择和扇骨颜色相近的细绳。
6.工具:剪刀、针线、刷子、胶水、笔、尺子等。
步骤:1.制作扇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合适的材料,把扇骨制作成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
2.制作扇面:选择合适的纸、绢、布等材料,根据扇骨的形状和尺寸,将其剪裁成所需要的大小和形状,然后用刷子将胶水均匀地涂在扇面上,贴在扇骨上,用手轻轻地按压,使扇面和扇骨紧密地贴合。
3.绑扇骨和扇面:用细绳将扇骨和扇面绑在一起,注意绑扇骨和扇面的位置要相对称,扇骨和扇面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张力,不能太紧或太松。
4.装饰折扇:用彩绸将折扇的外层装饰起来,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和图案,用绸线将彩绸缝在扇面上,注意缝线要匀称、细致,不能有松弛或断线的情况。
5.修剪折扇:用剪刀修剪折扇的边缘和角落,使其更加美观整洁。
6.折叠折扇:将折扇按照所需要的方式折叠起来,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法和折数,让折扇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造型。
总结:制作古风折扇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但是它也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手工活动。
通过制作折扇,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因此,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尝试制作一把独一无二的古风折扇,让它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展示你的个性和品味。
文:雨葭、凝脂 图:故宫博物院(除署名外)明清折扇,文人墨客的“袖中雅物”近二十年来,折扇、扇面画都是收藏界的热选,无论成扇、扇骨、扇面,乃至扇坠、扇袋、扇盒等,每每出现都受到藏家的青睐。
其实,这种收藏风潮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成气候。
明清是折扇发展的鼎盛期,先起官廷,后及社会,文人墨客等风雅之士更是讲究扇面书画,使之成为民间追崇的一类画种,大家熟知的董其昌、文徵明等书画家在扇面上都有不少佳作,使画坛上一时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
但其实,折扇与扇面画并非中国本土发明。
明宣德 朱瞻基作《山水人物扇》 (正反面)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All Rights Reserved.明清时期折扇开始成规模仿制如果说中国团扇传入日本丰富了日本文化,那么,从东边的高丽和日本传入的折扇则直接给中国带来一场关于扇和扇面画的革命。
大约在北宋中期,日本折扇与高丽“仿制”的同类产品一起传入中国。
据《宋史-日本国》记载:“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
”在明代,日本折扇大致由贡品、朝贡贸易、海防官兵缴获等渠道流入中国。
那时候,日本折扇属于较为珍贵的奢侈品,也只有皇室贵胄等精英阶层才能享用,比如苏轼、王诜、米芾等士大夫当年都无比青睐日本折扇。
不过折扇虽是宋朝传入,但大批量仿制生产却是在明代。
折扇得以在明朝兴起还得归功于中国折扇文化推动者——朱棣。
史料记载,永乐年间朝鲜进贡折扇,受到明成祖的赏识,于是命内廷工匠仿制,用来供给后宫和赏赐群臣把玩,渐渐“自内传出,遂遍天下”,折扇开始流行起来,慢慢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文化现象。
宫廷的折扇仿制不仅制作讲究,并且双面都有宫廷待诏执笔的书画,这也是借鉴了当初日本贡扇上的绘画装饰。
不过可惜,永乐宫廷的折扇今日并无留存,但是宣德年间折扇还保留了原来的装裱,得以让我们窥见原来的宫廷扇样貌。
收放有度,文人社交的时尚雅玩明清时期折扇的流行也让折扇画兴起,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
传世的许多经典明清折扇画,更是后世赏习、研究、临摹、借鉴的范式与楷模。
36□山东老年大学刘振强扇面上的丹青之美折扇画同卷、轴、册页一样,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折扇画尺幅虽小,但小中见大,见扇而图,犹如作文,慢察细品,意趣横生。
中国历代画家创作了大量的折扇书画作品,如宋代范宽、郭熙、马远,明代仇英、唐寅、文征明,清代石涛、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近现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折扇画的艺术珍品。
这些扇面作品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墨彩妍润,意趣天成,令后人赞叹不已。
折扇在成为艺术品之前是作为夏天的纳凉之物而存在的,以实用性为主,随着文人墨客们在扇面上行书作画,其艺术性日渐凸显,独特的造型和高雅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折扇大致可分为带有完整扇骨的成扇和扇面。
成扇的价值要比扇面高得多,扇骨自身材质和形制上的特殊性及做工上的讲究,决定了其艺术价值。
虽然扇面尺幅不大,但创作难度要比在宣纸上作画大得多。
其形制皆为上宽下窄的半圆弧形,纸的质地厚实,由多层薄宣如洒金宣等黏合而成,落墨设色很难掌握,再加之本身带有折痕,给书画创作带来诸多不便。
扇面较小的空间也给绘制时的章法布局带来困难,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因此明代书画家祝允明曾把在扇面上书画比作“美女在瓦砾上跳舞”,其难度不言而喻。
“纸上三年功,扇上笔难行”,画好折扇实属不易。
书画家既需要深谙艺理,同时还要有坚实的书法、绘画基础方能完成。
首先,要在把握绘画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的精神内涵,在题材的选择上做到删冗就简、突出主题。
其次,在章法布局的构思过程中具有空间意识,做到整体结构与“势”的把握。
扇面是弧形放射——谈谈折扇绘画艺术清露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7状的,它的行气要求作品要有一种向心的形式美。
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实则很难,尤其是在以行草书入扇时,布局处理不好便会显得散乱不堪。
正因如此,书画家在章法布局时必须成竹在胸,同时要处理好画面边与角的关系,做到既不受扇面弧状外形的约束,又要与外形巧妙配合,达到协调一致。
博物“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
金环并束龙腰细,玉栅齐编凤翅长。
偏称游人携袖里,不劳侍女执花傍。
宫罗旧赐休相妒,还汝团圆共夜凉。
”这是明代诗人瞿佑对折扇的描写,充分展现了当时的文人雅士对折扇的喜爱,而金陵折扇更是当时怀袖雅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佼佼者。
摇扇浅笑六百年金陵折扇制作精细,轻巧美观,既是驱暑实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
普通的以竹为扇骨,高档的以檀香、桃丝、乌木为扇骨。
早在宋代,南京制扇业就已远近闻名。
明代初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后,十分欣赏江南的民间工艺品。
他发现折扇舒展自如,灵巧美观,携带方便,于是下诏令宫内工匠制扇,并吸取外来工艺进行制作。
从此,竹折扇便从皇宫盛起并流传到民间,一时间使用折扇成为一种流行,甚至成为习俗,一直影响到清代,前后达三个世纪之久。
现今,南京秦淮河的南岸仍保留着“扇骨营”这一古老地名。
明清时是金陵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南京是江南数省的科举之地,每当大的科举之年,来南京参加科举的士子都要选购一些高档的折扇,待科考结束时带回,闲暇时在扇面题诗作画,或自行收藏或馈赠亲友,因此,夫子庙三山街一带集中了许多销售金陵折扇的店铺,各种质地、规格、档次的都有。
清代文人甘熙称其“揩磨光熟,纸料洁厚,远方来购,期价较高”。
清末民国时,折扇的店铺在夫子庙一带仍有很大销量,主要由南京栖霞、龙潭一带的农民提供货源,他们农忙种田,农闲就到南京为扇铺制作折扇,扇骨营一带即为当年折扇生产加工的集散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从事制扇的手工业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制扇厂。
厂里聚集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老艺人,他们生产制作的高档金陵折扇在那个年代曾作为国家重要的出口商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
南京市政府曾在栖霞区十月人民公社成立金陵制扇厂,成为金陵折扇生产的唯一地区。
方寸藏韵显精工金陵折扇是中国折扇的代表,最讲究扇骨用材和扇骨雕刻。
许多制扇名师用象牙、玳瑁、紫檀木等贵重材料制成扇骨,还在扇骨的大边上镂雕细刻,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等,扇头有“瓶式”“玉兰头”“金鱼头”等。
中国古代文人折扇欣赏!“中国古代文人折扇欣赏!” 的更多相关文章折扇文化sn8686折扇文化。
折扇是一种既实用又“低碳”的纳凉用具,还是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象征。
对中国文人来说,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喜爱。
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
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已成为文人官员身份地位和趣味品位的象征。
对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文人雅士来说,折扇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人手一个,须臾不离手边,重要性堪比如今的手机。
【引用】中国文人折扇赏 - 金色年华的日志 -...zcm1944【引用】中国文人折扇赏- 金色年华的日志- 网易博客【引用】中国文人折扇赏。
中国文人折扇欣赏雄踞天下中国文人折扇欣赏中国文人折扇欣赏。
所以,对扇之文化略知一二的人,看到书报杂志电影电视里关于明朝以前的人手持折扇,游览花园,或以折扇为武器搏杀;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蒲扇直接了当,但无论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必然会遗忘折扇的时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脱离其扇风的本意,而变成某种完全情绪化的东西。
在今天,折扇已成为中国的折扇。
海淀博物馆扇面艺术展率我真海淀博物馆扇面艺术展。
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
扇面书画在中国是有着相当发展的一种书画形式,在中国画中,扇面书画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多数用纸裱糊,便于书画创作。
盘点中国的10大文玩杂项胜道克里夫盘点中国的10大文玩杂项。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绝对称得上是文玩大国,中华文玩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读中国10大文玩杂项的知识!1文玩葫芦。
文玩葫芦又被行家称为匏器,主要有摆件、虫具两种形式。
姑苏折扇文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姑苏折扇文化是指源自中国江苏苏州地区的折扇制作和艺术传统。
折扇作为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在姑苏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姑苏折扇文化。
姑苏折扇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史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为自己收藏了许多扇子的珍品感到自豪。
而到了宋代,苏州成为了折扇制作的主要中心之一。
苏州的姑苏折扇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姑苏折扇一般由竹筋和鹿皮制作而成,工艺复杂,制作精细,每一把扇子都是手工打造而成,充满了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姑苏折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姑苏折扇制作逐渐融入了现代设计和创新元素,使其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同时,姑苏折扇也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和交流活动,扩大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姑苏折扇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制作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折扇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心灵寄托的向往。
姑苏折扇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细腻的图案,传达出自然、优雅、典雅的审美情趣,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今天,姑苏折扇文化已经成为了苏州和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姑苏折扇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助于推动本土文化的振兴和创新,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美感享受和文化体验。
因此,保护和传承姑苏折扇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发扬。
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下面是文章1.2文章结构的内容: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姑苏折扇文化的介绍和探讨: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姑苏折扇文化进行整体概述,了解其基本背景和相关概念。
随后,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以引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姑苏折扇文化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描写折扇的句子折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载体。
在中国文化中,折扇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折扇,探讨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从外观上来看,折扇通常由扇骨和扇面两部分组成。
扇骨多采用竹子或骨头制成,轻盈而坚韧,扇面则用丝绸、纸张或绢布覆盖,上面常常绘有各种图案或文字。
这些图案或文字往往寓意着吉祥、美好或是诗词歌赋,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而扇面的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色、黄色、蓝色等,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例如红色象征着喜庆和热烈,黄色象征着富贵和尊贵,蓝色象征着清新和宁静。
这些外观上的特点使得折扇在外表上就具有了极高的观赏价值。
其次,从使用功能上来看,折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日常用品。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折扇来遮阳避暑,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手持一把扇子,轻轻一扇,便可驱散炎热,给人一丝清凉。
同时,折扇还可以用来赶走蚊虫,保护身体不受叮咬。
而在现代,折扇的使用功能也得到了延伸,它不仅可以用来降温避暑,还可以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中或办公室,增添一份文雅和情趣。
因此,折扇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再者,从文化内涵上来看,折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自古以来,折扇就被视为一种文人雅士的象征,他们常常手持折扇,吟诗作画,抒发情怀,表达心意。
折扇也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词和绘画作品中,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同时,折扇也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重要道具,演员们常常手持折扇,舞动身姿,展现出优美的舞姿和艺术魅力。
因此,折扇不仅是一种日常用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折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品,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和实用的功能,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非遗折扇简介
1. 嘿,你知道中国非遗折扇有多了不起吗?就像一位优雅的舞者,在历史的舞台上翩翩起舞!比如说苏扇,那精美的工艺,简直让人惊叹不已!它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啊!
2. 中国非遗折扇,那可不是一般的扇子哦!它就如同一个神奇的魔法棒,能带来无尽的魅力!像王星记折扇,那独特的风格,谁能不喜欢呢?
3. 哇塞,中国非遗折扇啊,真的是太神奇了!好比是一座神秘的宝库,等着你去探索!像荣昌折扇,那细腻的制作,真的太绝了!
4. 你想想,中国非遗折扇承载了多少文化和情感啊!简直就是一条连接古今的纽带!比如川派竹丝扇,是不是超级厉害?
5. 中国非遗折扇,这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像金陵折扇,多有韵味啊!
6. 哎呀,中国非遗折扇的魅力谁能抵挡呢?它就如同一个充满故事的画卷!像瓯塑折扇,那独特的艺术呈现,真让人陶醉!
7. 中国非遗折扇,真的是太让人着迷啦!好比是一首优美的乐章,奏响在时光的长河里!像龚扇,那精湛的技艺,怎能不让人佩服?
8. 你难道不觉得中国非遗折扇特别神奇吗?它宛如一个智慧的长者,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像岳州扇,多有历史感啊!
9. 中国非遗折扇,这是多么珍贵的存在啊!如同璀璨的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像宣纸折扇,多有文化内涵呀!
10. 中国非遗折扇,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呀!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我们的生活!像真丝折扇,那柔滑的触感,真的太棒啦!
我觉得中国非遗折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它们,让这些美丽的艺术永远流传下去!。
古典舞折扇动作特点1. 古典舞折扇动作那叫一个优美流畅呀,就像山间流淌的溪水一样自然!你看那舞者轻轻一抖扇,如随风舞动的花瓣,美不胜收,这不是很神奇吗?例子:比如《扇舞丹青》里的动作,真的是把这种流畅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哎呀,古典舞折扇动作的节奏感可太强啦!那开合之间的韵律,仿佛心跳的节拍呢!舞者随着节奏翩翩起舞,这多带劲呀!例子:像在《雨霖铃》的表演中,折扇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3. 古典舞折扇动作十分灵活多变呢,简直就跟孙悟空一样有七十二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让人应接不暇,怎么能不让人喜欢?例子:在某些舞蹈里,折扇一会儿被抛起,一会儿又巧妙地接住,太有意思啦。
4. 哇塞,古典舞折扇动作的姿态那可真是优雅极了呀!就像高贵的天鹅般,一举一动都透着高雅,这得多迷人啊!例子:《甄嬛传》里的惊鸿舞,用折扇展现出的姿态怎能不让人陶醉。
5. 古典舞折扇动作还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呢,感觉折扇都被赋予了生命呀!它能诉说故事,传递情感,这是不是很厉害?例子:当舞者用折扇表现悲伤时,那感觉太真切了。
6. 嘿呀,古典舞折扇动作的力度把握也太绝了吧!该轻的时候轻,该重的时候重,就像掌握了魔法一样,能不佩服吗?例子:有的舞蹈中折扇扇动的力度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舞蹈的气势。
7. 古典舞折扇动作的精细之处真让人惊叹呀!每一个小动作都那么精致,如同精美的工艺品,这太让人着迷啦!例子:仔细看那些专业舞者的折扇动作细节,真的太震撼了。
8. 古典舞折扇动作的连贯性也超级棒呢!一个动作连着一个动作,环环相扣,像一条美丽的彩带,这多吸引人呀!例子:好的古典舞表演中,折扇动作从头到尾都是连贯自如的。
9. 古典舞折扇动作那真的是魅力无限呀,它将舞蹈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难道不是这样吗?我的观点结论:古典舞折扇动作实在是古典舞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它有着独特的魔力,能为舞蹈增添无尽的魅力。
用纸做古风扇子100种方法扇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工艺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今,我们可以用纸来制作古风扇子,不仅可以展示我们的创意和手工技巧,还可以体验到古人的智慧和审美。
下面,我将介绍100种用纸做古风扇子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乐趣。
1. 用彩纸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丝线将它们串起来。
2. 用纸板做扇骨,然后用彩纸包裹。
3. 用纸张折叠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胶水固定。
4.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胶带粘在一起。
5.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针线穿起来。
6.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订书机订在一起。
7.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胶水粘在一起。
8.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纸胶带粘在一起。
9.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彩纸包裹。
10.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丝线穿起来。
11.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丝线缝在一起。
12.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胶水粘在一起。
14.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彩纸包裹。
15.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丝线穿起来。
16.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订书机订在一起。
17.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胶水粘在一起。
18.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纸胶带粘在一起。
19.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彩纸包裹。
20.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丝线穿起来。
21.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丝线缝在一起。
22.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胶水粘在一起。
23.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胶带粘在一起。
24.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彩纸包裹。
25.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丝线穿起来。
26.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订书机订在一起。
27.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胶水粘在一起。
28.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纸胶带粘在一起。
29. 用纸张剪成扇骨的形状,然后用彩纸包裹。
中国折扇,极致的古典美!
扇子的得名
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 扇的本义是门扇, 因为扇字从户; 但扇字的另一偏旁是“羽”, 由此看来, 扇的本义可能不是门扇, 而是扇动。
鸟和昆虫飞行时都得扇动翅膀, 所以扇字从羽。
至于偏旁“户”, 它是表示读音的声符, 只是由于语音的变化, “户”失去了表音的作用。
扇子之所以叫扇, 就是因为使用时需要来回扇动的缘故, 扇子因扇动而得名。
至于门扇称扇,那是因为先秦时期流行一种门扇形的扇子, 如湖北江陵
拍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出土的短柄竹扇 ,这种扇与门扇类似, 故门扇也称为扇。
扇子的起源
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古书《世本》上记载说, 扇子是周武王发明的, 这显然是不准确的。
《说文解字》中说: “ 萐 ,
萐莆, 瑞草也, 尧时生于庖厨, 扇暑而凉。
”这是说尧舜之时用萐莆草的大叶子扇风纳凉。
扇子古代也叫“ 箑”, 箑最早大约就是用萐莆叶做成的, 后来用竹子做龙骨, 所以改成了竹字头。
扇子是多种多样的。
从是否可以折叠的角度来看, 扇子可分为屏扇( 又叫硬扇)和折扇两种。
我们说扇子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 是指屏扇而言。
至于制作工艺相对复杂的折扇, 在我国则是很晚才出现的, 具体时间目前尚无定论。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南齐书·刘祥传》
中记载说: “司徒褚渊入朝, 以腰扇障日。
” 《资治通鉴》卷一三五齐高帝建元二年“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注
释说: “腰扇佩之于腰, 今谓之折叠扇。
”清钱泳《履园
丛话》卷三《考索·扇》中亦主此见。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唐代。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宫扇》云: “折叠扇贡于东夷, 永乐间盛行。
⋯⋯智按: 孙愐《韵》注: ‘ 搊扇。
’则唐人已有矣。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出现于北宋。
明陆深《春风堂随笔》(《说郛续》卷二十) :“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 吾乡张
东海先生以为贡于东, 永乐间始盛行中国。
予见南宋以来诗词咏聚扇者颇多。
予收得杨妹子所写绢扇面, 折痕尚存。
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馀, 合之止两指许, 正今折扇。
盖自北宋以有之。
倭人亦制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
出自东, 果然。
”
折扇在宋金时代主要在上流社会流行。
金章宗完颜景有《蝶恋花·聚骨扇》词吟咏折扇: “几股湘江龙骨瘦, 巧样翻腾,
叠作湘波皱。
金缕小细花草斗, 翠条更结同心扣。
金殿珠帘闲
永昼, 一握清风, 暂喜怀中透。
忽听传宣须急奏, 轻轻褪入香罗袖。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
十三《铺席》记录了杭州城里各行各业的的店铺, 其中就有“周家折揲( 叠) 扇铺, 陈家画团扇铺”。
折叠扇有专卖店, 说明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不过当时并没有在全国广泛流行开来,
因为直到明代初期折扇还未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明陈霆《两
山墨谈》卷十八记载: “宋元以前中国未有折扇之制, 元初东
南夷使者持聚头扇, 当时讥笑之。
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 然特仆
隶下人用, 以便事人焉耳。
至倭国以充贡, 朝廷以遍赐群臣, 内
府又仿其制以供赐予, 于是天下遂遍用, 而古团扇则惟江南之妇人
犹有其制, 今持者亦鲜矣。
”明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下》亦云: “闻撒扇始于永乐中, 因朝鲜国进撒扇, 上喜其卷舒之便,
命工如式为之。
南方女人皆用团扇, 惟妓女用撒扇。
近年良家
女妇亦有用撒扇者。
” “聚头扇”和“撒扇”是折
扇的异名, 前者因可以聚拢而得名, 后者因可以撒开而得名。
可
见折扇是明代中期以后才广泛流行开来的。
时至今日, 折扇已是扇子的主流形式, 屏扇则已沦为附庸矣。
今天传统知识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对花道感兴趣、想了解传统插花知识,欢迎来到奇梅花道免费体验插花沙龙活动!。